“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计划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的 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 创新工作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 定《"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 称“规划”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 确硏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
— 1 — “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计划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等的 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 创新工作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 定《“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 称“规划”)。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 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
险挑战。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就是指在城乡规划与区域 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开展科 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价值创造活动 、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政府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高度重视,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特别是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本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提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作为重点领域迸行独立部署,设 立了“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 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 信息平台”等五个优先主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
— 2 — 险挑战。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就是指在城乡规划与区域 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开展科 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价值创造活动。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政府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高度重视,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特别是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实施以来,本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提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独立部署,设 立了“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 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 信息平台”等五个优先主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 计划、 973 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
区域规划、建筑节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居住环境等技术领 域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总体看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技术 水平在某些关键科技点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大部分还处于“跟 跑”和“并跑”的水平。 具体来看,我国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跨江跨海 超长桥隧等特种结构领域的工程设计建造和集成技术应用已居于 世界领先水平,在新型建筑结构技术方面突破了技术瓶颈,我国 重大工程建造科技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建筑节能、绿色 建筑等领域取得突破,抢占了部分技术制高点,取得了一批重大 成果,孵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发团队、科研条件和 平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科技 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 研究偏少,理论创新不足,无法有力攴撑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 科技的全链条一体化发展;二是技术集成创新聚焦程度不足,新
— 3 — 区域规划、建筑节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居住环境等技术领 域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总体看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技术 水平在某些关键科技点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大部分还处于“跟 跑”和“并跑”的水平。 具体来看,我国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跨江跨海 超长桥隧等特种结构领域的工程设计建造和集成技术应用已居于 世界领先水平,在新型建筑结构技术方面突破了技术瓶颈,我国 重大工程建造科技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建筑节能、绿色 建筑等领域取得突破,抢占了部分技术制高点,取得了一批重大 成果,孵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发团队、科研条件和 平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 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 研究偏少,理论创新不足,无法有力支撑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 科技的全链条一体化发展;二是技术集成创新聚焦程度不足,新
技术和交叉学科技术研发和应用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相关技术转化平台的协同共享机 制尚未建立,技术转化比率低于发达国家,部分技术领域核心产 品竞争力仍处于劣势。 (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当下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可持续 发展、节能不保和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研究对象不断 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 1.研究领以从单一要素向系统整体转变,研究手段从传统技 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迸技术创新转变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科学基础硏究方面,已经进入以复杂巨系 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聚焦于现有城市空间结构对通勤 流、交通流商务流、信息流等“流″的影响,硏究空间扩张、 形态变化对城镇群用地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廊道、功能组织和 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探索旧城更新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及延续。此 外还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服务功
— 4 — 技术和交叉学科技术研发和应用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相关技术转化平台的协同共享机 制尚未建立,技术转化比率低于发达国家,部分技术领域核心产 品竞争力仍处于劣势。 (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当下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可持续 发展、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研究对象不断 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 1. 研究领域从单一要素向系统整体转变,研究手段从传统技 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以复杂巨系 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聚焦于现有城市空间结构对通勤 流、交通流、商务流、信息流等“流”的影响,研究空间扩张、 形态变化对城镇群用地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廊道、功能组织和 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探索旧城更新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及延续。此 外还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服务功
能的长期连续监测,期望在更大程度上揭示城市与人员活动的相 互影响机制。美国2050、欧洲空间发展规划(ESDP)的硏究, 都关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发展、城市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研究方法与手段实现了从单项技术走向多种技术的集成。 2.研究热点从工业化向可持续瑜念较变 作为节能减排和改善居住品质的关键途径,可持续理念成为 近30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城镇资 源生态承载力研究,20世纪9年代初“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 使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并 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积极硏究绿色 建筑与低碳节能技术标准的发展和技术集成,大力硏发新型节 能设备和功能材料,最近部分发达国家还开展了近零能耗建筑的 研究与实践,目标是基本不再主动向外需求能源原。此外,发达国 家还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城市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据统计 近20年国外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推广已经超过10万栋、面积超过 上亿平米,而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数量也超过了上百个
— 5 — 能的长期连续监测,期望在更大程度上揭示城市与人员活动的相 互影响机制。美国 2050、欧洲空间发展规划(ESDP)的研究, 都关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发展、城市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研究方法与手段实现了从单项技术走向多种技术的集成。 2. 研究热点从工业化向可持续理念转变 作为节能减排和改善居住品质的关键途径,可持续理念成为 近 30 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城镇资 源生态承载力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初“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 使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并 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积极研究绿色 建筑与低碳节能技术、标准的发展和技术集成,大力研发新型节 能设备和功能材料,最近部分发达国家还开展了近零能耗建筑的 研究与实践,目标是基本不再主动向外需求能源。此外,发达国 家还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城市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据统计 近 20 年国外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推广已经超过 10 万栋、面积超过 上亿平米,而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数量也超过了上百个
3.研究重点从重视规划建设向建设与运营管理并重转变 从城镇化水平较高国家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更多关注城市功 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效率再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 系统(基本单元如地下管线,重要工程如自来水厂等)的安全性、 可靠性和高效运莒逐渐成为硏究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运营 管理技术也得到格外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化、分层开发与深 层开发、3S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勘察、设计、施 工、运莒和维护的信息化整合、地下环境保障技术和地下工程建 造与运营安全技术、运用BM技术提高综合信息化水平、在建筑 机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热 点。此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已从工业化专用体系走向大规模通 用体系,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部品为中 心,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 式,重视现场施工创新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先进技术(机器人、数 字化制造、3D打印、三维扫描、精益制造)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在 城镇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领域的硏究应用
— 6 — 3. 研究重点从重视规划建设向建设与运营管理并重转变 从城镇化水平较高国家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更多关注城市功 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效率再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 系统(基本单元如地下管线,重要工程如自来水厂等)的安全性、 可靠性和高效运营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运营 管理技术也得到格外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化、分层开发与深 层开发、3S 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勘察、设计、施 工、运营和维护的信息化整合、地下环境保障技术和地下工程建 造与运营安全技术、运用 BIM 技术提高综合信息化水平、在建筑 机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热 点。此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已从工业化专用体系走向大规模通 用体系,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部品为中 心,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 式,重视现场施工创新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先进技术(机器人、数 字化制造、3D 打印、三维扫描、精益制造)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在 城镇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应用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就深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岀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次召开。2016年2 月,习近平同志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同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岀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 见》,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 化的动力机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发展方式从密集要素投入和 粗放型发展转向创新型活动和生产型服务业,将导致城市就业 结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发生变化,乃至城镇化模式的调 整。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及城镇化的新 规律,提高城市及城镇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仅事关未 来数十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大方向,也事关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
— 7 —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5 年 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 37 年再次召开。2016 年 2 月,习近平同志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同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 见》,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 化的动力机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发展方式从密集要素投入和 粗放型发展转向创新型活动和生产型服务业,将导致城市就业 结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发生变化,乃至城镇化模式的调 整。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及城镇化的新 规律,提高城市及城镇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仅事关未 来数十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大方向,也事关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我国将很快达到人口峰值,推动城市发展从注重数量 扩张到以质量提升为主。过去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面临 着突出的城市病和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健康 发展。城市内涝、地下管线事故、环境污染、供水短缺交通拥 挤、城市垃圾等问题,亟需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强技术 集成和推广应用,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 市发展的质量和城市的服务功能,并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城市功能和管理体 系提出了新需求。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龄 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对城市的功能和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 方面,城乡、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复杂,亟需通过科技创新 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和服务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外来人口 的市民化,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因 此,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和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是科技界的
— 8 — 第二,我国将很快达到人口峰值,推动城市发展从注重数量 扩张到以质量提升为主。过去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面临 着突出的城市病和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健康 发展。城市内涝、地下管线事故、环境污染、供水短缺、交通拥 挤、城市垃圾等问题,亟需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强技术 集成和推广应用,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 市发展的质量和城市的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城市功能和管理体 系提出了新需求。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龄 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对城市的功能和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 方面,城乡、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复杂,亟需通过科技创新 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和服务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外来人口 的市民化,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因 此,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和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是科技界的
一项新的重大工作。 第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治理雾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 城镇化领堿科技创新带来新需求。目前,城镇领域建筑与交通能 耗带来的碳排放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2030年碳排 放达峰、巴黎协议生效和雾霾治理等多重压力,加快了我国城镇 能源结构调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迸城镇领域供给侧、消费 侧能源革命,减少用能需求,加强需求侧响应,解决城镇热电气 高效协同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品质需 求的同时,突破节能减排技术瓶颈,给岀城镇领域应对气候变化 的有效技术解决途径。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一带路”战 略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成 为新常态,城镇建设与运营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科技硏发理 念需要改变。其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和城镇群,亟需 提高城市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第三,只有对标国际顶页级 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才更有力地支撑
— 9 — 一项新的重大工作。 第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治理雾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 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带来新需求。目前,城镇领域建筑与交通能 耗带来的碳排放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2030 年碳排 放达峰、巴黎协议生效和雾霾治理等多重压力,加快了我国城镇 能源结构调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城镇领域供给侧、消费 侧能源革命,减少用能需求,加强需求侧响应,解决城镇热电气 高效协同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品质需 求的同时,突破节能减排技术瓶颈,给出城镇领域应对气候变化 的有效技术解决途径。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一带一路”战 略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成 为新常态,城镇建设与运营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科技研发理 念需要改变。其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和城镇群,亟需 提高城市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第三,只有对标国际顶级 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才能更有力地支撑
建筑业“走出去”,强化“—带一路”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和海外建 筑承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按照“五位-体”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自主 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向世界 城镇化领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点需求, 围绕美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节能咸排和改善民生为岀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新型城镇 化为主要任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整合城禛化与城 市发展领域科技资源。以“六个加强”和“六个提升”为抓手
— 10 — 建筑业“走出去”,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和海外建 筑承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自主 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向世界 城镇化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点需求, 围绕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新型城镇 化为主要任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整合城镇化与城 市发展领域科技资源。以“六个加强”和“六个提升”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