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迸制造技术 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 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 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 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 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 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发展现状和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 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 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 局带来深刻景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 模式。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 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 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1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 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 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 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 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 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 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 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 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 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 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 模式。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 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 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 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 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 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 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 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 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 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 目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 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 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裝备受制于人,智能制 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成 熟度不高,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足,缺乏国际性的 行业巨头企业和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等突出问题。相对
2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 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 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 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 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 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 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 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 目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 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 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 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成 熟度不高,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足,缺乏国际性的 行业巨头企业和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等突出问题。相对
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 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立 足国情、着眼长远,加强统筹谋划,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全 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 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 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 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 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 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装 备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 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 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 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激
3 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 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立 足国情、着眼长远,加强统筹谋划,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全 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 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 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 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 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 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 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装 备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 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 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 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激
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 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平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进产 学硏用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智能制造技 术、装备与模式的创新突破。坚持互利共嬴,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加強顶 层设计,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推进。针对制造业薄弱与关 键环节,系统部署关键技术裝备创新、试点示范、标准化、 工业互联网建设等系列举措,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施策。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智能制 造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引导行业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 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 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 升级、制造业转型。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 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 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 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 型
4 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 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平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进产 学研用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智能制造技 术、装备与模式的创新突破。坚持互利共赢,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 层设计,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推进。针对制造业薄弱与关 键环节,系统部署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试点示范、标准化、 工业互联网建设等系列举措,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施策。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智能制 造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引导行业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 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 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 升级、制造业转型。 (三)发展目标 2025 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 2020 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 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 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 2025 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 型
2020年的具体目标 ——智能制造技术与裝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 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垬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 市场满足率超过30%。 发展基础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 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面向制造业的工业 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 —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培育40个以上主营 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 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 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 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运营成本 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推进产 学硏用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关键 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以 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
5 2020 年的具体目标: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 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 市场满足率超过 30%。 ——发展基础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 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 200 项以上,面向制造业的工业 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 ——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培育 40 个以上主营 业务收入超过 10 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 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 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 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 过 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 20%,运营成本、 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推进产 学研用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 面向《中国制造 2025》十大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关键 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以 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
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新一 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网 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专栏1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重点 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发髙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 装备。重点突破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 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 SCADA) 髙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 通等领域实现集成应用 依托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 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杋械、智能船舶、智能照明电器、服务机器人等硏 发和产业化,开展远程无人操控、运行状态监测、工作环境预警、故障诊断维护 等智能服务。 到2020年,研制60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 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 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 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 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 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6 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新一 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产品)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网 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专栏 1 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重点 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发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 装备。重点突破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 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 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 通等领域实现集成应用。 依托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 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船舶、智能照明电器、服务机器人等研 发和产业化,开展远程无人操控、运行状态监测、工作环境预警、故障诊断维护 等智能服务。 到 2020 年,研制 60 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50%。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 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 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 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 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 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2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向 建设若干智能制造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整合现 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 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 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 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用户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ⅹ)软件、基于数据 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髙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制 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 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 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 现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支撑软件市场满足率超过30% (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互联互通和 多维度协同等瓶颈,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 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ⅶ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 过程试验验证。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 面推广。成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 家咨询组,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多部门 协调、多标委会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凝聚国内外标 准化资源,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
7 专栏 2 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向 建设若干智能制造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整合现 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 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 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 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用户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 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制 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 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 到 2020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 现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支撑软件市场满足率超过 30%。 (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互联互通和 多维度协同等瓶颈,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 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 过程试验验证。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 面推广。成立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 家咨询组,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多部门 协调、多标委会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凝聚国内外标 准化资源,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
专栏3智能制造标准提升专项行动 组织开展参考模型、术语定义、标识解析、评价指标、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 和数据格式、通讯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探索制定重点行业智 能制造标准。强化方法论、标准库和标准案例集等实施手段,以培训、咨询等方 式推进标准宣贯与实施。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2020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智能制造国家标 准200项以上,建设试验验证平台100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50个以上 (四)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 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 证平台和标识解析系统。推动制造企业开展工厂内网络升级 改造。鼓励电信运营商改良工厂外网络,开展工业云和大数 据平台建设。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面 向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 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 专栏4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 研发融合IPV6、4G/5G、短距离无线、WiFi技术的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 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及标识解析系统、企业级智能产品标识系统。开发 工业互联网核心信息通信设备、工业级信息安全产品及设备。支持工业企业利用 光通信、工业无线、工业以太网、SDN、 OPC-UA、IPV6等技术改造工业现场网 络,在工厂内形成网络联通、数据互通、业务打通的局面。利用SDN、网络虚 拟化、4G5G、IPV6等技术实现对现有公用电信网的升级改造,满足工业互联网 网络覆盖和业务开展的需要。面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工业云计算、大数据 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试点示范,推进新技术、产品及系统在重 点领域的集成应用。 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制造企业建设新技术实验网络并开展应用创新
8 专栏 3 智能制造标准提升专项行动 组织开展参考模型、术语定义、标识解析、评价指标、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 和数据格式、通讯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探索制定重点行业智 能制造标准。强化方法论、标准库和标准案例集等实施手段,以培训、咨询等方 式推进标准宣贯与实施。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 2020 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智能制造国家标 准 200 项以上,建设试验验证平台 100 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 50 个以上。 (四)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 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 证平台和标识解析系统。推动制造企业开展工厂内网络升级 改造。鼓励电信运营商改良工厂外网络,开展工业云和大数 据平台建设。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面 向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 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 专栏 4 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 研发融合 IPv6、4G/5G、短距离无线、WiFi 技术的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 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及标识解析系统、企业级智能产品标识系统。开发 工业互联网核心信息通信设备、工业级信息安全产品及设备。支持工业企业利用 光通信、工业无线、工业以太网、SDN、OPC-UA、IPv6 等技术改造工业现场网 络,在工厂内形成网络联通、数据互通、业务打通的局面。利用 SDN、网络虚 拟化、4G/5G、IPv6 等技术实现对现有公用电信网的升级改造,满足工业互联网 网络覆盖和业务开展的需要。面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工业云计算、大数据 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试点示范,推进新技术、产品及系统在重 点领域的集成应用。 到 2020 年,在重点领域制造企业建设新技术实验网络并开展应用创新
(五)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 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选择骨干 企业,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 造、大批量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众包众创等 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 式。围绕设计、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遴 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在相关行业进行移植、推广。 专栏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专项行动 第一阶段,聚焦制造过程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较好、需求迫切的地区和行 业,遴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总结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第二阶段,围 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研究制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遴选标准,在实施智能制造成效 突岀的企业中,遴选确定一批标杄企业,在相关行业大规模移植、推广所形成的 经验和模式。 到2020年,建成30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前后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 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遴选确定150个以 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六)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 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 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 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 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 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 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针对传统制造 业关键工序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
9 (五)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 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选择骨干 企业,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 造、大批量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众包众创等 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 式。围绕设计、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遴 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在相关行业进行移植、推广。 专栏 5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专项行动 第一阶段,聚焦制造过程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较好、需求迫切的地区和行 业,遴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总结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第二阶段,围 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研究制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遴选标准,在实施智能制造成效 突出的企业中,遴选确定一批标杆企业,在相关行业大规模移植、推广所形成的 经验和模式。 到 2020 年,建成 300 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前后实现运营成本降低 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 20%,生产效 率提高 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 10%,能源利用率提高 10%;遴选确定 150 个以 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六)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 围绕《中国制造 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 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 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 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 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 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针对传统制造 业关键工序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 理水平,努力提升发展层次,迈向中高端。加强传统制造业 绿色改造,推动产业间绿色循环链接,提升重点制造技术绿 色化水平。 专栏6重点领域智能转型重点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 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 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髙性能医疗器械、轻工、纺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 材、民爆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硏发设计、生产制造、物 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 备和核心支撑软件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在 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支持 地方、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 件服务、数据管理、测试验证等服务。 到2020年,量大面广、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 及率达到7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 及率达到20%以上。 (七)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 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 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 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建设云制造 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 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10 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 理水平,努力提升发展层次,迈向中高端。加强传统制造业 绿色改造,推动产业间绿色循环链接,提升重点制造技术绿 色化水平。 专栏 6 重点领域智能转型重点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 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 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轻工、纺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 材、民爆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 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 备和核心支撑软件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在 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支持 地方、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 件服务、数据管理、测试验证等服务。 到 2020 年,量大面广、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 及率达到 7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50%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 及率达到 20%以上。 (七)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 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 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 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建设云制造 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 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