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孑、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 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 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 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 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岀过杰出的贡献。黄梅戏的 唱腔由主调和花腔两类曲调组成,名们均是在黄梅采茶戏原 唱腔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过去没有弦乐伴奏,曾称打锣 腔、哦嗬腔等,解放后加入弦乐伴奏。黄梅戏剧目十分丰富, 它也是在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的基础上构建的。其中《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 附马》(原名《双救主》)《小辭店》、《打猪草》、《夫妻观灯》 等则是百余年来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精萃。建国后,黄梅戏事 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黄梅县现有黄梅戏专业剧团1个 半职业剧团23个,村级业余剧团161个,演出足迹遍布大 江南北。为发展黄梅戏事业,黄梅县委、县政府每2-3年 就要举办一次常规性的黄梅戏艺术节,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也 相应定期举办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有力地促进了黄梅戏艺 术的普及和提高。创作演出了《羊入虎口》、《於老四与张二 女》、《邢绣娘》《未了情》、《双下山》《离巢凤》、《守护真 情》、《兑现》等优秀剧目,涌现岀了乐柯记、王艺修、胡亚 莎、易春华、吕金姣、杨俊、张辉、周洪年、黄东风、王慧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 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 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 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 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黄梅戏的 唱腔由主调和花腔两类曲调组成,它们均是在黄梅采茶戏原 唱腔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过去没有弦乐伴奏,曾称打锣 腔、哦嗬腔等,解放后加入弦乐伴奏。黄梅戏剧目十分丰富, 它也是在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的基础上构建的。其中《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 附马》(原名《双救主》)、《小辞店》、《打猪草》、《夫妻观灯》 等则是百余年来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精萃。建国后,黄梅戏事 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黄梅县现有黄梅戏专业剧团 1 个, 半职业剧团 23 个,村级业余剧团 161 个,演出足迹遍布大 江南北。为发展黄梅戏事业,黄梅县委、县政府每 2—3 年 就要举办一次常规性的黄梅戏艺术节,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也 相应定期举办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有力地促进了黄梅戏艺 术的普及和提高。创作演出了《羊入虎口》、《於老四与张二 女》、《邢绣娘》、《未了情》、《双下山》、《离巢凤》、《守护真 情》、《兑现》等优秀剧目,涌现出了乐柯记、王艺修、胡亚 莎、易春华、吕金姣、杨俊、张辉、周洪年、黄东风、王慧
君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演员。剧团曾数度为党和 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等作专 场演出及多次晋京演出,并荣获领导、文化部的高度赞赏和 鼓励。 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 之乡 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君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演员。剧团曾数度为党和 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等作专 场演出及多次晋京演出,并荣获领导、文化部的高度赞赏和 鼓励。 1995 年 2 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 之乡”。 1995 年 8 月,被文化部授予 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