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CuO对Ti-C-Al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690.65KB,团购合买
选择Ti-C-Al和Ti-C-Al-CuO两种体系,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技术,制备铝基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对上述两种体系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了CuO对Ti-C-Al体系的自蔓延反应过程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Ti-C-Al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中,CuO和Al的反应可以提高其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能为该体系反应持续提供热量,使其自蔓延效果更为显著,反应更加彻底,大大减少条块状的中间产物Al3Ti,优化了材料组织.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6卷第6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36 No.6 2014年6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Jun.2014 CuO对Ti-C-Al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王楠,刘慧敏⑧,韩林峰,于香莲,李志鹏 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通信作者,E-mail:huimin_72@163.com 摘要选择T-C-A和TiC-A-Cu0两种体系,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技术,制备铝基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 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对上述两种体系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了 CuO对TiC一AI体系的自蔓延反应过程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TiC一A!体系自蔓延反 应过程中,C0和A】的反应可以提高其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能为该体系反应持续提供热量,使其自蔓延效果更为显著,反应 更加彻底,大大减少条块状的中间产物A1,T,优化了材料组织. 关键词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反应动力学:氧化铜 分类号TB333 Effect of CuO on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process of Ti-C-Al systems WANG Nan,LIU Hui-ming,HAN Lin-feng,YU Xiang-lian,LI Zhi-pe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hhot 01005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huimin_72@163.com ABSTRACT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using an in-situ reactive near-liquidus casting technique in two systems of Ti-C-Al and Ti-C-Al-CuO.Their micro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the reaction in the two systems was carried out.The effect of Cuo on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Ti-CAl system was discussed,and a kinetic model was set up.It is found that in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Ti- C-Al system,the reaction between Cuo and Al is able to enhance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and provide the system with sustaining heat,making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more remarkable and more completed.As a result,blocky Al,Ti mesophase is ex- tremely decreased,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s is optimized. KEY WORDS particle reinforced composites:metallic matrix composites:in-situ processing:reaction kinetics:copper oxides 原位TC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很 的非平衡性和TC生成的温度较中间相AL,T或 高的比模量、比强度和热稳定性等很多优异的物理 AL,C,高B8-0,容易出现条块状的中间产物AL,T 和力学性能,由于TC是在基体中通过反应、形核和 或AL,C,对材料性能造成不利影响1-☒,我国从 长大生成的,因而增强相表面无污染,并与基体结合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原位TC增强铝基复合材 良好:增强相TiC细小(<1m),分布相对均匀,并 料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多数为关于复合材料的 且其晶格常数与AI的非常相近,可以作为α一A!的 制备、组织、性能、后期热处理及其之间关系的研 非均质形核核心从而细化晶粒·-习.但是,采用原 究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复合材料的微观界 位TiC-Al体系制备铝基复合材料时,多是利用 面特征、TC颗粒对复合材料凝固机制的影响a TiC-Al体系的自蔓延反应B-刀,由于自蔓延反应 等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关于从促进Ti一C一Al 收稿日期:201303-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61003) DOI:10.13374/j.issn1001-053x.2014.06.014:http://journals.ustb.edu.cn

第 36 卷 第 6 期 2014 年 6 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Vol. 36 No. 6 Jun. 2014 CuO 对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王 楠,刘慧敏,韩林峰,于香莲,李志鹏 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 通信作者,E-mail: huimin_72@ 163. com 摘 要 选择 Ti--C--Al 和 Ti--C--Al--CuO 两种体系,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技术,制备铝基复合材料. 通过金相显微镜、 扫描电镜和 X 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 对上述两种体系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进一步研究了 CuO 对 Ti--C--Al 体系的自蔓延反应过程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结果表明: 在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 应过程中,CuO 和 Al 的反应可以提高其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能为该体系反应持续提供热量,使其自蔓延效果更为显著,反应 更加彻底,大大减少条块状的中间产物 Al3Ti,优化了材料组织. 关键词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 反应动力学; 氧化铜 分类号 TB333 Effect of CuO on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process of Ti-C-Al systems WANG Nan,LIU Hui-ming ,HAN Lin-feng,YU Xiang-lian,LI Zhi-pe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hhot 01005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huimin_72@ 163. com ABSTRACT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using an in-situ reactive near-liquidus casting technique in two systems of Ti-C-Al and Ti-C-Al-CuO. Their micro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the reaction in the two systems was carried out. The effect of CuO on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Ti-C-Al system was discussed,and a kinetic model was set up.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Ti￾C-Al system,the reaction between CuO and Al is able to enhance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and provide the system with sustaining heat,making the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more remarkable and more completed. As a result,blocky Al3Ti mesophase is ex￾tremely decreased,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s is optimized. KEY WORDS particle reinforced composites; metallic matrix composites; in-situ processing; reaction kinetics; copper oxides 收稿日期: 2013--03--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0661003) DOI: 10. 13374 /j. issn1001--053x. 2014. 06. 014; http: / /journals. ustb. edu. cn 原位 TiC 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很 高的比模量、比强度和热稳定性等很多优异的物理 和力学性能,由于 TiC 是在基体中通过反应、形核和 长大生成的,因而增强相表面无污染,并与基体结合 良好; 增强相 TiC 细小 ( < 1 μm) ,分布相对均匀,并 且其晶格常数与 Al 的非常相近,可以作为 α--Al 的 非均质形核核心从而细化晶粒[1 - 2]. 但是,采用原 位 Ti--C--Al 体系制备铝基复合材料时,多是利用 Ti--C--Al 体系的自蔓延反应[3 - 7],由于自蔓延反应 的非平衡性和 TiC 生成的温度较中间相 Al3 Ti 或 Al4C3高[3,8 - 10],容易出现条块状的中间产物 Al3 Ti 或 Al4C3,对材料性能造成不利影响[11 - 12].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对原位 TiC 增强铝基复合材 料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多数为关于复合材料的 制备、组织、性能、后期热处理及其之间关系的研 究[11 - 14].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复合材料的微观界 面特征[15]、TiC 颗粒对复合材料凝固机制的影响[16] 等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关于从促进 Ti--C--Al

·80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体系自蔓延反应本身来改善反应生成产物和复合材 六氯乙烷精炼除气,在温度降至650℃时用钢模浇 料的组织性能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导. 铸,完成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本文结合TiC-Al和CuO一Al两个原位反应体 选用三酸水溶液(HN032.5%,HC11.5%,HF 系的特点,在TC-Al原位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 1%,H,095%,体积分数)对常规磨制后的试样进 CO,也即将上述两种体系合并为一个体系,在铝合 行20~25s的腐蚀,采用蔡司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 金熔体中使其发生原位反应,随后在接近铝合金液 镜观察其显微组织,采用Japan Rigaku X射线衍射 相线温度进行浇注,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笔者深入 仪对打磨光滑的铸件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分析CuO对Ti-C-Al体系的自蔓延反应过程的作 2实验结果 用机理,对比TiC-Al和TiC一ACu0两种体系的 反应产物对复合材料的晶粒组织的影响,对T一C一 图1为铝基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结果.从图1 Al和CuO一Al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热效应和自 (a)可以看出,TiC-Al体系的反应产物含有TiC和 蔓延反应的绝热温度计算,建立了TiC-AlCu0反 A山Ti两种生成相:图1(b)表明TiC一ACu0体系 应体系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的反应只含有一种生成相即TC,并且图1(b)中 TiC的波峰要比图1(a)中TiC的波峰高.从衍射结 1 实验方法 果来看,初步分析认为图1(b)TC生成量要比图1 设计Ti-C-Al和Ti-C-Al-CuO两种反应体系 (a)的TiC生成量高,并且没有中间相A山,Ti生成或 原位生成的TC颗粒均占整个复合材料的5%(质 仅有极少量的A山Ti生成,说明图1(b)自蔓延反应 量分数),两体系的Ti、C和Al摩尔比为1:1.2:1, 比图1(a)的自蔓延效果好,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加入 TiC-AlCu0反应体系加入Cu0占预制块的l0% 适量的CuO有利于促进增强相TiC的生成,促进 (质量分数),除此之外两体系其他制备工艺完全相 TC-Al体系自蔓延反应更加完全.同时,从图1 同.过程如下:(1)将Ti(<50um)、C(<50um)和 (b)中并未发现AL,O3以及其他可能生成相的衍射 Al(<75μm),或者Ti(<50μm)、C(<50μm)、Al 峰,分析认为这是由于CuO的含量很少,其反应生 (<75um)和Cu0(<50m)粉末用混粉机干磨1h 成物的含量在复合材料中所占比例过小造成的. 充分混合,然后把粉末用压片机在60MPa压力下压 图2即为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铝基复合 制成Φ20mm×15mm的预制块备用;(2)把盛有 材料的铸态组织.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技术是在 7075A1合金基体的石墨坩埚放入7500W的电炉 液相线铸造和近液相线铸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中,熔融Al合金块并升温至900℃,同时把预制块 半固态坯料制备方法网.液相线铸造方法作为一 在150℃预热1h;(3)用石墨钟罩把预制块完全浸 种半固态坯料制备技术能够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形 入到A!合金溶液中,利用合金基体提供的初始能量 成等轴晶组织,同时具有工艺简单、适用合金范围 使得预制块在合金熔体内进行自蔓延反应,反应结 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但存在难以控制浇铸温度的 束后用石墨棒搅拌并保温50min,然后降温至750℃用 缺点. 近液相线铸造法虽然克服了液相线铸造 20000, 16000 (a) (b) ,TiC Tic y ALTi 16000 ■AL ■AI 12000 12000 8000 8000F 4000 4000 0 20 30 40 50 60 70 80 20 30 40 50 70 201 20/ 图1不同反应体系下铝基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a)Ti-C-A:(b)Ti-C-A-CO Fig.1 X-ray patterns of Al matrix composites in different reaction systems:(a)Ti-C-Al;(b)Ti-C-Al-CuO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体系自蔓延反应本身来改善反应生成产物和复合材 料的组织性能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导. 本文结合 Ti--C--Al 和 CuO--Al 两个原位反应体 系的特点,在 Ti--C--Al 原位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 CuO,也即将上述两种体系合并为一个体系,在铝合 金熔体中使其发生原位反应,随后在接近铝合金液 相线温度进行浇注,制备铝基复合材料. 笔者深入 分析 CuO 对 Ti--C--Al 体系的自蔓延反应过程的作 用机理,对比 Ti--C--Al 和 Ti--C--Al--CuO 两种体系的 反应产物对复合材料的晶粒组织的影响,对 Ti--C-- Al 和 CuO--Al 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热效应和自 蔓延反应的绝热温度计算,建立了 Ti--C--Al--CuO 反 应体系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1 实验方法 设计 Ti--C--Al 和 Ti--C--Al--CuO 两种反应体系 原位生成的 TiC 颗粒均占整个复合材料的 5% ( 质 量分数) ,两体系的 Ti、C 和 Al 摩尔比为 1∶ 1. 2∶ 1, Ti--C--Al--CuO 反应体系加入 CuO 占预制块的 10% ( 质量分数) ,除此之外两体系其他制备工艺完全相 图 1 不同反应体系下铝基复合材料的 X 射线衍射图谱. ( a) Ti--C--Al; ( b) Ti--C--Al--CuO Fig. 1 X-ray patterns of Al matrix composites in different reaction systems: ( a) Ti-C-Al; ( b) Ti-C-Al-CuO 同. 过程如下: ( 1) 将 Ti( < 50 μm) 、C( < 50 μm) 和 Al( < 75 μm) ,或者 Ti( < 50 μm) 、C( < 50 μm) 、Al ( < 75 μm) 和 CuO( < 50 μm) 粉末用混粉机干磨 1 h 充分混合,然后把粉末用压片机在 60 MPa 压力下压 制成 20 mm × 15 mm 的预制块备用; ( 2) 把盛有 7075Al 合金基体的石墨坩埚放入 7500 W 的电炉 中,熔融 Al 合金块并升温至 900 ℃,同时把预制块 在 150 ℃预热 1 h; ( 3) 用石墨钟罩把预制块完全浸 入到 Al 合金溶液中,利用合金基体提供的初始能量 使得预制块在合金熔体内进行自蔓延反应,反应结 束后用石墨棒搅拌并保温50 min,然后降温至 750 ℃用 六氯乙烷精炼除气,在温度降至 650 ℃ 时用钢模浇 铸,完成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选用三酸水溶液( HNO3 2. 5% ,HCl 1. 5% ,HF 1% ,H2O 95% ,体积分数) 对常规磨制后的试样进 行 20 ~ 25 s 的腐蚀,采用蔡司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 镜观察其显微组织,采用 Japan Rigaku X 射线衍射 仪对打磨光滑的铸件进行 X 射线衍射分析. 2 实验结果 图 1 为铝基复合材料的 X 射线衍结果. 从图 1 ( a) 可以看出,Ti--C--Al 体系的反应产物含有 TiC 和 Al3Ti 两种生成相; 图 1( b) 表明 Ti--C--Al--CuO 体系 的反应只含有一种生成相即 TiC,并且图 1 ( b) 中 TiC 的波峰要比图 1( a) 中 TiC 的波峰高. 从衍射结 果来看,初步分析认为图 1( b) TiC 生成量要比图 1 ( a) 的 TiC 生成量高,并且没有中间相 Al3Ti 生成或 仅有极少量的 Al3Ti 生成,说明图 1( b) 自蔓延反应 比图 1( a) 的自蔓延效果好,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加入 适量的 CuO 有利于促进增强相 TiC 的生成,促进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应更加完全. 同时,从图 1 ( b) 中并未发现 Al2O3以及其他可能生成相的衍射 峰,分析认为这是由于 CuO 的含量很少,其反应生 成物的含量在复合材料中所占比例过小造成的. 图 2 即为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铝基复合 材料的铸态组织. 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技术是在 液相线铸造和近液相线铸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半固态坯料制备方法[17]. 液相线铸造方法作为一 种半固态坯料制备技术能够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形 成等轴晶组织,同时具有工艺简单、适用合金范围 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但存在难以控制浇铸温度的 缺点[18]. 近液相线铸造法虽然克服了液相线铸造 ·804·

第6期 王楠等:Cu0对TiC-Al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805· 50 um 50 um 图2不同反应体系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a)Ti-C-A1:(b)Ti-C-A1-CuO Fig.2 Microstructures of in-suit reaction near-liquidus casting alloys in different reaction systems:(a)Ti-C-Al:(b)Ti-C-Al-CuO 方法的缺点,但所获得的坯料组织不够细小均匀,一 好的点阵匹配关系,因此具有显著的细化作用.通 般呈现蔷薇状组织).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法 过平均截线法统计测量,等轴晶的平均晶粒尺寸为 同时克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点,使得在相对较大 30μm左右,这一结果可以和快速凝固组织相媲美. 的浇注温度范围,也能够得到等轴晶组织.但是,由 图3为Ti-C-Al-Cu体系反应生的AL,O3的扫 于原位颗粒的种类、形貌、尺寸等因素的影响,有时 描电镜照片及其能谱.由能谱分析可知,图3选区 也得不到完全的等轴晶组织,如图2(a)所示.这是 的颗粒为A山,03·A山,0,颗粒较为分散的分布在晶粒 因为反应产物AL,T的尺寸过大,未能起到细化晶 的内部和晶界上,尺寸在3m左右,比原始的反应 粒组织的作用.另外图中黑色部分为生成的TC,分 物Al和Cu0的尺寸要小得多,形状呈规则的多边 散不佳,有局部团聚现象,这样也会降低细化效果. 形,颗粒表面干净并和基体结合良好;图中亮白色的 出现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蔓延反应过程中,热 部分即为原位生成的TC颗粒,其尺寸多在亚微米 级,大多数偏聚在晶界处,少量分布在晶粒的内部 量提供不足而导致反应进行得不够彻底,中间产物 根据文献9]报道,Al和Cu0在同于本文实验的 A山Ti未能完全转化为TiC之前,反应结束,未能获 条件下,完全可以发生原位反应生成A山O3颗粒,并 得最终产物;另外由于反应不彻底,所以热爆力量也 且A山,O,颗粒的尺寸和形貌与本文实验所得基本一 不足以将已经生成的TiC分散开.采用Ti-C-A一 致.由此分析认为,图3中A山2O3颗粒是由Cu0和 Cu0反应体系的铝基复合材料在相同的工艺条件 Al原位反应生成. 下,基本得到了完全的等轴晶组织,如图2(b)所示. 分析认为,TiC一AlC0反应体系所生成的反应产 3 分析与讨论 物中没有条块状的、较大尺寸的物相,X射线衍射分 3.1热力学分析 析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主要为TiC.TC与Al满足良 TiC-Al-CuO反应体系中Al、Ti、C和CuO相 2000L 1500 (34 1000 Mg 500-0 0- 8 10 12 14 60 um E ectron Image 能量keV 图3复合材料中A山,O的扫描电镜照片及其能谱 Fig.3 SEM image and EDS spectrum of Al,O,in the composites with the Ti-C-Al-CuO system

第 6 期 王 楠等: CuO 对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图 2 不同反应体系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 ( a) Ti--C--Al; ( b) Ti--C--Al--CuO Fig. 2 Microstructures of in-suit reaction near-liquidus casting alloys in different reaction systems: ( a) Ti-C-Al; ( b) Ti-C-Al-CuO 方法的缺点,但所获得的坯料组织不够细小均匀,一 般呈现蔷薇状组织[17]. 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法 同时克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点,使得在相对较大 的浇注温度范围,也能够得到等轴晶组织. 但是,由 于原位颗粒的种类、形貌、尺寸等因素的影响,有时 也得不到完全的等轴晶组织,如图 2( a) 所示. 这是 因为反应产物 Al3 Ti 的尺寸过大,未能起到细化晶 粒组织的作用. 另外图中黑色部分为生成的 TiC,分 散不佳,有局部团聚现象,这样也会降低细化效果. 出现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蔓延反应过程中,热 量提供不足而导致反应进行得不够彻底,中间产物 图 3 复合材料中 Al2O3的扫描电镜照片及其能谱 Fig. 3 SEM image and EDS spectrum of Al2O3 in the composites with the Ti-C-Al-CuO system Al3Ti 未能完全转化为 TiC 之前,反应结束,未能获 得最终产物; 另外由于反应不彻底,所以热爆力量也 不足以将已经生成的 TiC 分散开. 采用 Ti--C--Al-- CuO 反应体系的铝基复合材料在相同的工艺条件 下,基本得到了完全的等轴晶组织,如图 2( b) 所示. 分析认为,Ti--C--Al--CuO 反应体系所生成的反应产 物中没有条块状的、较大尺寸的物相,X 射线衍射分 析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主要为 TiC. TiC 与 Al 满足良 好的点阵匹配关系,因此具有显著的细化作用. 通 过平均截线法统计测量,等轴晶的平均晶粒尺寸为 30 μm 左右,这一结果可以和快速凝固组织相媲美. 图 3 为 Ti--C--Al--Cu 体系反应生的 Al2O3的扫 描电镜照片及其能谱. 由能谱分析可知,图 3 选区 的颗粒为 Al2O3 . Al2O3颗粒较为分散的分布在晶粒 的内部和晶界上,尺寸在 3 μm 左右,比原始的反应 物 Al 和 CuO 的尺寸要小得多,形状呈规则的多边 形,颗粒表面干净并和基体结合良好; 图中亮白色的 部分即为原位生成的 TiC 颗粒,其尺寸多在亚微米 级,大多数偏聚在晶界处,少量分布在晶粒的内部. 根据文献[19]报道,Al 和 CuO 在同于本文实验的 条件下,完全可以发生原位反应生成 Al2O3颗粒,并 且 Al2O3颗粒的尺寸和形貌与本文实验所得基本一 致. 由此分析认为,图 3 中 Al2O3颗粒是由 CuO 和 Al 原位反应生成. 3 分析与讨论 3. 1 热力学分析 Ti--C--Al--CuO 反应体系中 Al、Ti、C 和 CuO 相 ·805·

·806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互反应,其中A、Ti和C相互反应可能产生的化合 设中间产物A,Ti完全转化为TC,采取反应式 物可能有TiC、Al,C3、AL,Ti等.AL,C3和A山Ti以粗 3Al +Ti+C(-3Al +TiC((12) 大的板条状形态存在于基体中0-如,这两者的存在 通过计算,在本文给定的T。下,Al一Cu0体系的Td 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别是塑性和韧性有着不利的 值可使Cu汽化和AL,O3液化,因此Cu0和Al的反 影响,应尽量抑制它们的产生:而TC常以颗粒状分 应采取反应式 布于基体中,且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高弹性模量, 3Cu06+2Alw=3Cu®+A山,030·(13) 是较理想的增强体,应尽量保证其充分形成.CuO 查得各单质和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四,并通过方程 可以分别与Al、Ti和C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能产 △G=A,H-T·△,S来计算反应方程式(1)~ 生的化合物一般有A山203、Ti02、C0、C02等.由金属 (9)的吉布斯自由能.图4是化学反应(1)~(9)的 氧化物的氧势图可知,在Al、Ti和C三种物质中A1 △G-T图、△H-T图及TiC-Al和Al-CuO两体系的 的还原性最强,最容易与C0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 T。-T图. 的还原性最弱,并且与C0反应的条件在本实验中 从图4(a)所示的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 几乎达不到,因此在反应热的分析中主要考虑CO 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900~ 与A山发生反应 1300℃)内,这些反应的自由能均为负值,即反应均 Ti+Co—→TiCe, (1) 有可能自发生,其中对于TiC一A1体系,即反应(1) Tio+3A0—→Al3Tia, (2) ~(5),反应(1)Ti和C反应合成TiC的自由能最 Al3Ti+C(-3Al()+TiC( (3) 低,故从热力学来讲,Ti-C一Al体系中Ti和C反应 4Al0+3Co—→AL,C3, (4) 进行的趋势最大.TC除了可能以Ti和C的直接化 3Al,Ti(+Al C3(13Al(+3TiC(,(5) 合反应生成外,还可能通过TiA山,与C或A山,C,的反 3Cu0()+2Al(-3 Cu()+Al203, (6) 应来合成.从反应(6)~(9)的自由能曲线可以得 2Cu0a+Tiw—→Ti02+2Cuw, (7) 出,四个方程均有可能发生,其中CuO和A1的反应 2Cu0(+CCO2(+2CuD (8) 的自由能最低,从热力学来讲,该反应进行的趋势 Cu0s+Ca—C0(g+Cu0. (9) 最大 在热力学上,放热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该反 从图4(b)可以看出在选定温度内(900~ 应热的绝对值的大小,反应热的绝对值越大,放热越 1300℃),Cu0与A1反应的摩尔反应热远远大于Ti- 剧烈.一定温度下的标准摩尔反应热△哼由以下 C一A1体系的各反应产生的摩尔反应热,在实验过 计算公式给出: 程中也可以直观观察到加入Cu0的预制块比未加 △明=△+△c9dr (10) CuO的反应剧烈. 式中,△c为生成物摩尔定压比热容之和与反应物 图4(c)中给出了T。为950~1200K时Ti-C-Al 摩尔定压比热容之和的差值,即反应比热容差,简称 和AlCu0体系的T值.由图4(c)可见:对于Ti- 比热容差,T为热力学温度. C-Al体系,随着预热温度T。的升高,绝热温度T大 Merzhanov根据经验提出依据反应绝热温度 致呈线性变化,即反应物的T。越高,产物的T也越 T判定原位反应燃烧波自维持的热力学判据,即当 高:对于Al-CuO体系,由于计算所得的Al-CuO体 T>1800K时,燃烧波能自行维持下去,T越高,维 系的T超过了A山2O3液化点,达到Cu的汽化点 持效果越好,反应越充分.可以通过热平衡方程 (2848K),因此随着T。的增加T并没有呈正比关系 (11)来计算反应的Ta: 增加而是维持不变,其反应产生的更多的热量用来 ∑:(H。-Hg):+△H]+ 使Cu汽化.如果把两个体系合二为一,Al和CuO 产生的反应热就不在用于使Cu汽化,而是用于加 ∑乃(明-Hs),=0. (11) 热TiC-Al体系,提供给Ti-C-Al体系的自蔓延反 式中,n:是反应物的计量系数,n是生成物的计量 应更充足的热量,促进TiC一Al体系原位反应更彻 系数,H是初始温度为T。时的标准摩尔焓,H是 底地进行,因此理论上,CuO对Ti-C一Al反应体系 温度为298K时的标准摩尔焓,H是温度为T时 反应的促进作用要比图4(C)显示的结果更为显著. 的标准摩尔焓 提高自蔓延反应的初始反应温度是一很好的解 对于TiC一A1体系,反应开始时Al是液态,假 决自蔓延反应不彻底的方法,但提高自蔓延反应的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互反应,其中 Al、Ti 和 C 相互反应可能产生的化合 物可能有 TiC、Al4 C3、Al3 Ti 等. Al4 C3和 Al3 Ti 以粗 大的板条状形态存在于基体中[20 - 21],这两者的存在 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别是塑性和韧性有着不利的 影响,应尽量抑制它们的产生; 而 TiC 常以颗粒状分 布于基体中,且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高弹性模量, 是较理想的增强体,应尽量保证其充分形成. CuO 可以分别与 Al、Ti 和 C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能产 生的化合物一般有 Al2O3、TiO2、CO、CO2等. 由金属 氧化物的氧势图可知,在 Al、Ti 和 C 三种物质中 Al 的还原性最强,最容易与 CuO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 的还原性最弱,并且与 CuO 反应的条件在本实验中 几乎达不到,因此在反应热的分析中主要考虑 CuO 与 Al 发生反应. Ti( s) + C( s) → TiC( s) , ( 1) Ti( s) + 3Al( l) →Al3Ti( s) , ( 2) Al3Ti( s) + C( s) → 3Al( l) + TiC( s) , ( 3) 4Al( l) + 3C( s) → Al4C3( s) , ( 4) 3Al3Ti( s) + Al4C3( s) → 13Al( l) + 3TiC( s) , ( 5) 3CuO( s) + 2Al( l) 3 Cu( l) + Al2O3( s) , ( 6) 2CuO( s) + Ti( s) → TiO2( s) + 2Cu( l) , ( 7) 2CuO( s) + C( s) →CO2( g) + 2Cu( l) , ( 8) CuO( s) + C( s) → CO( g) + Cu( l) . ( 9) 在热力学上,放热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该反 应热的绝对值的大小,反应热的绝对值越大,放热越 剧烈. 一定温度下的标准摩尔反应热 ΔH— T 由以下 计算公式给出: ΔH— T = ΔH— 298 + ∫ T 298 Δc — p dT. ( 10) 式中,Δc — p 为生成物摩尔定压比热容之和与反应物 摩尔定压比热容之和的差值,即反应比热容差,简称 比热容差,T 为热力学温度. Merzhanov [22]根据经验提出依据反应绝热温度 Tad判定原位反应燃烧波自维持的热力学判据,即当 Tad > 1800 K 时,燃烧波能自行维持下去,Tad越高,维 持效果越好,反应越充分. 可以通过热平衡方程 ( 11) 来计算反应的 Tad : ∑[ni ( H— T0 - H— 298 ) i + ΔH— 298]+ ∑ nj ( H— Tad - H— 298 ) j = 0. ( 11) 式中,ni 是反应物的计量系数,nj 是生成物的计量 系数,H— T0是初始温度为 T0 时的标准摩尔焓,H— 298是 温度为 298 K 时的标准摩尔焓,H— Tad是温度为 Tad时 的标准摩尔焓. 对于 Ti--C--Al 体系,反应开始时 Al 是液态,假 设中间产物 Al3Ti 完全转化为 TiC,采取反应式 3Al( l) + Ti( s) + C( s) → 3Al( l) + TiC( s) . ( 12) 通过计算,在本文给定的 T0 下,Al--CuO 体系的 Tad 值可使 Cu 汽化和 Al2O3液化,因此 CuO 和 Al 的反 应采取反应式 3CuO( s) + 2Al( l) 3Cu( g) + Al2O3( l) . ( 13) 查得各单质和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23],并通过方程 ΔrG— m = ΔrH— m - T·ΔrS— m 来计算反应方程式( 1) ~ ( 9) 的吉布斯自由能. 图 4 是化学反应( 1) ~ ( 9) 的 ΔG--T 图、ΔH--T 图及 Ti--C--Al 和 Al--CuO 两体系的 T0--Tad图. 从图 4( a) 所示的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 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 900 ~ 1300 ℃ ) 内,这些反应的自由能均为负值,即反应均 有可能自发生,其中对于 Ti--C--Al 体系,即反应( 1) ~ ( 5) ,反应( 1) Ti 和 C 反应合成 TiC 的自由能最 低,故从热力学来讲,Ti--C--Al 体系中 Ti 和 C 反应 进行的趋势最大. TiC 除了可能以 Ti 和 C 的直接化 合反应生成外,还可能通过 TiAl3与 C 或 Al4C3的反 应来合成. 从反应( 6) ~ ( 9) 的自由能曲线可以得 出,四个方程均有可能发生,其中 CuO 和 Al 的反应 的自由能最低,从热力学来讲,该反应进行的趋势 最大. 从图 4 ( b) 可以看出在选定温度内 ( 900 ~ 1300 ℃ ) ,CuO 与 Al 反应的摩尔反应热远远大于 Ti- -C--Al 体系的各反应产生的摩尔反应热,在实验过 程中也可以直观观察到加入 CuO 的预制块比未加 CuO 的反应剧烈. 图 4( c) 中给出了 T0为 950 ~ 1200 K 时 Ti--C--Al 和 Al--CuO 体系的 Tad值. 由图 4( c) 可见: 对于 Ti-- C--Al 体系,随着预热温度 T0的升高,绝热温度 Tad大 致呈线性变化,即反应物的 T0越高,产物的 Tad也越 高; 对于 Al--CuO 体系,由于计算所得的 Al--CuO 体 系的 Tad 超 过 了 Al2 O3 液 化 点,达 到 Cu 的 汽 化 点 ( 2848 K) ,因此随着 T0的增加 Tad并没有呈正比关系 增加而是维持不变,其反应产生的更多的热量用来 使 Cu 汽化. 如果把两个体系合二为一,Al 和 CuO 产生的反应热就不在用于使 Cu 汽化,而是用于加 热 Ti--C--Al 体系,提供给 Ti--C--Al 体系的自蔓延反 应更充足的热量,促进 Ti--C--Al 体系原位反应更彻 底地进行,因此理论上,CuO 对 Ti--C--Al 反应体系 反应的促进作用要比图 4( c) 显示的结果更为显著. 提高自蔓延反应的初始反应温度是一很好的解 决自蔓延反应不彻底的方法,但提高自蔓延反应的 ·806·

第6期 王楠等:CuO对TiC-Al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807· 30) 1) .200 3 (3) 400 6 -300 (7) -600 8) (8) 9 -600 (9 800 -900 -1000 -1200 -120 900 1000 11001200 1300 9001000 11001200 1300 温度℃ 温度℃ 3000 3Cu0+2Al=3Cu+ALO, 2800 2600 长240 2200 2000 3Al+Ti+C=3Al+TiC 1800 1600L 950 1000 1050110011501200 T/K 图4化学反应(1)~(9)的△G-T图(a)、△H-T图(b)及Ti-C-Al和Al-Cm0两体系的To-Ta图(c) Fig.4 AGT (a)and AHT(b)relation graphs of Reactions (1)(9)and ToT(c)relation graph of Ti-C-Al and Al-Cuo systems 初始反应温度会造成合金基体烧损和氧化现象加 之间发生化学反应Tig+3Alw一→A山3Ti,本反 重,从生产的角度也不利于节能减排,所以利用提高 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预制块的局部温度 自蔓延反应的初始反应温度来促进自蔓延反应有其 急剧上升.根据文献24]中对TiA山,形成时的绝热 局限性.在TiC一Al自蔓延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 温度计算,在A!熔点附近发生的T一Al反应,其最 CuO,利用CuO和Al反应放热相对TiC-Al自蔓延 大绝热温度大约为1955~1971K;根据文献10]报 体系的反应剧烈得多,可以在T一C一Al体系自蔓延 道,T和C之间的反应大约在1873K时才被引发, 反应的中途来提高其反应体系的T:同时从反应的 虽然TiC一Al体系中的起始温度远低于此.Ti和 过程来看,CuO均匀的分布在预制块中,Cu0和Al A1之间反应产生的局部高温足以引发Ti+Ca 的反应是随着燃烧波的推进而推进的,由于其与A →TiCg这一反应,而T与C之间的反应又放出 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很好地弥补由于反应热量 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足以使得T与C的反应能继 散失过快、混粉不够均匀、压块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使 续维持下去,直至预制块燃烧完毕.这是TC合成 得预制块粉体分布不够均匀等造成的自蔓延反应热 的主导反应 量传递不够均衡而产生的自蔓延效果不佳的缺陷, Zhang等P在对Ti-C-Al自蔓延反应体系的 从而使得TiC一Al体系反应更为彻底,使得中间相 动力学研究中提出了TC的形成是通过溶解一析出 A山Ti大大减少,并增加TC的生成量. 机理,即熔体薄层中Ti和C反应析出TC,并分散在 3.2动力学分析及模型 合金熔体中,并建立了反应形成TC的动力学模型. TiC一Al体系中,由于Al熔体难以润湿C粉, 在Zhang等研究的启发下,本文把TiC-Al-Cu0体 A!和C之间的反应虽然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但从 系的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并给出了反应过程的示意 动力学角度看,反应条件很难满足:而A1液对T的 图(图5). 润湿性很好,Al液能在Ti颗粒表面铺开,使Ti和Al (1)加热和熔化阶段:将TiC一A-Cu0预制块

第 6 期 王 楠等: CuO 对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图 4 化学反应( 1) ~ ( 9) 的 ΔG--T 图( a) 、ΔH--T 图( b) 及 Ti--C--Al 和 Al--CuO 两体系的 T0 --Tad图( c) Fig. 4 ΔG-T ( a) and ΔH-T ( b) relation graphs of Reactions ( 1) ~ ( 9) and T0 -Tad ( c) relation graph of Ti-C-Al and Al-CuO systems 初始反应温度会造成合金基体烧损和氧化现象加 重,从生产的角度也不利于节能减排,所以利用提高 自蔓延反应的初始反应温度来促进自蔓延反应有其 局限性. 在 Ti--C--Al 自蔓延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 CuO,利用 CuO 和 Al 反应放热相对 Ti--C--Al 自蔓延 体系的反应剧烈得多,可以在 Ti--C--Al 体系自蔓延 反应的中途来提高其反应体系的 Tad ; 同时从反应的 过程来看,CuO 均匀的分布在预制块中,CuO 和 Al 的反应是随着燃烧波的推进而推进的,由于其与 Al 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很好地弥补由于反应热量 散失过快、混粉不够均匀、压块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使 得预制块粉体分布不够均匀等造成的自蔓延反应热 量传递不够均衡而产生的自蔓延效果不佳的缺陷, 从而使得 Ti--C--Al 体系反应更为彻底,使得中间相 Al3Ti 大大减少,并增加 TiC 的生成量. 3. 2 动力学分析及模型 Ti--C--Al 体系中,由于 Al 熔体难以润湿 C 粉, Al 和 C 之间的反应虽然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但从 动力学角度看,反应条件很难满足; 而 Al 液对 Ti 的 润湿性很好,Al 液能在 Ti 颗粒表面铺开,使 Ti 和 Al 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Ti( s) + 3Al( l) →Al3Ti( s) ,本反 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预制块的局部温度 急剧上升. 根据文献[24]中对 TiAl3形成时的绝热 温度计算,在 Al 熔点附近发生的 Ti--Al 反应,其最 大绝热温度大约为 1955 ~ 1971 K; 根据文献[10]报 道,Ti 和 C 之间的反应大约在 1873 K 时才被引发, 虽然 Ti--C--Al 体系中的起始温度远低于此. Ti 和 Al 之间反应产生的局部高温足以引发 Ti( s) + C( s → ) TiC( s) 这一反应,而 Ti 与 C 之间的反应又放出 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足以使得 Ti 与 C 的反应能继 续维持下去,直至预制块燃烧完毕. 这是 TiC 合成 的主导反应. Zhang 等[21]在对 Ti--C--Al 自蔓延反应体系的 动力学研究中提出了 TiC 的形成是通过溶解--析出 机理,即熔体薄层中 Ti 和 C 反应析出 TiC,并分散在 合金熔体中,并建立了反应形成 TiC 的动力学模型. 在 Zhang 等研究的启发下,本文把 Ti--C--Al--CuO 体 系的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并给出了反应过程的示意 图( 图 5) . ( 1) 加热和熔化阶段: 将 Ti--C--Al--CuO 预制块 ·807·

·80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基体溶液 ATi层 a 图5TiC-Al-C0体系的原位反应过程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of the in-suit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TiCAl-CuO systerm 加入到Al熔体中(图5(a)),随着热传导的进行,预 原位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CuO,可以在Ti-C一Al 制块的温度逐渐升高,在达到A1的熔点以后,A!开 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中提高其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 始熔化并在Ti、C和Cu0颗粒表面铺展(图5(b)). Ta,从而使得Ti-C一Al体系反应更为彻底,大大减 (2)初始反应阶段:在Al与Ti接触界面形成 少条块状的中间产物AL,Ti TiAL,层并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图5(c). (3)剧烈反应阶段:随着体系温度进一步升高, 参考文献 TiAL层逐渐熔化,形成A-Ti熔体,在与C的接触界 Tjong S C.Ma Z Y.Micro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 面反应析出TiC层,同时CuO和Al开始反应生成 tics of in situ metal matrix composites.Mater Sci Eng R,2000,29 AL,O,和Cu,并释放大量的热量;Ti颗粒表面也逐渐 (3):49 2]Du C F,Yan B.LiC K,et al.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开始熔化,在与C接触的界面直接进行反应,形成 of the in-situ reaction synthesis technologies.Heat Treat,2010 TiC层((图5(d)). 25(6):11 (4)完全反应阶段:由于剧烈反应阶段的反应 (杜春风,严彪,李成魁,等.原位制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促进了体系温度的升高和 热处理,2010,25(6):11) 反应的进行,最终完全反应形成TC和A山,03以及少 B] Balog M,Florek R.Nosko M,et al.Selfpropagating synthesis of 量的Cu((图5(e)).由于反应本身是自蔓延反应, TiAl-C powder mixtures.Key Eng Mater,2012,520:347 4]Curfs C,Cano I G,Vaughan G B M,et al.TiC-NiAl composites 阶段(3)和阶段(4)随着燃烧波推进而循环出现,直至 obtained by SHS:a time-resolved XRD study.Eur Ceram Soc 反应物耗尽或热量流失至不足以维持自蔓延反应. 2002,22(7):1039 (5)扩散和降温阶段:生成的TiC和Al,O3以及 5]Zarrinfar N,Shipway P H,Kennedy A R,et al.Carbide stoichi- 少量的C山逐渐扩散至合金熔体,从而制得含有少 ometry in TiC,and Cu-TiC,produced by self-propagating high- 量AL,03的原位TiC./Al复合材料(图5()). temperature synthesis.Scripta Mater,2002,46(2):121 Li P,Kandalova E C,Nikitin V I,et al.Preparation of Al-TiC 4结论 composites by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Scripta Mater,2003,49(7):699 (I)选择TiC-Al-Cu0体系,采用原位反应近 ] Moore J J,Feng H J.Combustion synthesis of advanced materials: 液相线铸造方法,可制备以TC为主、以A山,O3为辅 Part I.Reaction parameters.Prog Mater Sci,1995,39(4/5): 的原位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其晶粒组织呈等 243 轴晶状,平均晶粒直径约在30m左右. 8] Wang H Y.Fabrication of In situ Particulate Reinforced Magnesi- um Matrix Composites [Dissertation].Changchun:Jilin Universi- (2)Cu0与Al反应的摩尔反应热远远大于Ti- y,2004 C-Al体系的各反应产生的摩尔反应热,在Ti-C一A (王慧远.原位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学位论文]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图 5 Ti--C--Al--CuO 体系的原位反应过程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of the in-suit reaction process of the Ti-C-Al-CuO systerm 加入到 Al 熔体中( 图 5( a) ) ,随着热传导的进行,预 制块的温度逐渐升高,在达到 Al 的熔点以后,Al 开 始熔化并在 Ti、C 和 CuO 颗粒表面铺展( 图 5( b) ) . ( 2) 初始反应阶段: 在 Al 与 Ti 接触界面形成 TiAlx层并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 图 5( c) ) . ( 3) 剧烈反应阶段: 随着体系温度进一步升高, TiAlx层逐渐熔化,形成 Al--Ti 熔体,在与 C 的接触界 面反应析出 TiC 层,同时 CuO 和 Al 开始反应生成 Al2O3和 Cu,并释放大量的热量; Ti 颗粒表面也逐渐 开始熔化,在与 C 接触的界面直接进行反应,形成 TiC 层( ( 图 5( d) ) . ( 4) 完全反应阶段: 由于剧烈反应阶段的反应 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促进了体系温度的升高和 反应的进行,最终完全反应形成 TiC 和 Al2O3以及少 量的 Cu ( ( 图5( e) ) . 由于反应本身是自蔓延反应, 阶段( 3) 和阶段( 4) 随着燃烧波推进而循环出现,直至 反应物耗尽或热量流失至不足以维持自蔓延反应. ( 5) 扩散和降温阶段: 生成的 TiC 和 Al2O3以及 少量的 Cu 逐渐扩散至合金熔体,从而制得含有少 量 Al2O3的原位 TiCp /Al 复合材料( 图 5( f) ) . 4 结论 ( 1) 选择 Ti--C--Al--CuO 体系,采用原位反应近 液相线铸造方法,可制备以 TiC 为主、以 Al2O3为辅 的原位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其晶粒组织呈等 轴晶状,平均晶粒直径约在 30 μm 左右. ( 2) CuO 与 Al 反应的摩尔反应热远远大于 Ti-- C--Al 体系的各反应产生的摩尔反应热,在 Ti--C--Al 原位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 CuO,可以在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中提高其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 Tad,从而使得 Ti--C--Al 体系反应更为彻底,大大减 少条块状的中间产物 Al3Ti. 参 考 文 献 [1] Tjong S C,Ma Z Y. Micro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 situ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Mater Sci Eng R,2000,29 ( 3) : 49 [2] Du C F,Yan B,Li C K,et al.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situ reaction synthesis technologies. Heat Treat,2010, 25( 6) : 11 ( 杜春风,严彪,李成魁,等. 原位制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热处理,2010,25( 6) : 11) [3] Balog M,Florek R,Nosko M,et al. Self-propagating synthesis of Ti-Al-C powder mixtures. Key Eng Mater,2012,520: 347 [4] Curfs C,Cano I G,Vaughan G B M,et al. TiC-NiAl composites obtained by SHS: a time-resolved XRD study. J Eur Ceram Soc, 2002,22( 7) : 1039 [5] Zarrinfar N,Shipway P H,Kennedy A R,et al. Carbide stoichi￾ometry in TiCx and Cu-TiCx produced by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Scripta Mater,2002,46( 2) : 121 [6] Li P,Kandalova E G,Nikitin V I,et al. Preparation of Al-TiC composites by 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Scripta Mater,2003,49( 7) : 699 [7] Moore J J,Feng H J.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advanced materials: Part I. Reaction parameters. Prog Mater Sci,1995,39 ( 4 /5 ) : 243 [8] Wang H Y. Fabrication of In situ Particulate Reinforced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s [Dissertation].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2004 ( 王慧远. 原位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学位论文]. ·808·

第6期 王楠等:CuO对TiC一A!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809· 长春:吉林大学,2004) 料的微观组织和凝固机制.金属热处理,2012,37(4):15) Jiang W H,Song G H,Han X L,et al.Synthesis of TiC/Al com- [17]Liu H M,Liao Q H,You G Y,et al.Effect of in-situ synthe- posites in liquid aluminium.Mater Lett,1997,32(2/3):63 sized TiC particulates on microstructure of liquidus casting semi- [10]Holt J B,Munir Z A.Combustion synthesis of titanium carbide: solid Al alloys.Foundry Technol,2008,29(7):905 theory and experiment.J Mater Sci,1986,21(1):251 (刘慧敏,廖庆华,由国艳,等.原位反应TC颗粒对液相线 [11]Liu H M,You G Y,Li F,et al.7075-TiC particles composite 铸造法制备半固态铝合金组织的影响.铸造技术,2008,29 produced by in-situ reactive near-iquidus easting.J Mater Eng, (7):905) 2009(3):18 [18]Wang P,Cui J Z.Nondendritic microstructure of A356 Alloy ob- (刘慧敏,由国艳,李峰,等.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TCp/ tained by the nearby liquidus casting and thixoformed properties. 7075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材料工程,2009(3):18) Acta Metall Sin,2002,38(9):952 [12]Wang Z Q.Reaction Mechanism in the Al-(Ti,Ti02,Zr)C (王平,崔建忠.近液相线法铸造非枝品A356合金组织与成 Systems and Liquid In-situ Reaction Synthesis of the Melted Mate- 形性能.金属学报,2002,38(9):952) rials [Dissertation].Jinan:Shandong University,2005 [19]Liu H M,Ge R L.Na Y G R B,et al.Al2 O3 p/Al-Cu matrix (王振卿.Al-(Ti,TiO2,Z02)-C体系的反应机理及其材料 composites produced by insitu reactive near-iquidus casting. 的熔体原位反应合成[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5) Unig Sci Technol Beijing,2009,31(4):468 [13]Zhu L J,Sun Y S,Zuo A J,et al.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刘慧敏,格日乐,那音古日巴,等.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 of insitu Synthesis TiC Reinforced 2A14 Al matrix material.J 铸造法制备A山,O3P/A-Cu基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学 Aeronaut Mater,2009,29(6):89 报,2009,31(4):468) (朱丽洁,孙扬善,左爱军,等.原位合成TC颗粒强化铝合 [20] Bauri R.Synthesis of Al-TiC in-situ composites:effect of pro- 金组织与性能.航空材料学报,2009,29(6):89) cessing temperature and Ti:C ratio.Trans Indian Inst Met, 4] Sun M,Xu C G,He J P,et al.Tensile and wear properties of 2009,62(4/5):391 TiC/075 composite prepared by melt in-situ synthesis.Rare Met 21]Zhang E L,Zeng S Y,Yang B,et al.A study on the kinetic Mater Eng,2009,38(2):308 process of reaction.synthesis of TiC:Part I.Experimental re- (孙淼,许存官,何建平,等.熔铸-原位合成TC7075复合 search and theoretical model.Metall Mater Trans A,1999,30 材料的拉伸和磨损性能.稀有金属材料与程,2009,38(2): (4):1147 308) [22] Merzhanoy A G.Theory and practice of SHS:worldwide state of [15]Yang Q,Liu H M.Lu H J,et al.Interface structural charac- the art and the newest results.Int J SHS,1993,2(2):113 teristics of in-situ TiC/7075 Al composites.Trans Mater Heat 23]Ye D L,Hu J H.Practical Handbook of the Thermodynamic Data Treat,2012,33(Suppl 1):29 for Inorganic Compounds.2nd Ed.Beijing:Metallurgical Indus- (杨树青,刘慧敏,卢海军,等.原位TC7075A1基复合材 try Press,2002 料的界面结构特征.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33(增刊1): (叶大伦,胡建华.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2版.北 29) 京:治金工业出版社,2002) [16]Sun M,Guo D P,Yang B,et al.Microstructure and solidifying 24]Choi Y,Rhee S W.Effect of aluminium addition on the combus- mechanism of TiC/7075 aluminium composite prepared by melt tion reaction of titanium and carbon to form TiC.J Mater Sci in-situ synthesis.Heat Treat Met,2012,37(4):15 1993,28(24):6669 (孙森,国大鹏,杨滨,等.熔铸一原位合成TC7075复合材

第 6 期 王 楠等: CuO 对 Ti--C--Al 体系自蔓延反应过程的影响 长春: 吉林大学,2004) [9] Jiang W H,Song G H,Han X L,et al. Synthesis of TiC/Al com￾posites in liquid aluminium. Mater Lett,1997,32( 2 /3) : 63 [10] Holt J B,Munir Z A.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titanium carbide: theory and experiment. J Mater Sci,1986,21( 1) : 251 [11] Liu H M,You G Y,Li F,et al. 7075-TiC particles composite produced by in-situ reactive near-liquidus casting. J Mater Eng, 2009( 3) : 18 ( 刘慧敏,由国艳,李峰,等. 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 TiCp / 7075 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材料工程,2009( 3) : 18) [12] Wang Z Q. Reaction Mechanism in the Al-( Ti,TiO2,ZrO2 ) -C Systems and Liquid In-situ Reaction Synthesis of the Melted Mate￾rials [Dissertation].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2005 ( 王振卿. Al--( Ti,TiO2,ZrO2 ) --C 体系的反应机理及其材料 的熔体原位反应合成[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2005) [13] Zhu L J,Sun Y S,Zuo A J,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in-situ Synthesis TiC Reinforced 2A14 Al matrix material. J Aeronaut Mater,2009,29( 6) : 89 ( 朱丽洁,孙扬善,左爱军,等. 原位合成 TiC 颗粒强化铝合 金组织与性能. 航空材料学报,2009,29( 6) : 89) [14] Sun M,Xu C G,He J P,et al. Tensile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iC /7075 composite prepared by melt in-situ synthesis. Rare Met Mater Eng,2009,38( 2) : 308 ( 孙淼,许存官,何建平,等. 熔铸--原位合成 TiC /7075 复合 材料的拉伸和磨损性能. 稀有金属材料与程,2009,38( 2) : 308) [15] Yang S Q,Liu H M,Lu H J,et al. Interfac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itu TiC/7075 Al composites. Trans Mater Heat Treat,2012,33( Suppl 1) : 29 ( 杨树青,刘慧敏,卢海军,等. 原位 TiC /7075Al 基复合材 料的界面结构特征. 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33 ( 增刊 1) : 29) [16] Sun M,Guo D P,Yang B,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solidifying mechanism of TiC /7075 aluminium composite prepared by melt in-situ synthesis. Heat Treat Met,2012,37( 4) : 15 ( 孙淼,国大鹏,杨滨,等. 熔铸--原位合成 TiC /7075 复合材 料的微观组织和凝固机制. 金属热处理,2012,37( 4) : 15) [17] Liu H M,Liao Q H,You G Y,et al. Effect of in-situ synthe￾sized TiC particulates on microstructure of liquidus casting semi￾solid Al alloys. Foundry Technol,2008,29( 7) : 905 ( 刘慧敏,廖庆华,由国艳,等. 原位反应 TiC 颗粒对液相线 铸造法制备半固态铝合金组织的影响. 铸造技术,2008,29 ( 7) : 905) [18] Wang P,Cui J Z. Nondendritic microstructure of A356 Alloy ob￾tained by the nearby liquidus casting and thixoformed properties. Acta Metall Sin,2002,38( 9) : 952 ( 王平,崔建忠. 近液相线法铸造非枝晶 A356 合金组织与成 形性能. 金属学报,2002,38( 9) : 952) [19] Liu H M,Ge R L,Na Y G R B,et al. Al2O3 p /Al-Cu matrix composites produced by in-situ reactive near-liquidus casting.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2009,31( 4) : 468 ( 刘慧敏,格日乐,那音古日巴,等. 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 铸造法制备 Al2O3 p /Al--Cu 基 复 合 材 料. 北京科技大学学 报,2009,31( 4) : 468) [20] Bauri R. Synthesis of Al-TiC in-situ composites: effect of pro￾cessing temperature and Ti: C ratio. Trans Indian Inst Met, 2009,62( 4 /5) : 391 [21] Zhang E L,Zeng S Y,Yang B,et al. A study on the kinetic process of reaction. synthesis of TiC: Part I.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model. Metall Mater Trans A,1999,30 ( 4) : 1147 [22] Merzhanov A 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HS: worldwid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 newest results. Int J SHS,1993,2( 2) : 113 [23] Ye D L,Hu J H. Practical Handbook of the Thermodynamic Data for Inorganic Compounds. 2nd Ed.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2002 ( 叶大伦,胡建华. 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 2 版. 北 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24] Choi Y,Rhee S W. Effect of aluminium addition on the combus￾tion reaction of titanium and carbon to form TiC. J Mater Sci, 1993,28( 24) : 6669 ·80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