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 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 概述 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 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 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 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唱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 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 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天是北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 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 饺子、南方吃函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 影视作品 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 节气简介 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 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 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 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 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 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 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 伏”的说法。 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 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 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 (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 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 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 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 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时有“冬至二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民间认为每年
1 冬至 概述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 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 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这一天是北 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 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 影视作品。 节气简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 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 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 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 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 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 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 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 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 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 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 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 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 270 度,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 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 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 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 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 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 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 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 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 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 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 (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 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 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 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 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
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 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 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 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 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 就是另一年的开始计算方式 (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 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 冬至日期的计算Y"D+C]-L 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 94,20世纪=22.60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12月21日冬至 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节气起源 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 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 传说纸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 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 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 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 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 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 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 这天过节庆贺
2 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 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 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 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 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 (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 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 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 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 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 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 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 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 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 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 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 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 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 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 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 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计算方式 冬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 2 位,D=0.2422,L=闰年数,21 世纪 C=21. 94,20 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 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 12 月 21 日冬至。 例外:1918 年和 2021 年的计算结果减 1 日。 节气起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 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 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 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 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 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 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 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 这天过节庆贺
民间传说 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 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遍食。 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 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洋屯”之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 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节气习俗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 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 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 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 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 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 至舍药留下的 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土唪经,上表,庆贺元始 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 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 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 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 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
3 民间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 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 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 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 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 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 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 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 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 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 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 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 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 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 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 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 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 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 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节气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 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 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 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 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 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 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 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 “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 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 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 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 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 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 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 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 九填充好一个字, 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 直到九九之后舂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 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 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 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 今朝是杏株。 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 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 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 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新一年又来临 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 各地生活习俗 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 冬至团 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 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 意思 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 苏州人过冬至一吃馄饨忆西施 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
4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 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 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 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 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 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 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 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 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 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 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 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 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 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 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各 地生活习俗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 历 12 月 2 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 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 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 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 “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 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 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 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 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 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 (鱼) 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 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 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 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 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 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 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 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 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 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 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 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
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 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 宁夏:冬至吃“头脑 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 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一一头脑"。 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 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 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 野蘑菇的毒味〕,再放λ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 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 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 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妈、奶奶都在倣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 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 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 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 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 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 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灶前过夜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 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 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 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 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
5 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 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 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 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 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 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 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 (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 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 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 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 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 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 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 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 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 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 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 “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 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 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 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 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 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 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 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 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 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 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 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 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 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 “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 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 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 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 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 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 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 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 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 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 (一般是 12 粒,闰年为 13 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 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 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 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竞行不久,它不仅 潮汕冬至习俗 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 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 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 餐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园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 等习俗。 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 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 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 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 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然就沿袭下来 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 绍兴冬至习俗 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 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 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
6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 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 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 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十一月十 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 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 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 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 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 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 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 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 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 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 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 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 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 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 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 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 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 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 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 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 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 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 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 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 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 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 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 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 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 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 106 天 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 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 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
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睛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 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 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 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 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 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 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样很隆重 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耷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 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 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 少粮食的损耗 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 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 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 品馈赠亲友。 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 冬至夜,绍 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 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 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 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 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元宵丸为“头丸(园)",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 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 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
7 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 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 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 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 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 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 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 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 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 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 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 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 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 品馈赠亲友。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 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 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 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 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 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 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 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 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 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 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 12 月 22 日(或前、后 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 24 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 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 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 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 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 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 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 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 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 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 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 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 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 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 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 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
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 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 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 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己的“根 造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相关诗词 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九九歌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 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 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 小至(唐)杜甫 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舂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 冬至(唐)杜甫 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 邯郫冬至夜剧家(唐)白居易 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的谜团呢?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台湾冬至习俗 《冬至祭》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 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 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 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 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
8 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 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 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 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 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 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 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 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 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 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 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 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 六是清明。”冬至过后 106 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 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 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 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 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 的谜团呢?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 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 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 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 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 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 己的“根”。 相关诗词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祭》 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 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 ——张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