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存款货币银行 专栏8-1:花旗银行存款收费符合国际惯例 2002年4月9日,上海一市民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状告花旗银行, 称自己的消费权利受到限制,要求法院判令花旗银行赔礼道歉并赔偿34元的路 费损失。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要状告花旗银行“乱收费”时,吴卫明说,4月8日,他 去外滩花旗银行浦西支行,准备将800美元存入该行。银行工作人员对他说,凡 是存款总额低于5000美元的客户,每月需缴纳6美元或者50元人民币的理财服 务费。自己觉得不能接受,就提出是否可以按照中因的法律只接受储蓄服务,而 不要理财,不交纳理财服务费。但花旗银行不同意。一位花旗工作人员甚至建议 他不要在该行开户。 吴卫明觉得花旗的态度比较冷漠,自己人格上受到了侮辱,并认为这是对中 国中小客户的歧视。他说:“花旗银行作为在中国经营公众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 理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及相关的法规,吸收社会公众存款既是法律赋予银行的权利,同时也是其应当承 担的法定义务。花旗银行的‘捆绑'收费事实上是将小储户排除在自己的服务范 围之外,是对商业银行法定义务的逃避,也是对社会公众的侵权。”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外资银行监管处的张先生对记者说,花旗银行的收费服 务是银行自己规定的,我们没有权力干预。 花旗银行在全球都实行这种对低额存款的收费服务,我们既然己经加入WT0 了,既然允许花旗银行在中国开办外汇业务,就得允许人家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花旗此种作法并无不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 去我们银行一直由国家规定利率、中间业务、佣金等,现在批准外资银行进入后, 应不应该控制得那么死?花旗银行这样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把国际先进的资金 运作方式也带来了,对存款额在一定数量下的客户实行收费,差别对待,是国际 惯例,谈不上歧视 同样获得央行核准可以在中国全面开展外汇业务的汇丰银行,将同样对低端 客户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其中国总部发言人张丹丹说,汇丰银行虽然获得了在中 国开展外汇业务的许可,但业务尚未开展起来。对于吴卫明状告花旗银行一事, 张丹丹表示,不便发表评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活期存款多用于支付,客户有团体、企业和个人。典型的 活期存款,银行既不向客户支付利息,也不向客户收取结算手续费。银行对这种 账户提供的清算服务,实际上等于向客户支付的隐利息,也有的银行按存款额向
1 第八章 存款货币银行 专栏 8-1:花旗银行存款收费符合国际惯例 2002 年 4 月 9 日,上海一市民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状告花旗银行, 称自己的消费权利受到限制,要求法院判令花旗银行赔礼道歉并赔偿 34 元的路 费损失。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要状告花旗银行“乱收费”时,吴卫明说,4 月 8 日,他 去外滩花旗银行浦西支行,准备将 800 美元存入该行。银行工作人员对他说,凡 是存款总额低于 5000 美元的客户,每月需缴纳 6 美元或者 50 元人民币的理财服 务费。自己觉得不能接受,就提出是否可以按照中国的法律只接受储蓄服务,而 不要理财,不交纳理财服务费。但花旗银行不同意。一位花旗工作人员甚至建议 他不要在该行开户。 吴卫明觉得花旗的态度比较冷漠,自己人格上受到了侮辱,并认为这是对中 国中小客户的歧视。他说:“花旗银行作为在中国经营公众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 理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及相关的法规,吸收社会公众存款既是法律赋予银行的权利,同时也是其应当承 担的法定义务。花旗银行的‘捆绑’收费事实上是将小储户排除在自己的服务范 围之外,是对商业银行法定义务的逃避,也是对社会公众的侵权。”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外资银行监管处的张先生对记者说,花旗银行的收费服 务是银行自己规定的,我们没有权力干预。 花旗银行在全球都实行这种对低额存款的收费服务,我们既然已经加入 WTO 了,既然允许花旗银行在中国开办外汇业务,就得允许人家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花旗此种作法并无不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 去我们银行一直由国家规定利率、中间业务、佣金等,现在批准外资银行进入后, 应不应该控制得那么死?花旗银行这样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把国际先进的资金 运作方式也带来了,对存款额在一定数量下的客户实行收费,差别对待,是国际 惯例,谈不上歧视。 同样获得央行核准可以在中国全面开展外汇业务的汇丰银行,将同样对低端 客户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其中国总部发言人张丹丹说,汇丰银行虽然获得了在中 国开展外汇业务的许可,但业务尚未开展起来。对于吴卫明状告花旗银行一事, 张丹丹表示,不便发表评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活期存款多用于支付,客户有团体、企业和个人。典型的 活期存款,银行既不向客户支付利息,也不向客户收取结算手续费。银行对这种 账户提供的清算服务,实际上等于向客户支付的隐利息,也有的银行按存款额向
客户收取存款保管费。 而目前花旗银行对包括中国公民开展的外汇银行业务没有最低账户的门槛 设定,任何一个想在花旗开设外汇账户的人都能享受到一对一的客户服务。有 分析认为,这种服务是有差别的。5000美元以下的客户需要按月交纳账户管理 费。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收费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低质客户的大量涌入,避免 浪费银行的有限资源。 花旗银行上海每分行早就对外官称,在花旗银行上每分行开户的客户将享受和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客户一视同仁的待遇。但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经营的一个 重要区别就在于:国内银行是以存贷的利息差为主要赢利手段的,而外资银行的 赢利方式越来越倾向通过服务的费用来获得收入。 正是这个经营模式的区别使我们看到外资银行有很高的服务费用,而国内银行一 般的存取款业务是完全免费的。 因此,花旗银行收取服务费,对客户区别对待,只是其营销策略的反映,与 歧视无关。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4月12日 专栏8-2:包玉刚世纪收购战 船王包玉刚,1979年持有30%怡洋行的九龙仓股份,成九龙仓董事,1980 年怡和以两股作价12.2的置地股票,外加一张面值75.6的无抵押债券,合计 100元代价,换1股面值仅10元的九龙仓股票(而当时九龙仓股票市价55元)。 包必用现金收购,且价必高出怡和,而包当时只有5亿港币现金,还有不少 债券和定存,合计二十多亿元,足够收购九龙仓,但债券转为现金,需二、三个 月时间,而收购九龙仓必在星期一完成,就需向银行借款支持。 汇丰大班沉弼和副黄事长博伊,作为包的长期合作伙伴,给予支持。包向沉 借15亿现金,沉回答“0K,没问题”,不用摸底,没有兜圈,直截了当,干脆 利落。 沉答应包基于两个因素:第一,银行是企业的输血机构,企业则是银行的造 血系统,若失去包这个长期合作伙伴,对汇丰无疑是一巨大损失:第二,包做生 意信誉佳,他能向你借钱,就一定能还,不会拖三拉四。但出价90元就有成功 把握,每股105元,使置地完全无反收购机会,收购2000万股,多付3亿港币, 动用21亿现金,作价每股105元收购2000股九龙仓股票,但不买入怡和及置地 手中九龙股,世纪收购战,共计23亿港元(经纪人),包稳操胜券,因除汇丰银 行爽快借15亿元支持外,不少银行还主动提出借钱给包玉刚。星期一上午展开 收购时,香港美华银行送信给包,说知其需资金,决定提供1亿美元贷款,无需 担保
2 客户收取存款保管费。 而目前花旗银行对包括中国公民开展的外汇银行业务没有最低账户的门槛 设定,任何一个想在花旗开设外汇账户的人都能享受到一对一的客户服务。 有 分析认为,这种服务是有差别的。5000 美元以下的客户需要按月交纳账户管理 费。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收费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低质客户的大量涌入,避免 浪费银行的有限资源。 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早就对外宣称,在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开户的客户将享受和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客户一视同仁的待遇。但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经营的一个 重要区别就在于:国内银行是以存贷的利息差为主要赢利手段的,而外资银行的 赢利方式越来越倾向通过服务的费用来获得收入。 正是这个经营模式的区别使我们看到外资银行有很高的服务费用,而国内银行一 般的存取款业务是完全免费的。 因此,花旗银行收取服务费,对客户区别对待,只是其营销策略的反映,与 歧视无关。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2 年 4 月 12 日 专栏 8-2:包玉刚世纪收购战 船王包玉刚,1979 年持有 30%怡洋行的九龙仓股份,成九龙仓董事,1980 年怡和以两股作价 12.2 的置地股票,外加一张面值 75.6 的无抵押债券,合计 100 元代价,换 1 股面值仅 10 元的九龙仓股票(而当时九龙仓股票市价 55 元)。 包必用现金收购,且价必高出怡和,而包当时只有 5 亿港币现金,还有不少 债券和定存,合计二十多亿元,足够收购九龙仓,但债券转为现金,需二、三个 月时间,而收购九龙仓必在星期一完成,就需向银行借款支持。 汇丰大班沉弼和副董事长博伊,作为包的长期合作伙伴,给予支持。包向沉 借 15 亿现金,沉回答“OK,没问题”,不用摸底,没有兜圈,直截了当,干脆 利落。 沉答应包基于两个因素:第一,银行是企业的输血机构,企业则是银行的造 血系统,若失去包这个长期合作伙伴,对汇丰无疑是一巨大损失;第二,包做生 意信誉佳,他能向你借钱,就一定能还,不会拖三拉四。但出价 90 元就有成功 把握,每股 105 元,使置地完全无反收购机会,收购 2000 万股,多付 3 亿港币, 动用 21 亿现金,作价每股 105 元收购 2000 股九龙仓股票,但不买入怡和及置地 手中九龙股,世纪收购战,共计 23 亿港元(经纪人),包稳操胜券,因除汇丰银 行爽快借 15 亿元支持外,不少银行还主动提出借钱给包玉刚。星期一上午展开 收购时,香港美华银行送信给包,说知其需资金,决定提供 1 亿美元贷款,无需 担保
包玉刚在三个月内就还清汇丰借款。 专栏8-3:不断变化的银行收入来源 银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受到了来自外部的 竞争压力。 在资产方,银行向公司的贷款曾经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商业票据 市场的发展和垃圾债券的出现而大大减少了。地方银行在地方抵押贷款上曾经亨 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借款人的信息从而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地方银行的这种优势却受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威胁。当前,其他地方的贷 款者通过将单个抵押贷款组合起来并成批地出售出去(证券化)在很大程度上消 除了源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在负债方,随着活期储蓄、定期存款替代物的出现,银行也面临着不断激烈 化的消费者资金竞争。首先对银行构成威胁的是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近来,股 票和债券互助基金也开始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其收入的一部分直接存入这 样的互助基金当中。结果,活期存款或者说不生息的活期存款(银行最便宜的资 金来源)增长非常慢。 为了降低对银行盈利性造成的这些压力,银行增加了新的服务,并开始对这 些服务收取费用。这些能够带来收入的服务包括信托管理、经纪人服务、贷款财 团服务、换汇安排及为工商企业提供的其他形式的派生物,有些银行甚至对出纳 业务也征收3美元。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服务费用占银行总收入的比例从1985 年的不足25%达到了1995年的35%以上。与此同时,从贷款和证券上所获的 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份额则相应下降。考虑到银行承受的巨大压力,如果这 种趋势继续下去,请不要大惊小怪 专栏84:商业银行向全能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 不休的话题。赞成全能型银行模式的意见认为,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将加 强证券业务的竞争,从而使证券的发行和购买者都获益:赞成职能分工型的意见 则认为,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使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金融体系 更不稳定,甚至重蹈大危机时期的覆辙。 尽管直至今日,这种争论也还在继续,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后,职能分工型模式已经逐渐向全能型模式转变却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首先是商业银行自70年代开始,大量进入长期抵押贷款市场,从而突破了 以往仅限于发放短期贷款的限制:同时商业银行还开发出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和 3
3 包玉刚在三个月内就还清汇丰借款。 专栏 8-3:不断变化的银行收入来源 银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受到了来自外部的 竞争压力。 在资产方,银行向公司的贷款曾经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商业票据 市场的发展和垃圾债券的出现而大大减少了。地方银行在地方抵押贷款上曾经享 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借款人的信息从而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地方银行的这种优势却受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威胁。当前,其他地方的贷 款者通过将单个抵押贷款组合起来并成批地出售出去(证券化)在很大程度上消 除了源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在负债方,随着活期储蓄、定期存款替代物的出现,银行也面临着不断激烈 化的消费者资金竞争。 首先对银行构成威胁的是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近来,股 票和债券互助基金也开始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其收入的一部分直接存入这 样的互助基金当中。结果,活期存款或者说不生息的活期存款(银行最便宜的资 金来源)增长非常慢。 为了降低对银行盈利性造成的这些压力,银行增加了新的服务,并开始对这 些服务收取费用。这些能够带来收入的服务包括信托管理、经纪人服务、贷款财 团服务、换汇安排及为工商企业提供的其他形式的派生物,有些银行甚至对出纳 业务也征收 3 美元。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服务费用占银行总收入的比例从 1985 年的不足 25% 达到了 1995 年的 35% 以上。与此同时,从贷款和证券上所获的 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份额则相应下降。考虑到银行承受的巨大压力,如果这 种趋势继续下去,请不要大惊小怪。 专栏 8-4:商业银行向全能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 不休的话题。赞成全能型银行模式的意见认为,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将加 强证券业务的竞争,从而使证券的发行和购买者都获益;赞成职能分工型的意见 则认为,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使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金融体系 更不稳定,甚至重蹈大危机时期的覆辙。 尽管直至今日,这种争论也还在继续,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职能分工型模式已经逐渐向全能型模式转变却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首先是商业银行自 70 年代开始,大量进入长期抵押贷款市场,从而突破了 以往仅限于发放短期贷款的限制;同时商业银行还开发出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和
表外业务,以获取手续费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己经通 过多种途径渗透到证券、保险等各个行业,金融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从1986年开始,英国重新允许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加拿大于1987年取 消了银行、证券业务分离制,1991年通过了银行、信托、保险通过子公司实现 业务交叉的方案,1992年又允许银行通过子公司经营信托和保险业务,并允许 设立大型复合金融机构。 日本在80年代中期也开始出现一些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 情形。1993年4月,日本金融制度改革法出台,银行与证券业混业经营遂成定 局,银行间的专业壁垒也被打破。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银行业遭 到重创,但是日本并没有恢复到原先的管制轨道上去,而是实行更彻底的金融改 革(即所谓“东京大爆炸”),进一步放松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 在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相互渗透业发展的非常迅速。1986年11月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批准日本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高德曼.萨克斯这一大型投 资银行投资5亿美元,从而开创了美国战后商业银行插足投资银行业的先例。 1987年美联储运用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20节的一个漏洞,允许银 行控股公司承销以前禁止承销的债券,此后,银行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个法令 上的漏洞允许商业银行附属机构从事承销活动。 1988年7月,美国最高法院认为美联储的行为有效,美联储随即允许J.P 摩根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承销企业债券(1989年1月)以及承销股票(1990 年9月),同时也给与其他银行控股公司这种特权。随后,监管机构允许银行从 事某些房地产业务和保险业务。 由于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务上的限制,美国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来说处于竞争 劣势。 20世纪90年代,几乎每一届国会都会出现废止《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 提案。随者1998年花旗一旅行者集团公司的合并,废除《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 的压力越来越大。 1999年,取消《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努力终于奏效,颁布了《格拉姆 一利奇一布利利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允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收购银 行,允许银行承销保险和证券,以及从事房地产业务。 法规上的松动为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扫清了障碍,借助于并购这一有力的武器 金融机构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 专栏8-5:美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变迁 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很少给以限制,商业
4 表外业务,以获取手续费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自 80 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通 过多种途径渗透到证券、保险等各个行业,金融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从 1986 年开始,英国重新允许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加拿大于 1987 年取 消了银行、证券业务分离制,1991 年通过了银行、信托、保险通过子公司实现 业务交叉的方案,1992 年又允许银行通过子公司经营信托和保险业务,并允许 设立大型复合金融机构。 日本在 80 年代中期也开始出现一些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 情形。1993 年 4 月,日本金融制度改革法出台,银行与证券业混业经营遂成定 局,银行间的专业壁垒也被打破。在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银行业遭 到重创,但是日本并没有恢复到原先的管制轨道上去,而是实行更彻底的金融改 革(即所谓“东京大爆炸”),进一步放松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 在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相互渗透业发展的非常迅速。1986 年 11 月,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批准日本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高德曼.萨克斯这一大型投 资银行投资 5 亿美元,从而开创了美国战后商业银行插足投资银行业的先例。 1987 年美联储运用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第 20 节的一个漏洞,允许银 行控股公司承销以前禁止承销的债券,此后,银行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个法令 上的漏洞允许商业银行附属机构从事承销活动。 1988 年 7 月,美国最高法院认为美联储的行为有效,美联储随即允许 J.P 摩根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承销企业债券(1989 年 1 月)以及承销股票(1990 年 9 月),同时也给与其他银行控股公司这种特权。随后,监管机构允许银行从 事某些房地产业务和保险业务。 由于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务上的限制,美国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来说处于竞争 劣势。 20 世纪 90 年代,几乎每一届国会都会出现废止《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 提案。随着 1998 年花旗—旅行者集团公司的合并,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的压力越来越大。 1999 年,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努力终于奏效,颁布了《格拉姆 —利奇—布利利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允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收购银 行,允许银行承销保险和证券,以及从事房地产业务。 法规上的松动为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扫清了障碍,借助于并购这一有力的武器, 金融机构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 专栏 8-5:美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变迁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很少给以限制,商业
银行可以经营多种业各。美国也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但是,1929年至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一万多家金融机构宜布 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 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认定商业银行只适宜经营短期的商业性贷款。为 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系统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于1933年通 过了《格拉斯一斯帝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 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 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 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代理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 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 其后,美因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 《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 的管制。英闲、日本等许多因家纷纷效仿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随着 金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些发达国家 的所谓综合性商业银行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 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银 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 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一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 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 适当融合。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因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 营时期。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 业经营的制度也己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到90年代初,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席 卷全球。这段时间的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大大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并表 现出不同于以往并购的一些新特点:一是银行业并购的规模、金额不断扩大:二 是跨行业合并成为新的热点:三是跨国界并购越来越多。在这种国标金融环境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1997年初修改了《银行特股公司法》中的个别条例,建 立更有效率的银行兼并和开展非银行业务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取消了许多对银行 从事非银行业务的限制,商业银行能够更加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 券经纪活动、证券私茅发行以及一些其他非银行业务。更加至关重要的是,美国 联邦储备委员会扩大了银行持股公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证券的范围,并大 大减少了可能降低这些业务收益的限制。 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宜告 5
5 银行可以经营多种业各。美国也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但是, 1929 年至 1933 年,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一万多家金融机构宣布 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 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认定商业银行只适宜经营短期的商业性贷款。为 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系统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 , 美国于 1933 年通 过了《格拉斯—斯帝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 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 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 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代理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 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 其后,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 1934 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 《 1968 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 的管制。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随着 金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些发达国家 的所谓综合性商业银行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 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银 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府在 1980 年和 1982 年先 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 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 适当融合。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 营时期。经过 80 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 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到 90 年代初,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席 卷全球。这段时间的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大大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并表 现出不同于以往并购的一些新特点:一是银行业并购的规模、金额不断扩大;二 是跨行业合并成为新的热点;三是跨国界并购越来越多。在这种国标金融环境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 1997 年初修改了《银行持股公司法》中的个别条例,建 立更有效率的银行兼并和开展非银行业务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取消了许多对银行 从事非银行业务的限制,商业银行能够更加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 券经纪活动、证券私募发行以及一些其他非银行业务。更加至关重要的是,美国 联邦储备委员会扩大了银行持股公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证券的范围,并大 大减少了可能降低这些业务收益的限制。 1999 年 11 月 12 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
终结。在世界范围内,混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世界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历史时期。 专栏8-6: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简介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于1999年11月4日经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庞 大复杂,我们在此仅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所强调的“效率与竞争”观念 为主题,对该法的主要内容作描述性的介绍。 由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引发的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购并等行为,在很 大程度上是对美国1933年《银行法》(《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所确立的金融分 业制度的规避。美国法院对相当数量的银行兼并案因存在无法规避的法律障碍而 延期审理,同时,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方向的确立,储贷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 银行存在问题的解决,以及对保险业建立联邦一级监管等问题,都需要新的立法 加以最终确定,因此坚持分业体制与实行混业体制的争论成为美国金融立法争论 的焦点。 分业与混业之争己经长达十多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作为法案提出而由 美国有关立法当局讨论的时间也长达数年,其颁布不仅为这一争论画上了句号 也对有关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订了明确的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颁布标志着当今金融法律一经 由规范金融活动过渡到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再发展到促进金融市场主体的联 合、竞争和效率。 如该法开篇即强调,制定该法是为了建立一套允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 司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可以联合经营、审慎管理的金融体系,从而加强金 融服务业的竞争并实现其立法的目的。 也就是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立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法律发展的 新观念,即“效率与竞争”,并以此为立法观念,对美国金融法律进行了重大修 改和做出了权威的重述,将美国数量极为庞大的金融法律法规中的大部分规范集 中在一个法律文件中进行清理,以体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效率与竞争”这 样一种理念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从而成为美国金融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专栏8-7: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在银行能否取工资,能否买电买气,能否缴纳水电费及车船费,能否提供安 全的网上支付,能否在国外使用信用卡.这种种创新服务直接左右人们对银行 的选择和依赖。经济全球一体化,吸引大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银行业 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使自己更具竞争力,需要提供更具个性的服务,需 6
6 终结。在世界范围内,混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世界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历史时期。 专栏 8-6: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简介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于 1999 年 11 月 4 日经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庞 大复杂,我们在此仅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所强调的“效率与竞争”观念 为主题,对该法的主要内容作描述性的介绍。 由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引发的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购并等行为,在很 大程度上是对美国 1933 年《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所确立的金融分 业制度的规避。美国法院对相当数量的银行兼并案因存在无法规避的法律障碍而 延期审理,同时,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方向的确立,储贷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 银行存在问题的解决,以及对保险业建立联邦一级监管等问题,都需要新的立法 加以最终确定,因此坚持分业体制与实行混业体制的争论成为美国金融立法争论 的焦点。 分业与混业之争已经长达十多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作为法案提出而由 美国有关立法当局讨论的时间也长达数年,其颁布不仅为这一争论画上了句号, 也对有关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订了明确的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颁布标志着当今金融法律一经 由规范金融活动过渡到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再发展到促进金融市场主体的联 合、竞争和效率。 如该法开篇即强调,制定该法是为了建立一套允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 司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可以联合经营、审慎管理的金融体系,从而加强金 融服务业的竞争并实现其立法的目的。 也就是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立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法律发展的 新观念,即“效率与竞争”,并以此为立法观念,对美国金融法律进行了重大修 改和做出了权威的重述,将美国数量极为庞大的金融法律法规中的大部分规范集 中在一个法律文件中进行清理,以体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效率与竞争”这 样一种理念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从而成为美国金融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专栏 8-7: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在银行能否取工资,能否买电买气,能否缴纳水电费及车船费,能否提供安 全的网上支付,能否在国外使用信用卡.这种种创新服务直接左右人们对银行 的选择和依赖。经济全球一体化,吸引大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银行业 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使自己更具竞争力,需要提供更具个性的服务,需
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在一定范围内会引起公司银行业务组织机构的变革,从而在实 现银行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推动整个公司银行业务的发展。随着2006年中 国金融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和各类潜在进入者的全面渗透,银行业 的市场集中度将被稀释,银行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银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 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国内银行纷纷寻找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研究 适应新金融的经营策略。 近几年,中国各商业银行也十分重视新金融银行业务创新的发展。短短几年 间,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最突出的就是电子银行业务。电 子银行业务是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为主体构成,以电 子化手段为客户提供自助式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 以“金融e通道”为产品定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按照产品分类 和客户性质,分为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电话银行和个人电话银行 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类、60多项功能。据悉, 2005年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46.7万亿元,比2004年增 长22%。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实现42.2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4%。 中国农业银行已推出了最新3.0版的网上银行,增加了漫游汇款、贷记卡还 款、网上缴费、记账式债券、开放式基金、分行地方特色业务、电子商务和服务 定制等功能,使网上银行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推广上的便捷性。2005年3 月,农业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电子银行部,到2005年底,农业银行全系统网上银 行注册网点达到4644家,网上银行交易额累计达到14747亿元。 中国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5.0版己实现网上银行与银行后台业务系统自动 联机处理,并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现金管理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不仅开通了网上银行3.0系统,实现了对公交易、单位信用卡的余 额和明细查询及转账、网上购物、异地划拨、外汇买卖、活期转零存整取、住房 贷款还贷等功能,还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为客户实现账户查询、转账、汇款 缴费、手机支付、外汇买卖和银证转账等业务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 以“科技兴行”为发展战略的招商银行,其银行业务创新在国内更具有代表 性,尤其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尤为明显。由于没有国有商业银行众多的经营网点 和多年的市场基础,招商银行加大业务与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积极打造 “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双币信用卡”等知名品牌,在短短的几年内, 迅速分食一定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 目前,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己形成了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 商城、网上房城、网上证券、网上外汇和网上支付等完善的网上金融服务体系。 截止到2005年8月,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已拥有近1000万名网上银行客户和1000
7 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在一定范围内会引起公司银行业务组织机构的变革,从而在实 现银行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推动整个公司银行业务的发展。随着 2006 年中 国金融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和各类潜在进入者的全面渗透,银行业 的市场集中度将被稀释,银行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银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 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国内银行纷纷寻找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研究 适应新金融的经营策略。 近几年,中国各商业银行也十分重视新金融银行业务创新的发展。短短几年 间,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最突出的就是电子银行业务。电 子银行业务是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为主体构成,以电 子化手段为客户提供自助式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 以“金融e通道”为产品定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按照产品分类 和客户性质,分为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电话银行和个人电话银行 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 12 类、60 多项功能。据悉, 2005 年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 46.7 万亿元,比 2004 年增 长 22%。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实现 42.2 万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24%。 中国农业银行已推出了最新 3.0 版的网上银行,增加了漫游汇款、贷记卡还 款、网上缴费、记账式债券、开放式基金、分行地方特色业务、电子商务和服务 定制等功能,使网上银行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推广上的便捷性。2005 年 3 月,农业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电子银行部,到 2005 年底,农业银行全系统网上银 行注册网点达到 4644 家,网上银行交易额累计达到 14747 亿元。 中国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 5.0 版已实现网上银行与银行后台业务系统自动 联机处理,并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现金管理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不仅开通了网上银行 3.0 系统,实现了对公交易、单位信用卡的余 额和明细查询及转账、网上购物、异地划拨、外汇买卖、活期转零存整取、住房 贷款还贷等功能,还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为客户实现账户查询、转账、汇款、 缴费、手机支付、外汇买卖和银证转账等业务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 以“科技兴行”为发展战略的招商银行,其银行业务创新在国内更具有代表 性,尤其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尤为明显。由于没有国有商业银行众多的经营网点 和多年的市场基础,招商银行加大业务与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积极打造 “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双币信用卡”等知名品牌,在短短的几年内, 迅速分食一定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 50%左右。 目前,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已形成了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 商城、网上房城、网上证券、网上外汇和网上支付等完善的网上金融服务体系。 截止到 2005 年 8 月,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已拥有近 1000 万名网上银行客户和 1000
余家网上合作商户。统计显示,2005年1~8月,招商银行网上企业银行交易额 达到14000亿元,网上个人银行交易额达到2300亿元。 更多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均已在客户 申办银行卡的同时自动开通电话银行业务,同时实现话费、上网费、寻呼费、房 租费等代收代付中间业务功能。兴业银行“在线兴业”3.0升级版增加了网上自 助申请贷款服务,可一次性完成股票、基金、外汇和国债等多种投资。 虽然中国银行业在新金融环境下业务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外先进 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不少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银行业务仅仅是 对现有传统业务的电子化延伸,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增值性,同时缺乏市场系 统分析、目标客户选择和市场定位,甚至有些银行是为了业务创新而创新,没有 从银行的管理模式、经营体制、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以及业务创新机制和风险 管理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以适应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新业务、新产 品从需求的提出、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直到投产,时间过长,甚至贻误市 场时机。另外,产品本身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很易为竞争对手模仿。 专栏8-8:抗“停兑令”与“民国第一理财家”张嘉璈的崛起 商业银行的经营完全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因此,一些出色的银行家往往将维 护银行的信誉当作头等大事。对于今天的银行家来说,维护信誉的关键在于能够 随时都有充足的储备来应付存款人的提款要求。而对于纸币可兑换时代的银行家 来说,他们还面临着另外一层约束,那就是必须保持充足的金、银准备,以保证 本行发行的银行券,即钞票,随时都能被兑换成金属货币。 1915年前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鉴于北京政府财政空虚,增税、举债 又不现实,袁世凯便转而求助于具有官商合办性质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印钞 机。慑于袁的压力,两行只得屈从。到1915年底,中国银行所发行钞票即高达 3844.9万元,是1913年的7倍多,其中仅政府垫款一项,即达1204万元。到 1916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已发行的钞票共达7838万多元,而库存现金仅2000 万元。在此情形下,若发生挤兑风潮,两行就有可能立即倒闭,后果不堪设想。 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提议中、交两行合并,集中两行现银,并发行不兑现 纸币。不料消息走漏,市场震动,京津两地相继发生挤兑风潮。1916年5月12 日,北京政府国务院通令中、交两行自当日起,对两行已发行纸币及应付存款 律停止兑付,并封存两行所有的现银准备。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接到北京政府“停兑令”后,当时任经理的宋汉章和任副 经理的张嘉璈对是否执行此令进行了反复磋商。他们认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基 础坚固,信誉卓著,且上海分行地位特殊,一举一动皆为中外瞩目,若奉命停兑, 其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信誉必将毁于一旦,银行前途从此断送。因此,宋
8 余家网上合作商户。统计显示,2005 年 1~8 月,招商银行网上企业银行交易额 达到 14000 亿元,网上个人银行交易额达到 2300 亿元。 更多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均已在客户 申办银行卡的同时自动开通电话银行业务,同时实现话费、上网费、寻呼费、房 租费等代收代付中间业务功能。兴业银行“在线兴业”3.0 升级版增加了网上自 助申请贷款服务,可一次性完成股票、基金、外汇和国债等多种投资。 虽然中国银行业在新金融环境下业务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外先进 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不少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银行业务仅仅是 对现有传统业务的电子化延伸,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增值性,同时缺乏市场系 统分析、目标客户选择和市场定位,甚至有些银行是为了业务创新而创新,没有 从银行的管理模式、经营体制、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以及业务创新机制和风险 管理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以适应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新业务、新产 品从需求的提出、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直到投产,时间过长,甚至贻误市 场时机。另外,产品本身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很易为竞争对手模仿。 专栏 8-8:抗“停兑令”与“民国第一理财家”张嘉璈的崛起 商业银行的经营完全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因此,一些出色的银行家往往将维 护银行的信誉当作头等大事。对于今天的银行家来说,维护信誉的关键在于能够 随时都有充足的储备来应付存款人的提款要求。而对于纸币可兑换时代的银行家 来说,他们还面临着另外一层约束,那就是必须保持充足的金、银准备,以保证 本行发行的银行券,即钞票,随时都能被兑换成金属货币。 1915 年前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鉴于北京政府财政空虚,增税、举债 又不现实,袁世凯便转而求助于具有官商合办性质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印钞 机。慑于袁的压力,两行只得屈从。到 1915 年底,中国银行所发行钞票即高达 3844.9 万元,是 1913 年的 7 倍多,其中仅政府垫款一项,即达 1204 万元。到 1916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已发行的钞票共达7838万多元,而库存现金仅2000 万元。在此情形下,若发生挤兑风潮,两行就有可能立即倒闭,后果不堪设想。 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提议中、交两行合并,集中两行现银,并发行不兑现 纸币。不料消息走漏,市场震动,京津两地相继发生挤兑风潮。1916 年 5 月 12 日,北京政府国务院通令中、交两行自当日起,对两行已发行纸币及应付存款一 律停止兑付,并封存两行所有的现银准备。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接到北京政府“停兑令”后,当时任经理的宋汉章和任副 经理的张嘉璈对是否执行此令进行了反复磋商。他们认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基 础坚固,信誉卓著,且上海分行地位特殊,一举一动皆为中外瞩目,若奉命停兑, 其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信誉必将毁于一旦,银行前途从此断送。因此,宋
张二人决意冒生命危险拒绝停兑。为此,他们采取了严密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法律程序上寻求保证。张嘉璈拜访“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浙 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负责人,由他们代表中国银行的股东、存户、 持券人,请律师向法庭起诉,宋、张二人则代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作为被告应诉。 按相关法律,宋、张二人在诉讼期间不能被总行撤职,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他们 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拒绝执行停兑令。 其次,寻求联合阵线。张嘉璈拜访中国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会长张謇,获得 支持,该联合会登报声明:中行上海分行事务悉归股东联合会主持,所有资产负 债已移交外国律师代表股东进行管理,分行钞票随时兑现,所有到期存款立即照 付。该联合会并就此通电全国,反对停兑。此外,张嘉璈还设法取得了上海租界 领事团和地方实力派军阀冯国章、齐燮元的支持。 最后,寻求资金后盾。张嘉璈为确保万无一失,特地向上海外商银行团提出 贷款接济要求,以防止库存200多万银元不足应付已发行的400多万元钞票的挤 兑。外商银行团从自身利益考虑,答应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提供200万元的透支 额度。 经过上述周密安排,宋、张二人胜券在握。5月12日,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遵循“停兑令”,实行停止兑付,实际上已停止营业。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营业大 厅的门一打开,要求兑现者便蜂拥而至,潮水一般涌入营业大厅,仅当日兑现者 就达2000余人次,第二日照旧。 5月14日是星期六,但张嘉璈仍要求职员照常上班,接受兑付,并登报公 告保证兑现,于是人心渐趋稳定,兑现者减少到400人次。15日,则仅有100 多人前来要求兑现,基本恢复正常。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成功地度过了挤兑风潮, 而向外方的透支款项却分文未动。 风潮过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声誉大振,存款直线飘升,业务局面焕然一新。 而执行“停兑令”的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则由于信誉遭到重创而元气大伤,许久未 缓过劲来。宋、张两人也因此声名鹊起。张嘉璈不久即升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后 来又任总裁。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中国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大银行,张嘉 璈也赢得了“民国第一理财家”的美誉 专栏8-9:奎克国民银行(Quaker) 1980年代中期,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第一系统银行(First bank system,inc of Minneapolis)预测未来的利率水平将会下跌,于是便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券。 1986年,利率水平如期下跌,从而带来不少的账面收益。但不幸的是,1987 年和1988年利率水平却不断上扬,债券价格下跌,导致该行的损失高达5亿关 元,最终不得不卖掉其总部大楼
9 张二人决意冒生命危险拒绝停兑。为此,他们采取了严密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法律程序上寻求保证。张嘉璈拜访“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浙 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负责人,由他们代表中国银行的股东、存户、 持券人,请律师向法庭起诉,宋、张二人则代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作为被告应诉。 按相关法律,宋、张二人在诉讼期间不能被总行撤职,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他们 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拒绝执行停兑令。 其次,寻求联合阵线。张嘉璈拜访中国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会长张謇,获得 支持,该联合会登报声明:中行上海分行事务悉归股东联合会主持,所有资产负 债已移交外国律师代表股东进行管理,分行钞票随时兑现,所有到期存款立即照 付。该联合会并就此通电全国,反对停兑。此外,张嘉璈还设法取得了上海租界 领事团和地方实力派军阀冯国章、齐燮元的支持。 最后,寻求资金后盾。张嘉璈为确保万无一失,特地向上海外商银行团提出 贷款接济要求,以防止库存 200 多万银元不足应付已发行的 400 多万元钞票的挤 兑。外商银行团从自身利益考虑,答应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提供 200 万元的透支 额度。 经过上述周密安排,宋、张二人胜券在握。5 月 12 日,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遵循“停兑令”,实行停止兑付,实际上已停止营业。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营业大 厅的门一打开,要求兑现者便蜂拥而至,潮水一般涌入营业大厅,仅当日兑现者 就达 2000 余人次,第二日照旧。 5 月 14 日是星期六,但张嘉璈仍要求职员照常上班,接受兑付,并登报公 告保证兑现,于是人心渐趋稳定,兑现者减少到 400 人次。15 日,则仅有 100 多人前来要求兑现,基本恢复正常。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成功地度过了挤兑风潮, 而向外方的透支款项却分文未动。 风潮过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声誉大振,存款直线飙升,业务局面焕然一新。 而执行“停兑令”的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则由于信誉遭到重创而元气大伤,许久未 缓过劲来。宋、张两人也因此声名鹊起。张嘉璈不久即升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后 来又任总裁。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中国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大银行,张嘉 璈也赢得了“民国第一理财家”的美誉。 专栏 8-9:奎克国民银行(Quaker) 1980 年代中期,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第一系统银行(First bank system, inc. of Minneapolis)预测未来的利率水平将会下跌,于是便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券。 1986 年,利率水平如期下跌,从而带来不少的账面收益。但不幸的是,1987 年和 1988 年利率水平却不断上扬,债券价格下跌,导致该行的损失高达 5 亿美 元,最终不得不卖掉其总部大楼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西方商业银行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利率风险的研究与管 理。而奎克闲民银行在利率风哈管理方面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1983年,奎克国民银行的总资产为1.8亿美元。它在所服务的市场区域内 有11家营业处,专职的管理人员和雇员有295名。1984年初,马休·基尔宁被 聘任为该行的执行副总裁,开始着手编制给他的财务数据。 基尔宁设计了一种报表,是管理人员在制订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时所使用的主 要的财务报表,它是个利率敏感性报表(见下表)。基尔宁感觉到,这种报表有助 于监控和理解奎克银行风险头寸的能力。报表形式如下: 在资产方,银行有2000万美元是对利率敏感的浮动利率型资产,其利率变 动频繁,每年至少要变动一次:而8000万美元的资产是固定利率型,其利率长 期(至少1年以上)保持不变。 在负债方,银行有5000万美元的利率敏感型负债和5000万美元的固定利率 负债。 基尔宁分析后认为:如果利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即利率水平从10%提高到 13%,该银行的资产收益将增加60万美元(3%×2000万美元浮动利率型资产=60 万美元),而其对负债的支付则增加了150万美元(3%×5000万美元浮动利率型 负债=150万美元)。这样国民银行的利润减少了90万美元(60万美元-150万美 元=-90万美元)。反之,如果利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即从10%降为7%,则 国民银行利润将增加90万美元。 基尔宁接下来分析了1984年当地和全国的经济前景,认为利率在未来12 个月将会上升,且升幅将会超过3%。为了消除利率风险,基尔宁向因民银行资 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做报告,建议将其3000万美元的固定利率资产转换为3000 万美元的浮动利率型资产。奎克国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同意了基尔宁的建 议。 这时,有家社区银行拥有3000万美元固定利率负债和3000万美元浮动利率 资产,愿意将其3000万美元的浮动利率资产转换成3000万美元的固定利率资产。 于是两家银行经过磋商,很快达成协议,进行资产互换。 正如基尔宁预测的,1984年美国利率持续上升,升幅达到4%。为国民银行 减少了120万美元的损失,基尔宁也成为奎克国民银行的明星经理。 专栏8-10: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金融安全高效地运作 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障银行等存款机构金融安全的一种制度安排,得到越来 越多国家的认可。存款保险在全球的盛行,主要基于其在美国的成功经验。 10
10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西方商业银行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利率风险的研究与管 理。而奎克国民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1983 年,奎克国民银行的总资产为 1.8 亿美元。它在所服务的市场区域内 有 11 家营业处,专职的管理人员和雇员有 295 名。1984 年初,马休·基尔宁被 聘任为该行的执行副总裁,开始着手编制给他的财务数据。 基尔宁设计了一种报表,是管理人员在制订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时所使用的主 要的财务报表,它是个利率敏感性报表(见下表)。基尔宁感觉到,这种报表有助 于监控和理解奎克银行风险头寸的能力。报表形式如下: 在资产方,银行有 2000 万美元是对利率敏感的浮动利率型资产,其利率变 动频繁,每年至少要变动一次;而 8000 万美元的资产是固定利率型,其利率长 期(至少 1 年以上)保持不变。 在负债方,银行有 5000 万美元的利率敏感型负债和 5000 万美元的固定利率 负债。 基尔宁分析后认为:如果利率提高了 3 个百分点,即利率水平从 10%提高到 13%,该银行的资产收益将增加 60 万美元(3%×2000 万美元浮动利率型资产=60 万美元),而其对负债的支付则增加了 150 万美元(3%×5000 万美元浮动利率型 负债=150 万美元)。这样国民银行的利润减少了 90 万美元(60 万美元-150 万美 元= -90 万美元)。反之,如果利率水平降低 3 个百分点,即从 10%降为 7%,则 国民银行利润将增加 90 万美元。 基尔宁接下来分析了 1984 年当地和全国的经济前景,认为利率在未来 12 个月将会上升,且升幅将会超过 3%。为了消除利率风险,基尔宁向国民银行资 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做报告,建议将其 3000 万美元的固定利率资产转换为 3000 万美元的浮动利率型资产。奎克国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同意了基尔宁的建 议。 这时,有家社区银行拥有 3000 万美元固定利率负债和 3000 万美元浮动利率 资产,愿意将其3000万美元的浮动利率资产转换成3000万美元的固定利率资产。 于是两家银行经过磋商,很快达成协议,进行资产互换。 正如基尔宁预测的,1984 年美国利率持续上升,升幅达到 4%。为国民银行 减少了 120 万美元的损失,基尔宁也成为奎克国民银行的明星经理。 专栏 8-10: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金融安全高效地运作 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障银行等存款机构金融安全的一种制度安排,得到越来 越多国家的认可。 存款保险在全球的盛行,主要基于其在美国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