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较·揶究诗两首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诗两首》 导入新课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 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 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 思呢? (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 补充说明) (一)投影:李白画像。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 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相信大家」 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 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一《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 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 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 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 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 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二)投影:孟浩然画像。简介孟浩然生平与写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 时代背景
比较·探究 诗两首 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 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诗两首》 一、导入新课: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 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 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 思呢? (可先由学生来发言交流介绍前两个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师作总结性 补充说明) (一)投影:李白画像。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 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相信大家一 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 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 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 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 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 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 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二)投影:孟浩然画像。简介孟浩然生平与写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 时代背景
关于诗人: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 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 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 意而归,有《孟浩然集》。他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 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关于诗歌:前面我们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到洞庭湖时,就提到 过孟浩然的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 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 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进入政界,实现自 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二、学习课文 (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老师注意正音。 正音:划(chan)楫(j1) 2.学生集体朗读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深入理解第一首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诗人“划却君山”的目的和动机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该如何理解? 提 表面上铲平君山是为了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但实际上他是希望铲除世间的 不平,让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啊。 整句:如果能把君山“划却”那有多好啊。 (2)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样一个词? 提示 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 的秋色醉杀了。 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诗中表 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境,此时的他已己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 了 (3)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此诗所写的内容 提 (如果)没有了君山的阻碍,湘水可以尽情地横流,(那么)巴陵(也就是 岳阳)的洞庭湖水,就全部是酒了,这样的话,洞庭的秋色就全都要醉死(人) 了。 3.教师分析古诗: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 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 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 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 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 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
关于诗人: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 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 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 意而归,有《孟浩然集》。他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 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关于诗歌:前面我们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到洞庭湖时,就提到 过孟浩然的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 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 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进入政界,实现自 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二、学习课文。 (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老师注意正音。 正音:刬(chǎn) 楫(jí) 2.学生集体朗读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深入理解第一首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诗人“刬却君山”的目的和动机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该如何理解? 提示: 表面上铲平君山是为了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但实际上他是希望铲除世间的 不平,让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啊。 整句:如果能把君山“刬却”那有多好啊。 (2)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样一个词? 提示: 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 的秋色醉杀了。 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诗中表 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境,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 了。 (3)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此诗所写的内容。 提示: (如果)没有了君山的阻碍,湘水可以尽情地横流,(那么)巴陵(也就是 岳阳)的洞庭湖水,就全部是酒了,这样的话,洞庭的秋色就全都要醉死(人) 了。 3.教师分析古诗: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 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 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 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 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 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
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 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 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 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 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 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 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 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 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 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 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 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在这种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 滔滔,乃情之滔滔。泂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秋为酒醉杀,是实写 人为秋色醉杀,是虚写。 (三)深入理解第二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诗人孟浩然笔下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色。 提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 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 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 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 (2)此诗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提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 的赏识和录用。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 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觉得本诗中有哪些字用得传神?说说自己的见解 提示 如——“平”字起得从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满,很充盈,同时视野很辽阔, 一望无际。 “涵””混”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 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 态感 “撼”字放在“岳阳城”上,给人一种万钧雷霆的感觉,“炸”得岳阳城天 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澎湃,表现出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 3.教师分析诗歌: 此为一首五言律诗。 开头首联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 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颔联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
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 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 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 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 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 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 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 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 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 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 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 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在这种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 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秋为酒醉杀,是实写; 人为秋色醉杀,是虚写。 (三)深入理解第二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诗人孟浩然笔下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色。 提示: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 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 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 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 (2)此诗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提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 的赏识和录用。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 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觉得本诗中有哪些字用得传神?说说自己的见解。 提示: 如——“平”字起得从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满,很充盈,同时视野很辽阔, 一望无际。 “涵””混”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 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 态感。 “撼”字放在“岳阳城”上,给人一种万钧雷霆的感觉,“炸”得岳阳城天 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澎湃,表现出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 3.教师分析诗歌: 此为一首五言律诗。 开头首联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 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颔联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
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 郁郁苍苍。而在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 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 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 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 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 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 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 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 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 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 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诗作为干谒诗,写得得体适宜,称颂对方十分有分寸,但又不失自己的身 分,措辞也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实为第一等文字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诗中“波撼岳阳城”,真的是岳阳城被洞庭湖摇动了吗?想像一下这 种景象,它美吗?为什么?这和李白的“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有没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波撼岳阳城”,这本来是一种错觉。洞庭湖的波澜如果真的要撼动 岳阳城的话,那就是一种灾难了。这里强调的是,洞庭湖的波澜起伏,如此宏大, 好像岳阳城在起伏一样。这一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气蒸云梦的空 间感和波撼岳阳的运动感。二者结合起来,不但宏大,而且惊险 (2)与李白的诗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着眼于运用想像的手法写出 洞庭湖恢宏的气势。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实景的基础上,而李的诗 句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虚构的方法进行大胆的假设的。 2.比较两首诗写洞庭之景的异同,并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说说诗歌具有 怎样的特点? (1)明确: 写景的同:均运用想像和联想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景色美丽绝妙与非凡博大的 气势 写景的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通过虚拟的想像来写景, 并借洞庭湖水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其重在抒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通过实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的景象,引出了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其重在明志。 (2)提示: 诗歌的特点:从语言上来看,诗歌短小精悍,注意语言的凝炼性、节奏性 跳跃性,从意境上来看,意象鲜明,并且在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想像力和辽阔的 想像空间。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来委婉地抒情言
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 郁郁苍苍。而在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 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 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 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 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 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 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 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 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 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 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诗作为干谒诗,写得得体适宜,称颂对方十分有分寸,但又不失自己的身 分,措辞也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实为第一等文字。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诗中“波撼岳阳城”,真的是岳阳城被洞庭湖摇动了吗?想像一下这 种景象,它美吗?为什么?这和李白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有没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波撼岳阳城”,这本来是一种错觉。洞庭湖的波澜如果真的要撼动 岳阳城的话,那就是一种灾难了。这里强调的是,洞庭湖的波澜起伏,如此宏大, 好像岳阳城在起伏一样。这一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气蒸云梦的空 间感和波撼岳阳的运动感。二者结合起来,不但宏大,而且惊险。 (2)与李白的诗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着眼于运用想像的手法写出 洞庭湖恢宏的气势。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实景的基础上,而李的诗 句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虚构的方法进行大胆的假设的。 2.比较两首诗写洞庭之景的异同,并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说说诗歌具有 怎样的特点? (1)明确: 写景的同:均运用想像和联想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景色美丽绝妙与非凡博大的 气势。 写景的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通过虚拟的想像来写景, 并借洞庭湖水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其重在抒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通过实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的景象,引出了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其重在明志。 (2)提示: 诗歌的特点:从语言上来看,诗歌短小精悍,注意语言的凝炼性、节奏性、 跳跃性,从意境上来看,意象鲜明,并且在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想像力和辽阔的 想像空间。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来委婉地抒情言 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熟读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根据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游岳阳楼记》 、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 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 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 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 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 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 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 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 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 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 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 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 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熟读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根据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游岳阳楼记》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 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 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 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 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 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 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 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 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 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 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 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 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 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 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 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 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 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 “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 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 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 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 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 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像,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 曾祺《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 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 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 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像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 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 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 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 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 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 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 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 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 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 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 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 较写实。 四、教师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 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 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 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 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 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 “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他这不仅是为自然 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 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 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 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 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像,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 曾祺《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 1992 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 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 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 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像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 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 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 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 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 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 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 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 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 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 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 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 较写实。 四、教师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 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
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像古人那样,“我 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其他描写岳阳楼的诗文,写一篇对比阅读感悟。(如滕子京《临 江仙》、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3.赏析课文佳句二至三句。(注意阅读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附:板书设计 诗歌两首:(诗言志)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划却—平铺——酒——醉杀(虚构)想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涵、混——蒸—撼 (景)水天相接,浩荡无 垠 欲济——端居、耻——徒有 (心愿)得到任用,出仕 为官 散文一篇:(散写实)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像古人那样,“我 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其他描写岳阳楼的诗文,写一篇对比阅读感悟。(如滕子京《临 江仙》、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3.赏析课文佳句二至三句。(注意阅读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附:板书设计 诗歌两首:(诗言志)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刬却——平铺——酒——醉杀 (虚构)想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涵 、混——蒸——撼 (景)水天相接,浩荡无 垠 欲济——端居 、耻——徒有 (心愿)得到任用,出仕 为官 散文一篇:(散写实) 游岳阳楼记 ——— 袁中道 第一段 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 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