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 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 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 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l、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 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 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游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 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 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 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 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 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 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 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 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 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 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 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 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 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 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 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 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 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 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 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l、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 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 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 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 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 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 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 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 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 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 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 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 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 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 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 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 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 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 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 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象,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 曾褀《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一一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 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 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 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 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 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 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 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 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 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 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 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 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 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 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 则比较写实。 【课堂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 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 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 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作业布置】: l、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完成《伴你学语文》P 、三、四题(作业本)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 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象,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 曾褀《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 1992 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 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 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 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 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 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 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 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 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 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 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 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 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 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 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 则比较写实。 【课堂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 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 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 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2、完成《伴你学语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题(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散文一篇:(散写实)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散文一篇:(散写实)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