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专 题 复 习
能力解读: 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 理解主要落实在文句,分析综 主要落实在文意上
能力解读: 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 理解主要落实在文句,分析综 合 主要落实在文意上
命题趋势 1选材以浅易文言文为主 2涉及到的实词、虚词以及文化常识越来越 贴近教材 3侧重内容的概括与联系,句间关系的考查 4降低难度,减少题量
命题趋势: 1.选材以浅易文言文为主 3.侧重内容的概括与联系,句间关系的考查。 4.降低难度,减少题量。 2.涉及到的实词、虚词以及文化常识越来越 贴近教材
52005年高考特点: 部分试卷减少了客观题的数目,增加 了主观翻译题目的分值,题型灵活多变。 6考试热点:古今异义的复合词、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7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侧重议论性的句子
7.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侧重议论性的句子。 6.考试热点:古今异义的复合词、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5.2005年高考特点: 部分试卷减少了客观题的数目,增加 了主观翻译题目的分值,题型灵活多变
突破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现象(如:亲戚、中国) 2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间以少量双音词现象 不要把双音词拆开理解,更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 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今齐地方千里
突破方法: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现象(如:亲戚、中国) 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间以少量双音词现象 不要把双音词拆开理解,更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 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今齐地方千里
3.一词多义现象 方法:不断积累、归纳、整理,熟记典型例 句(包括成语)—类比推断 4古字通假现象 中学教材出现180个左右—整理归纳 5词类活用 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3.一词多义现象 方法:不断积累、归纳、整理,熟记典型例 句(包括成语)——类比推断 4.古字通假现象 中学教材出现180个左右——整理归纳 5.词类活用 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推断词义的一些方法: ①根据上下句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同样 死国可乎? ②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 如:微行入古寺状语,暗暗地,隐藏地 微风鼓浪 定语,微小,微弱
推断词义的一些方法: ①根据上下句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②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同样 如:微行入古寺 微风鼓浪 状语,暗暗地,隐藏地 定语,微小,微弱
③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 词义 如:求全责备 要求 化险为夷 不险,平坦、平安 文过饰非 掩饰 春省耕而补不足, 家给人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j 富裕 收割 足
③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 词义 如:求全责备 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要求 化险为夷 不险,平坦、平安 文过饰非 掩饰 收割 足 家给人足 富裕 jǐ
④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积(堆叠)头之低昂 放声吟读 俯仰,安居 《项脊轩志》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
④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积(堆叠) 头之低昂 俯仰,安居 放声吟读 《项脊轩志》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
文言文阅读·例工 [全国乙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 用委婉、含 蓄的话劝告 有口才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 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 ,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全国乙卷·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文言文阅读·例Ⅰ : 没根据 用委婉、含 蓄的话劝告 有口才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 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 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