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作文冲刺七天精品阅读(第一辑) 在短短的七天内,为了能够让09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 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每辑精选文章20篇,共七辑。希望对 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一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是写名 人的,保证每个人物都可用做备用素材。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或犀利、或温润,感情 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 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 定的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突破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火中取栗的人 梵高 作者:周晗 2、《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南丁格尔 作者:于海生 3、《我为什么是最出色的球员》一—迈克尔·乔丹 作者:乔丹 4、《就这样被你感动》 丁大卫 作者:邓皓 5、《没有童年的天才》 莫扎特 作者:流沙 6、《一个巨人》 贝多芬 作者:何为 7、《梦里惟一的行李》 安徒生 作者:永星 8、《普希金的尊严》 普希金 作者:杨东明 9、《受伤的苹果树》 卡夫卡 作者:张建伟 10、《精神明亮的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 作者:王开岭 11、《约会荷花》 霍金 作者:赵福莲 12、《不经意间的超越》 高斯 作者:江玲 13《爱因斯坦的请求》 爱因斯坦 作者:孔祥萌 14、《科学有多大》 法布尔 作者:唐韧 15、《金钱的阴谋》 培根 作者:刘燕敏 16、《独立问天》 哥白尼 作者:佚名 17、《卢梭铜像前的思索》 卢梭 作者:李存修 18、《特利尔的幽灵》 马克思 作者:梁衡 19、《努力克服自己的缺憾》 拿破仑 作者:柯钧 20、《弗农凝思》 乔治华盛顿 作者:周瑞金 精品阅读(第一辑) 火中取粟的人
09 年高考作文冲刺七天精品阅读(第一辑) 在短短的七天内,为了能够让 09 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 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每辑精选文章 20 篇,共七辑。希望对 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一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是写名 人的,保证每个人物都可用做备用素材。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或犀利、或温润,感情 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 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 定的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突破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火中取栗的人》 ——梵高 作者:周 晗 2、《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 ——南丁格尔 作者:于海生 3、《我为什么是最出色的球员》 ——迈克尔·乔丹 作者:乔 丹 4、《就这样被你感动》 ——丁大卫 作者:邓 皓 5、《没有童年的天才》 ——莫扎特 作者:流 沙 6、《一个巨人》 ——贝多芬 作者:何 为 7、《梦里惟一的行李》 ——安徒生 作者:永 星 8、《普希金的尊严》 ——普希金 作者:杨东明 9、《受伤的苹果树》 ——卡夫卡 作者:张建伟 10、《精神明亮的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 作者:王开岭 11、《约会荷花》 ——霍金 作者:赵福莲 12、《不经意间的超越》 ——高斯 作者:江 玲 13《爱因斯坦的请求》 ——爱因斯坦 作者:孔祥萌 14、《科学有多大》 ——法布尔 作者:唐 韧 15、《金钱的阴谋》 ——培根 作者:刘燕敏 16、《独立问天》 ——哥白尼 作者:佚 名 17、《卢梭铜像前的思索》 ——卢梭 作者:李存修 18、《特利尔的幽灵》 ——马克思 作者:梁 衡 19、《努力克服自己的缺憾》 ——拿破仑 作者:柯 钧 20、《弗农凝思》 ——乔治.华盛顿 作者:周瑞金 精品阅读(第一辑)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 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 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难的,于是,梵髙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 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 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 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 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 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 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截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 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 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 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 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 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 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 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 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 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 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 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 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裏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南丁格尔: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 每生 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护士节,也是伟大女性南丁格尔的诞辰日。在经历了“非典”的灾难后,“护 士”的称号让人备感亲切,南丁格尔的传奇值得我们一代一代地说下去… 为小山雀树碑 这位全世界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女性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父母因地取名,叫她“弗洛伦斯·南 丁格尔”。那天是1820年5月12日 父亲维恩和母亲范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 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 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南丁格尔的童年,是 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 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 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树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
周 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 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 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难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 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 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 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 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 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 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截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 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 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 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 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 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 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 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 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 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 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 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 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南丁格尔: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 于海生 5 月 12 日是一年一度的护士节,也是伟大女性南丁格尔的诞辰日。在经历了“非典”的灾难后,“护 士”的称号让人备感亲切,南丁格尔的传奇值得我们一代一代地说下去…… 为小山雀树碑 这位全世界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女性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父母因地取名,叫她“弗洛伦斯·南 丁格尔”。那天是 1820 年 5 月 12 日。 父亲维恩和母亲范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 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 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南丁格尔的童年,是 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 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 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树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 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 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 肮脏”而又“危险”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 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 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南丁格尔 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 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南丁格尔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 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认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战争频仍,在1844 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不过,在南丁格 尔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名声不佳,素质低下 在1854年3月29日的信中,她描绘了伦敦一家著名医院护士的住宿条件: 情况真是惨不忍睹!护士们睡在病房门口通道的木笼子里,我就像进入了监狱。那里既没有灯光,也 没有新鲜空气,昏天黑地。由于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一大帮病人只靠一个护士护理,使护士们疲劳不堪 哪里有力气工作?她们的礼仪标准,必备的道德心,也每每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这就是南丁格尔即将行使使命的地方,考虑要去的“医院”。但是,她并不在意。她经常偷偷去医院 调查,相信自己能使这一切发生变化。 345年8月,南丁格尔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 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南丁格 尔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南丁格尔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南丁格尔和当地牧师一道,积极地投入护理病人的工作 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南丁格尔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 ,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 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 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但是,该去哪里学呢? 只能偷偷地学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 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南丁格尔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好 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先生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姐姐 也歇斯底里地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南丁格尔“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 想法。 南丁格尔咬緊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硏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卬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 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爵士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 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 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 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 南丁格尔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她一见钟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 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 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 “肮脏”而又“危险” 1843 年 7 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 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 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南丁格尔 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 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南丁格尔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 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认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战争频仍,在 1844 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不过,在南丁格 尔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名声不佳,素质低下。 在 1854 年 3 月 29 日的信中,她描绘了伦敦一家著名医院护士的住宿条件: 情况真是惨不忍睹!护士们睡在病房门口通道的木笼子里,我就像进入了监狱。那里既没有灯光,也 没有新鲜空气,昏天黑地。由于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一大帮病人只靠一个护士护理,使护士们疲劳不堪, 哪里有力气工作?她们的礼仪标准,必备的道德心,也每每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这就是南丁格尔即将行使使命的地方,考虑要去的“医院”。但是,她并不在意。她经常偷偷去医院 调查,相信自己能使这一切发生变化。 1845 年 8 月,南丁格尔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 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南丁格 尔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南丁格尔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南丁格尔和当地牧师一道,积极地投入护理病人的工作。 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南丁格尔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 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 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 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但是,该去哪里学呢? 只能偷偷地学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 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南丁格尔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好 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先生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姐姐 也歇斯底里地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南丁格尔“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 想法。 南丁格尔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 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爵士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 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 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 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 南丁格尔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她一见钟
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南丁格尔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査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 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査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她给理 査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南丁格尔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 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惟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 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南丁格尔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 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 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 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 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她两周以后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 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南丁格尔对护理“痴心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 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终于结出了果实 南丁格尔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在笔记中,她以前所未有的坚定 语气写道:“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 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于我的。” 这次,南丁格尔的确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 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决 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南丁格尔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 吵了一通,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 第二天,南丁格尔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一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 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南丁格尔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 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 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南丁格尔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 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它永远不会再 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的确,一切从此不同。南丁格尔不仅成为一个真正的护士,还一步步地把护士变成了真正的天使 1853年英、法、土三国与沙俄爆发了战争,成千上万的伤兵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她带着一支护士 队奔赴战场,不分昼夜地工作。每天晚上,她提着小油灯,挨个看望伤员,让伤员感到了巨大的温暖。从 战场回来后,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又创办了一批助产学校。她成功地把护理工作从“污 水般”的社会底层,提升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 南丁格尔于1910年逝世,享年90岁。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她的诞辰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同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设立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一一南丁格尔奖。 我为什么是最出色的球员 迈克尔·乔丹 带着以下这种想法进入NBA的人是少之又少:只要是全队胜利的需要可以付出任何不求回报的牺牲。 大部分在想着拿分,争取更长的上场时间,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据我观察,我所遇到的球员当中极少有我认为已经取得辉煌成绩的
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南丁格尔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 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她给理 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南丁格尔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 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惟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 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南丁格尔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 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 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 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 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她两周以后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 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南丁格尔对护理“痴心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 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终于结出了果实 南丁格尔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 1851 年 6 月 8 日这一天,在笔记中,她以前所未有的坚定 语气写道:“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 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于我的。” 这次,南丁格尔的确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 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决 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南丁格尔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 吵了一通,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 第二天,南丁格尔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 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南丁格尔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 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 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南丁格尔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 32 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它永远不会再 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的确,一切从此不同。南丁格尔不仅成为一个真正的护士,还一步步地把护士变成了真正的天使。 1853 年英、法、土三国与沙俄爆发了战争,成千上万的伤兵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她带着一支护士 队奔赴战场,不分昼夜地工作。每天晚上,她提着小油灯,挨个看望伤员,让伤员感到了巨大的温暖。从 战场回来后,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又创办了一批助产学校。她成功地把护理工作从“污 水般”的社会底层,提升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 南丁格尔于 1910 年逝世,享年 90 岁。1912 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她的诞辰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同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设立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我为什么是最出色的球员 迈克尔·乔丹 带着以下这种想法进入 NBA 的人是少之又少:只要是全队胜利的需要可以付出任何不求回报的牺牲。 大部分在想着拿分,争取更长的上场时间,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据我观察,我所遇到的球员当中极少有我认为已经取得辉煌成绩的
我会说“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辉煌。我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希望由 此让自己成为一名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都才华横溢的更优秀的球员。 另外一位很出色的球员要数斯科特·皮彭,他天性聪慧,对打比赛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是勇士 任何时候都极具攻击力:他既擅长进攻,又精于防守,是场上生龙活虎的精灵 皮彭来自闭塞落后的乡下,但他敢于同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球员相抗争。农村来的孩子可以不断学习 只是要比别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伯德和约翰逊进队时准备好的是在某些方面教教别人,而皮彭进队时 已经做好是向他人请教的准备。相信我,他不会跟别人离得太远。 不知多少回,在场上我感觉自己是在同孪生兄弟一道打球,我们俩在一起打球时他所取得的进步由此 可见一斑。如果我们作为对手,打一场比赛,那我坚信自己比他略胜一筹—一我对比赛的细微变化理解得 更深刻些,但那肯定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角逐。皮彭让自己成为随时进攻别人的“侵略者”,每次进攻都 给人们创造一次惊奇 但我和他之间存在着区别:他是只要后面有一群狼在追着自己才发动进攻,而我是任何时候任何位置 (哪怕没有追逐的狼群)都会发动进攻。其实这种区别是巨大的,所带来的威力的不同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经常能够看见其他球员眼中的丝丝胆怯,尤其是在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完全把握实现事先许下的诺 这么说吧,有位球员发誓要打好第二天的比赛,但一旦比赛开始,他的第一次投篮失败时,你便可瞥 见他眼睛里流露出的代表着一丝胆怯的轻微迷惘,他不是及时清醒头脑,并告诉自己:“没关系,我会投 中第二个球的!”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的念头一个又一个地聚集起来了,直至垒成一堵“恐惧墙”,最终再没 有机会重拾斗志了。 而我,丢了一个球之后会怎样呢?我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这种结果,绝不让一次失球影响整个晚上的比 赛。我从不让消极的念头一点点堆积,这种时候我告诉自己:“都过去了,珍惜后面的机会!”然后,前面 丢五个球,后头我会投进10个,我总是让自信贯穿比赛的始终 一个没投中,我不会担心后面的一个球可能也投不中。还没投,干嘛就担心投不中呢!其实,这种消极 的思想往往会成为所有人(不仅仅是运动员)一次失足后重振旗鼓的羁绊 其实生活又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我会努力争取每一天都能取得一点进步,我需要回顾昨天,感 觉今天比昨天好就足够。一天一点进步,那一辈子该有多少的飞跃呀! 比赛当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学会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让你的神经保持一分冷静。当然偶尔你的情 绪也会受比赛气氛的影响,但关键是这时候你必须及时提醒自己,遏制这种消极念头的扩张蔓延 名伟大球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让全场比赛始终合乎自己的节奏,而不至于整个晚上老在担心 “追赶”不上比赛。这恐怕也是“伟大球星”和“好球员”明显的差别之 我小时候总喜欢在周日里为自己的穿着修饰一番,兄弟姐妹喜欢穿工装裤,但我总是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一一在我看来,穿西装、打领带才算是真正的打扮 清楚记得父亲曾告诉我第一印象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时,每次外出我们都穿西服, 这正合了我的意。我们一起旅行,希望给人们一种高贵、中看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赶去赛场之前 总不惜花时间在房间里好好修饰一下自己。我希望藉此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并让他们知道我很在意 他们对我的想法,当然,我对他们也能够尽量地表示尊重。 我想跟更年轻的球员们说的一点是把握现在,小心不要让自己被别人设下的陷阱困住。成功会产生更 高的期望值,但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自然的演变规律。在长大成人,当上球员之前你得先了解你是谁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是每位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尤其,年轻一代的球员更 应当知道,在球场外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是什么。我认为很多球员心中没数,但他们还认为知道呢。他们 认为,出去看电影,上酒吧,每天晩上和不同的女人闲荡……诸如此类就是球场上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真 这么认为,那总有一天你会毁了自己。 别紧张,放松些,别让生活太难。我经常跟好朋友“老虎”伍兹说起这些。学会以高境界的态度看待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也不失为一种超脱。我认为,年轻的球员们更应学会“为现在而生活”,让生活自
我会说“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辉煌。我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希望由 此让自己成为一名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都才华横溢的更优秀的球员。 另外一位很出色的球员要数斯科特·皮彭,他天性聪慧,对打比赛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是勇士, 任何时候都极具攻击力;他既擅长进攻,又精于防守,是场上生龙活虎的精灵。 皮彭来自闭塞落后的乡下,但他敢于同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球员相抗争。农村来的孩子可以不断学习, 只是要比别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伯德和约翰逊进队时准备好的是在某些方面教教别人,而皮彭进队时 已经做好是向他人请教的准备。相信我,他不会跟别人离得太远。 不知多少回,在场上我感觉自己是在同孪生兄弟一道打球,我们俩在一起打球时他所取得的进步由此 可见一斑。如果我们作为对手,打一场比赛,那我坚信自己比他略胜一筹——我对比赛的细微变化理解得 更深刻些,但那肯定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角逐。皮彭让自己成为随时进攻别人的“侵略者”,每次进攻都 给人们创造一次惊奇。 但我和他之间存在着区别:他是只要后面有一群狼在追着自己才发动进攻,而我是任何时候任何位置 (哪怕没有追逐的狼群)都会发动进攻。其实这种区别是巨大的,所带来的威力的不同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经常能够看见其他球员眼中的丝丝胆怯,尤其是在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完全把握实现事先许下的诺言 之时。 这么说吧,有位球员发誓要打好第二天的比赛,但一旦比赛开始,他的第一次投篮失败时,你便可瞥 见他眼睛里流露出的代表着一丝胆怯的轻微迷惘,他不是及时清醒头脑,并告诉自己:“没关系,我会投 中第二个球的!”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的念头一个又一个地聚集起来了,直至垒成一堵“恐惧墙”,最终再没 有机会重拾斗志了。 而我,丢了一个球之后会怎样呢?我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这种结果,绝不让一次失球影响整个晚上的比 赛。我从不让消极的念头一点点堆积,这种时候我告诉自己:“都过去了,珍惜后面的机会!”然后,前面 丢五个球,后头我会投进 10 个,我总是让自信贯穿比赛的始终。 一个没投中,我不会担心后面的一个球可能也投不中。还没投,干嘛就担心投不中呢!其实,这种消极 的思想往往会成为所有人(不仅仅是运动员)一次失足后重振旗鼓的羁绊。 其实生活又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我会努力争取每一天都能取得一点进步,我需要回顾昨天,感 觉今天比昨天好就足够。一天一点进步,那一辈子该有多少的飞跃呀! 比赛当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学会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让你的神经保持一分冷静。当然偶尔你的情 绪也会受比赛气氛的影响,但关键是这时候你必须及时提醒自己,遏制这种消极念头的扩张蔓延。 一名伟大球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让全场比赛始终合乎自己的节奏,而不至于整个晚上老在担心 “追赶”不上比赛。这恐怕也是“伟大球星”和“好球员”明显的差别之一。 我小时候总喜欢在周日里为自己的穿着修饰一番,兄弟姐妹喜欢穿工装裤,但我总是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在我看来,穿西装、打领带才算是真正的打扮。 清楚记得父亲曾告诉我第一印象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时,每次外出我们都穿西服, 这正合了我的意。我们一起旅行,希望给人们一种高贵、中看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赶去赛场之前 总不惜花时间在房间里好好修饰一下自己。我希望藉此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并让他们知道我很在意 他们对我的想法,当然,我对他们也能够尽量地表示尊重。 我想跟更年轻的球员们说的一点是把握现在,小心不要让自己被别人设下的陷阱困住。成功会产生更 高的期望值,但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自然的演变规律。在长大成人,当上球员之前你得先了解你是谁。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是每位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尤其,年轻一代的球员更 应当知道,在球场外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是什么。我认为很多球员心中没数,但他们还认为知道呢。他们 认为,出去看电影,上酒吧,每天晚上和不同的女人闲荡……诸如此类就是球场上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真 这么认为,那总有一天你会毁了自己。 别紧张,放松些,别让生活太难。我经常跟好朋友“老虎”伍兹说起这些。学会以高境界的态度看待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也不失为一种超脱。我认为,年轻的球员们更应学会“为现在而生活”,让生活自
然发展,遇见困难和挫折,别纳闷,你就可以有这么大能耐,不必苛求生活中原本就子乌虚有的那份“完 美 你还是学会体验过程,如果不知道享受获得成功的历程,那将来的成功就不会显得那般美妙了。感知 今天的阳光,明日还会霞光满天 选自《视野 就这样被你感动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 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5月14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 视,就听到了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 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 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 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 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的会心地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的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 的了 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900。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 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我注意到现场没有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 “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说观 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了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 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 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时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 的家当,大卫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大家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 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 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的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一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 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一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 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然发展,遇见困难和挫折,别纳闷,你就可以有这么大能耐,不必苛求生活中原本就子乌虚有的那份“完 美”。 你还是学会体验过程,如果不知道享受获得成功的历程,那将来的成功就不会显得那般美妙了。感知 今天的阳光,明日还会霞光满天。 选自《视野》 就这样被你感动 邓 皓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 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 5 月 14 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 视,就听到了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 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 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 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 1998 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 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 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的会心地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的每月 1200 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 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 的了。 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 900。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 1000 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 950 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我注意到现场没有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 “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说观 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了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 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 ——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时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 5 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 的家当,大卫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大家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 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 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的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 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 40 年了。大卫向 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 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诺大的演播厅鸦雀无声,现场的乐队 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的房 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 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 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到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 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 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 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一一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 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 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到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 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 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眼泪再一次不听使唤地流下来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你是我最好的老师,你给我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一一这样的 课,课本上没有。 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视的人,2000年5月14日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却会让我记住一辈子 莫扎特:没有童年的天才 假如莫扎特自己能够选择人生,那么,他会不会继续选择三岁就开始演奏,五岁开始作曲?然后在父 亲的管教下,牺牲太多的嬉戏时间,去为他人演奏? 我想不会,这样太苦。 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自从父亲发现他的音乐天才之后,他再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童年。 父亲列奥波德有着世俗的虚荣,对于儿子,他竭尽全力。除了对莫扎特灌输大量复杂而高深的音乐理 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外,父亲还要求莫扎特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 个五岁的孩子,遭受的是成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压力 七六二年,莫扎特才六岁。父亲开始带领他在世界各地演出,列奥波德很明白,六岁的孩子去演出 这本身是一个奇迹。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城市。 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这让莫扎特父亲引以为傲 功利或者虚荣,让列奥波德对儿子更加苛刻,许多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一种折磨。列奥波德要求 儿子无论旅途多么劳累,必须随时随刻拿出小提琴就能演。而在许多场合,小莫扎特正在熟睡,却被父亲 唤醒,让他即兴演岀。为了炫耀儿子的天才,列奥波德总是想起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来考儿子,甚至让观 众哼岀几个音符,让莫扎特据此现场即兴作曲,即兴演出。或者用布将钢琴的键全部蒙上,而要求莫扎特 弹奏时不能影响音色……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诺大的演播厅鸦雀无声,现场的乐队 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的房 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 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 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到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 “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 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 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 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 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到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 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 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眼泪再一次不听使唤地流下来。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你是我最好的老师,你给我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 课,课本上没有。 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视的人,2000 年 5 月 14 日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却会让我记住一辈子。 莫扎特:没有童年的天才 流 沙 假如莫扎特自己能够选择人生,那么,他会不会继续选择三岁就开始演奏,五岁开始作曲?然后在父 亲的管教下,牺牲太多的嬉戏时间,去为他人演奏? 我想不会,这样太苦。 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自从父亲发现他的音乐天才之后,他再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童年。 父亲列奥波德有着世俗的虚荣,对于儿子,他竭尽全力。除了对莫扎特灌输大量复杂而高深的音乐理 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外,父亲还要求莫扎特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 一个五岁的孩子,遭受的是成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压力。 一七六二年,莫扎特才六岁。父亲开始带领他在世界各地演出,列奥波德很明白,六岁的孩子去演出, 这本身是一个奇迹。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城市。 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这让莫扎特父亲引以为傲。 功利或者虚荣,让列奥波德对儿子更加苛刻,许多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一种折磨。列奥波德要求 儿子无论旅途多么劳累,必须随时随刻拿出小提琴就能演。而在许多场合,小莫扎特正在熟睡,却被父亲 唤醒,让他即兴演出。为了炫耀儿子的天才,列奥波德总是想起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来考儿子,甚至让观 众哼出几个音符,让莫扎特据此现场即兴作曲,即兴演出。或者用布将钢琴的键全部蒙上,而要求莫扎特 弹奏时不能影响音色……
莫扎特是观众心目中的天才,而这样的天才却充满悲剧的成分。莫扎特被迫迎合着观众的爱好,俯伏 于父亲的淫威之下。而这样充满刁难和极耗心力的演奏会,常常会持续四五个小时之久 这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莫扎特是悲苦的,这种悲苦要求他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否则,他会很快地倒 下。 莫扎特的天才被神化了,而莫扎特心中的悲苦无人知晓。莫扎特说:“别人以为我的艺术的得来是全 不费功夫的,那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的时间和思考来从 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成年后的莫扎特与权贵格格不入,十几年东奔西跑演出其实早就注定莫扎特无法融λ世俗社会。莫扎 特处于贫穷、饥饿之中。在维也纳寒冷的冬天,有朋友看到莫扎特和妻子在屋里跳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 莫扎特没有钱买煤取暖,只能依靠跳舞熬过漫漫的寒冬。 莫扎特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贫穷,早已透支的生命之树开始凋零,在那一年,有一个人请他谱一曲, 那人走后,莫扎特说:“这首曲子还是为自己写吧……”写到一半,他心力耗竭,已无法握笔 大师一辈子为他人赋曲,这也是第一次为自己写曲,写的却是《安魂曲》。 选自《解放日报》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 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 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 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 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 他都听不淸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晩来麻烦他。一一瞧,他下来了, 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呎 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 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 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 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 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 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 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 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莫扎特是观众心目中的天才,而这样的天才却充满悲剧的成分。莫扎特被迫迎合着观众的爱好,俯伏 于父亲的淫威之下。而这样充满刁难和极耗心力的演奏会,常常会持续四五个小时之久。 这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莫扎特是悲苦的,这种悲苦要求他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否则,他会很快地倒 下。 莫扎特的天才被神化了,而莫扎特心中的悲苦无人知晓。莫扎特说:“别人以为我的艺术的得来是全 不费功夫的,那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的时间和思考来从 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成年后的莫扎特与权贵格格不入,十几年东奔西跑演出其实早就注定莫扎特无法融入世俗社会。莫扎 特处于贫穷、饥饿之中。在维也纳寒冷的冬天,有朋友看到莫扎特和妻子在屋里跳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 莫扎特没有钱买煤取暖,只能依靠跳舞熬过漫漫的寒冬。 莫扎特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贫穷,早已透支的生命之树开始凋零,在那一年,有一个人请他谱一曲, 那人走后,莫扎特说:“这首曲子还是为自己写吧……”写到一半,他心力耗竭,已无法握笔。 大师一辈子为他人赋曲,这也是第一次为自己写曲,写的却是《安魂曲》。 选自《解放日报》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 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 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 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 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 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 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 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呎 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 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 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 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 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 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 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 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 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 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 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 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一一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 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 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 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 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 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 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 梦里惟一的行李 永星 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 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 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 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 可就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 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身贫寒的名人的故事讲给她听,哀求母亲允许他去哥本哈根,因为那里有 著名的皇家剧院,他的表演天才也许会得到人们的赏识。他说:“我梦想能成为一个名人,我知道要想出 名就得先吃尽千辛万苦。” 1819年9月4日,14岁的他穿着一身土得掉渣的大人衣服离开了故乡。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实在筹 不出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带在身上,她惟一能做的就是花三个丹麦银元买通赶邮车的马夫,乞求他让儿子搭 车前往哥本哈根。母亲看着年幼的儿子两手空空地远行,心痛而愧疚,不由泪水长流。他反倒安慰母亲说: “我并不是两手空空啊,我带着我的梦想远行,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行李。妈妈,我会成功的!” 就这样,一个14岁的穷孩子,两手空空地独自踏上前往哥本哈根的梦想之路 也许上天注定了每个人的梦想之旅不会一帆风顺,他也一样。在哥本哈根,他依然无法摆脱歧视,经 常受到许多人的嘲笑—一他的脸像纸一样苍白,眼睛像青豆般细小,像个小丑。几经波折,他终于在皇家 剧院得到了一个扮演侏儒的角色,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印在了节目单上,望着那些铅印的字母,他兴奋得夜 不能寐 但幸福是短暂的,他后来扮演的角色无非是男仆、伺童、牧羊人等,他感觉自己成为大演员的希望越 来越渺茫。于是,为了想成为名人的梦想,他开始投身到写作中。他笔耕不辍,两年后,他的第一本小说 集终于出版,但由于他是个无名小卒,书根本卖不出去。他试图把这本书敬献给当时的名人贝尔,却遭到 讽刺和拒绝:“如果您认为您应当对我有一点儿尊重的话,您只要放弃把您的书献给我的想法就够了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 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 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 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 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 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 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 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 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 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 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 梦里惟一的行李 永 星 一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 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 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 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 可就在他 11 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 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 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身贫寒的名人的故事讲给她听,哀求母亲允许他去哥本哈根,因为那里有 著名的皇家剧院,他的表演天才也许会得到人们的赏识。他说:“我梦想能成为一个名人,我知道要想出 名就得先吃尽千辛万苦。” 1819 年 9 月 4 日,14 岁的他穿着一身土得掉渣的大人衣服离开了故乡。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实在筹 不出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带在身上,她惟一能做的就是花三个丹麦银元买通赶邮车的马夫,乞求他让儿子搭 车前往哥本哈根。母亲看着年幼的儿子两手空空地远行,心痛而愧疚,不由泪水长流。他反倒安慰母亲说: “我并不是两手空空啊,我带着我的梦想远行,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行李。妈妈,我会成功的!” 就这样,一个 14 岁的穷孩子,两手空空地独自踏上前往哥本哈根的梦想之路。 也许上天注定了每个人的梦想之旅不会一帆风顺,他也一样。在哥本哈根,他依然无法摆脱歧视,经 常受到许多人的嘲笑——他的脸像纸一样苍白,眼睛像青豆般细小,像个小丑。几经波折,他终于在皇家 剧院得到了一个扮演侏儒的角色,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印在了节目单上,望着那些铅印的字母,他兴奋得夜 不能寐。 但幸福是短暂的,他后来扮演的角色无非是男仆、伺童、牧羊人等,他感觉自己成为大演员的希望越 来越渺茫。于是,为了想成为名人的梦想,他开始投身到写作中。他笔耕不辍,两年后,他的第一本小说 集终于出版,但由于他是个无名小卒,书根本卖不出去。他试图把这本书敬献给当时的名人贝尔,却遭到 讽刺和拒绝:“如果您认为您应当对我有一点儿尊重的话,您只要放弃把您的书献给我的想法就够了
在哥本哈根,他的梦想之火一次又一次遭遇瓢泼冷水,人们嘲笑他是个“对梦想执著,但时运不济的 可怜的鞋匠的儿子”,他一度抑郁甚至想到自杀。但每次在梦想之火濒于熄灭之际,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 自己:我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我还有梦想,有梦,就有成功的希望! 终于,在他来哥本哈根寻梦的第15个年头里,在经历过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后,29岁的他以小说 《即兴诗人》一举成名。紧接着,他出版了一本装帧朴素的小册子《讲给孩子们的童话》,里面有4篇童 话——《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就是这部书奠定了他 作为一名世界级童话作家的地位。 他用梦想点燃了自己,用童话征服了世界。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就是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 成名以后,安徒生受到了王宫大臣的欢迎和世人的尊敬,他经常收到国王的邀请并被授予勋章,他终 于可以自在地在他们面前读他写的故事而不用担心受到奚落。但从他的童话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他就是《打火匣》里的那个士兵,就是那个能看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就是那只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 谁会想到,一个两手空空来繁华都市寻梦的穷孩子,最终会得到人生如此丰硕的回报?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他有梦,而且在困难面前从不轻易熄灭梦想之火。 人生也像一场远行。远行时你可以没有车马盘缠,可以不带锦衣玉食,可以两手空空什么行李也不带, 但一定要带上你的梦想。因为,梦想是最宝贵的财富,有了梦想,人才可以在无限的时空与未知的威慑下 使呆板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变化万千的可能。 梦想是人生惟一乐观的倚仗,是让生命澎湃的源泉,是一个必须时刻带在身上的神奇包裹,带上它, 你的心灵可以忍受任何磨砺:打开它,你的人生可以创造无限奇迹。 普希金的尊严 杨东明 入,白昼在冬季的俄罗斯是畏缩的,从机场驱车进入莫斯科城也就是午后四点多钟吧,居然就有了暮色四 的味道 忽然,俄罗斯作协的奥列格向车外一指,对我们说:普希金一一 是的,普希金就站在路边的广场上,犹如一个黝黑的精灵。残雪压着他的头颅和肩背,陪伴他的是那 些脱尽了绿叶的硬枝。他是在吟诵着《皇村回忆》、《窗》、《歌者》吧?他在歌唱着大自然,歌唱着理想、 友谊和爱情。或许,他还在因为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而痛楚,他咏叹着《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矿山 的底层,望你们保持高傲的耐心,决不会落空你们那悲惨的劳动,和思想的崇高憧憬……” 他就这样在冰雪中孤傲地挺立,带着他特有的那份尊严 普希金因诗获罪,曾经被沙皇政府放逐。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把他召回莫斯科后,问过他这样 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尊严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们 的队伍里 都说诗人与丹特士的决斗是沙皇策划的阴谋,都说丹特士甚至沙皇本人都在放肆地“追求”诗人的妻 子。诗人在与丹特士决斗时中了对方的枪弹,就那样永远地倒下了。 太可借了,他不能不这样做吗?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叹息着。 整个莫斯科城都知道他妻子这件事……他的尊严,他必须去。讲解员毫不迟疑地回答。 普希金腹部中弹,流了很多血。在书房的那张小床上,他度过了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医生们束手无 策,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一切都无可挽回。普希金一直是清醒的,他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他死得很有尊严,讲解员又说出了这个词。她的蓝眼睛忽然变得格外深邃,被微红的湿润所环围。我 的心为之一触,蓦地涌起了一种巨大的感动 普希金的遗体当时就移置在紧挨大门的客厅里,供朋友们作最后的道别。屠格涅夫也曾来过,这位蜚 声文坛的作家那时只是个十九岁的文学青年。如今,展柜里还保存着屠格涅夫当时收藏的普希金的一绺头 发。面对那个珍贵的小盒子,不禁让人感慨万端。普希金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挚爱,除了文学的天才之外
在哥本哈根,他的梦想之火一次又一次遭遇瓢泼冷水,人们嘲笑他是个“对梦想执著,但时运不济的 可怜的鞋匠的儿子”,他一度抑郁甚至想到自杀。但每次在梦想之火濒于熄灭之际,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 自己:我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我还有梦想,有梦,就有成功的希望! 终于,在他来哥本哈根寻梦的第 15 个年头里,在经历过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后,29 岁的他以小说 《即兴诗人》一举成名。紧接着,他出版了一本装帧朴素的小册子《讲给孩子们的童话》,里面有 4 篇童 话——《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就是这部书奠定了他 作为一名世界级童话作家的地位。 他用梦想点燃了自己,用童话征服了世界。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就是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 成名以后,安徒生受到了王宫大臣的欢迎和世人的尊敬,他经常收到国王的邀请并被授予勋章,他终 于可以自在地在他们面前读他写的故事而不用担心受到奚落。但从他的童话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他就是《打火匣》里的那个士兵,就是那个能看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就是那只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 鸭…… 谁会想到,一个两手空空来繁华都市寻梦的穷孩子,最终会得到人生如此丰硕的回报?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他有梦,而且在困难面前从不轻易熄灭梦想之火。 人生也像一场远行。远行时你可以没有车马盘缠,可以不带锦衣玉食,可以两手空空什么行李也不带, 但一定要带上你的梦想。因为,梦想是最宝贵的财富,有了梦想,人才可以在无限的时空与未知的威慑下、 使呆板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变化万千的可能。 梦想是人生惟一乐观的倚仗,是让生命澎湃的源泉,是一个必须时刻带在身上的神奇包裹,带上它, 你的心灵可以忍受任何磨砺;打开它,你的人生可以创造无限奇迹。 普希金的尊严 杨东明 白昼在冬季的俄罗斯是畏缩的,从机场驱车进入莫斯科城也就是午后四点多钟吧,居然就有了暮色四 合的味道。 忽然,俄罗斯作协的奥列格向车外一指,对我们说:普希金—— 是的,普希金就站在路边的广场上,犹如一个黝黑的精灵。残雪压着他的头颅和肩背,陪伴他的是那 些脱尽了绿叶的硬枝。他是在吟诵着《皇村回忆》、《窗》、《歌者》吧?他在歌唱着大自然,歌唱着理想、 友谊和爱情。或许,他还在因为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而痛楚,他咏叹着《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矿山 的底层,望你们保持高傲的耐心,决不会落空你们那悲惨的劳动,和思想的崇高憧憬……” 他就这样在冰雪中孤傲地挺立,带着他特有的那份尊严。 普希金因诗获罪,曾经被沙皇政府放逐。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把他召回莫斯科后,问过他这样一 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尊严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们 的队伍里。 都说诗人与丹特士的决斗是沙皇策划的阴谋,都说丹特士甚至沙皇本人都在放肆地“追求”诗人的妻 子。诗人在与丹特士决斗时中了对方的枪弹,就那样永远地倒下了。 太可惜了,他不能不这样做吗?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叹息着。 整个莫斯科城都知道他妻子这件事……他的尊严,他必须去。讲解员毫不迟疑地回答。 普希金腹部中弹,流了很多血。在书房的那张小床上,他度过了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医生们束手无 策,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一切都无可挽回。普希金一直是清醒的,他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他死得很有尊严,讲解员又说出了这个词。她的蓝眼睛忽然变得格外深邃,被微红的湿润所环围。我 的心为之一触,蓦地涌起了一种巨大的感动。 普希金的遗体当时就移置在紧挨大门的客厅里,供朋友们作最后的道别。屠格涅夫也曾来过,这位蜚 声文坛的作家那时只是个十九岁的文学青年。如今,展柜里还保存着屠格涅夫当时收藏的普希金的一绺头 发。面对那个珍贵的小盒子,不禁让人感慨万端。普希金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挚爱,除了文学的天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