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语文:09年高考作文冲刺七天精品阅读(第四辑)(原创) 在短短的七天内,为了能够让o9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 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每辑精选文章20篇,共七辑。希望对 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四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是写名 人的,保证每个人物都可用做备用素材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或犀利、或温润,感情 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 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 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突破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诗是生命的倒刺》 作者:余杰 2、《寂寞的碑文》 作者:孙郁 3、《铁凝印象》 作者:汪曾棋 4、《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节选) 史铁生 作者:苏娅 5、《对林非先生的直觉》 林飞 作者:李华章 6、《倔强的诗魂》 牛汉 作者:耿林莽 7、《在故乡种棵树》 一李若冰 作者:白描 8、《最初的岁月》 一余华 作者:余华 9、《刘亮程的村庄》 刘亮程 作者:刘斌 10、《病痛中创造欢乐 张海迪 作者:赵泽华 11、《豪华落尽见真淳》(节选) 严家炎 作者:孔庆东 12、《在激流外永生》 张中行 作者:乔忠延 13、《“把栏杆拍遍”的梁衡》 梁衡 作者:马治权 14、《钱钟书的幽默与刻薄》 一钱钟书 作者:佚名 15、《“拗相公”的后裔》 王开林 作者:李元洛 16、《寂寞分水塘》 陈望道 作者:叶文玲 17、《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作者:肖复兴 18、《我看钱理群》 钱理群 作者:孔庆东 君子学者王兆胜 王兆胜 作者:韩小蕙 20、《宝刀不老周汝昌》 周汝昌 作者:张昌华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杰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语文:09 年高考作文冲刺七天精品阅读(第四辑)(原创) 在短短的七天内,为了能够让 09 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 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每辑精选文章 20 篇,共七辑。希望对 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四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是写名 人的,保证每个人物都可用做备用素材。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或犀利、或温润,感情 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 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 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突破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诗是生命的倒刺》 ——海 子 作者:余 杰 2、《寂寞的碑文》 ——孙 犁 作者:孙 郁 3、《铁凝印象》 ——铁 凝 作者:汪曾棋 4、《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节选) ——史铁生 作者:苏 娅 5、《对林非先生的直觉》 ——林 飞 作者:李华章 6、《倔强的诗魂》 ——牛 汉 作者:耿林莽 7、《在故乡种棵树》 ——李若冰 作者:白 描 8、《最初的岁月》 ——余 华 作者:余 华 9、《刘亮程的村庄》 ——刘亮程 作者:刘 斌 10、《病痛中创造欢乐》 ——张海迪 作者:赵泽华 11、《豪华落尽见真淳》(节选) ——严家炎 作者:孔庆东 12、《在激流外永生》 ——张中行 作者:乔忠延 13、《“把栏杆拍遍”的梁衡》 ——梁 衡 作者:马治权 14、《钱钟书的幽默与刻薄》 ——钱钟书 作者:佚 名 15、《“拗相公”的后裔》 ——王开林 作者:李元洛 16、《寂寞分水塘》 ——陈望道 作者:叶文玲 17、《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作者:肖复兴 18、《我看钱理群》 ——钱理群 作者:孔庆东 19、《君子学者王兆胜》 ——王兆胜 作者:韩小蕙 20、《宝刀不老周汝昌》 ——周汝昌 作者:张昌华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 杰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一一这刺儿一经拔出, 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齐克果 1989年3月26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 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 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年, 15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 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 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 的90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 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 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 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当代中国少有 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 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 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我羡慕 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 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 心人类,我只想你。”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 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 到90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 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 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 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楚留 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 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 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 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 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 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 了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 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 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 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 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烟头, 闪烁,闪烁。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 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 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不仅没 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就连耶酥也有忧 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 都睡着了。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 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齐克果 1989 年 3 月 26 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 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 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 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 年, 15 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 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 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 的 90 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 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 海子是 20 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 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当代中国少有 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 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 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我羡慕 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 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 心人类,我只想你。”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 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 80 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 到 90 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 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海子在 80 年代最后一个春天 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 90 年代,他很明智。 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 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楚留 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 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 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 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 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一 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 了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 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 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 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 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烟头, 闪烁,闪烁。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 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 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不仅没 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就连耶酥也有忧 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 都睡着了。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漂浮在一座 1000 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
天耐1Q9淘题 aoti. t1100. 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海子 的朋友、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 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 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有多少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的眼睛呢?对于受难者来说,慈母般温暖的土地已不复存在;对于肉食者来说,没有诗的生存似乎更为轻 松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换上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 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是痛苦的,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 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 孙犁寂寞的碑文 孙郁 孙犁的死引起了人们的诸多感慨。前几年读他的《曲终集》,便有不祥之兆以为是自己为自己刨的墓 穴,似乎生命的脚步,到此终止了。这些年他自动封笔不著一字就那么平静地等待着死亡。我以为他一生最 耐人寻味的大概是封笔后那段苦苦的日子,那无字的书写,有着更大的哀凉,有谁能读懂他呢? 在什么地方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孙犁不通世故有文人的本色,这是对的。许多年来孙犁一直是我喜 爱的作家大凡他出的书都曾读过常常为之感动。孙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特别的人物,早年参加革命后 从事新闻工作,小说、散文、读书札记都写得迥异他人,与时代的流行色格格不入。他晚年的书,尤为精致、 幽远好像渗有鲁迅的苦味和佛家的岑寂,内心是孤苦的。若说文字的高与妙,他是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在 人们狂躁的时候他却留下了一片清幽的园地而这园地里的语言与智慧给人带来的是人性的清爽和美丽。 早期孙犁的作品清秀淳朴,像潺潺的山泉流着泥土气与淡淡的甜意。他的小说都很简单,没有什么杂色。 《白洋淀纪事》!《山地回忆》写得静穆而灵动,透着乡野的清香。在战争的年代,他偏偏远离了残酷,写了人 性的美,这与那些仇恨文学形成了对比他内心的纯净给了人们以深切的记忆。人到中年后国难与心病交加 度搁笔,在文坛上消失了。到了晚年,再度挥毫然而己没了冲淡和微笑处处是抑郁和冷寂与《时文》的距 离很远了。孙犁一生,卷到时代主潮里却又置于漩涡之外他听命于自己的良知写的都是小山小水小人物然 而却精魂凝炼古文的精华与鲁迅的精华,多少留在他的文字里。和他同龄的作家比,应当说是一个异类。 从战争里成长起来的那代作家,有许多躺在功劳簿上停止不前了。孙犁不是这样的人,他自认是一个失 败的人忧郁!焦虑一直伴随着他,文章也日渐深邃、迷茫,有着不可言说的痛楚。他把己身的苦和周围的生活 连在了一起诉说了人生的不可琢磨性和悲剧性。记得在读那本《书衣文录》时我便想,他分明己像一个苦 行僧,吟哦的正是人间的谶语:"黄卷青灯寂寥有加长进无尺寸可谈愧当如何?”这里既无士大夫气又无军 人的野气,孙犁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煎熬的哀苦,和人的失去故园的怅惘。《书衣文录》写出了无望中的渴望, 在文革后期世间还会出现如此精善秀雅的忧思之文,确是一个奇迹。一个从乡野里走出来的军人能写出与 史学大师媲美的文字,在先前是很少见到的 孙犁的文章,气脉上直追鲁迅,而章法上得益于明清笔记,间杂野史平话的余绪自成一体。他精于小说, 又深味理论所以创作也来得,研究又精到,有时二者浑然一体,文章给人以久久的回味。1949年进城之后, 他一直处在厌烦和不安之中对都市颇不适应。孙犁以为自己更适宜去写乡村生活于乡村,而都市则把自己 的性灵磨光了。所以到了晚年除了写一点乡村记忆的文字主要的工作是读旧书看古董沉浸在时光的旧迹 中。他按照鲁迅的书账目录去购书经史子集、金石美术、农桑畜牧,能得到的都通读一过并把感想写到文 中。以作家的身份走进学术又以学术的眼光从事写作,于是便有了诗人的性情与史家风范的交融,文字日趋 老到太史公的苍冷与鲁夫子的苛刻深染于身读之如置荒野,有空旷寒冷的感觉。孙犁写村妇之美是文坛 绝而言谈历史掌故臧否人物亦多妙笔。《书衣文录》里谈士大夫著述多反讽之词旁敲之意然又不故弄玄 虚,通篇是溅血的文字。我每读他的著作,就觉得作者走的是野狐禅的路子。涉猎甚广,又不累于一家用一颗 寂寞的心参透了历史,也激活了历史。看他的读书笔记和藏书目录很让人感动。比如读书吧,不喜欢正襟危 坐,亦拒绝学院式的雅态,《野味读书》云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海子 的朋友、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 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 年 3 月 26 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 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有多少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的眼睛呢?对于受难者来说,慈母般温暖的土地已不复存在;对于肉食者来说,没有诗的生存似乎更为轻 松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换上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 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是痛苦的,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 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 孙犁:寂寞的碑文 孙 郁 孙犁的死,引起了人们的诸多感慨。前几年读他的《曲终集》,便有不祥之兆,以为是自己为自己刨的墓 穴,似乎生命的脚步,到此终止了。这些年他自动封笔,不著一字,就那么平静地等待着死亡。我以为他一生最 耐人寻味的,大概是封笔后那段苦苦的日子,那无字的书写,有着更大的哀凉,有谁能读懂他呢? 在什么地方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孙犁不通世故,有文人的本色,这是对的。许多年来,孙犁一直是我喜 爱的作家,大凡他出的书,都曾读过,常常为之感动。孙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特别的人物,早年参加革命,后 从事新闻工作,小说、散文、读书札记都写得迥异他人,与时代的流行色格格不入。他晚年的书,尤为精致、 幽远,好像渗有鲁迅的苦味和佛家的岑寂,内心是孤苦的。若说文字的高与妙,他是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在 人们狂躁的时候,他却留下了一片清幽的园地,而这园地里的语言与智慧,给人带来的是人性的清爽和美丽。 早期孙犁的作品清秀淳朴,像潺潺的山泉流着泥土气与淡淡的甜意。他的小说都很简单,没有什么杂色。 《白洋淀纪事》!《山地回忆》写得静穆而灵动,透着乡野的清香。在战争的年代,他偏偏远离了残酷,写了人 性的美,这与那些仇恨文学,形成了对比,他内心的纯净给了人们以深切的记忆。人到中年后,国难与心病交加, 一度搁笔,在文坛上消失了。到了晚年,再度挥毫,然而已没了冲淡和微笑,处处是抑郁和冷寂,与《时文》的距 离很远了。孙犁一生,卷到时代主潮里却又置于漩涡之外,他听命于自己的良知,写的都是小山小水小人物,然 而却精魂凝炼,古文的精华与鲁迅的精华,多少留在他的文字里。和他同龄的作家比,应当说是一个异类。 从战争里成长起来的那代作家,有许多躺在功劳簿上,停止不前了。孙犁不是这样的人,他自认是一个失 败的人,忧郁!焦虑一直伴随着他,文章也日渐深邃、迷茫,有着不可言说的痛楚。他把己身的苦和周围的生活 连在了一起,诉说了人生的不可琢磨性和悲剧性。记得在读那本《书衣文录》时,我便想,他分明已像一个苦 行僧,吟哦的正是人间的谶语:"黄卷青灯,寂寥有加,长进无尺寸可谈,愧当如何?”这里既无士大夫气,又无军 人的野气,孙犁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煎熬的哀苦,和人的失去故园的怅惘。《书衣文录》写出了无望中的渴望, 在文革后期,世间还会出现如此精善秀雅的忧思之文,确是一个奇迹。一个从乡野里走出来的军人,能写出与 史学大师媲美的文字,在先前是很少见到的。 孙犁的文章,气脉上直追鲁迅,而章法上得益于明清笔记,间杂野史平话的余绪,自成一体。他精于小说, 又深味理论,所以创作也来得,研究又精到,有时二者浑然一体,文章给人以久久的回味。1949 年进城之后, 他一直处在厌烦和不安之中,对都市颇不适应。孙犁以为,自己更适宜去写乡村,生活于乡村,而都市则把自己 的性灵磨光了。所以,到了晚年,除了写一点乡村记忆的文字,主要的工作是读旧书,看古董,沉浸在时光的旧迹 中。他按照鲁迅的书账目录去购书,经史子集、金石美术、农桑畜牧,能得到的都通读一过,并把感想写到文 中。以作家的身份走进学术,又以学术的眼光从事写作,于是便有了诗人的性情与史家风范的交融,文字日趋 老到,太史公的苍冷与鲁夫子的苛刻深染于身,读之如置荒野,有空旷寒冷的感觉。孙犁写村妇之美是文坛一 绝,而言谈历史掌故,臧否人物,亦多妙笔。《书衣文录》里谈士大夫著述,多反讽之词,旁敲之意,然又不故弄玄 虚,通篇是溅血的文字。我每读他的著作,就觉得作者走的是野狐禅的路子。涉猎甚广,又不累于一家,用一颗 寂寞的心,参透了历史,也激活了历史。看他的读书笔记和藏书目录,很让人感动。比如读书吧,不喜欢正襟危 坐,亦拒绝学院式的雅态,《野味读书》云:
天耐1Q9淘题 aoti. t1100. 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我一生买书的经验是 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 二,青年店员不如老年店员;女店员不如男店员 我曾寒酸的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的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 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 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 所以我对野味的读书,印象特深乐趣也最大。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大富大贵,说穿了意思并不大 山林高卧,一卷在手,只要惠风和畅没有电震雨,那滋味倒是不错的。 读书如此,写作也是如此晚年所作《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 《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乍明乍暗亦寒亦暖如野叟讥语将世间的冷暖说破沉静得让人敬慕。通 览其书,文字中有大的悲悯,他的几近化境的文字创造了老人写作的佳境。每读其文如饮甘泉清冷中透着美 意。王静庵说文学有“造境”,“写境”之分孙犁于“造境”里近自然,于“写境”里多真气,人们喜读他的 著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以为孙犁的价值,在于发现了苦难中的美将乡野里的生活单纯化了这有《风云初记》等为例;另一方 面,又近于大彻大悟,将人的无奈感性化给人以抉心自食的惊异,《书衣文录》、《曲终集》等是其代表。孙犁 的晚年,远离闹市拒绝市侩常说些逆耳之言。然而又不盛气凌人,自对寒窗苦心自省,是很有些鲁迅风采的 《曲终集》的后记说:“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孔子 曰:天厌之。天如不厌,虽千人所指万人诅咒其曲终能再奏,其人则仍能舞文弄墨,指点江山。细菌之传染,虮 虱之痒痛,固无碍于战士之生存也。 这里有美的隐含,又多斗士的性情,朗朗然有荡魂之气。孙犁至死保持了洁净,人间的苦乐亦系于一身, 真真是纯正的作家。我们这些俗人要做到此点是大不易的,记得有位朋友访问孙犁后告我先生是有洁癖 的。他的书放得整整齐齐,不爱借人。凡是新书,要用旧信封纸包装颇为干净。这让我想起鲁迅,也是如此的。 曾看过鲁迅博物馆里的藏书,每一本都干干净净,一些残书修理得很洁整,那种珍视爱物的心,既是审美观使 然,又带有人生的态度。在我们这个国度,有一种精神上的洁癖殊为难得。容不得一粒砂子喜好纯粹,曾被讥 为怪人,但恰恰是这类怪人,书写了我们人间的隐秘。那文字像立在丛葬里的碑文警示着后来的人们。你 在那里,读不出人间的本色? 铁凝印象 曾棋 “我对给他人写印象记一直持谨慎态度,我以为真正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通过一篇短文便对一个人下 结论则更显得滑稽。”铁凝说得很对。我接受了让我写铁凝的任务,但是到快交卷的时候,想了想,我其 实并不了解铁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温习一下一些印象的片段,考虑考虑。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匆忙忙 把一枚没有成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一张家口一带把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 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 这是一点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那年全己消长的作家实话。姓屈, 很好嘛!她父亲做画署名“铁扬”,她们姊妺就跟.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 艺术家的家庭。铁凝是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一一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 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 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给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 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 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爱! 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又聪明,又好看。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 场晩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 的女编辑—一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换出台。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 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簇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我一生买书的经验是: 一,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 二,青年店员不如老年店员;女店员不如男店员。 我曾寒酸的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的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 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 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 所以,我对野味的读书,印象特深,乐趣也最大。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大富大贵,说穿了,意思并不大。 山林高卧,一卷在手,只要惠风和畅,没有电震雨,那滋味倒是不错的。" 读书如此,写作也是如此,晚年所作《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 《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乍明乍暗,亦寒亦暖,如野叟讥语,将世间的冷暖说破,沉静得让人敬慕。通 览其书,文字中有大的悲悯,他的几近化境的文字,创造了老人写作的佳境。每读其文,如饮甘泉,清冷中透着美 意。王静庵说,文学有“造境”,“写境”之分,孙犁于“造境”里近自然,于“写境”里多真气,人们喜读他的 著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以为孙犁的价值,在于发现了苦难中的美,将乡野里的生活单纯化了,这有《风云初记》等为例;另一方 面,又近于大彻大悟,将人的无奈感性化,给人以抉心自食的惊异,《书衣文录》、《曲终集》等是其代表。孙犁 的晚年,远离闹市,拒绝市侩,常说些逆耳之言。然而又不盛气凌人,自对寒窗,苦心自省,是很有些鲁迅风采的 《曲终集》的后记说:“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孔子 曰:天厌之。天如不厌,虽千人所指,万人诅咒,其曲终能再奏,其人则仍能舞文弄墨,指点江山。细菌之传染,虮 虱之痒痛,固无碍于战士之生存也。" 这里有美的隐含,又多斗士的性情,朗朗然有荡魂之气。孙犁至死,保持了洁净,人间的苦乐亦系于一身, 真真是纯正的作家。我们这些俗人要做到此点,是大不易的,记得有位朋友访问孙犁后告我,先生是有洁癖 的。他的书放得整整齐齐,不爱借人。凡是新书,要用旧信封纸包装,颇为干净。这让我想起鲁迅,也是如此的。 曾看过鲁迅博物馆里的藏书,每一本都干干净净,一些残书修理得很洁整,那种珍视爱物的心,既是审美观使 然,又带有人生的态度。在我们这个国度,有一种精神上的洁癖,殊为难得。容不得一粒砂子,喜好纯粹,曾被讥 为怪人,但恰恰是这类怪人,书写了我们人间的隐秘。那文字像立在丛葬里的碑文,警示着后来的人们。你 在那里,读不出人间的本色? 铁凝印象 汪曾棋 “我对给他人写印象记一直持谨慎态度,我以为真正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通过一篇短文便对一个人下 结论则更显得滑稽。”铁凝说得很对。我接受了让我写铁凝的任务,但是到快交卷的时候,想了想,我其 实并不了解铁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温习一下一些印象的片段,考虑考虑。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匆忙忙 把一枚没有成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张家口一带把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 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 这是一点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那年全己消长的作家实话。姓屈, 很好嘛!她父亲做画署名“铁扬”,她们姊妹就跟.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 艺术家的家庭。铁凝是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 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 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给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 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 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爱! 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又聪明,又好看。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一 场晚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 的女编辑——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换出台。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 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簇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
天耐1Q9淘题 aoti. t1100. 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这大老头什么事 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眼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 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曾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的像一颗大青白杏儿。眉浓 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我见过铁凝 的一些照片。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露齿而笑的。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 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遭滓的开怀一笑。一类是略带忧郁地沉思。大概这是同时写在她的眉宇间 的性格的两个方面。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 梳着蓬松的鬓发(铁凝很少侃这种发型),很像费雯丽。当我告诉铁凝,铁城笑了,说:“又说我像费雯丽, 你把我越说越美了。”她没有表示反对。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人 世间只有一个铁凝。 铁凝胆子很大。我没想到她爱玩枪,而且枪打得不错。她大概也敢骑马!她还会开汽车。在她挂职到涞 水期间,有一次乘车回涞水,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 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 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 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 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一“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 了,说:“北京这不叫腚 “叫什么?” “叫屁股。” 哦! “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 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 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关于铁凝的作品,我不想多谈,因为我只看过一部分,没有时间通读一遍,就印象言,铁凝的小说也 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峨,香雪》一样清新秀润的。“润新”二字被入用滥了,其实这是很不容 易傲到的。河北省作家当得记清新二字的,我,只有两个人,一是孙犁一是铁旅。这一类作品抒情性强, 笔下含蓄。另一类,则是社会性较强的,笔下比较老辣。像《玫瑰门》里的若干章节,如“生吃大黄翻 下笔实可谓带点残忍,惊心动魄。王蒙深为铁凝丢失了清新而惋惜,我见稍有不同。现实生活有时是梦 有时是严酷的,粗砺的。对粗砺的生活只能用粗砺的笔触写之。即使是女作家.也不能一辈子只是写“女郎 诗”。我以为铁凝小锐有时亦有男子气,这正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但是恐怕没有这 样的机遇。而一个人感觉到有人对她跟踪观察,便会不自然起采。那么到哪儿算哪儿吧。 史铁生: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节选) 他的文字 您现在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呢?”我问史铁生 每周三次透析,一、三、五下午,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只在上午时精力好一些,写作也是在上午 完成的。”他说。 这个答案并没有令我吃惊,因为我知道在写《病隙笔记》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甚至每天只能 写几行字。 想象他写作的艰难,我短暂沉默了,但电话那头的史铁生却笑了起来,“作透析就像是去上班,有时 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护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就当我是和医生们一起上班啦 这就居豁达的史铁生,面对我的感叹,他说:“幽默包含着对人生的理解 21岁在清平湾插队时,史铁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于 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 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 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这大老头什么事。 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眼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 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曾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的像一颗大青白杏儿。眉浓 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我见过铁凝 的一些照片。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露齿而笑的。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 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遭滓的开怀一笑。一类是略带忧郁地沉思。大概这是同时写在她的眉宇间 的性格的两个方面。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 梳着蓬松的鬓发(铁凝很少侃这种发型),很像费雯丽。当我告诉铁凝,铁城笑了,说:“又说我像费雯丽, 你把我越说越美了。”她没有表示反对。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人 世间只有一个铁凝。 铁凝胆子很大。我没想到她爱玩枪,而且枪打得不错。她大概也敢骑马!她还会开汽车。在她挂职到涞 水期间,有一次乘车回涞水,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 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 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 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 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 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 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 ——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关于铁凝的作品,我不想多谈,因为我只看过一部分,没有时间通读一遍,就印象言,铁凝的小说也 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峨,香雪》一样清新秀润的。“润新”二字被入用滥了,其实这是很不容 易傲到的。河北省作家当得记清新二字的,我,只有两个人,一是孙犁.一是铁旅。这一类作品抒情性强, 笔下含蓄。另一类,则是社会性较强的,笔下比较老辣。像《玫瑰门》里的若干章节,如“生吃大黄翻”, 下笔实可谓带点残忍,惊心动魄。王蒙深为铁凝丢失了清新而惋惜,我见稍有不同。现实生活有时是梦, 有时是严酷的,粗砺的。对粗砺的生活只能用粗砺的笔触写之。即使是女作家.也不能一辈子只是写“女郎 诗”。我以为铁凝小锐有时亦有男子气,这正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但是恐怕没有这 样的机遇。而一个人感觉到有人对她跟踪观察,便会不自然起采。那么到哪儿算哪儿吧。 史铁生: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节选) 苏 娅 他的文字 “您现在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呢?”我问史铁生。 “每周三次透析,一、三、五下午,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只在上午时精力好一些,写作也是在上午 完成的。”他说。 这个答案并没有令我吃惊,因为我知道在写《病隙笔记》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甚至每天只能 写几行字。 想象他写作的艰难,我短暂沉默了,但电话那头的史铁生却笑了起来,“作透析就像是去上班,有时 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护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就当我是和医生们一起上班啦。” 这就居豁达的史铁生,面对我的感叹,他说:“幽默包含着对人生的理解。” 21 岁在清平湾插队时,史铁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于 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 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 10 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 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史铁生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 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 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随笔《合欢树》里,史铁生记录了他文学创作的起源。起先“母亲的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 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绝望了…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 着雪推我去看电影。” 当史铁生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人喜爱的时候,他的心底一直都存在着一种缺失,就是母亲过早地去世 他写道:“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 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过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人,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种达观和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更多人喜欢史铁生是因为那些软化人心、 温暖人心的亲情故事。比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 位残联的朋友曾说过:“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生活上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对亲情和爱有更深 的体会。” 史铁生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心、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常年累 月需要人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以前我写的是残疾人,后来写的是残疾的人,残疾人是个体的问题,而残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人生来就具有的困境。” 他谈不幸 作家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史铁生,都是因为陈凯歌早年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 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 根琴弦能带来光明。 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 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我们的话题谈到了《命若琴弦》,“这算不算是您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我问道 算是吧。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 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 境。”史铁生说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在谈到“残疾情结”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 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史铁生说:“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残疾情结),这个情结有时 候会左右很多人,左右得一塌糊涂。把残疾当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 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我又问:“为什么很多身处逆境的人,比如病人、失恋的人、处于人生低谷的人都会看您的书?” 他说:“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的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 弱,这时候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于是从《命若琴弦》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更多的人开始在读史铁生作 品的时候学会冷静地面对自身的处境,冷静地面对身有残疾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身陷不幸、身有残疾 的人 我想,史铁生最钦佩的精神不光是坦然正视自身的残疾,他甚至已经跨过了“人生来残缺”的前提 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恨,继续朝着自由走去。 后记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史铁生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 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 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随笔《合欢树》里,史铁生记录了他文学创作的起源。起先“母亲的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 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绝望了……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 着雪推我去看电影。” 当史铁生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人喜爱的时候,他的心底一直都存在着一种缺失,就是母亲过早地去世。 他写道:“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 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过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人,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种达观和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更多人喜欢史铁生是因为那些软化人心、 温暖人心的亲情故事。比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 一位残联的朋友曾说过:“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生活上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对亲情和爱有更深 的体会。” 史铁生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心、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常年累 月需要人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以前我写的是残疾人,后来写的是残疾的人,残疾人是个体的问题,而残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人生来就具有的困境。” 他谈不幸 作家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史铁生,都是因为陈凯歌早年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 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 1000 根琴弦能带来光明。 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 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我们的话题谈到了《命若琴弦》,“这算不算是您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我问道。 “算是吧。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 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 境。”史铁生说。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在谈到“残疾情结”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 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史铁生说:“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残疾情结),这个情结有时 候会左右很多人,左右得一塌糊涂。把残疾当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 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我又问:“为什么很多身处逆境的人,比如病人、失恋的人、处于人生低谷的人都会看您的书?” 他说:“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的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 弱,这时候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于是从《命若琴弦》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更多的人开始在读史铁生作 品的时候学会冷静地面对自身的处境,冷静地面对身有残疾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身陷不幸、身有残疾 的人。 我想,史铁生最钦佩的精神不光是坦然正视自身的残疾,他甚至已经跨过了“人生来残缺”的前提, 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恨,继续朝着自由走去。 后记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很多年了,史铁生一直回避着采访,他说他对读者没有额外的话要说了,所有要说的都在作品里了 那么他在表达什么?他在寻找什么?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 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 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对林非先生的直觉 李华章 生中值得回首的人和事,因人而不相同。喜广交朋友的也许会多一些:爱清静的似乎要少一点。我 把自己划为后者范围。 以文会友,古今时兴。我对林非先生既是以文会友,又是以文拜师。除了他年长于我外,更因为他的 学术高我几筹,心悦诚服,甘拜为师。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湖北武汉鲁迅研究小组工作,而林非先生已是 研究鲁迅的专家,他的学术论著《鲁迅和中国文化》,是我当时常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千里迢迢,无 缘拜会。1990年,全国首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散文百家》等单位举办),在4万5千多篇参赛作品 中,评选出15篇优胜作品,拙作《千年屋》忝列其中。林非、周明、石英、丁振海等名家担任评委。在 河北廊坊举行颁奖大会,我因故未能赴会,又一次错过拜见林非先生的机缘。有一次,武汉的一位大学同 窗鼓励我给北京《散文世界》投稿,稿子可寄给林非先生。当我冒昧地把拙作《王村的风韵》寄给他,出 乎意料的是,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复函。至今还记得开头的几句话:“大作极佳。我已不编《散文世界》 久矣。稿子已转给袁鹰同志了。他会同你联系的……”不久,拙作发于《散文世界》11月号上,倍受鼓舞。 199〗2年入选《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林非主编),于是,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忘记不了的名字。 1995年8月,“95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传播大会”在夏都庐山召开。我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大会。11 日的大会开幕式由林非会长致开幕词。见到了久仰的林非先生,心里似庐山之夏的一阵清凉风轻拂,从心 底涌出一句流行语:相见恨晚矣。话虽不免俗气,但我的情感却一片真挚。想不到林非先生身材高大,文 质彬彬,风度翩翩;更未想到他待人亲切,真诚热情,有一见如故的魅力。联想起自古以来江浙不仅出“才 女”,而且也出“才男”。 8月14日,大会安排林非先生讲演。我聚精会神地听讲、记笔记。所讲的八大问题,一一记录在册 重翻笔记,依旧详细、清楚、鲜明。不禁想起这全靠读大学练下的基本功。在那个年代,印刷条件差,学 术交流少,没有教科书,老师的讲义也不全,完全靠记笔记。上课记笔记,下课互相对笔记,考试背笔记。 学习方式虽笨拙机械,但掌握的知识扎实牢固。今天,重温林非先生的讲演,观点极其鲜明,受益匪氵 比如,“散文必须抒情,但要增加知性。理性的东西,能让读者思考更多的问题。”“散文要有思想份量 不要光写花花草草,杯水风波”:“散文是思想者的歌。媚俗的东西,我不赞成。提高散文作家的境界很重 要”:“散文要有人格力量,人品与文品相统一。但是很难统一。有缺点的人,写出好作品也应肯定。真正 的人格力量就是真诚。卢梭的《忏悔录》值得一看,写得真诚,堪称社会的良知。但是,人格力量还应服 膺真理”等等。林非先生关于好散文的四条标准或条件,在多次讲演中我都听过,记忆犹新。一是好散文 必须抒发自己的感情,能感动读者,触发读者的情愫;二是好散文要有一点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作 者要写出心中的感觉,眼中的发现:三是要写出深刻的对生活的观感,追求思想的深刻性,能让读者去思 考:四是好散文要满足读者审美的需求。它是美文,有艺术感染力。他又说,诚然要四者兼备是很不容易 的。具备其中之一就不错,具备二三条就更好。如要比较全面了解林非先生的散文观,不妨读读《林非论 散文》这部大著 在庐山传播大会期间,来自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的金惠俊教授,一家三口同行,小男孩未满5岁。在 游览中,总是让小孩自己走路,父母从不抱他或背他。有的代表很担心。但他们夫妇异口同声说,从小多 让孩子锻炼。林非先生见小孩很可爱,常常极亲切地逗一逗小孩,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年轻的金惠 俊教授在发言中介绍:韩国现有6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釜山大学1972年就设立中文系。他自己是1987 硕士毕业。对中国新时期散文非常有兴趣。他翻译了林非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略》。这本书在韩国受到欢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很多年了,史铁生一直回避着采访,他说他对读者没有额外的话要说了,所有要说的都在作品里了。 那么他在表达什么?他在寻找什么? 2002 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 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 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对林非先生的直觉 李华章 一生中值得回首的人和事,因人而不相同。喜广交朋友的也许会多一些;爱清静的似乎要少一点。我 把自己划为后者范围。 以文会友,古今时兴。我对林非先生既是以文会友,又是以文拜师。除了他年长于我外,更因为他的 学术高我几筹,心悦诚服,甘拜为师。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湖北武汉鲁迅研究小组工作,而林非先生已是 研究鲁迅的专家,他的学术论著《鲁迅和中国文化》,是我当时常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千里迢迢,无 缘拜会。1990 年,全国首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散文百家》等单位举办),在4万5千多篇参赛作品 中,评选出15篇优胜作品,拙作《千年屋》忝列其中。林非、周明、石英、丁振海等名家担任评委。在 河北廊坊举行颁奖大会,我因故未能赴会,又一次错过拜见林非先生的机缘。有一次,武汉的一位大学同 窗鼓励我给北京《散文世界》投稿,稿子可寄给林非先生。当我冒昧地把拙作《王村的风韵》寄给他,出 乎意料的是,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复函。至今还记得开头的几句话:“大作极佳。我已不编《散文世界》 久矣。稿子已转给袁鹰同志了。他会同你联系的……”不久,拙作发于《散文世界》11 月号上,倍受鼓舞。 1992 年入选《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林非主编),于是,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忘记不了的名字。 1995 年 8 月,“95 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传播大会”在夏都庐山召开。我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大会。11 日的大会开幕式由林非会长致开幕词。见到了久仰的林非先生,心里似庐山之夏的一阵清凉风轻拂,从心 底涌出一句流行语:相见恨晚矣。话虽不免俗气,但我的情感却一片真挚。想不到林非先生身材高大,文 质彬彬,风度翩翩;更未想到他待人亲切,真诚热情,有一见如故的魅力。联想起自古以来江浙不仅出“才 女”,而且也出“才男”。 8 月 14 日,大会安排林非先生讲演。我聚精会神地听讲、记笔记。所讲的八大问题,一一记录在册, 重翻笔记,依旧详细、清楚、鲜明。不禁想起这全靠读大学练下的基本功。在那个年代,印刷条件差,学 术交流少,没有教科书,老师的讲义也不全,完全靠记笔记。上课记笔记,下课互相对笔记,考试背笔记。 学习方式虽笨拙机械,但掌握的知识扎实牢固。今天,重温林非先生的讲演,观点极其鲜明,受益匪浅。 比如,“散文必须抒情,但要增加知性。理性的东西,能让读者思考更多的问题。”;“散文要有思想份量, 不要光写花花草草,杯水风波”;“散文是思想者的歌。媚俗的东西,我不赞成。提高散文作家的境界很重 要”;“散文要有人格力量,人品与文品相统一。但是很难统一。有缺点的人,写出好作品也应肯定。真正 的人格力量就是真诚。卢梭的《忏悔录》值得一看,写得真诚,堪称社会的良知。但是,人格力量还应服 膺真理”等等。林非先生关于好散文的四条标准或条件,在多次讲演中我都听过,记忆犹新。一是好散文 必须抒发自己的感情,能感动读者,触发读者的情愫;二是好散文要有一点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作 者要写出心中的感觉,眼中的发现;三是要写出深刻的对生活的观感,追求思想的深刻性,能让读者去思 考;四是好散文要满足读者审美的需求。它是美文,有艺术感染力。他又说,诚然要四者兼备是很不容易 的。具备其中之一就不错,具备二三条就更好。如要比较全面了解林非先生的散文观,不妨读读《林非论 散文》这部大著。 在庐山传播大会期间,来自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的金惠俊教授,一家三口同行,小男孩未满 5 岁。在 游览中,总是让小孩自己走路,父母从不抱他或背他。有的代表很担心。但他们夫妇异口同声说,从小多 让孩子锻炼。林非先生见小孩很可爱,常常极亲切地逗一逗小孩,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年轻的金惠 俊教授在发言中介绍:韩国现有 60 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釜山大学 1972 年就设立中文系。他自己是 1987 硕士毕业。对中国新时期散文非常有兴趣。他翻译了林非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略》。这本书在韩国受到欢
天耐1Q9淘题 aoti. t1100. 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996年11月1日,“96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三峡笔会”在宜昌—一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广 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内蒙、辽宁等13个省市的散文作家、理论家、编辑家、教 授60余人参加了会议,韩国的随笔家金镇植、汉学家金惠俊也应邀出席了笔会。与会者乘船游三峡。由 于旅行社所包的轮船较小,名为三等舱,实则比别的轮船四等舱条件还差。作为会长的林非坚持坐三等舱 几经劝说,不肯改坐二等舱。说是能节约就节约一点,况且同与会代表、朋友在一起还快乐些。当我听到 这几句真诚的平常话时,真的被感动了。对林非先生平易近人的直觉,更增添了几分尊敬。中国传统的等 级观念在政界是根深蒂固的,也已浸透到文艺界。而林非先生则与众不同。回想20年前,我曾为省文联 组织的“中国作家诗人三峡采访团”做会务工作,就亲历过两家中央级报纸的文艺编辑,为分配住房标准 不一样(条件不允许),而引起的互相攀比、互不服气,弄得骆文主席相当尴尬。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从一件小事,足可区分出一个作家、学者的不同境界,不同胸襟,不同风范。 船靠神女的故乡巫山后,与会代表满怀游兴去游览“小三峡”风光,风景旖旎,秀甲天下。著名诗人 徐迟曾赞叹: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不如神农架。可是,老天不作美。那精巧的柳叶舟在碧绿的宁河, 刚刚驶过了龙门峡不久,忽地大雨滂沱,倾盆而下,上游洪水滔滔,来势汹汹……·船老板当机立断,调转 船头,奔流而下。大家上了码头后,大雨仍未停。巫山县城小,返城的中巴车少,不得不在雨中候车。此 时此刻,只见年过花甲的林非先生,仍旧平静地与代表一起等车,心境平和,不急不躁,面带微笑,脸上 淌满雨水,还不时地安慰我不要着急,幽默地说:这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看来,我们还要再游小三峡啦! 对一个人的直觉,第一印象,虽是表层的、不全面的,却往往也是深刻的,最令人忘怀不了的。我忽 然想到欧洲最杰出的一位女作家的话来,“尊重你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听从自己的直觉”(伍尔芙)。不仅 阅读作品是这样,看待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牛汉:倔强的诗魂 耿林莽 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们的门口。”这是牛汉的短诗《夜》中的两句。与之相对应,他又 写道:“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这其实是一种象征,是对他经历过的时代诗人的形象与命运 的一种象征性概括。尤为重要的一句是:“诗不颤抖!” 我将这首诗视为牛汉的诗歌生涯,以及他坚强人格的最好写照。他经历了旧社会黑暗统治下的抗争, 又蒙受了“反胡风”残酷斗争的冤屈,但是他那倔强的诗魂始终屹立,年逾八旬,依然是当今诗坛一位老 当益壮的战士。最可贵的正是贯串于他全部作品中的坚贞气质:“诗不颤抖!” 在他的诗选中,有一辑散文诗,数量不多,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他的诗一样,质朴无华中,有 股耀眼的思想光芒潜在其中,往往从平实的诉述中骤然涌出,葆有很强的震撼力 牛汉的诗本具有敦厚质朴的“北方气质”,这章《只有根一直醒着》,来自瞬间感触,葆有原始生命本 色的美。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当树的叶与枝都被雨雪交加的坏天气所摧折,当一株亘亘树 干在呼啸的寒风中忍受着鞭打,我们的诗人却握住了目不能及的生命力所在的“地下”,以及那暗暗流贯 于形似干枯的根茎之中的活生生的“汁液”。这是一种坚韧意志的发现、透示和发掘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这是钢铁般沉重的语言,她使我们想到人世间的许多,往事 历历,如在目前。强敌压境备受蹂躏的八年抗战,一个古老民族的根曾经何其悲壮地“醒在地下”:腥风 血雨十年浩劫中,多少民族精英惨遭迫害,他们的“根”一一那不屈的意志不也在“黑沉沉的地下醒着”。 这是使一切邪恶者横暴者不寒而栗的钢铁般沉重的语言。 这章散文诗取散文式的舒放,自然质朴却诗韵雄健。“青桐睡着了,像马一般站着睡,山峰一般耸主 着睡。”多贴切的意象,随手拈来,坚挺傲岸,昂立不摧。散文诗,并非命定地属于软绵绵的低回 《戈壁草》可以称作她的“姐妹篇”,笔墨更见舒展,从容不迫地展开,辽阔而又严谨。戈壁滩的荒 凉为弱小的草们营造的是艰难的生存环境,然而却也成就了她们顽强的意志,惟弱小者懂得团结,深晓集 体的力量,因而有了一个个“苦难的家族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迎。 1996 年 11 月 1 日,“96 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三峡笔会”在宜昌——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广 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内蒙、辽宁等13个省市的散文作家、理论家、编辑家、教 授 60 余人参加了会议,韩国的随笔家金镇植、汉学家金惠俊也应邀出席了笔会。与会者乘船游三峡。由 于旅行社所包的轮船较小,名为三等舱,实则比别的轮船四等舱条件还差。作为会长的林非坚持坐三等舱。 几经劝说,不肯改坐二等舱。说是能节约就节约一点,况且同与会代表、朋友在一起还快乐些。当我听到 这几句真诚的平常话时,真的被感动了。对林非先生平易近人的直觉,更增添了几分尊敬。中国传统的等 级观念在政界是根深蒂固的,也已浸透到文艺界。而林非先生则与众不同。回想20年前,我曾为省文联 组织的“中国作家诗人三峡采访团”做会务工作,就亲历过两家中央级报纸的文艺编辑,为分配住房标准 不一样(条件不允许),而引起的互相攀比、互不服气,弄得骆文主席相当尴尬。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从一件小事,足可区分出一个作家、学者的不同境界,不同胸襟,不同风范。 船靠神女的故乡巫山后,与会代表满怀游兴去游览“小三峡”风光,风景旖旎,秀甲天下。著名诗人 徐迟曾赞叹: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不如神农架。可是,老天不作美。那精巧的柳叶舟在碧绿的宁河, 刚刚驶过了龙门峡不久,忽地大雨滂沱,倾盆而下,上游洪水滔滔,来势汹汹……船老板当机立断,调转 船头,奔流而下。大家上了码头后,大雨仍未停。巫山县城小,返城的中巴车少,不得不在雨中候车。此 时此刻,只见年过花甲的林非先生,仍旧平静地与代表一起等车,心境平和,不急不躁,面带微笑,脸上 淌满雨水,还不时地安慰我不要着急,幽默地说:这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看来,我们还要再游小三峡啦! 对一个人的直觉,第一印象,虽是表层的、不全面的,却往往也是深刻的,最令人忘怀不了的。我忽 然想到欧洲最杰出的一位女作家的话来,“尊重你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听从自己的直觉”(伍尔芙)。不仅 阅读作品是这样,看待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牛汉:倔强的诗魂 耿林莽 “……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们的门口。”这是牛汉的短诗《夜》中的两句。与之相对应,他又 写道:“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这其实是一种象征,是对他经历过的时代诗人的形象与命运 的一种象征性概括。尤为重要的一句是:“诗不颤抖!” 我将这首诗视为牛汉的诗歌生涯,以及他坚强人格的最好写照。他经历了旧社会黑暗统治下的抗争, 又蒙受了“反胡风”残酷斗争的冤屈,但是他那倔强的诗魂始终屹立,年逾八旬,依然是当今诗坛一位老 当益壮的战士。最可贵的正是贯串于他全部作品中的坚贞气质:“诗不颤抖!” 在他的诗选中,有一辑散文诗,数量不多,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他的诗一样,质朴无华中,有一 股耀眼的思想光芒潜在其中,往往从平实的诉述中骤然涌出,葆有很强的震撼力。 牛汉的诗本具有敦厚质朴的“北方气质”,这章《只有根一直醒着》,来自瞬间感触,葆有原始生命本 色的美。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当树的叶与枝都被雨雪交加的坏天气所摧折,当一株亘亘树 干在呼啸的寒风中忍受着鞭打,我们的诗人却握住了目不能及的生命力所在的“地下”,以及那暗暗流贯 于形似干枯的根茎之中的活生生的“汁液”。这是一种坚韧意志的发现、透示和发掘。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这是钢铁般沉重的语言,她使我们想到人世间的许多,往事 历历,如在目前。强敌压境备受蹂躏的八年抗战,一个古老民族的根曾经何其悲壮地“醒在地下”;腥风 血雨十年浩劫中,多少民族精英惨遭迫害,他们的“根”——那不屈的意志不也在“黑沉沉的地下醒着”。 这是使一切邪恶者横暴者不寒而栗的钢铁般沉重的语言。 这章散文诗取散文式的舒放,自然质朴却诗韵雄健。“青桐睡着了,像马一般站着睡,山峰一般耸主 着睡。”多贴切的意象,随手拈来,坚挺傲岸,昂立不摧。散文诗,并非命定地属于软绵绵的低回。 《戈壁草》可以称作她的“姐妹篇”,笔墨更见舒展,从容不迫地展开,辽阔而又严谨。戈壁滩的荒 凉为弱小的草们营造的是艰难的生存环境,然而却也成就了她们顽强的意志,惟弱小者懂得团结,深晓集 体的力量,因而有了一个个“苦难的家族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草有了自己的微小国土”,这样的语言使人凄楚,从颂歌背后,读出的是深沉的悲凉内涵。 在故乡种棵树 在咸宋公路泾阳和三原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三渠口。醒目的标志就是路边有棵大柳树,树身足有三抱 粗,树冠遮天蔽日,洒下的浓荫宛如一方巨大的天然凉棚,卖吃卖喝的、剃头钉掌的、修车补胎的、歇脚纳凉 的,便聚集在这阴凉下成全了一派旺盛的人气。这就是我的故乡是我梦中常常回到的地方 三渠口实际上是朱、蒋、韩、白、雒五个村庄的总称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流经的地方。后来 在郑国渠老底子上兴建的泾惠渠,主渠道在这里分流因而得了三渠口这个名字。给人说三渠口没有多少人 知道但咸宋公路在早年是西安、咸阳通往铜川、延安、榆林和宋家川(今吴堡)的惟一公路,凡从这条路上走 过的人告诉他公路边那棵大柳树,人们即刻便有了印象。大柳树太醒目了,看它一眼就会难忘。它是五个村 的中心,五个村庄像花瓣一样绕着它散布开来。它伟岸、庄严、慈爱、柔情在故乡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 要的地位。 记不清什么时候我给李若冰讲述过三渠口,讲述过这棵标志性的大柳树。若冰和我都是泾阳人我们经 常谈论有关家乡一些话题。知道他将这棵树记在心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一块回故乡泾阳的时候。 泾阳乡镇企业家焦志学办了家造纸厂,请若冰回去视察我全程陪同。那天在纸厂呆了很长时间,之后若冰回 了趟老家。他的老家阎家堡和纸厂所在地云阳镇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若冰出生不久因家庭贫困被卖给一户 杜姓人家不几年,养父母就被一场瘟疫夺去了生命很小的他就成了孤儿。十二岁那年他奔赴延安参加了革 命。如今老家只有侄辈的人,见他回来非常高兴,几个侄子家庭十多口人围拥着若冰坐在老家的庄户院里 嘘寒问暖话亲情,喝茶聊天拉家常。正是阳春三月,太阳暖烘烘地照着这些情殷殷、意切切、乐融融的人们, 其情其景,很是感人。本打算在老家看看就走,但亲情绵绵这一呆便呆了两个多小时。侄辈的媳妇们张罗着 要去做饭因为已在纸厂吃过被若冰谢绝了。县上给若冰还安排了活动,必须在晚饭前赶到县城去,若冰不得 不和亲人们道别 上了车,若冰突然问我:“从你家到县城多远?”我说不远。若冰说:“我印象中很近,不就是咸宋公路边 那棵柳树吗?也就是十多里吧。好吧,去你家看看老人。”我的母亲随我在西安,父亲仍在老家三渠口。若冰 要去看望我父亲的提议是计划之外的这一天行程安排得很紧,县上还要若冰去看几处文物景点若冰任省 文化厅厅长,文物工作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还有一些单位一些人,早就想求若冰的字,县招待所那边早就铺 开笔墨等候了,另外还有一些非见不可的朋友。我家尽管离县城不远但从云阳去我家再去县城要绕很大 个弯子在家里还要耽误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县上的活动肯定就安排不开了。我婉拒若冰说已告诉父亲这趟 没有时间回家,但若冰还是想去。我给若冰算了一笔时间帐若冰大概也觉得时间确实安排不开,只好遗憾地 说:“你陪我回了我的老家我该陪你回趟你的老家才是今天时间安排不开以后咱俩再回来就在你家或我家 吃农村饭。”随后又问我,家在那棵大柳树的什么方位?他说他去长庆油田,从咸宋公路走见过那棵大柳树,问 大柳树有多大的年龄。我说听爷爷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那棵树就那么粗。若冰说:那肯定有百年以上的历 史了,是棵应该保护的古树,以后回来时去看看那棵树 但这以后,我没有机会再陪若冰回过泾阳。没能一块品尝他的亲人或我的亲人做的农家饭没能在我的 老家接待他,一同去看看那棵大柳树,终成为一件憾事 若冰给我的亲切感和我对他的尊敬决不简单同是泾阳人的缘故也不简单因为他在长时间里是我的领 导和师长而在于心灵的贴近和沟通。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拿心和人交往的人,这样的人自有一种人格的魅 力。他有很深的革命资历,有长期担任地方文艺界领导的资格,有着受人尊敬的著名作家的声望,但当他出现 在你面前的时候这一切身份和地位的特点都很淡很淡给人突出的印象便是他的爽朗与随和。他有很强的 亲和力无论你是普通工人,是农民,或是个初学写作者,和他交往你不会有局促不安的感觉即使出于对他名 声的敬慕开始你会有点拘谨但他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笑容像春风一样,马上会拂去你所有的顾虑你会被 他感染,从内到外都会获得一种亲近滋润的感觉让你变得轻松而舒展 第一次见到若冰,是在东木头市原陕西省文创室的小院里。那是1975年国庆节,路遥、叶延滨、叶咏梅 和我作为当时《陕西文艺》借调的“工农兵”编辑、实际上是刊物重点培养的青年作者,参加编辑部举办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草有了自己的微小国土”,这样的语言使人凄楚,从颂歌背后,读出的是深沉的悲凉内涵。 在故乡种棵树 白 描 在咸宋公路泾阳和三原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三渠口。醒目的标志,就是路边有棵大柳树,树身足有三抱 粗,树冠遮天蔽日,洒下的浓荫宛如一方巨大的天然凉棚,卖吃卖喝的、剃头钉掌的、修车补胎的、歇脚纳凉 的,便聚集在这阴凉下,成全了一派旺盛的人气。这就是我的故乡,是我梦中常常回到的地方。 三渠口实际上是朱、蒋、韩、白、雒五个村庄的总称,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流经的地方。后来 在郑国渠老底子上兴建的泾惠渠,主渠道在这里分流,因而得了三渠口这个名字。给人说三渠口,没有多少人 知道,但咸宋公路在早年是西安、咸阳通往铜川、延安、榆林和宋家川(今吴堡)的惟一公路,凡从这条路上走 过的人,告诉他公路边那棵大柳树,人们即刻便有了印象。大柳树太醒目了,看它一眼就会难忘。它是五个村 庄的中心,五个村庄像花瓣一样绕着它散布开来。它伟岸、庄严、慈爱、柔情,在故乡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 要的地位。 记不清什么时候我给李若冰讲述过三渠口,讲述过这棵标志性的大柳树。若冰和我都是泾阳人,我们经 常谈论有关家乡一些话题。知道他将这棵树记在心里,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们一块回故乡泾阳的时候。 泾阳乡镇企业家焦志学办了家造纸厂,请若冰回去视察,我全程陪同。那天在纸厂呆了很长时间,之后若冰回 了趟老家。他的老家阎家堡和纸厂所在地云阳镇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若冰出生不久因家庭贫困,被卖给一户 杜姓人家,不几年,养父母就被一场瘟疫夺去了生命,很小的他就成了孤儿。十二岁那年,他奔赴延安参加了革 命。如今老家只有侄辈的人,见他回来,非常高兴,几个侄子家庭十多口人围拥着若冰,坐在老家的庄户院里, 嘘寒问暖话亲情,喝茶聊天拉家常。正是阳春三月,太阳暖烘烘地照着这些情殷殷、意切切、乐融融的人们, 其情其景,很是感人。本打算在老家看看就走,但亲情绵绵,这一呆,便呆了两个多小时。侄辈的媳妇们张罗着 要去做饭,因为已在纸厂吃过,被若冰谢绝了。县上给若冰还安排了活动,必须在晚饭前,赶到县城去,若冰不得 不和亲人们道别。 上了车,若冰突然问我:“从你家到县城多远?”我说不远。若冰说:“我印象中很近,不就是咸宋公路边 那棵柳树吗?也就是十多里吧。好吧,去你家看看老人。”我的母亲随我在西安,父亲仍在老家三渠口。若冰 要去看望我父亲的提议,是计划之外的,这一天行程安排得很紧,县上还要若冰去看几处文物景点,若冰任省 文化厅厅长,文物工作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还有一些单位一些人,早就想求若冰的字,县招待所那边早就铺 开笔墨等候了,另外还有一些非见不可的朋友。我家尽管离县城不远,但从云阳去我家再去县城,要绕很大一 个弯子,在家里还要耽误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县上的活动肯定就安排不开了。我婉拒若冰,说已告诉父亲,这趟 没有时间回家,但若冰还是想去。我给若冰算了一笔时间帐,若冰大概也觉得时间确实安排不开,只好遗憾地 说“你陪我回了我的老家 : ,我该陪你回趟你的老家才是,今天时间安排不开,以后咱俩再回来,就在你家或我家 吃农村饭。”随后又问我,家在那棵大柳树的什么方位?他说他去长庆油田,从咸宋公路走见过那棵大柳树,问 大柳树有多大的年龄。我说听爷爷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那棵树就那么粗。若冰说:那肯定有百年以上的历 史了,是棵应该保护的古树,以后回来时去看看那棵树。 但这以后,我没有机会再陪若冰回过泾阳。没能一块品尝他的亲人或我的亲人做的农家饭,没能在我的 老家接待他,一同去看看那棵大柳树,终成为一件憾事。 若冰给我的亲切感和我对他的尊敬,决不简单同是泾阳人的缘故,也不简单因为他在长时间里是我的领 导和师长,而在于心灵的贴近和沟通。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拿心和人交往的人,这样的人自有一种人格的魅 力。他有很深的革命资历,有长期担任地方文艺界领导的资格,有着受人尊敬的著名作家的声望,但当他出现 在你面前的时候,这一切身份和地位的特点都很淡很淡,给人突出的印象,便是他的爽朗与随和。他有很强的 亲和力,无论你是普通工人,是农民,或是个初学写作者,和他交往,你不会有局促不安的感觉,即使出于对他名 声的敬慕,开始你会有点拘谨,但他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笑容,像春风一样,马上会拂去你所有的顾虑,你会被 他感染,从内到外都会获得一种亲近滋润的感觉,让你变得轻松而舒展。 第一次见到若冰,是在东木头市原陕西省文创室的小院里。那是 1975 年国庆节,路遥、叶延滨、叶咏梅 和我,作为当时《陕西文艺》借调的“工农兵”编辑、实际上是刊物重点培养的青年作者,参加编辑部举办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的国庆会餐。若冰当时正在礼泉县兼职深入生活,他赶了回来和我们几位青年作者亲切交谈。我们几个人, 谁没读过《陕北札记》、《柴达木手记》、《神泉日出》?谁不期待着他给予我们以教诲?我们对他的尊重是由 衷的,若冰却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像朋友,又像父兄一样询问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询问我们的创作和生 活,和我们碰杯喝酒,给我们夹菜,和我们开心地说笑。记得当时他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你们要努力陕西文 学的繁荣最终还得靠新一代主力军。我们的刊物既要出作品,又要出人才将来你们都要接陕西文学的班。 其时老一辈作家有些刚刚复出有些将要复出都是青年作家所要倚持的大树但他以长远的眼光激发青年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情切切,其意殷殷让我至今难忘 我在《陕西文艺》学习、工作了将近一年之久,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前夕,才回到学校。我是陕西师大的 学生,路遥是延安大学的学生编辑部想让我和路遥毕业后都到刊物工作刊物领导出面与学校方面协商。这 是我和路遥梦寐以求的,但结果是路遥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了编辑部,我却被留校做了教师。为此,若冰很不甘 心,从1976年到1982年,从省文创室到陕西作协从《陕西文艺》到《延河》,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作为陕西 文学界主要负责人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调我工作的努力。陕西师大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不放我走陕西作协 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这个人我们要定了。若冰对我说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先 后与几任陕西师大的领导人协商直到李绵同志做了师大校长凭着他们都是老延安的关系,他亲自出面多次 跑师大,直接与李绵同志洽谈终于在1982年我调陕西作协的事情才成定局,实现了我人生专事文学工作的 梦想。 若冰对“陕军”文学队伍的建立对陕西青年作家队伍的成长,不遗余力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和他 的夫人贺鸿钧有一个共同之处凡见到一个文学新人冒出来便无比的兴奋和喜悦。鸿钧长期担任《延河》 领导我曾经在一篇纪念《延河》创刊60周年的文章里这样描述鸿钧:这位50年代就以小说创作得到不少 读者赞赏的女作家,在编辑工作中,看到一篇好稿子,“年过半百的人会像孩子一样两眼放光,拿着稿子在各个 办公室奔走相告,其兴奋之情宛如现在的父母看到儿女跃过龙门考取了好大学。”若冰也一样在我担任《延 河》主编期间每看到刊物出现一位新人,看到刊物发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好作品总要问我作者的具体情况,叮 嘱我要注意扶持有潜质的文学新人,特别是基层的读者。即使在他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厅长期间, 不具体管作协的事了,但总是尽其所能给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条件热情帮助遇到困惑或困难的青年作家, 有时甚至不计自身在官场的得失挺身出面保护一些遭遇某种危机的青年作家。 80年代中期,贾平凹发表了《好了歌》,招致了一些重要人物的严厉批评搞得平凹灰头耷脑很是伤心。 若冰一直认为平凹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因为创作上的某种探索和实验就损伤他的热情和自信,他让我转告 平凹,一定要振作起来指示我《延河》仍应该继续向平凹约稿,平凹的好稿子,陕西青年作家的好稿子,《延河》 都要尽可能地优先发表刊物要成为陕西作家成长的重要基地。路遥在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更大的危机,在 路遥寝食不安的日子里若冰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帮他度过了山重水险的人生关口和阴霾密布的精神危 机。那一段时间,若冰成了路遥的精神支柱。三天两头路遥有事没事都要去若冰家。若冰身担要职在繁忙 的公务之余,要读书,要写作,时间是很紧的但一旦路遥登门造访若冰便将一切事情搁在一边听路遥的倾诉, 陪他聊天说话,宽慰、开导他。若冰知道,这个从陕北山沟沟里一路打拼出来跻身著名作家行列的青年,如果 不给予呵护那精神系统里自尊和自卑复杂交织、雄心和疑虑相互纠缠、强悍和脆弱一并兼有的基本平衡, 即刻就会倾斜颠覆,整个人也就毁了。事后路遥曾不只一次地对身边好友讲:若冰在他心里,就是他的精神支 柱是他的精神教父。 若冰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到要谁感恩。他只是按照自己赤诚的心性和善良的愿望来做。在这一点上, 他不像个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政治家倒像个单纯得毫无城府的赤子。这便难免会被某些人利用。有时知 道被人利用了,他也不会后悔、懊丧更不会改变他的热心肠。凡事自有公论正因为若冰是这样一种人,才 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社会良好的口碑 若冰是我国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一线 工地。至今,当我们随便走进哪个油田,提到若冰,那些老石油们无不充满敬意。他的激情燃烧在黄沙大漠,他 的汗水洒在戈壁荒滩他的身影印在苍穹大地,他留下的文字,深深地嵌在了人们的心里。2005年深秋我和阎 纲、周明、雷抒雁、何西来等应邀奔赴新疆库尔勒我们走访了西气东输工程的首站轮台、东西横跨神州大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的国庆会餐。若冰当时正在礼泉县兼职深入生活,他赶了回来,和我们几位青年作者亲切交谈。我们几个人, 谁没读过《陕北札记》、《柴达木手记》、《神泉日出》?谁不期待着他给予我们以教诲?我们对他的尊重是由 衷的,若冰却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像朋友,又像父兄一样询问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询问我们的创作和生 活,和我们碰杯喝酒,给我们夹菜,和我们开心地说笑。记得当时他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你们要努力,陕西文 学的繁荣最终还得靠新一代主力军。我们的刊物既要出作品,又要出人才,将来你们都要接陕西文学的班。” 其时老一辈作家有些刚刚复出,有些将要复出,都是青年作家所要倚持的大树,但他以长远的眼光激发青年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情切切,其意殷殷,让我至今难忘。 我在《陕西文艺》学习、工作了将近一年之久,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前夕,才回到学校。我是陕西师大的 学生,路遥是延安大学的学生,编辑部想让我和路遥毕业后都到刊物工作,刊物领导出面与学校方面协商。这 是我和路遥梦寐以求的,但结果是路遥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了编辑部,我却被留校做了教师。为此,若冰很不甘 心,从 1976 年到 1982 年,从省文创室到陕西作协,从《陕西文艺》到《延河》,在长达 6 年的时间里,作为陕西 文学界主要负责人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调我工作的努力。陕西师大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不放我走,陕西作协 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这个人我们要定了。若冰对我说: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先 后与几任陕西师大的领导人协商,直到李绵同志做了师大校长,凭着他们都是老延安的关系,他亲自出面多次 跑师大,直接与李绵同志洽谈,终于在 1982 年,我调陕西作协的事情才成定局,实现了我人生专事文学工作的 梦想。 若冰对“陕军”文学队伍的建立,对陕西青年作家队伍的成长,不遗余力,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和他 的夫人贺鸿钧有一个共同之处,凡见到一个文学新人冒出来,便无比的兴奋和喜悦。鸿钧长期担任《延河》 领导,我曾经在一篇纪念《延河》创刊 60 周年的文章里这样描述鸿钧:这位 50 年代就以小说创作得到不少 读者赞赏的女作家,在编辑工作中,看到一篇好稿子“年过半百的人会像孩子一样 , ,两眼放光,拿着稿子在各个 办公室奔走相告,其兴奋之情宛如现在的父母看到儿女跃过龙门考取了好大学。”若冰也一样,在我担任《延 河》主编期间,每看到刊物出现一位新人,看到刊物发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好作品,总要问我作者的具体情况,叮 嘱我要注意扶持有潜质的文学新人,特别是基层的读者。即使在他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厅长期间, 不具体管作协的事了,但总是尽其所能,给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条件,热情帮助遇到困惑或困难的青年作家, 有时甚至不计自身在官场的得失,挺身出面保护一些遭遇某种危机的青年作家。 80 年代中期,贾平凹发表了《好了歌》,招致了一些重要人物的严厉批评,搞得平凹灰头耷脑,很是伤心。 若冰一直认为平凹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因为创作上的某种探索和实验就损伤他的热情和自信,他让我转告 平凹,一定要振作起来,指示我《延河》仍应该继续向平凹约稿,平凹的好稿子,陕西青年作家的好稿子,《延河》 都要尽可能地优先发表,刊物要成为陕西作家成长的重要基地。路遥在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更大的危机,在 路遥寝食不安的日子里,若冰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帮他度过了山重水险的人生关口和阴霾密布的精神危 机。那一段时间,若冰成了路遥的精神支柱。三天两头,路遥有事没事都要去若冰家。若冰身担要职,在繁忙 的公务之余,要读书,要写作,时间是很紧的,但一旦路遥登门造访若冰便将一切事情搁在一边,听路遥的倾诉, 陪他聊天说话,宽慰、开导他。若冰知道,这个从陕北山沟沟里一路打拼出来跻身著名作家行列的青年,如果 不给予呵护,那精神系统里自尊和自卑复杂交织、雄心和疑虑相互纠缠、强悍和脆弱一并兼有的基本平衡, 即刻就会倾斜颠覆,整个人也就毁了。事后路遥曾不只一次地对身边好友讲:若冰在他心里,就是他的精神支 柱,是他的精神教父。 若冰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到要谁感恩。他只是按照自己赤诚的心性和善良的愿望来做。在这一点上, 他不像个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政治家,倒像个单纯得毫无城府的赤子。这便难免会被某些人利用。有时知 道被人利用了,他也不会后悔、懊丧,更不会改变他的热心肠。凡事自有公论,正因为若冰是这样一种人,才赢 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社会良好的口碑。 若冰是我国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一线 工地。至今,当我们随便走进哪个油田,提到若冰,那些老石油们无不充满敬意。他的激情燃烧在黄沙大漠,他 的汗水洒在戈壁荒滩,他的身影印在苍穹大地,他留下的文字,深深地嵌在了人们的心里。2005 年深秋,我和阎 纲、周明、雷抒雁、何西来等应邀奔赴新疆库尔勒,我们走访了西气东输工程的首站轮台、东西横跨神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