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 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 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 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 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 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 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 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 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 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 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 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 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 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 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 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 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 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淸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 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 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 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根据课 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 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 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 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 情景交融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 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 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 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 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2对文中 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 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 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 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 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 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 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 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 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 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 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 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 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 所作。作者触景 生 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 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 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 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 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 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 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 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 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 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 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 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 情景交融。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 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 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 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 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 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2背诵全文 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 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 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 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师浙 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 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一一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 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 集序》的摹本】师怎么样? 师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 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齐声)书圣 师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 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 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 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 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 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 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 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 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 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 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 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 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 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 会。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 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一一兰渚之亭 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多媒体课 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师怎么样? 师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 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齐声)书圣! 师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 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 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 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 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 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 浙 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 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 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 集序》的摹本】 师 怎么样? 师 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 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 (齐声)书圣! 师 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 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 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 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 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 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 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 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 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 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 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 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 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 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 41 人,好不热闹。 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 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 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 会。 师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 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 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 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 师 怎么样? 师 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 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 (齐声)书圣! 师 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 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 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 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 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 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 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 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 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 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 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 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 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这些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 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 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 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 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 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 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⑧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 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 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 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 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兰》 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 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 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 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 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 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 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 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 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 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 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 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 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 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 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 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 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 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 41 人,好不热闹。 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 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 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这些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 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 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 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 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 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 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⑧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 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 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 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 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兰》 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 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 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 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 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 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 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
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 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 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 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 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 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 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 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 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 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 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过渡]请大家默读 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 发的 4、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5、[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 作背景。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6、1、王羲之其人 7、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 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8、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 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 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 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 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 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 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 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 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
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 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 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一、 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 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 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 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 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 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 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 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 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 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 发的 4、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5、[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 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6、1、王羲之其人 7、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 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 卷。 8、相传王羲之 7 岁学书,12 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 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 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 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 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 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 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 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 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
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 9、2 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 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11、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 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 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2、《兰亭集序》的由来: 12、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 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 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13、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 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 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 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14、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 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 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 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 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 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15、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 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 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 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 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 它的风姿和神采。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 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4、引(之)以(之) 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 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 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 9、2 10、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 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11、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 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 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兰亭集序》的由来: 1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 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13、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 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 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 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14、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 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 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 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 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 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15、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 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 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 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 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 它的风姿和神采。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 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引(之)以(之) 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 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 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灬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 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一词多义】(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二) (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 中约定【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二)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②不能喻之于怀—一不能于 怀(在内心)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一当 其于所遇欣(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一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 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 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 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 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 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 中 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 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 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 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 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 324 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 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A 写景。第 1 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 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
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 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 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 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 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己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 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 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③多用短句, 节奏简洁明快 3、【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 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夭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 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 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淸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 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 崭新的、可爱的 【小结】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 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 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 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 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人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 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复 平静,使原本堆积的烦恼渐渐融化。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 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许文传达 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这些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 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 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 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 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 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 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B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 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C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 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 鸣。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 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③多用短句, 节奏简洁明快 3、【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 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 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 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 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 崭新的、可爱的。 【小结】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 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 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 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 们在 20 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 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人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 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复 平静,使原本堆积的烦恼渐渐融化。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 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许文传达 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这些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 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 41 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 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 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 41 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 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 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 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 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 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 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 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 分。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 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 楷、行各体,精硏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 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 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书法影响了 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 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 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历史评价编辑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20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 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20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20]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20] 虞穌:“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 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21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 兼之。”[22]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人物生平 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 相聚兰亭 称病弃官 会稽安逝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 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 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 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 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 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 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 分。 王羲之(303 年—361 年,一作 321 年—379 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 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 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 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 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1]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 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 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历史评价编辑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20]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 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20]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20]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20]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 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21]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 兼之。”[22]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人物生平 ▪ 入木三分 ▪ 袒腹东床 ▪ 相聚兰亭 ▪ 称病弃官 ▪ 会稽安逝
轶事典故 竹扇题字 书成换鹅 巧补春联 不避之字 道教情缘
轶事典故 ▪ 竹扇题字 ▪ 书成换鹅 ▪ 巧补春联 ▪ 不避之字 ▪ 道教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