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简析 重庆市接龙中学校向世军 由于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 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忐”,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 他能创造一个或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 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古诗词中很多意 象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 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本文将古诗词的意象分为动物、植 物、自然现象、时令节日、特定地点等五类加以举例解释,以期对对 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动物类 1、蝉(寒蝉}感身世,诉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 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 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 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 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痛别离,苦远游。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
1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简析 重庆市接龙中学校 向世军 由于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 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 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 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古诗词中很多意 象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 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本文将古诗词的意象分为动物、植 物、自然现象、时令节日、特定地点等五类加以举例解释,以期对对 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一、动物类 1、蝉(寒蝉)。感身世,诉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 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 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 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 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 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痛别离,苦远游。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 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犹畏旅人 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程,飞蝉跟着鸣 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ˆ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 思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 情和羁旅伤感。“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 夜闻笛》)“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岀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 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 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 糊秋水多”(杜甫《天未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 隐《离思》)等。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孑规,叫声凄切。古代神话中,蜀王 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 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在古典诗 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舂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岀诗人
2 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 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犹畏旅人 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 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 思。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 情和羁旅伤感。“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 夜闻笛》)。“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 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 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 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 隐《离思》)等。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古代神话中,蜀王 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 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在古典诗 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
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 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 易《琵琶行》),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 怨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 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三更月,中庭恰照梨 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贺铸《忆秦娥》)三更月 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 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 思。其他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都以杜鹃乌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 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冮晩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 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恙啼, 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干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 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 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6、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 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
3 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 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 易《琵琶行》),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 怨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 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三更月,中庭恰照梨 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贺铸《忆秦娥》)三更月 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 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 思。其他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 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 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 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 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 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6、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 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
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 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 福禄馁之。"(诗经·小雅——《鸳鸯》)祝贺新婚,以鸳鸯起兴,象征 新婚夫妇像鸳鸯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 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 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 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 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 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 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花反映自己不 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 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 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 句既写岀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
4 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 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 福禄馁之。”(诗经·小雅——《鸳鸯》)祝贺新婚,以鸳鸯起兴,象征 新婚夫妇像鸳鸯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二、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 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 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 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 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 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 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花反映自己不 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 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 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 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
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菊。菊,傲霜之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 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所以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 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 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 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 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 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4、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所以诗句借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 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 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 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 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 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 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 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 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5 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菊。菊,傲霜之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 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所以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 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 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 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 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 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4、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所以诗句借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 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 “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 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 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 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 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 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 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等。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 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 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 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 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 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 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 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此外,关于芳草与美人和政治的关系也很值得探讨。屈原在《离 骚》中也表现得尤为充分。 7、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中国文化赋予了它“坚韧挺拔 的性格,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 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 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 品质。 另外“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 斗雪”的风骨。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
6 清照《声声慢》)等。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 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 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 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 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 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 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 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此外,关于芳草与美人和政治的关系也很值得探讨。屈原在《离 骚》中也表现得尤为充分。 7、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中国文化赋予了它“坚韧挺拔” 的性格,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 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 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 品质。 另外“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 斗雪”的风骨。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 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 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再如“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 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希翼和渴盼;“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 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 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 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 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 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黄昏、夕照。黄昏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 胧,宁静绝俗,故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
7 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 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三、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 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再如“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 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 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 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 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 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 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 黄昏、夕照。黄昏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 胧,宁静绝俗,故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
黄昏时分确实也容易勾起人们的种种愁绪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 耐,愁结柔肠。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 的感伤场面中,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昋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 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 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 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时令节日、日常生活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 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 落谁家?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 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 上台"。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 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 寄京师诸弟》)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杜牧的《清明》:
8 黄昏时分确实也容易勾起人们的种种愁绪: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 耐,愁结柔肠。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 的感伤场面中,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 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 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 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时令节日、日常生活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 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 落谁家?”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 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 上台”。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 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 寄京师诸弟》)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等。 6、酒。酒在古代是一种日常饮料,因而常岀现在描写日常生活情 景的古诗中。如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土燕集》中有“俯饮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另外,在含酒的诗文中相当数量的都是在借酒消愁, 所以在许多抒发诗人愁苦心情的作品中都有酒的身影。其中抒发与友 人离别之愁的应首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抒发对远方友人思念之愁的诗句有孟浩然的“何当载酒 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等。而众多借酒消愁诗中最精 彩的恐怕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还有一部 分诗句是借酒表达喜悦之情的,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杄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通过看昊钩,拍栏杄,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8、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 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 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 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
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等。 6、酒。酒在古代是一种日常饮料,因而常出现在描写日常生活情 景的古诗中。如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有“俯饮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 另外,在含酒的诗文中相当数量的都是在借酒消愁, 所以在许多抒发诗人愁苦心情的作品中都有酒的身影。其中抒发与友 人离别之愁的应首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抒发对远方友人思念之愁的诗句有孟浩然的“何当载酒 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等。而众多借酒消愁诗中最精 彩的恐怕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还有一部 分诗句是借酒表达喜悦之情的,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8、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 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 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 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
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 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 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 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 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 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苏 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 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 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 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 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 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 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 春草春树春鸟舂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 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 化表现。 五、特定地点类
10 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 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 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 11 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 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 “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苏 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 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 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 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 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 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 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 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 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 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 化表现。 五、特定地点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