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 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 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 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 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 出示课件补充) 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zhen) 乘之势( sheng) 舌(tian) 比权量力(iang)藩(fim)公既没(m) 答(chi) 召滑(shao) 俯首系颈(xi)践华为城(hud) 弩(jing)及中人( zhong)翟(di) 聂足行伍(hang) 牖(yu) (weng) 朝同列(cho)将数百之众(jing) 长絜大(du6)夫作难(na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 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 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一鼎盛。“守之势” 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并展示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 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翻译课文 活动: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一自然段 1、抽学生读1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过秦论》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 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 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 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 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 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 比权量力(liàng) 藩(fān) 孝公既没(mò) 笞(chī) 召滑(shào) 俯首系颈(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 瓮(wèng) 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 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 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 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并展示。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 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翻译课文 活动: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一自然段。 1、抽学生读 1 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3、文言知识的积累。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 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 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 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 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席: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3.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三)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 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l、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2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复习导入:抽査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 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 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 板上
3、文言知识的积累。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 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 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 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 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3.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三)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 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 2 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 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 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 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2段。 重点字词: 1.名词作状语 南取汉中(南:向南) 西举巴、蜀(西: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 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 2.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3.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4.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5.一词多义 (1)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2)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ei,送给) 6.古今异义 流血漂檀(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课堂小结: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 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3段,积累文言知识。 、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 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 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 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 2 段。 重点字词: 1. 名词作状语 南取汉中(南:向南) 西举巴、蜀(西: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 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 2.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3.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4.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5.一词多义 (1)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2)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 6.古今异义 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课堂小结: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 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 3 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 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 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 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3段。 重点字词: 通假字 向南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词类活用: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作状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作状,在北方。 3.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动,使,亡,灭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使,,却,击退。 5.以愚黔首:愚,使动,使,,愚,愚弄。 6.隳名城:隳,使动,使,,隳,毁坏。 7.聚之咸阳:聚,使动,使,,聚,集中。 8.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使,,弱,削弱。 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 10.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作动登上 特殊句式: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省略句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省略句 (4)以(之)愚黔首省略句 (5)以(之)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古今异义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古:藩篱,边疆的屏障今义:指用竹木编成的 篱笆或栅栏 2.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课堂小结:整理各种活用现象。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以及课内阅读部分。 第四课时 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l、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4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政治主张 、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 中空白部分。 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 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
5、生口译第 3 段。 重点字词: 通假字 向南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词类活用: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作状,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作状,在北方。 3.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动,使„„亡,灭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使„„却,击退。 5.以愚黔首:愚,使动,使„„愚,愚弄。 6.隳名城:隳,使动,使„„隳,毁坏。 7.聚之咸阳:聚,使动,使„„聚,集中。 8.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使„„弱,削弱。 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作帝王 10.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名作动 登上 特殊句式: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判断句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省略句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省略句 (4)以(之)愚黔首 省略句 (5)以(之)为桂林、象郡 省略句 古今异义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古:藩篱,边疆的屏障 今义:指用竹木编成的 篱笆或栅栏 2.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课堂小结:整理各种活用现象。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以及课内阅读部分。 第四课时 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 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 4 段,积累这两段文言知识。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政治主张。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标 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 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
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4段。 重点字词: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词类活用 (1)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2)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那样)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3.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活动二: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自读 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 或“亡”史实的句子。 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 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殺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 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殺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 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 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 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 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 明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 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 段)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 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 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活动三: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 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 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 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
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 4 段。 重点字词: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词类活用 (1)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2)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3.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活动二: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自读 1~4 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 或“亡”史实的句子。 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 它照应了第 1、2 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 3 段。 (2)第 1、2 段及第 3 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 3 段第二层写“守势”。第 1 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 具)等的优势。第 2 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 3 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 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 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 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 明。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 1 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 2 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 3 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 4 段)。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 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 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活动三: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 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 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 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
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 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5段,积累文言知识。对 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 标中空白部分 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 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 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5段。 重点字词 (一)词类活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动,使,,朝拜 (二)特殊句式 1.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后置句 2.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宾后置句 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宾后置句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5.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 (2)因利乘便(趁着) (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 (2)制其弊(制服) (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 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o,计算)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o,揣度) 4.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作业布置:完成《导与练》基础积累部分对应的练习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 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 5 段,积累文言知识。对 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一、复习导入:抽查上节课所学重点文言知识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默读学生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目 标中空白部分。 三、活动过程预设 【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 言知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一】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 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志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汇报到黑板上。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并能说出答案得出的过程。 4、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帮助解决。 5、生口译第 5 段。 重点字词 (一)词类活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动,使„„朝拜 (二)特殊句式: 1.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介宾后置句 2.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介宾后置句 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宾后置句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5.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句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 (2)因利乘便(趁着) (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 (2)制其弊(制服) (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 3.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 4.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活动二 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 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 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 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 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 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 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 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 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 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活动三: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 再读课文,看文章中还有什么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 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 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一一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一一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一 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 十倍之地:兵力之多一一百 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 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 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 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一一瓮牖绳枢之子, 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 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一一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装备之差—一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一一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 秦之易—一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 后文张本蓄势。 三、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 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 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 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 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活动二: .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 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 5 段议论中。朗读第 5 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 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 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学 生 明确 :(1 )四 种力 量 的对 比可 表 示为 :陈 涉< 九 国< 秦国 < 秦 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 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 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 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 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活动三: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 再读课文,看文章中还有什么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 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 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 —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 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 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 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 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 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 —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 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 后文张本蓄势。 三、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 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 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 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 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一)什么是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 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二)对比论证的效果 1、突显特征,显露本质。 2、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3、事理鲜明,印象深刻。 作业布置:完成过秦论所有练习
课堂小结: (一)什么是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 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二)对比论证的效果 1、 突显特征,显露本质。 2、 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3、 事理鲜明,印象深刻。 作业布置:完成过秦论所有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