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十讲 吕浩 编著 学林出防社
目 录1 目 录 前 言………1 第一讲汉字的起源与造字取向问题… 1 一、汉字起源问题…………1 二、汉字的认定 8 三、造字取向… 13 第二讲古文字初阶 27 一、商周文字…… 28 二、战国文字… 37 三、古文字学… 43 第三讲今文字初阶 48 一、隶变及相关问题……… 48 二、隶书字形特点… 53 三、秦汉简帛书… 55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字……… 60 五、宋元明清文字… 65 第四讲现代汉字 72 一、汉字改革… 72 二、汉字简化… 73
2汉字学十讲 三、汉字规范…… 78 四、现代汉字字形分析与汉字信息处理…79 第五讲汉字的性质 84 一、近现代学者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 84 二、汉字性质认定……… 90 第六讲 字素理论与汉字构形分析 99 一、字素理论… 99 二、汉字构形分析 107 第七讲“六书”理论及“三书”说… 115 一、“六书”理论源流… 115 二、“三书”说及其他观点… 119 三、“转注”及相关问题 124 第八讲形声字论… 153 一、形声字的来源及类型… 153 二、近现代形声字研究……… 154 三、形声字的意义来源 158 第九讲异体字论……… 166 一、汉字的分化与合并… 166 二、异形字与同形字…… 172 三、现代学者对异体字的研究 175 四、异体字的产生 176
录3 第十讲字词之辨… 183 一、词的本义、假借义、引伸义问题… 183 二、顾野王《玉篇》中的“字类”问题及其他…188 后 记…………192
一第一讲汉字的起源与造字取向问题1 第一讲 汉字的起源与造字取向问题 一、汉字起源问题 关于汉字起源,传世典籍中有不少记载。 《周易》的《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 官以治,万民以察。” 郑玄注《周易》:“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 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 为治也。”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 用之。” 《庄子·陆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 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 这些文献材料说的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班吉庆在《汉字学 纲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一书中说:“根据许多外国古 代记载和近代的人类学、民俗学所提供的资料,世界上许多民族在没 有文字以前都曾经过一个用实物帮助记忆的阶段,人们在生产和生 活实践中使用过种种方法,有结绳、编贝、刻木、刻石、刻骨、堆土、堆 石等等,结绳则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据记载,古埃
2汉字学十讲 及、古波斯、古代日本都曾有过结绳记事。近代美洲、非洲、澳洲的土 人,我国的藏族、高山族、独龙族、哈尼族等也都流行过结绳记事。”李 学勤在《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2003年6月)一书中说:“结绳是 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有大事就在绳上结大结,有小事就在绳上结小 结。这种方法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曾使用。如广西的瑶族遇到 双方说理,各用一绳,说出一个道理打一个结,谁的结多便能取胜。 西藏的僵人邀集宴会,向亲友送绳,以绳上的结数表示宴会在几天后 举行。有的少数民族的结绳比较复杂,也用绳结的大小来区别所代 表的不同事物。古人的结绳,和少数民族用过的方法应该是类似的, 后来才被“书契’即文字代替了。” 另一些文献则记载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 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 之公。” 《世本·作篇》:“史皇作图,苍颉作书。” 《淮南子·本经训圳》:“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论衡·骨相》:“仓颉四目。” 这些文献说明,仓颉造字的传说至少在战国晚期已经流传甚广。 关于仓颉其人,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一中说:“其苍颉则说者不 同。故《世本》云:‘苍颉作书。’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 ‘苍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徐整云:‘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云:‘在炎帝之世。’卫氏云:‘当在 庖牺苍帝之世。’慎到云:‘在庖牺之前。’张揖云:‘苍颉为帝王,生于 禅通之纪。’…如揖此言,则苍颉在获麟前二十七万六千余年,是说 苍颉,其年代莫能有定!” 还有的文献把汉字与卦象联系在一起。如《易纬·干凿度》:
一第一讲汉字的起源与造字取向问题3 “三,古文天字。二,古文地字。三,古文火字。三,古文水字。三,古 文风字。三,古文雷字。三,古文山字。三,古文泽字。”宋郑樵在《通 志·六书略》中更进一步论说道:“文字便纵不便衡,坎、离、坤,衡卦 也,以之为字则必纵。故三必纵而后成水,二必纵而后成火,三必纵 而后成巛(川)。” 上述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自古有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把它们串连在一起:“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蝇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 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 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对于许慎的汉字起源与发展观,黄亚平在《汉字符号学》(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1年)中提出如下看法: 首先,汉字的起源应该被看成是一种过程,而且也只能看作 过程。…文字的形成要从内外两方面去考虑。从文字自身的 内因条件讲,文字是在吸收其他艺术手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 己的体系的。正因为如此,八卦、结绳等原始记事符号虽然因为 尚未能与语言结合并记录语言,因而不被承认为文字,但由于它 们(尤其是八卦)在表达手法上与文字(尤其是文)有异曲同工之 处,因而被许慎当成文字的萌芽… 第二,讨论文字的形成,应该注意区分“文字个体”与“文字 体系”的概念。我们认为:文字个体的形成大体上与“观象取 物”、“依类象形”等困形绘制的方法有关,与结绳记事、刻符记事 的记号手法有关,但跟语言中的声音无关,与记录语言无关;文 字体系的形成是文字与语言结合的产物,是文字用于记录语言 的自然结果。文字个体的数量虽然不少,但与成体系的字符相
4汉字学十讲 比,实在是沧海之一粟。文字个体必然经历了长期的累积过程, 逐渐由量变引起质变。之所以产生飞跃,那还跟记录语言的需 求有极大的关系。 第三,“记录语言与否”是衡量文字体系形成的最根本标 志。单个的文字个体可以是一幅画、一种图腾形象、一个记号, 它可能是原始人敬畏、崇拜的对象,可能是原始人寄托情感, 表达心愿的工具,也可能是他们区分彼此,标明所有权的符 号。这种对象、工具、符号都可以表情达意,但并没有跟语言 中的意义直接挂钩,更不是表达语言中的语词。文字体系是复 杂的巨系统,成分不纯,来源不一,能详尽而无遗露地记录语 言中的词,有相对稳定的排列次序,能够按照语言的规则表达 语言。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单个的文字个体上升为成系统的文 字体系之成员,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由巫师通神的载体,民众 崇拜的对象摇身一变成为社会人群交际的工具。正是在这一变 动中,文字完成了由表意到记事、记言的转变,日益紧密地与 语言结合在一块,成为语义延宕的最好承载者。当然,在文字 个体与文字体系阶段还存在相当长的亦此亦彼、彼此混淆的中 间阶段。 第四,所谓“仓颉造字”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有所承继 的。《荀子·解蔽篇》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章太炎《检论·论文·论造字之起源》亦云:“文字源流极久, 而仓顿独传者,仓颉其人能划一之,统一之。”正是这个意思。 归于仓颉名下的“文”,恐怕大部分为前代所创,仓顿只起了整 齐归类并颁布实行的作用。把某一种重大发明归功于某一个特 殊人物或者由代表官方的皇帝指派某个人物去完成,这种情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如黄帝时期的大桡作甲 子、容成造历、伶伦造律吕、隶首作算术;后代的蔡伦造纸等
一第一讲汉字的起源与造字取向问题5 等。我们推想:仓顿对前代无数巫师所造之文(文字画)大概是 熟悉的,因此,他具备了继承前代之“文”的条件。许慎对这一 ,点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才对俗儒鄙夫淆乱仓顿古文的做法表 现出极大的愤慨。章太炎对这一点也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有 《文始》,有所谓“初文”、“准初文”的说法。只是他们二人对造 字传说的理解未免拘泥,而且都想找到文字产生的唯一源头, 以便于梳理文字变异之流,多少有点理想化。我们认为,如果 真有仓顿其人其事,那么,仓顿所造之“字”,大体上是对史前 文字意象表达手法的肯定和对史前视觉符号与有声语言日益结 合事实的确认,他的工作重心大概会放在整理已有之文的图形 并确定他们的读音上。 现代学者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殷墟甲骨文看作是已知的最早的 文字形式,把文字的起源归于图画和刻符。 班吉庆在《汉字学纲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一 书中说:“大量的考古发现已证实,图画的产生比文字早得多。世 界上几种古老文字,如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等,它 们字形的原始形式,都和汉字一样,是图画性的。这说明人类文字 起源有共同的规律,即文字脱胎于图画。…原始人的绘画,常常 以渔猎的对象和劳动的形象为题材,这正是图画产生于劳动的证 据,文字画是图画发展成文字的第一步。在成熟的文字产生以前, 我国原始人的绘画已经相当发达,例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彩 陶,上面的图案、动物等画得很好,与后来的文字也很相像(如下 图)
6汉字学十讲 彩陶上的图画 金文族名 甲骨文 金文 鱼图 典 蛙黽图 鸟佳图 鹿图 熬 《汉字学纲要》还说:“早期创造的汉字主要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它们的图像性很强,也说明是受到图画的启发,从图画脱胎而来。从 图画到文字画,义从文字画质变为图画文字,再发展成文字体系,其 间必然经过若干人的漫长的集体创造。一个字创造出来以后,只要 被社会公认,必然传播开去,流传到后代,也就约定俗成。经过千百 年的积累,才可能出现能记录整句话、整段文辞的文字体系。”图画→ 文字画→图画文字→文字体系,这看上去是个汉字由起源到成熟的 有序的演进序列,但在实际分析汉字问题时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 “文字画”与“图画文字”这些术语只是学者构拟出来的汉字起源与发 展的理想序列中的两个模糊的跳板,是学者试图把文字与图画区别 开来的无效手段而已。 关于刻符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一些古文化遗址上 陆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古陶符号。如山东省章丘县城子崖出土的 龙山文化陶片上发现有一些符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出土 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有一百多例,其中有的符号结构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