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过关检测题 、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1 - 古诗鉴赏过关检测题 一、 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 答: 二、 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 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2 -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 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6 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2006 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四、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3 -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 四、 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苫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五、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四川卷)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 4 -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5 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2006 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五、 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06 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答案 、分析意境型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 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晩,幽淸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 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 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 (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 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 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 5 -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2006 年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答: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答案 一、分析意境型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 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 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 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 (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 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 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①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②用“溪水将桥 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 “风波”象征意义。③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答:①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 清的氛围。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答: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 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②山谷秀美、山峦淸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 然幽雅。③表现了作者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四、炼字、炼句型 1、答: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2、答:①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②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 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③充分表达了国 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 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②抒发了诗 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五、分析“诗眼”型 1、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 “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风”、“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 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 “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 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 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 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答:(1)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 气氛。③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 6 - (2)①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②用“溪水将桥 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 “风波”象征意义。③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答:①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虹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 清的氛围。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答: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 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②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 然幽雅。③表现了作者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四、炼字、炼句型 1、答: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2、答:①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②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 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③充分表达了国 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 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②抒发了诗 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五、分析“诗眼”型 1、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 “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风”、“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 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 “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 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 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 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答: (1)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 气氛。③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 分)
(2)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②与月下东坡 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③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 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诗歌鉴赏综合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 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试分析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词的情韵怎样?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 7 - (2) 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②与月下东坡 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 分)③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 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 分) 诗歌鉴赏综合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 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试分析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词的情韵怎样?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 (2)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 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结合三四两句 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 8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 (2)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 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结合三四两句 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清平乐 辛疾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试赏析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示的形象 (2)请分析此词在构思上的特色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江城子?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 “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鹛。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附[参考答案]: 1、(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 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 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 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 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 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验一一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 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 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 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 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 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 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 9 -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清平乐 辛疾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试赏析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示的形象。 (2)请分析此词在构思上的特色。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江城子?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 “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附[参考答案]: 1、(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 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 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 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 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 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 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 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 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 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 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 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 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 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 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3)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 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 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 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 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 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 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3、(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 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 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2)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 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远 发来:迤邇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 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 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 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1)这两句是对离情的描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 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 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 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远。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 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 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 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 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 是那悠远的情韵 5、(1)“归”字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 絮语 (2)、《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 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 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 一句,我们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 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 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 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 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 10 -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 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 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 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3)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 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 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 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 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 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 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3、(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 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 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2)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 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远 发来;迤逦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 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 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 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1)这两句是对离情的描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 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 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 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远。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 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 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 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 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 是那悠远的情韵。 5、(1)“归”字 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 絮语。 (2)、《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 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 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 一句,我们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 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 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 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 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