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 怎样判断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 来源:搜狐博客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 古诗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莫低见牛羊 blog.sina.com.cn/xingaokaoboke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 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 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 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 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 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 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 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 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 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 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 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 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 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 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2013 高考古诗词鉴赏 怎样判断 10 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 来源:搜狐博客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 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 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 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 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 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 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 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 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 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 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 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 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 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 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 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 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 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 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 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 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 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 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 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 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 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 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 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 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 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 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 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不少教高三的老师有个共同的感受: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诗歌鉴赏的复习 该从何入手?笔者代尝试过各种方法,觉得分类复习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 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笔者着重介绍按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 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这一类诗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 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 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 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 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 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 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 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 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 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 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 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 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 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 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 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 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 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 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 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不少教高三的老师有个共同的感受: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诗歌鉴赏的复习 该从何入手?笔者代尝试过各种方法,觉得分类复习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 法。 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笔者着重介绍按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 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这一类诗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 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 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
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 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 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 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 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 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反映这些生活 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 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 家的主要题材。 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 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 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还有其它一些题材,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下面我们就这些形式的诗歌各编 写一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 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 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 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 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 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 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 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 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反映这些生活 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 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 家的主要题材。 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 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 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还有其它一些题材,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下面我们就这些形式的诗歌各编 写一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 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 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 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髙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试分析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词的情韵怎样?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 (2)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 结合三四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试分析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词的情韵怎样?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 (2)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 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 结合三四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清平乐辛疾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试赏析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示的形象。 (2)请分析此词在构思上的特色。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江城子·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 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 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附[参考答案] 1、(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 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 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 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2)“齐鲁青未了 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 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 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一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 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 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 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 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 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 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 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 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 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 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 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3)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清平乐 辛疾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试赏析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示的形象。 (2)请分析此词在构思上的特色。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江城子•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 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 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附[参考答案]: 1、(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 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 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 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2)“齐鲁青未了” 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 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 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 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 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 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 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 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 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 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 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 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 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 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3)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
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 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 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 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 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 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 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3、(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 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 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2)我们可以看出, 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 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 远发来;迤逦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 离,千回百折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 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 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 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1)这两句是对离情的描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 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 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 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 得更加自然。(2)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 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 人神远。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 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 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 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 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 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5、(1)“归”字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 蚕儿造窝、农夫絮语。(2)、《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 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 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才恍然大 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 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 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 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 往。(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 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3) 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 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 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
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 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 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 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 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 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 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3、(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 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 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2)我们可以看出, 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 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 远发来;迤逦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 离,千回百折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 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 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 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1)这两句是对离情的描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 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 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 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 得更加自然。(2)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 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 人神远。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 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 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 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 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 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5、(1)“归”字 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 蚕儿造窝、农夫絮语。(2)、《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 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 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才恍然大 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 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 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 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 往。(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 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3) 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 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 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
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 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 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 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 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7、(1)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等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 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 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逢 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 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2)此诗不假 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 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 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8、(1)“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紧扣题面写出了秋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 人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月光,那由长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捣衣组成 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的一种挑拨啊!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 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 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2)这种说法其 实没有理解作者的深意。从内容上看,结尾两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 有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从手法上看,全诗 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结尾两句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 部分,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9、(1)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 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髙度形象而概括 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 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东望到 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 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 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主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 和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2)三四两 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 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 上进取精神,髙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0、(1)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了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 任意地调皮玩耍,把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 一笔。(2)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 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 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 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 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 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 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 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 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7、(1)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等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 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 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逢 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 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2)此诗不假 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 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 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8、(1)“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紧扣题面写出了秋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 人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月光,那由长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捣衣组成 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的一种挑拨啊!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 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 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2)这种说法其 实没有理解作者的深意。从内容上看,结尾两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 有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从手法上看,全诗 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结尾两句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 部分,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9、(1)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 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 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 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东望到 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 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 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主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 和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2)三四两 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 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 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0、(1)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了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 任意地调皮玩耍,把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 一笔。(2)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 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 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 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 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1、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 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 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 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 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 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 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12、(1)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 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 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奉为律诗工于 发端的范例。(2)尾联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 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运用此典故来勉励李使君, 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的政绩,碌碌无为。联系上 下文看,既然蜀郡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 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 诗 穹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 吹莫低见牛羊 . blog sina. com. cn/xingaokaobol g
11、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 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 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 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 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 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 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12、(1)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 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 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奉为律诗工于 发端的范例。(2)尾联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 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运用此典故来勉励李使君, 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的政绩,碌碌无为。联系上 下文看,既然蜀郡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 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 体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 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 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 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地了 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 断。常见的题材如下:赠友送别诗、 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咏物诗、 怀古咏史诗、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 诗等 blog. sinal. corn. cr/xingaokalobol
、送别诗 ·古人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 乡旅、归隐等出行。由于道路崎岖难行, 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 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 摆酒饯行。或写诗想送,其间充满了殿殷 ·送别诗主要的思想内容: ·①直接抒写依依不舍,不忍分别的深情厚 意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等。 ②坦陈心志的告白 以吐胸中积愤或 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blog. sinal. corn. cr/xingaokalo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