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50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第 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 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 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 “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 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 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 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 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016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 50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 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 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 “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 “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 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 分) 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 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 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 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 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 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 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 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 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 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 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 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 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 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 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 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 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 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 (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 (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 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 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 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 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 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 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 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 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 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 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 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 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 分)不同点:①包诗 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 分)刘诗运 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 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 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 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 分)说明:如学 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 2 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 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 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 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 (2 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 分) (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 1 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 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 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 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 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 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 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岀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 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 日”来写愁思。(2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 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 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 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 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 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Ⅰ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 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 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 峭拔髙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 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 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 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 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 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 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 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 分)②前两句与后 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 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 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 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 日”来写愁思。(2 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 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 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 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 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 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 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 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 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 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 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 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 峭拔高洁的品性(1 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 自然超凡脱俗(1 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 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 分);借 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 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 运用(1 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 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 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 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 留恋之情。(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 2.(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 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 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4分,分析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 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 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 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 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髙雅。(2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 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 分)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 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 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 留恋之情。(写出感情 2 分,具体分析 3 分。) 2.(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 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 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 4 分,分析 2 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 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 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 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 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 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 分)休官 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 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 分) 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 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 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 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 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 美的女子。 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分) 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2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 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分) 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分)①以乐写哀, 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分)②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1分)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3.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 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 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1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2.“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 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 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 即可) 3.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 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 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 杜甫
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 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 836 年─910 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 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 美的女子。 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 分) 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 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2 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 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 分) 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 分)①以乐写哀, 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 分)②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 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 分)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3.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 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 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 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1 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2.“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 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 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 分,意思对 即可) 3.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 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 分,指 出最后一句主峰得 1 分,说出如何拱向给 3 分,语言表达 1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 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 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 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 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 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分)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 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A(诗人不想回去)(2分) 2.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 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分) 3.反语(1分)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 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这样正 话反说更显其牢骚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 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 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x0)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 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 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 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 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 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 分)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 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 分) 参考答案 1.A(诗人不想回去)(2 分) 2.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 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 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 分) 3.反语(1 分)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 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这样正 话反说更显其牢骚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 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 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 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xǔ)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 描述。(2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形状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 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 “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 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 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春(she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 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登科记考〉, 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 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 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 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 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 的心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霜月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 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 描述。(2 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形状 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 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 “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 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 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 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 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 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 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 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 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 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 的心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的写法,诗中“青女”、“素 娥”分别是和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 动感及神采风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 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 齐名,同为唐代 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 上属于 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王维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诗 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 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 黯然神伤。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 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 娥”分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 动感及神采风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 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 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 上属于____________。 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 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 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 黯然神伤。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 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 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 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 消”“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 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 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 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 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 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4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 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 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 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 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 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 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 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 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 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 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 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 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 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 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 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 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 1 分,举例说明各 1 分;共 4 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 分)。异:一病一老(1 分),一在途中一已归 乡(1 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 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 争的残酷。(4 分,每点 2 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 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 分)天津桥下,春水溶 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 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 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 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 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 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
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 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 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 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 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 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 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 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 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 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人简介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 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 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 析 参考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 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 1 分,分析 2 分,感情 2 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 768~832 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 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 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 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 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 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 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 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 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人简介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 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全唐诗》存诗仅 13 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 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 析。 参考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 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