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交响乐的指挥杖。” 我写散文,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当年的我野心勃勃,不甘在散文上追随五四的余韵, 开始不过把它当成副业,只能算是“诗余”。结果无心自限于小品和杂文。我的诗笔有意越过界来,发展大 之柳竟自成荫,甚至有人更喜欢我的散文。后来我竟品与美文,把散文淬炼成重工业。在仓颉的大熔炉里, 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上的进境,后来居上,竟然超我有意把文言与西语融进白话文里,铸造成新的合金。 前了诗艺。到了《鬼雨》、《逍遥游》、《四月,在古战尤其是到了六0年代中叶,一来因为我青春正盛,万 场》诸作,我的散文已经成熟了;但诗艺的成熟却还物有情,二来因为初在美国,天迥地夐,逸行遄飞 要等待两三年,才抵达《在冷战的年代》与稍后的《白常有任公“世界无穷愿无尽”之感,但在新大陆的逍遥 玉苦瓜》二书的境界。 游之中却难忘旧大陆的行路难,豪兴之中又难抑悲怆,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有“诗文双绝”的美谈,证之《古文发而为文,慨当以慷,遂有高速而锐敏的风格:三来 观止》,诸如《归去来辞》、《桃花园记》、《腾王阁序》、那几年我对中文忽有会心,常生顿悟,幻觉手中的这 《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美文名著,往枝笔可以通灵,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于是我- 往都出自诗人之手。这些感性的散文,或写景,或抒面发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类文章,鼓吹散文革命, 情,都需要诗艺始能为功,绝非仅凭知性,或是通情一面把仓颉的方块砖投进阴阳的烘炉,妄想炼出女娲 达理就可以应付过去。 的彩石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与感不管真丹有未炼成,炉火熊熊却惊动了众多论者。四 性。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属于静态的,是十年来对我散文的评论约莫可分两派,一派看重前期 被动的。见解属于动态:见解动于内,是思考,表于这种“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感兴美文,认为真把仓砖炼 外,是议论。议论要纵横生动,就要有层次、有波澜,成了娲石,另一派把这种锐敏之作视为青春逗现象 有文采。散文的知性毕竟不同于论文,不宜长篇大论,而强调后期之作醇而不肆,才算晚成。你若问我如何 尤其是直露的推理。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反躬自估,我会笑而不答,只道:“早年炉热火旺,比 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较过瘾。” 比喻,当更动人 节选自《余光中集》第一卷《炼石补天蔚晚霞——一自 感性则指作品中呈现的感官经验:如能令读者如临其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 境,如历其事,就可谓富于感性,有“临场感”,也就 是电影化了。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 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 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 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 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 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 意象,安排音调 般散文作者都习于谈论人情世故,稍高一些的也能 抉出一些理趣、情趣,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无力把 读者带进现场去亲历其境,只能将就搬些成语,敷衍 过去。也就是说,一般散文作者都过不了感性这一关 无力吸收诗、小说、戏剧甚至电影的艺术,来开脱散 文的世界,加强散文的活力。 所以当年我分出左手去攻散文,就有意为这欠收的文 体打开感性的闸门,引进一个声色并茂、古今相通、 中西交感的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加体验 回炉再炼。所以在《逍遥游》的后记里我说:“在《逍 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 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尝试在这一类作品 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 开又拼拢,摺来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 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 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我写散文,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 开始不过把它当成副业,只能算是“诗余”。结果无心 之柳竟自成荫,甚至有人更喜欢我的散文。后来我竟 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上的进境,后来居上,竟然超 前了诗艺。到了《鬼雨》、《逍遥游》、《四月, 在古战 场》诸作,我的散文已经成熟了;但诗艺的成熟却还 要等待两三年,才抵达《在冷战的年代》与稍后的《白 玉苦瓜》二书的境界。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有“诗文双绝”的美谈,证之《古文 观止》,诸如《归去来辞》、《桃花园记》、《腾王阁序》、 《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美文名著,往 往都出自诗人之手。这些感性的散文,或写景,或抒 情,都需要诗艺始能为功,绝非仅凭知性,或是通情 达理就可以应付过去。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与感 性。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属于静态的,是 被动的。见解属于动态:见解动于内,是思考,表于 外,是议论。议论要纵横生动,就要有层次、有波澜, 有文采。散文的知性毕竟不同于论文,不宜长篇大论, 尤其是直露的推理。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 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 比喻,当更动人。 感性则指作品中呈现的感官经验:如能令读者如临其 境,如历其事,就可谓富于感性,有“临场感”,也就 是电影化了。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 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 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 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 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 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 意象,安排音调。 一般散文作者都习于谈论人情世故,稍高一些的也能 抉出一些理趣、情趣,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无力把 读者带进现场去亲历其境,只能将就搬些成语,敷衍 过去。也就是说,一般散文作者都过不了感性这一关, 无力吸收诗、小说、戏剧甚至电影的艺术,来开脱散 文的世界,加强散文的活力。 所以当年我分出左手去攻散文,就有意为这欠收的文 体打开感性的闸门,引进一个声色并茂、古今相通、 中西交感的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加体验, 回炉再炼。所以在《逍遥游》的后记里我说:“在《逍 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 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尝试在这一类作品 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 开又拼拢,摺来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 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 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 交响乐的指挥杖。” 当年的我野心勃勃,不甘在散文上追随五四的余韵, 自限于小品和杂文。我的诗笔有意越过界来,发展大 品与美文,把散文淬炼成重工业。在仓颉的大熔炉里, 我有意把文言与西语融进白话文里,铸造成新的合金。 尤其是到了六 0 年代中叶,一来因为我青春正盛,万 物有情,二来因为初在美国,天迥地夐,逸行遄飞, 常有任公“世界无穷愿无尽”之感,但在新大陆的逍遥 游之中却难忘旧大陆的行路难,豪兴之中又难抑悲怆, 发而为文,慨当以慷,遂有高速而锐敏的风格;三来 那几年我对中文忽有会心,常生顿悟,幻觉手中的这 枝笔可以通灵,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于是我一 面发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类文章,鼓吹散文革命, 一面把仓颉的方块砖投进阴阳的烘炉,妄想炼出女娲 的彩石。 不管真丹有未炼成,炉火熊熊却惊动了众多论者。四 十年来对我散文的评论约莫可分两派,一派看重前期 这种“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感兴美文,认为真把仓砖炼 成了娲石,另一派把这种锐敏之作视为青春逗现象, 而强调后期之作醇而不肆,才算晚成。你若问我如何 反躬自估,我会笑而不答,只道:“早年炉热火旺,比 较过瘾。” 节选自《余光中集》第一卷《炼石补天蔚晚霞——自 序》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