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 作者:佚名 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 【背景材料】 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 、作者简介 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 市,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三、荷塘夕照明一—怀念朱自清先生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 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 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 作家 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 《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 、月夜有无蝉声? 中送来阵阵清香。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 到了蝉声。 读过的。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的时候,我打听到朱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 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晩是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 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 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的 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 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 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 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 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 “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 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 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 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 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 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 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冋的地方”’,用以自况的诗句,表眀晩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 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 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 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他同闻一 责,绝不含糊的 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你看 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他在“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 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 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
《荷塘月色》教案 作者:佚名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 市, 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 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 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 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 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 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 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 《朱自清文集》 ( 四卷 ) 、《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 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 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 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 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 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 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 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 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 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 “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 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 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 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 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 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 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 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 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 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 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 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 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 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 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 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 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 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 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 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 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荷塘夕照明 ——怀念朱自清先生 今年( 1978 )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 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 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 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 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 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 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 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 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 中送来阵阵清香。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 读过的。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的时候,我打听到朱 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 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 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 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 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的 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 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 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 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 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 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 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 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 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 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 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 用以自况的诗句,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 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 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 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 他同闻一 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 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 你看 他在 “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 “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 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
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教学要点: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 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 人责任。”在弥留之际,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 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 词的表达技巧。 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教学内容与步骤: 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 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 命家的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 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 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 (摘自《光明日报》) 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四、《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 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 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 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東朱自淸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 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 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 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 【示范教案】 代表性 荷塘月色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 教学目标 意思 (一)知识教育目标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 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 (三)德育渗透目标 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讲读第一段。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一)指名朗读 教学建议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 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己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 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 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 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解决办法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在全曲中回荡。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六、讲读第二段: 的关键语句。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 寓的思想感情。 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小路(第2节)——荷塘(第4节)—一月色(第5 教学时数一课时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节)
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 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 人责任。”在弥留之际, 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 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 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 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 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 命家的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 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 (摘自《光明日报》 ) 四、《采莲赋》参考译文 (罗定五) 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 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 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 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 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 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示范教案】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 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 .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 .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 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 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 .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 .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 的关键语句。 3 .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 寓的思想感情。 4 .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 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 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 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 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 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 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 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 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 争。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 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 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 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 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 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 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 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 2 — 6 自然段)是全 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 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 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 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 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 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 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 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 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 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 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 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五)讲读第5节: )讲读第2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的 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 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处? 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弟参 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 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 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三)讲读第3节: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 感受的具体内容? 朦胧、柔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晩上,…现在(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 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 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处”? 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 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 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 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妙? (四)讲读第4节: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 有何特点? 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处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圆的风姿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 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八、写作特点: 的独特感受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凝碧,以静写动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 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 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 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 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 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 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 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 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 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 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 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 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 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 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 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 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 1 )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 有何特点 ?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 2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 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 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 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 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 3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 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 5 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 1 )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 2 )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 处 ?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 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 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 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 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 朦胧、柔和。 ( 3 )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 “酣眠”比喻什 么 ? “小睡”比喻什么 ?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 处” ?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 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 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 4 )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 哪个动词用得精 妙 ?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 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 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5 )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 有什么好 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 6 )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 寄 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 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 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 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 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 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 ( 1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 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 2 )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 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 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 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 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 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 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 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 感情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 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 3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 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 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 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 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 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 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 感情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 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