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二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新课程标准髙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 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査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 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 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 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 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总共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 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技法指导 在具体阅读解答每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问题时,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 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 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 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 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 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 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 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 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査的词语往往都具有 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 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 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 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 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 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 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 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句不离 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 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
2013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二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 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 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 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 B 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 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 C,属于“分 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总共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 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技法指导 在具体阅读解答每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问题时,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 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 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 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 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 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 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 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 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 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 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 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 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 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 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 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 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 “句不离 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 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
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 清来龙去脉。 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 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 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 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 “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 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 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 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 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 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 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 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 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 准答案。 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对这类题型要分析、 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 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 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髙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 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 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 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 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 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 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 的选项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堂检测(二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5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 清来龙去脉。 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 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 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 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 “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 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 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 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 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 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 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 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 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 准答案。 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对这类题型要分析、 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 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 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 :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 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 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 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 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 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 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 的选项。 2013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堂检测(二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5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 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 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想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 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髙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 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 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 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 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 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 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 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 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 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 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 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 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 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 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 “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制B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 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 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 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 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 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想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 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 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 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 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 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 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 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 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 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 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 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 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 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 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 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 “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 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 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 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 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 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 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 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 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 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 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 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 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 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 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 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 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 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 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 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 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 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 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 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 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 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 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 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 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滴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 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 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 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 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 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 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 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 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 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 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 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 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 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 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 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 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 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 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 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 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 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 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 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 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 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 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滴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 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
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 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 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 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 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 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4.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5.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髙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 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 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 方绘画风格相通。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 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 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 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 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 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 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 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 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 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 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 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
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 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 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 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 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 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4.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5.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 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 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 方绘画风格相通。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 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 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 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 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 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 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 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 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 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 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 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
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 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 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 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 “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轔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 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 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 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 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 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 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 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 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 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焊海塘以来,钱 塘冮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 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 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7.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 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8.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 “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 “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 方法很常见。 参考答案
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 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 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 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 (“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 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 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 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 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 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 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 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 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 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 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 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 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7.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 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8.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 “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 “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 方法很常见。 参考答案
4、B 7、【答案】B 【解析】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 能应该有两种 8、【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 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 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焊海塘以 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 了”几个句子。 9、【答案】B 【解析】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 为‘段家桥’的说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二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年山东卷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 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 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 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 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 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 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 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 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岀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 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 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 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 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 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 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 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髙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 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 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 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 境界
1、D 2、C 3、C 4、B 5、C 6、A 7、【答案】B 【解析】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 能应该有两种。 8、【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 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 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 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 了”几个句子。 9、【答案】B 【解析】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 为‘段家桥’的说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 2013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二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0 年山东卷)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 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 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 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 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 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 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 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 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 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 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 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 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 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 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 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 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 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 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 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 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 某人是髙级境界、髙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 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 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 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 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 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髙于“求知境 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 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髙级境界的人所 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 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 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髙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 其他三种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红楼》景语 李书磊 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 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 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呜蚓唱,动 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 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 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 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 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 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 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 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 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 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 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 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 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 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 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 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 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 其他三种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红楼》景语 李书磊 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 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 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呜蚓唱,动 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 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 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 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 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
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 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 査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 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③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 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 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 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 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 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 也有写景的地方,但大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 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 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 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④《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 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 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 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 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而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 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 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⑤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 《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 他们的立足点。 4.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汘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5.下列理解和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几部小说中 B.传统小说的作者渴求情节而忽略情绪,读者也存在着这样的阅读心理 C.情绪结构较之于情节结构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欣赏日常情节需要有比欣 赏传奇情节更高雅的审美趣味 D.《红楼》景语作为《红楼》的胎记,证明了曹雪芹在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进 步 6.《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 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结合本文,下列对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3 分)
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 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 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 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③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 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 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 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 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 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 也有写景的地方,但大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 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 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 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④《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 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 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 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 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而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 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 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⑤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 《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 他们的立足点。 4.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 A.《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5.下列理解和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几部小说中。 B.传统小说的作者渴求情节而忽略情绪,读者也存在着这样的阅读心理。 C.情绪结构较之于情节结构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欣赏日常情节需要有比欣 赏传奇情节更高雅的审美趣味。 D.《红楼》景语作为《红楼》的胎记,证明了曹雪芹在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进 步。 6.《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 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结合本文,下列对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 )
A.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并且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 B.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接受。 C.继承传统小说重视还必须节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D.作者曹雪芹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T9题。(9分)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 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 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 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 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 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 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 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 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 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 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 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 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 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 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 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 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 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 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 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 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 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 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 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 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 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 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 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
A. 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并且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 B. 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接受。 C. 继承传统小说重视还必须节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D. 作者曹雪芹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 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 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 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 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 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 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 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 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 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 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 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 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 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 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 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 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 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 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 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 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 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 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 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 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 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 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 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