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 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 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 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 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 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 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 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 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 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惑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 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 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 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 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 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 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 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 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 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 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傅说 )胶鬲()行拂()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 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 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 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 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 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 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 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 2 遍、课文 1 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 2 句和事例 1 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 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 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 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 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 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 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 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一一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 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 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 文结构形式“总起一一分承一一阐述一一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 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 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 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 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 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 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 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 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 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 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 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 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 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 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 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 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 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 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 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 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 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 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答案 1、(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堵塞 (3)拂同弼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 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 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生与忧患,死与安乐”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课外语段练习: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翻译: 1)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3)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3—-4个 4)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答案 1、感慨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 2、桓公由树的长大,联想到岁月如流水,伤感人生如梦,世事蹉跎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对即可) 4、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 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 答案: 1、(1)曾同增 增加 (2)衡同横 堵塞 (3)拂同弼 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 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 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生与忧患,死与安乐” 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课外语段练习: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一、翻译: 1)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 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3) 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 3——4 个。 4) 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答案: 1、 感慨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 2、 桓公由树的长大,联想到岁月如流水,伤感人生如梦,世事蹉跎。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对即可) 4、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