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4课《力的合成》优质课 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一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 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 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 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同时有些学生 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 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对平行四边 形定则的理解。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 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 比。二则,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 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 1 第三单元第 4 课《力的合成》优质课 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 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 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 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同时有些学生 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 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对平行四边 形定则的理解。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 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 比。二则,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 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 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 理知识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1、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本节课兴趣 2、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①学生自由回答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②课件展示几组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分析两个女学生提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提一桶水的受力情况,引出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 念,以及等效替代的思想 【讲授】新课教学教学事件1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验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导学题纲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怎样找合力、分力? 2、怎样记录合力、分力? 3、怎样用图示做出合力、分?。 4、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存在什么的关系? 活动【活动】教学事件2学生实验展示实验结果,引出猜想 学生的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要分工合作,团结协助,高效有序地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等,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教师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 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 理知识。 4 教学过程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新课导入 1、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本节课兴趣。 2、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①学生自由回答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②课件展示几组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分析两个女学生提一桶水和一个大人提一桶水的受力情况,引出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 念,以及等效替代的思想。 活动 2【讲授】新课教学 教学事件 1 1、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验。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导学题纲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怎样找合力、分力? 2、怎样记录合力、分力? 3、怎样用图示做出合力、分?。 4、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存在什么的关系? 活动 3【活动】教学事件 2 学生实验, 展示实验结果,引出猜想 学生的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要分工合作,团结协助,高效有序地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等,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教师的活动:
指导学生实验。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1、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2、提问学生 ①你的力的方向是怎样记录的? 其他人又是怎样记录的。 强调: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更科学 ②合力与分力什么关系?合力是否为分力之和?是否为分力之差? 3、针对实验结果启发学生 ①建议学生:将合力图示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图示的箭头端相连。 ②猜想:合力与分力可能成平行四边形关系。 活动4【活动】教学事件3验证实验 学生的活动:进行试验。 教师的活动 实验步骤 (1)用两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另一个点,记下此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 (2)做两个分力的图示。 (3)用两个分力做邻边做平行四边形 (4)做出对角线表示的力的大小。 方法:①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②看对角线是标度长度的几倍,则对角线表示的力就是标度表示的力几倍。 (5)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点,记下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画图示 (6)观察比较合力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一样。 活动5【活动】总结 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我的设计预想就是学生能看着我设计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①通过 演示实验,学生认识了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②结合课本和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学生 能了解实验原理、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③通过感受实验探究的无穷魅力。所以, 我的课堂与导学题纲严丝合缝,环环相扣
指导学生实验。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1、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2、提问学生: ①你的力的方向是怎样记录的? 其他人又是怎样记录的。 强调: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更科学。 ②合力与分力什么关系?合力是否为分力之和?是否为分力之差? 3、针对实验结果启发学生: ①建议学生:将合力图示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图示的箭头端相连。 ②猜想:合力与分力可能成平行四边形关系。 活动 4【活动】教学事件 3 验证实验 学生的活动:进行试验。 教师的活动: 实验步骤: (1)用两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另一个点 ,记下此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 (2)做两个分力的图示。 (3)用两个分力做邻边做平行四边形。 (4)做出对角线表示的力的大小。 方法:①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②看对角线是标度长度的几倍,则对角线表示的力就是标度表示的力几倍。 (5)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 点,记下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画图示。 (6)观察比较合力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一样。 活动 5【活动】总结 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我的设计预想就是学生能看着我设计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①通过 演示实验,学生认识了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②结合课本和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学生 能了解实验原理、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③通过感受实验探究的无穷魅力。所以, 我的课堂与导学题纲严丝合缝,环环相扣
2、课堂设计前后呼应,先猜测后用实验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我相信经过这节课 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很坚定地告诉你:分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对矢量运算就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缺点是浪费了时间, 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学生的收获远比做了几个题多的多 3、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比如对力的方向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告诉学 生应该怎样记,而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做实验,亲自体验解决问题 的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就做实验,能做学生 实验的绝不做演示实验
2、课堂设计前后呼应,先猜测后用实验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我相信经过这节课 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很坚定地告诉你:分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对矢量运算就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缺点是浪费了时间, 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学生的收获远比做了几个题多的多。 3、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比如对力的方向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告诉学 生应该怎样记,而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做实验,亲自体验解决问题 的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就做实验,能做学生 实验的绝不做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