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 项目 内容 修改 §3.4力的合成 课题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 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 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 教学则: 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 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重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3.4力的合成 修 改 与 创 新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 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 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 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 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 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方木块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 教学 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准备 课型 课时1课时 安排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 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 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 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效果是一样的。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 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 过程 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 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 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进行新课 1、力的合成 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 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 准备 方木块 1 块、弹簧秤 2 个、橡皮筋 1 条,20cm 细线 1 条(两端打好套)、白纸 1 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课型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 200N 的一桶水,请下 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 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 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效果是一样的。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 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 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 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 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进行新课 1、力的合成 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 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
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求几个力的合力的 方法。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才能求出几个力的合力呢?也就是说合力与分力之间有 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 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 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 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 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 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 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 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实验演示: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悬挂一个钩码,拉力分别为F和F2,再用 个弹簧秤悬挂同一个钩码,拉力为F。 分析:F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即均可使钩码处 于静止状态,由于力F产生的效果与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就 叫做力F和F2的合力,这种等效代替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进一步实验 实验设计:一根橡皮条,使其伸长一定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力F作用,也可 以用2个力F和F2同时作用,如能想办法确定F和F2以及力F的方向,就可知F 与F1和F2间的关系 演示: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安装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板上。 F2
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求几个力的合力的 方法。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才能求出几个力的合力呢?也就是说合力与分力之间有 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 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 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 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 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 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 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 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实验演示: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悬挂一个钩码,拉力分别为 F1 和 F2 ,再用 一个弹簧秤悬挂同一个钩码,拉力为 F 。 分析: F1 和 F2 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 F 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即均可使钩码处 于静止状态,由于力 F 产生的效果与力 F1 和 F2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 F 就 叫做力 F1 和 F2 的合力,这种等效代替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进一步实验: 实验设计:一根橡皮条,使其伸长一定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力 F 作用,也可 以用 2 个力 F1 和 F2 同时作用,如能想办法确定 F1 和 F2 以及力 F 的方向,就可知 F 与 F1 和 F2 间的关系。 演示: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安装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板上。 甲 G E F1 F2 O C 乙 G E F O
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伸长了B这样的长度,若撤去F 和F2用一个力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相同的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则力 F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跟力F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等于F和F2的 合力,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根据选定的标度,使它们的长度 分别表示力F和F2的大小,再沿力F的方向作线段OC,根据选定的标度,使OC 的长度表示F的大小 问题:由此看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 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是不是可以用F和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呢? 学生实验:将白纸钉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橡皮条,用两只弹簧秤同时 用力互成的沿规定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的另一端伸长到0点,记下此时弹簧 秤的读数,这就是分力的大小,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条拉到位置0, 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向就是合力的方向。用力的图示作出这3 个力观察找出3个力之间的关系。 F2 结论: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两个 力的有向纯然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
橡皮条 GE 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伸长了 EO 这样的长度,若撤去 F1 和 F2 用一个力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相同的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则力 F 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跟力 F1 和 F2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 F 等于 F1 和 F2 的 合力,在力 F1 和 F2 的方向上各作线段 OA 和 OB,根据选定的标度,使它们的长度 分别表示力 F1 和 F2 的大小,再沿力 F 的方向作线段 OC,根据选定的标度,使 OC 的长度表示 F 的大小。 问题:由此看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 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是不是可以用 F1 和 F2 的有向线段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呢? 学生实验:将白纸钉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橡皮条,用两只弹簧秤同时 用力互成的沿规定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的另一端伸长到 O 点,记下此时弹簧 秤的读数,这就是分力的大小,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条拉到位置 O, 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用力的图示作出这 3 个力观察找出 3 个力之间的关系。 结论: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两个 力的有向纯然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 F1 F2 F
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上图所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 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 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 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 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 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 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 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 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探究、验证,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 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 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 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五、布置作业 1、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来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上图所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 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 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 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 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 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 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 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 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 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 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 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 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五、布置作业 l、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来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你身边还有没有物体受共点力的例子?试举出来。 3、课后完成课本上第67页的练习第1、2题做在本 4、思考: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3.4力的合成 1、合力: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的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 板书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合力 设计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3、求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1.由代数和到矢量和是一个思维的飞跃,既要讲透又要耐心等待学生的感悟、理解,不可 操之过急,在今后几节课的教学中要反复点拨、讲解。2.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行四 教学 边形定则,应在学生充分掌握图解法的基础上,再学习应用计算法。 反思
2、你身边还有没有物体受共点力的例子?试举出来。 3、课后完成课本上第 67 页的练习第 1、2 题做在本 上。 4、思考: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板书 设计 §3.4力的合成 1、合力: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的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 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3、求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 反思 1.由代数和到矢量和是一个思维的飞跃,既要讲透又要耐心等待学生的感悟、理解,不可 操之过急,在今后几节课的教学中要反复点拨、讲解。 2.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行四 边形定则,应在学生充分掌握图解法的基础上,再学习应用计算法
集体备课教案 项目 内容 修改 §3.5力的分解 课题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 效果 4.知道合力和(两等大)分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标 5.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6.体会力的分解合成在实际应用的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8.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 1.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重 教学难点 难点 1.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3.5力的分解 修 改 与 创 新 教学 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 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 效果 4. 知道合力和(两等大)分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5. 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6. 体会力的分解合成在实际应用的的好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8.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 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1.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2.知道合力与分力间的某些关系,求未知 教学 准备 课型 课时 安排
2. 知道合力与分力间的某些关系,求未知。 教学 准备 课型 课时 安排 1课时
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可以用一个力来等效 替换某几个力,这个过叫做力的合成。那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用几 个力来等效替换某一个力呢?这个过程就叫做力的分解。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内容。 、力的分解 【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师:如何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呢?生: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两个 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是以两个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 形求对角线,而力的分解则是以一个已知的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相邻 的边。 教学 师:不错!由此可以看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过程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 个相邻的边,那大家看看黑板,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力,那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 两个分力呢? 师:好多学生犹豫了,为什么呢?相信不少同学已经看出来了,如果没有特 殊限制,那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同一个力F可 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如下图: F
教学 过程 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可以用一个力来等效 替换某几个力,这个过叫做力的合成。那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用几 个力来等效替换某一个力呢?这个过程就叫做力的分解。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内容。 一、力的分解 【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师:如何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呢?生: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两个 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是以两个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 形求对角线,而力的分解则是以一个已知的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相邻 的边。 师:不错!由此可以看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 个相邻的边,那大家看看黑板,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力,那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 两个分力呢? 师:好多学生犹豫了,为什么呢?相信不少同学已经看出来了,如果没有特 殊限制,那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同一个力 F 可 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如下图: F 1 F 2 F 3 F 4 F 5 F 6 F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作平行四边形,注意学生作图的顺序。 从上图可以看出,力F可以分成F1、F2,也可以分成F3、F4,还可以分成 Fs、F6,还可以……,也就是说可以用来等效替换F的分力有无数对。 二、将一个已知力力分解的几种情况: 1、已知两个分力方向。 2、已知其中一个分力F的大小 和方向 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结论:1、当F+F2>F时有两组解。2、当F+F2|=F时有唯一的一组 解。3、当F+F<F时无解 4、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作平行四边形,注意学生作图的顺序。 从上图可以看出,力 F 可以分成 F1 、F2,也可以分成 F3 、F4,还可以分成 F5 、F6,还可以……,也就是说可以用来等效替换 F 的分力有无数对。 二、将一个已知力力分解的几种情况: 1、已知两个分力方向。 2、已知其中一个分力 F1 的大小 和方向 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结论:1、当 F1 + F2 F 时有两组解。2、当 F1 + F2 = F 时有唯一的一组 解。3、当 F1 + F2 F 时无解。 4、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