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I》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01001019作物育种学I(The breeding of crops I) 二、开课对像 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的性质 必修、专业核心课。 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总论介绍作物育种基本的、一般的、共同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任 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据、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植资源:并根据各该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 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 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还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 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五、基本要求 1、掌握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掌握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 3、了解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5、掌握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了解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有方法: 7、掌握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8、了解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 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作物生产科学的两个不可偏缺的主要学科。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4 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0。 (一)绪论(理论2学时)》 1、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2、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3、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4、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二)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理论4学时) 1、作物的繁殖方式 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三)种植资源(理论2学时,实验学时4) 1、种植资源的重要性
《作物育种学Ⅰ》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01001019 作物育种学Ⅰ(The breeding of crops Ⅰ) 二、开课对象 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的性质 必修、专业核心课。 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总论介绍作物育种基本的、一般的、共同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任 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植资源;并根据各该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 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 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还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 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五、基本要求 1、掌握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掌握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 3、了解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5、掌握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了解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掌握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8、了解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 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作物生产科学的两个不可偏缺的主要学科。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4 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0。 (一)绪论(理论2学时) 1、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2、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3、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4、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二)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理论4学时) 1、作物的繁殖方式 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三)种植资源(理论2学时,实验学时4) 1、种植资源的重要性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种植资源工作的内容 4、实验内容:西藏农牧学院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调查 (四)育种目标(理论4学时,实验学时2) 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2、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3、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4、实验内容: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 5、西藏常规作物育种目标制定 (五)引种和选择育种(理论4学时) 1、引种和驯化 2、选择育种 (六)回交育种(理论学时2) 1、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2、回交育种方法 3、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七)杂交育种(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 1、杂交育种的意义 2、亲本选配 3、杂交方式 4、杂种后代的处理 5、杂交育种程序 6、回交育种 7、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 8、小麦种子室内检验 9、实验内容:小麦、大麦及玉米籽粒品质分析 (八)诱变育种(理论4学时) 1、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2、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3、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 4、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 5、诱变育种的实例 6、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九)远缘杂交(理论4学时) 1、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2、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3、远缘杂交育种的其他策略 (十)倍性育种(理论2学时,试验学时2) 1、多倍体育种 2、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种植资源工作的内容 4、实验内容:西藏农牧学院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调查 (四)育种目标(理论4学时,实验学时2) 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2、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3、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4、实验内容: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 5、西藏常规作物育种目标制定 (五)引种和选择育种(理论4学时) 1、引种和驯化 2、选择育种 (六)回交育种(理论学时2) 1、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2、回交育种方法 3、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七)杂交育种(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 1、杂交育种的意义 2、亲本选配 3、杂交方式 4、杂种后代的处理 5、杂交育种程序 6、回交育种 7、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 8、小麦种子室内检验 9、实验内容:小麦、大麦及玉米籽粒品质分析 (八)诱变育种(理论4学时) 1、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2、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3、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 4、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 5、诱变育种的实例 6、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九)远缘杂交(理论4学时) 1、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2、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3、远缘杂交育种的其他策略 (十)倍性育种(理论2学时,试验学时2) 1、多倍体育种 2、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3、实验内容:小麦花药培养 (十一)杂种优势利用(理论学时4) 1、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2、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3、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4、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 5、配合力及其测定 6、杂交种的类别 7、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十二)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理论学时4) 1、雄性不育的遗传 2、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 3、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4、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十三)抗病虫育种(理论2学时) 1、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 3、品种的抗虫性及其鉴定 4、抗病虫品种的选育 (十四)抗逆性育种(理论2学时) 1、抗逆性育种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2、抗寒育种 3、抗早性育种 4、耐湿性育种 5、耐盐性育种 6、耐铝性育种 (十五)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理论2学时) 1、群体改良的意义 2、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3、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4、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十六)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理论2学时) 1、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2、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 3、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十七)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理论2学时) 1、作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与利用现状 2、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3、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 4、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
3、实验内容:小麦花药培养 (十一)杂种优势利用(理论学时4) 1、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2、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3、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4、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 5、配合力及其测定 6、杂交种的类别 7、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十二)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理论学时4) 1、雄性不育的遗传 2、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 3、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4、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十三)抗病虫育种(理论2学时) 1、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2、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 3、品种的抗虫性及其鉴定 4、抗病虫品种的选育 (十四)抗逆性育种(理论2学时) 1、抗逆性育种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2、抗寒育种 3、抗旱性育种 4、耐湿性育种 5、耐盐性育种 6、耐铝性育种 (十五)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理论2学时) 1、群体改良的意义 2、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3、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4、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十六)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理论2学时) 1、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2、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 3、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十七)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理论2学时) 1、作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与利用现状 2、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3、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 4、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
5、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十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理论2学时) 1、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2、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的标记定位 3、作物MAS育种 (十九)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二十)种子生产与管理(理论2学时) 1、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 2、不同育种试验阶段的试验技术 3、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4、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分析 5、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 6、国外农作物品种登记和管理 7、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管理 8、种子生产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张天真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 潘家驹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农业出版社,1992
5、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十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理论2学时) 1、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2、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的标记定位 3、作物MAS育种 (十九)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二十)种子生产与管理(理论2学时) 1、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 2、不同育种试验阶段的试验技术 3、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4、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分析 5、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 6、国外农作物品种登记和管理 7、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管理 8、种子生产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张天真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 潘家驹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农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