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1024《作物栽培学I》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01001024作物栽培学I(Crop Cultivation I) 二、开课对象 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类型 必修、专业核心课 四、课程性质和特点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这个理论基 础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稳产、环保的栽培技术措施及其理论依据,以不断提高产量 和品质的一门技术性、综合性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且密切联系生产实 际。是农学专业的必修主干专业课。 五、课程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作物栽培学Ⅱ》的必修基础课。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成本, 提高种植效益,改善栽培技术措施,作物生产必须要良种与良法配套,其中的良法主要 为作物栽培学。本课程内容是良法的基本依据和原理。因此,主要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 律的基本共性以及个别作物的特殊性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基本措施和方法原 理,了解和掌握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才能指导农业生产实际。 六、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本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专业学习者,通过理论教学、实验 操作,了解和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中的共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 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 术措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作物形态特征和发育特性,发现并分 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 七、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应先修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 象、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作物栽培 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 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4 学时:64(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第一节作物与作物栽培学(1学时) 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基本概念: 2、作物栽培学性质和目的 3、作物栽培学特点和任务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于研究方法(1学时) 1、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与发展 2、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3、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4、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第三节作物生产概况(2学时)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2、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01001024 《作物栽培学Ⅰ》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01001024 作物栽培学Ⅰ (Crop Cultivation Ⅰ) 二、开课对象 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类型 必修、专业核心课 四、课程性质和特点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这个理论基 础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稳产、环保的栽培技术措施及其理论依据,以不断提高产量 和品质的一门技术性、综合性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且密切联系生产实 际。是农学专业的必修主干专业课。 五、课程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作物栽培学Ⅱ》的必修基础课。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成本, 提高种植效益,改善栽培技术措施,作物生产必须要良种与良法配套,其中的良法主要 为作物栽培学。本课程内容是良法的基本依据和原理。因此,主要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 律的基本共性以及个别作物的特殊性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基本措施和方法原 理,了解和掌握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才能指导农业生产实际。 六、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本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专业学习者,通过理论教学、实验 操作,了解和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中的共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 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 术措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作物形态特征和发育特性,发现并分 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 七、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应先修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 象、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作物栽培 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 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4 学时:64(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第一章 绪 论(4 学时) 第一节 作物与作物栽培学(1 学时) 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基本概念: 2、作物栽培学性质和目的 3、作物栽培学特点和任务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于研究方法(1 学时) 1、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与发展 2、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3、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4、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第三节 作物生产概况(2 学时)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2、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3、西藏作物生产概况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理论6,实验4) 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传播与栽培史(2学时) 1、作物起源的研究 2、作物地理起源中心 3、作物的传播与变异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2学时) 1、作物的分类 2、各类作物的简述 实验一、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植株形态特征识别实验2学时 实验二、西藏主要大田作物根系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实验2学时 第三节种植业区划(2学时) 1、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2、我国的种植业区划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理论12,实验6) 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及相关关系(2学时) 1、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2、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概念和相关关系 第二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6) 1、种子的萌发 2、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和生长 实验三、大田作物种子形态特征识别和萌芽观察实验2学时 实验四、西藏主要大田作物开花期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实验2学时 第三节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2学时) 1、基本概念: 2、计算方法和生产中的应用 3、影响生育期长短的因素 4、作物的生长中心 第四节作物的发育特性(2学时) 1、作物的感温性 2、作物的感光性 3、作物的阶段发育 4、作物发育特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实验五、西藏主要大田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实验2学时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10学时) 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1.5学时) 1、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2、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 3、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1.5学时) 1、太阳辐射 2、光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西藏作物生产概况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理论 6,实验 4)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传播与栽培史(2 学时) 1、作物起源的研究 2、作物地理起源中心 3、作物的传播与变异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2 学时) 1、作物的分类 2、各类作物的简述 实验一、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植株形态特征识别实验 2 学时 实验二、西藏主要大田作物根系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实验 2 学时 第三节 种植业区划(2 学时) 1、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2、我国的种植业区划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理论 12,实验 6)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及相关关系(2 学时) 1、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2、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概念和相关关系 第二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6) 1、种子的萌发 2、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和生长 实验三、大田作物种子形态特征识别和萌芽观察实验 2 学时 实验四、西藏主要大田作物开花期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实验 2 学时 第三节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2 学时) 1、基本概念: 2、计算方法和生产中的应用 3、影响生育期长短的因素 4、作物的生长中心 第四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2 学时) 1、作物的感温性 2、作物的感光性 3、作物的阶段发育 4、作物发育特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实验五、西藏主要大田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实验 2 学时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10 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1.5 学时) 1、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2、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 3、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1.5 学时) 1、太阳辐射 2、光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光照长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1.5学时) 1、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 2、积温及作物生产的界限温度 3、作物温周期现象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1.5学时) 1、作物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2、作物的需水规律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1.5学时) 1、温室效应 2、作物与氧气、二氧化碳 第六节作物与土壤(1.5学时) 1、土壤质地与作物生长 2、土壤耕地类型、深度与作物生长 3、土壤生物性、养分、水分与作物生长 第七节作物与营养元素(1学时) 1、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2、作物营养关键时期 第五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实验2) 第一节作物产量的形成(4学时) 1、 作物产量的概念 2、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关系 3、作物产量的形成 第二节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2学时) 1、作物产量与光和作用 2、作物群体与群体光能利用率 3、作物的生长分析 4、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5、影响产量的因素 实验六、西藏麦类作物经济性状观察实验2学时 第三节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其形成(2学时) 1、作物产品品质的含义 2、作物产品品质的形成 3、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第六章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8学时,实验4学时) 第一节选地与整地技术(1学时) 第二节播期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2学时) 1、品种选择 2、种子精选 3、种子处理 第三节播种技术(2学时) 1、作物与播期 2、播种量的确定与影响因素 3、播种方式 4、播种质量 第四节田间管理技术(2学时) 1、苗期管理
4、光照长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1.5 学时) 1、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 2、积温及作物生产的界限温度 3、作物温周期现象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1.5 学时) 1、作物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2、作物的需水规律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1.5 学时) 1、温室效应 2、作物与氧气、二氧化碳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1.5 学时) 1、土壤质地与作物生长 2、土壤耕地类型、深度与作物生长 3、土壤生物性、养分、水分与作物生长 第七节 作物与营养元素(1 学时) 1、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2、作物营养关键时期 第五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 学时,实验 2) 第一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4 学时) 1、作物产量的概念 2、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关系 3、作物产量的形成 第二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2 学时) 1、作物产量与光和作用 2、作物群体与群体光能利用率 3、作物的生长分析 4、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5、影响产量的因素 实验六、西藏麦类作物经济性状观察实验 2 学时 第三节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其形成(2 学时) 1、作物产品品质的含义 2、作物产品品质的形成 3、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第六章 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8 学时,实验 4 学时) 第一节 选地与整地技术(1 学时) 第二节 播期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2 学时) 1、品种选择 2、种子精选 3、种子处理 第三节 播种技术(2 学时) 1、作物与播期 2、播种量的确定与影响因素 3、播种方式 4、播种质量 第四节 田间管理技术(2 学时) 1、苗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