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作物栽培学 Crop Cultiv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三章 小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4,文件大小:854KB,团购合买
第一节 生产与分布 一、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二、起源与栽培历史 三、生产发展概况 四、分布与区划 第二节 分类和品种 一、分类 二、西藏小麦种的类型与分布 三、西藏小麦的特点与品种介绍 第三节 生长发育 一、种子生理 二、生育期和生育阶段 三、营养器官的建成 四、生殖器官的建成 五、分蘖与成穗 第四节 土肥水条件 一、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环境 二、麦田的培肥 三、麦田的水分 四、肥水条件对小麦品种的影响 第五节 栽培技术 一、冬小麦栽培技术 二、春小麦栽培技术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三章小 麦 第一节 生产与分布 小麦(学名TriticumL:英名wheat)隶属于禾本科,小麦属。它是世界主要的粮食 作物,全世界近1/3以上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因此, 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重要粮食作物。 一、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仅次于水稻,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城乡的发展与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小麦具有以下特性: (一)适应性广 由于小麦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冬性到春性的不同数量等级,使小麦具有秋播、春 播等多种生态类型,加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众多地域品种,从 而不论在世界还是我国,几乎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有小麦生长。这表明,小麦具有广泛 的生态适应性。 (二)营养价值高,加工特性好 小麦的籽粒营养丰富,含蛋白质8-16%,碳水化合物60-80%,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 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含量也较高,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所含的人类必需的蛋 白质与氨基酸,并与淀粉含量构成较合理的比例,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加工多样性和加工品 种最好的作物。 (三)有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由于小麦类型和品种繁多,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热量状况予以选择,从而使其与其他 作物实行轮作、间套和复种,也可在秋冬种植,从而有利于田间空间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也可延长周年中光热资源在时间上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此之外,小麦籽粒水分含量较低,耐贮藏运输,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机械化,有利于 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是许多轻工业及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副产品秸秆与麸皮也是不可 缺少的加工原料和家畜饲料。 二、起源与栽培历史 (一)起源 人类栽培小麦始于大约一万年以前近东地区的“新月沃土”地带,这里气候冷凉,为 草原和半草原地带,小麦越年生长,阶段发育上冬性较强,春性极弱,生态特性分别为干 旱浅山及山前型(野生一粒小麦)和山坡草原与林间空地型(野生二粒小麦)。多数学者 认为:古代人们最早采集野生一粒小麦做为食物,此事大概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大约 在公元前7500-公元前6750年,出现了穗轴坚韧的栽培一粒小麦,并逐步取代了前者。 110

110 第三章 小 麦 第一节 生产与分布 小麦(学名 Triticum L;英名 wheat)隶属于禾本科,小麦属。它是世界主要的粮食 作物,全世界近 1/3 以上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因此, 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重要粮食作物。 一、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仅次于水稻,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城乡的发展与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小麦具有以下特性: (一)适应性广 由于小麦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冬性到春性的不同数量等级,使小麦具有秋播、春 播等多种生态类型,加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众多地域品种,从 而不论在世界还是我国,几乎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有小麦生长。这表明,小麦具有广泛 的生态适应性。 (二)营养价值高,加工特性好 小麦的籽粒营养丰富,含蛋白质 8-16%,碳水化合物 60-80%,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 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含量也较高,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所含的人类必需的蛋 白质与氨基酸,并与淀粉含量构成较合理的比例,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加工多样性和加工品 种最好的作物。 (三)有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由于小麦类型和品种繁多,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热量状况予以选择,从而使其与其他 作物实行轮作、间套和复种,也可在秋冬种植,从而有利于田间空间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也可延长周年中光热资源在时间上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此之外,小麦籽粒水分含量较低,耐贮藏运输,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机械化,有利于 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是许多轻工业及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副产品秸秆与麸皮也是不可 缺少的加工原料和家畜饲料。 二、起源与栽培历史 (一)起源 人类栽培小麦始于大约一万年以前近东地区的“新月沃土”地带,这里气候冷凉,为 草原和半草原地带,小麦越年生长,阶段发育上冬性较强,春性极弱,生态特性分别为干 旱浅山及山前型(野生一粒小麦)和山坡草原与林间空地型(野生二粒小麦)。多数学者 认为:古代人们最早采集野生一粒小麦做为食物,此事大概发生在公元前 8000 年。大约 在公元前 7500-公元前 6750 年,出现了穗轴坚韧的栽培一粒小麦,并逐步取代了前者

到公元前7000年前后,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已有栽培一粒小麦的种植,并由那里传播到中 欧和西欧,另一说法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的栽培一粒小麦与栽培二粒小麦都直接来自近 东。 关于野生二粒小麦的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虽然J.R.Harlan认为近东早在发掘出野 生一粒小麦的一些古代文化遗址中己有少量野生二粒小麦的遗迹。实际上,公元前7000 年时期栽培一粒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已在近东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公元前6000一公元前 4000年,栽培二粒小麦又从美索不达米亚低地传播到埃及、地中海盆地、欧洲、中亚、 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通过对小麦栽培起源的考古证明和实地勘探,在南土耳其、北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 邻近地区,以及前苏联的外高加索等地,分布有大量的野生小麦和近缘属山羊草以及众多 的栽培小麦的变异类型,所以近东地区是公认的小麦原始起源中心。我国小麦类型极多, 从文献记载、考古遗物以及我国西南、西北高原目前尚有野生状态的小麦草证明,我国是 重要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此外,埃塞俄比亚、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等也是一些种的 起源地。 (二)栽培历史 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不论从我国古代文献上有关小麦的记载来看,或从考古发 掘实物推断,都可以认定我国有史以来就有小麦栽培。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来”,即 小麦的记载。在汉代已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西汉时将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称为宿麦(《准 南子》,《汉书·食货志》),春种秋收的春小麦称为旋麦(《汜胜之书》。在隋唐时代,土蕃 己有小麦青稞的栽培,且五谷中以麦熟为首(《旧唐书·吐蕃传》)。此外,西北、西南等 地也已开始种植小麦。在明代《天工开物》(公元1637年)中有“燕、秦、晋、豫、齐 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 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的记载。可见,及至明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从《地 方志》有关记载中亦有佐证。当时全国25个省,各省都有很多的府、州、县种植小麦。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911个府、州、县种植小麦。虽然我国种植小麦的历史比较久远, 但显然晚于近东一一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筱田统、曹隆茅(1983) 认为中国的小麦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来的,这种意见不能成立,因为远在张骞出使西域(公 元前138年和119年)之前我国就已栽培小麦了。有人根据我国西藏高原有自然断穗轴的 普通小麦、黄河流域有粗山羊草(小麦D染色体组的供体)和全国各地都有多年生小麦族 植物的事实,认为我国的小麦是由古人将野生种驯化栽培而成,但我国尚缺少自然形成普 通小麦的条件,因而这种意见也是证据不足,所以,我国小麦究竟在何时、从何处、通过 什么途径引入中国予以栽培,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生产发展状况 (一)世界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俄罗斯、北美和欧洲,其中,俄罗斯、中国、美国、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等欧洲 国家,小麦面积在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比重虽然较小,单产水平却很高。小麦播种面积较 大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垦殖耕地面积较大,但耕作较粗放,单产较低: 111

111 到公元前 7000 年前后,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已有栽培一粒小麦的种植,并由那里传播到中 欧和西欧,另一说法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的栽培一粒小麦与栽培二粒小麦都直接来自近 东。 关于野生二粒小麦的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虽然 J.R.Harlan 认为近东早在发掘出野 生一粒小麦的一些古代文化遗址中已有少量野生二粒小麦的遗迹。实际上,公元前 7000 年时期栽培一粒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已在近东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公元前 6000—公元前 4000 年,栽培二粒小麦又从美索不达米亚低地传播到埃及、地中海盆地、欧洲、中亚、 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通过对小麦栽培起源的考古证明和实地勘探,在南土耳其、北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 邻近地区,以及前苏联的外高加索等地,分布有大量的野生小麦和近缘属山羊草以及众多 的栽培小麦的变异类型,所以近东地区是公认的小麦原始起源中心。我国小麦类型极多, 从文献记载、考古遗物以及我国西南、西北高原目前尚有野生状态的小麦草证明,我国是 重要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此外,埃塞俄比亚、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等也是一些种的 起源地。 (二)栽培历史 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不论从我国古代文献上有关小麦的记载来看,或从考古发 掘实物推断,都可以认定我国有史以来就有小麦栽培。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来”,即 小麦的记载。在汉代已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西汉时将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称为宿麦(《淮 南子》,《汉书·食货志》),春种秋收的春小麦称为旋麦(《汜胜之书》。在隋唐时代,土蕃 已有小麦青稞的栽培,且五谷中以麦熟为首(《旧唐书·吐蕃传》)。此外,西北、西南等 地也已开始种植小麦。在明代《天工开物》(公元 1637 年)中有“燕、秦、晋、豫、齐、 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 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的记载。可见,及至明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从《地 方志》有关记载中亦有佐证。当时全国 25 个省,各省都有很多的府、州、县种植小麦。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 1911 个府、州、县种植小麦。虽然我国种植小麦的历史比较久远, 但显然晚于近东——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筱田统、曹隆茅(1983) 认为中国的小麦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来的,这种意见不能成立,因为远在张骞出使西域(公 元前 138 年和 119 年)之前我国就已栽培小麦了。有人根据我国西藏高原有自然断穗轴的 普通小麦、黄河流域有粗山羊草(小麦 D 染色体组的供体)和全国各地都有多年生小麦族 植物的事实,认为我国的小麦是由古人将野生种驯化栽培而成,但我国尚缺少自然形成普 通小麦的条件,因而这种意见也是证据不足,所以,我国小麦究竟在何时、从何处、通过 什么途径引入中国予以栽培,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生产发展状况 (一)世界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俄罗斯、北美和欧洲,其中,俄罗斯、中国、美国、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等欧洲 国家,小麦面积在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比重虽然较小,单产水平却很高。小麦播种面积较 大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垦殖耕地面积较大,但耕作较粗放,单产较低;

而单产较高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少,主要靠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 弥补耕地的不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世界每年小麦进出口额约为1亿t左右。亚洲、 非洲为净进口,其他洲为净出口,世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 根廷,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中国、意大利、埃及、日本等。 (二)中国的生产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50余年间,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面积相对稳定,单产和总产 持续增长,但发展过程有起伏。总的来说,前25年徘徊,缓慢增长,后20余年持续快速 增长。具体分析小麦生产能力的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恢复一一发展一一下降一一恢复阶段(1949-1965)在1949-1953年小麦产量由 1949年的13800kt提高到1953年的18300kt,增长32.6%,基本上属于恢复生产:1954-1960 年小麦产量由1953年的18300kt提高到1960年的22100kt,增长20.8%:1961一1963年 由1960年的22100kt下降到1963年的18500kt,减产16.3%,基本回到1953年的产量水 平:1964一1965年由1963年的18500kt提高到25200kt,属恢复性增长。 2.缓慢提高阶段(1966-1969)4年间小麦产量由1965年的25200kt提高到27600kt, 增长9.5%,为小麦生产的缓慢提高阶段。 3.快速提高阶段(1970-1986)自从国务院于1970年召开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大 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发展小麦生产。17年间,小麦产量以年增长13.3%的速度发展。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6年的8年间,小麦产量由1978年的53850kt猛增到1986 年的90040kt。 4.稳步提高阶段(1987年以后)1987-1990年小麦产量由1986年的90040kt提高 到1990年的99350kt,年均增长率为2.58%。 (三)西藏的生产发展状况 西藏小麦含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在粮食生产中仅次于裸大麦占第二位。在民主改革 以前,春小麦一般单产仅为375公斤/公顷上下,在民主改革以后,春小麦的生产有了较 大的变化。进入1980年以后,春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基本波动在1.4-2.07万公顷之间,占 粮食作物面积的7.5-11.1%,而单产则在逐年提高。至于冬小麦,在旧西藏,仅在海拔3000 米以下地区有少量种植,单产仅750kg/公顷左右。通过1952-1972年的系统、深入的研 究,使冬小麦大面积推广,总产和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西藏各地单产7500kg/公 顷以上的田块不断涌现,对西藏小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分布和区划 (一)中国的分布和区划 我国小麦分布,北起黑龙江漠河县,南至海南岛,西抵天山脚下,东达沿海诸岛,平 原及高山均有种植。为了因地制宜推广与改进农业技术,必须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稳步 地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1996《中国小麦学》提出我国小麦现阶段区划,共分3个主区、10个亚区和29个副 区。 1.春(播)麦区 春麦在全国不少省(自治区)均由种植,但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 112

112 而单产较高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少,主要靠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 弥补耕地的不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世界每年小麦进出口额约为 1 亿 t 左右。亚洲、 非洲为净进口,其他洲为净出口,世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 根廷,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中国、意大利、埃及、日本等。 (二)中国的生产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 50 余年间,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面积相对稳定,单产和总产 持续增长,但发展过程有起伏。总的来说,前 25 年徘徊,缓慢增长,后 20 余年持续快速 增长。具体分析小麦生产能力的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 4 个阶段。 1. 恢复——发展——下降——恢复阶段(1949-1965) 在 1949-1953 年小麦产量由 1949年的13800kt提高到1953年的18300kt,增长32.6%,基本上属于恢复生产;1954-1960 年小麦产量由 1953 年的 18300kt 提高到 1960 年的 22100kt,增长 20.8%;1961—1963 年 由 1960 年的 22100kt 下降到 1963 年的 18500kt,减产 16.3%,基本回到 1953 年的产量水 平;1964—1965 年由 1963 年的 18500kt 提高到 25200kt,属恢复性增长。 2. 缓慢提高阶段(1966-1969)4 年间小麦产量由 1965 年的 25200kt 提高到 27600kt, 增长 9.5%,为小麦生产的缓慢提高阶段。 3. 快速提高阶段(1970-1986) 自从国务院于 1970 年召开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大 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发展小麦生产。17 年间,小麦产量以年增长 13.3%的速度发展。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 1986 年的 8 年间,小麦产量由 1978 年的 53850kt 猛增到 1986 年的 90040kt。 4. 稳步提高阶段(1987 年以后) 1987-1990 年小麦产量由 1986 年的 90040kt 提高 到 1990 年的 99350kt,年均增长率为 2.58%。 (三)西藏的生产发展状况 西藏小麦含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在粮食生产中仅次于裸大麦占第二位。在民主改革 以前,春小麦一般单产仅为 375 公斤/公顷上下,在民主改革以后,春小麦的生产有了较 大的变化。进入 1980 年以后,春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基本波动在 1.4-2.07 万公顷之间,占 粮食作物面积的 7.5-11.1%,而单产则在逐年提高。至于冬小麦,在旧西藏,仅在海拔 3000 米以下地区有少量种植,单产仅 750kg/公顷左右。通过 1952-1972 年的系统、深入的研 究,使冬小麦大面积推广,总产和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西藏各地单产 7500kg/公 顷以上的田块不断涌现,对西藏小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分布和区划 (一)中国的分布和区划 我国小麦分布,北起黑龙江漠河县,南至海南岛,西抵天山脚下,东达沿海诸岛,平 原及高山均有种植。为了因地制宜推广与改进农业技术,必须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稳步 地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1996《中国小麦学》提出我国小麦现阶段区划,共分 3 个主区、10 个亚区和 29 个副 区。 1. 春(播)麦区 春麦在全国不少省(自治区)均由种植,但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

大多地处寒冷、干旱或高原地带。 ①东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大连、营口两市和锦 州市个别县以外的大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和哲里木三个盟及赤峰市。这里属寒、 中温带,小麦分布海拔14-1087m,播期4月中旬,成熟期为8月10日左右,农作物一年 一熟。干旱常导致各春麦区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可分为3个副区。 1〉北部高寒副区 2〉东部湿润副区 3〉西部干旱副区 ②北部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包 括内蒙古的锡盟、宇盟、伊盟、巴盟以及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市,河北张家口、承德二 市,山西大同市和雁北地区、忻县地区大部,吕梁和太原部分,以及陕西榆林地区部分县。 这里寒冷干燥,海拔700-1500米,全亚区日照充足,但水资源贫乏,雨量不足,保证率 低,是制约小麦高产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小麦播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期为7 月10日左右。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可依降水量不同划分为二副区。 4〉北部高原干旱副区 5〉南部丘陵平原半干旱副区 ③西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体,包括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宁夏银川、石嘴山市及银南地 区全部及固原地区大部:甘肃兰州、临夏、张掖、武威、酒泉全部以及定西、天水、甘南 州部分县: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及黄南、海南州的个别县。这里年≥10℃积温 2840-3600℃,降水不足300mm,春小麦通常在3月中、上旬播种,7月底左右成熟,由于 主要麦田均分布于河川沿岸,有补偿雨水的严重不足,辅之光照资源丰富,故历年小麦亩 产高居各春麦区之首,可分为4个副区。 6)银、宁灌溉副区 7〉陇西丘陵副区 8〉河西走廊副区 9〉荒漠干旱副区 2.冬(秋播)麦区 冬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大,亩产高,总产多,分布范围北起长城 以南,西自岷山、大雪山以东,以秦岭及淮河为界,以北为北方冬麦区,以南为南方冬麦 区。 ④北部冬(秋播)麦亚区 本亚区东起辽东半岛,沿长城及燕山南麓进入河北,向西跨越太行山经黄土高原的山 西中部与东南部及陕西北部,向西迄至甘肃陇东地区,以及京、津二市,形成东西向狭长 地带。这里属暖温带,全年降水量440-710mm,近年来,随着冬季气候变暖,低温冻害己 有所减轻,但干旱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最主要问题。小麦播期多在9月初至9月下旬,成 熟期6月中、下至7月上旬。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为主,可划分为3个副区。 113

113 大多地处寒冷、干旱或高原地带。 ①东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大连、营口两市和锦 州市个别县以外的大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和哲里木三个盟及赤峰市。这里属寒、 中温带,小麦分布海拔 14-1087m,播期 4 月中旬,成熟期为 8 月 10 日左右,农作物一年 一熟。干旱常导致各春麦区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可分为 3 个副区。 1〉北部高寒副区 2〉东部湿润副区 3〉西部干旱副区 ②北部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包 括内蒙古的锡盟、宇盟、伊盟、巴盟以及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市,河北张家口、承德二 市,山西大同市和雁北地区、忻县地区大部,吕梁和太原部分,以及陕西榆林地区部分县。 这里寒冷干燥,海拔 700-1500 米,全亚区日照充足,但水资源贫乏,雨量不足,保证率 低,是制约小麦高产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小麦播期 3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成熟期为 7 月 10 日左右。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可依降水量不同划分为二副区。 4〉北部高原干旱副区 5〉南部丘陵平原半干旱副区 ③西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体,包括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宁夏银川、石嘴山市及银南地 区全部及固原地区大部;甘肃兰州、临夏、张掖、武威、酒泉全部以及定西、天水、甘南 州部分县;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及黄南、海南州的个别县。这里年≥10℃积温 2840-3600℃,降水不足 300mm,春小麦通常在 3 月中、上旬播种,7 月底左右成熟,由于 主要麦田均分布于河川沿岸,有补偿雨水的严重不足,辅之光照资源丰富,故历年小麦亩 产高居各春麦区之首,可分为 4 个副区。 6〉银、宁灌溉副区 7〉陇西丘陵副区 8〉河西走廊副区 9〉荒漠干旱副区 2. 冬(秋播)麦区 冬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大,亩产高,总产多,分布范围北起长城 以南,西自岷山、大雪山以东,以秦岭及淮河为界,以北为北方冬麦区,以南为南方冬麦 区。 ④北部冬(秋播)麦亚区 本亚区东起辽东半岛,沿长城及燕山南麓进入河北,向西跨越太行山经黄土高原的山 西中部与东南部及陕西北部,向西迄至甘肃陇东地区,以及京、津二市,形成东西向狭长 地带。这里属暖温带,全年降水量 440-710mm,近年来,随着冬季气候变暖,低温冻害已 有所减轻,但干旱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最主要问题。小麦播期多在 9 月初至 9 月下旬,成 熟期 6 月中、下至 7 月上旬。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为主,可划分为 3 个副区

10)燕太山麓平原副区 11〉晋冀山地盆地副区 12〉黄土高原沟壑副☒ ⑤、黄淮冬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以淮河一一秦岭为界,西沿渭河河谷直抵春麦区边界, 东临海滨,包括山东省、河南省除信阳地区外的全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二省 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及山西南部,甘肃天水全部,平凉及定西地区部分。这里 平均海拔100-600m,年降水量520-980mm,小麦多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5月底6 月初成熟,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常高温低湿,易形成干热风危害,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 可分为3个副区。 13〉黄淮平原副区 14)汾渭谷地副区 15〉胶东丘陵副区 ⑥长江中下游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阳地区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的部 分地区,这里海拔2-341m,降水量830-1870mm,小麦品种为弱冬性或春性,适宜播期10 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为5月下旬前后。在小麦生长期间常受湿渍危害,此外,赤 霉病亦发生较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可分为4个副区。 16)江淮平原副区 17)沿江滨湖副区 18〉浙皖南部山地副区 19〉湘赣丘陵副区 ⑦西南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陕西以及湖北、湖南部分,这里海拔500-1500m, 年降水量500-1100mm,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在5月中旬左右, 在小麦生长期间,干旱时有发生,此外赤霉病在多雨年份局部地区间有发生,小麦品种多 为春性,以一年二熟农作制为主体。可分为3个副区。 20〉云贵高原副区 21〉四川盆地副区 22〉陕南鄂西山地丘陵副区 ⑧华南冬麦亚区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全部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 区,这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在小麦生长的11月至次年2月,干旱少雨,给冬种春管 带来不利影响,2月底后,多雨寡照,使病虫为害加剧,小麦品种主要为春性,少数为弱 冬性,一般11月上、中旬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农作物以二年三熟为主,可 分为2个副区。 23〉内陆山地丘陵副区 24〉沿海平原副区 3、冬春麦兼播区 114

114 10〉燕太山麓平原副区 11〉晋冀山地盆地副区 12〉黄土高原沟壑副区 ⑤、黄淮冬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以淮河——秦岭为界,西沿渭河河谷直抵春麦区边界, 东临海滨,包括山东省、河南省除信阳地区外的全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二省 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及山西南部,甘肃天水全部,平凉及定西地区部分。这里 平均海拔 100-600m,年降水量 520-980mm,小麦多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播种,5 月底 6 月初成熟,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常高温低湿,易形成干热风危害,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 可分为 3 个副区。 13〉黄淮平原副区 14〉汾渭谷地副区 15〉胶东丘陵副区 ⑥长江中下游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阳地区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的部 分地区,这里海拔 2-341m,降水量 830-1870mm,小麦品种为弱冬性或春性,适宜播期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成熟期为 5 月下旬前后。在小麦生长期间常受湿渍危害,此外,赤 霉病亦发生较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可分为 4 个副区。 16〉江淮平原副区 17〉沿江滨湖副区 18〉浙皖南部山地副区 19〉湘赣丘陵副区 ⑦西南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陕西以及湖北、湖南部分,这里海拔 500-1500m, 年降水量 500-1100mm,小麦适宜播期为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成熟期在 5 月中旬左右, 在小麦生长期间,干旱时有发生,此外赤霉病在多雨年份局部地区间有发生,小麦品种多 为春性,以一年二熟农作制为主体。可分为 3 个副区。 20〉云贵高原副区 21〉四川盆地副区 22〉陕南鄂西山地丘陵副区 ⑧华南冬麦亚区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全部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 区,这里年降水量 1500mm 左右,在小麦生长的 11 月至次年 2 月,干旱少雨,给冬种春管 带来不利影响,2 月底后,多雨寡照,使病虫为害加剧,小麦品种主要为春性,少数为弱 冬性,一般 11 月上、中旬播种,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成熟。农作物以二年三熟为主,可 分为 2 个副区。 23〉内陆山地丘陵副区 24〉沿海平原副区 3、冬春麦兼播区

本区位于冬、春小麦分界线以西,包括新疆、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和四川、云南、甘 肃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地处高原,生态环境复杂。 ⑨新疆冬春麦亚区 本区位于我国西北,以内蒙古、前苏联、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印度等国为北界及西界, 南以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和西藏及青海为临,东靠甘肃省。这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在 小麦品种使用上类型繁多,包括春性、弱冬性、冬性和强冬性的品种,冬小麦的播期为9 月中、下旬,成熟期为6月底7月初,春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下旬成熟。农作物一年 一熟为主,可分为2个副区。 26〉南疆副区 27)北疆副区 ⑩青藏高原春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西藏全部,青海省除西宁及海东地区外的大部,甘肃省的甘南州大部,四川 的甘孜、阿坝及云南的迪庆、怒江二州的部分县,这里气温偏低,热量严重不足,但是日 照长,昼夜温差大,易形成大穗、大粒。冬小麦9月下旬播种,次年8月中旬左右成熟, 春小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成熟。农作物一年一熟,冬、春小麦均有种植。 可分为以下三个副区。 27)环湖盆地副区 28〉青南藏北副区 29〉川藏高原副区 (二)西藏的分布和区划 西藏高原具有小麦生长发育需要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所以春小麦在西藏的农区和部分 半农半牧区均有分布:冬小麦要求的热量条件比春小麦高,其分布没有春小麦那么广泛, 目前只分布于海拔4100m以下地区。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区。 1.暖热湿润区 本区位于西藏的最南部,除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外,皆分布于东、中喜马拉雅和岗日 嘎布山脉主脊以南地区,史称察隅、门隅、海隅地区。这里海拔一般在3000-4500以下, 年均降水量1000-7500mm,小麦以冬性为主,常实行一年二熟制,由于这里温暖多雨,因 而小麦病害较为严重,加之,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农作粗放,因而小麦产量低而不稳, 今后应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应对传统栽培小麦的经验予以总结,以期提高小麦产 量。 2.温暖半湿润区 本区西至雅鲁藏布江桑日县的沃卡,东到三江流域南部的左贡、芒康:直至云南边界, 北依念青唐古拉山,南靠喜马拉雅山,包括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桑日县沃卡以东的加查、朗 县、米林、尼洋河流域的工布江达、林芝:易贡一一泊龙藏布流域的波密、嘉黎及三江流 域的左贡、芒康以南的地区。这里海拔2600一4000m,年降水量500一870mm,≥0℃积温 2940一3178℃,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历史上为以春小麦为主,但也有冬小麦种植,自 从20世纪70年代初推广冬小麦后,逐步形成以冬小麦为主的格局。这里影响小麦产量提 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抗病的小麦品种,常年锈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依靠药剂防治,费时 费工,成本较高,其次是生产条件及科学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今后应改进锈 115

115 本区位于冬、春小麦分界线以西,包括新疆、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和四川、云南、甘 肃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地处高原,生态环境复杂。 ⑨新疆冬春麦亚区 本区位于我国西北,以内蒙古、前苏联、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印度等国为北界及西界, 南以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和西藏及青海为临,东靠甘肃省。这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在 小麦品种使用上类型繁多,包括春性、弱冬性、冬性和强冬性的品种,冬小麦的播期为 9 月中、下旬,成熟期为 6 月底 7 月初,春小麦 4 月中旬播种,7 月下旬成熟。农作物一年 一熟为主,可分为 2 个副区。 26〉南疆副区 27〉北疆副区 ⑩青藏高原春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西藏全部,青海省除西宁及海东地区外的大部,甘肃省的甘南州大部,四川 的甘孜、阿坝及云南的迪庆、怒江二州的部分县,这里气温偏低,热量严重不足,但是日 照长,昼夜温差大,易形成大穗、大粒。冬小麦 9 月下旬播种,次年 8 月中旬左右成熟, 春小麦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8 月下旬成熟。农作物一年一熟,冬、春小麦均有种植。 可分为以下三个副区。 27〉环湖盆地副区 28〉青南藏北副区 29〉川藏高原副区 (二)西藏的分布和区划 西藏高原具有小麦生长发育需要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所以春小麦在西藏的农区和部分 半农半牧区均有分布;冬小麦要求的热量条件比春小麦高,其分布没有春小麦那么广泛, 目前只分布于海拔 4100m 以下地区。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区。 1. 暖热湿润区 本区位于西藏的最南部,除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外,皆分布于东、中喜马拉雅和岗日 嘎布山脉主脊以南地区,史称察隅、门隅、海隅地区。这里海拔一般在 3000-4500 以下, 年均降水量 1000-7500mm,小麦以冬性为主,常实行一年二熟制,由于这里温暖多雨,因 而小麦病害较为严重,加之,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农作粗放,因而小麦产量低而不稳, 今后应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应对传统栽培小麦的经验予以总结,以期提高小麦产 量。 2. 温暖半湿润区 本区西至雅鲁藏布江桑日县的沃卡,东到三江流域南部的左贡、芒康;直至云南边界, 北依念青唐古拉山,南靠喜马拉雅山,包括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桑日县沃卡以东的加查、朗 县、米林、尼洋河流域的工布江达、林芝;易贡——泊龙藏布流域的波密、嘉黎及三江流 域的左贡、芒康以南的地区。这里海拔 2600—4000m,年降水量 500—870mm,≥0℃积温 2940—3178℃,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历史上为以春小麦为主,但也有冬小麦种植,自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推广冬小麦后,逐步形成以冬小麦为主的格局。这里影响小麦产量提 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抗病的小麦品种,常年锈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依靠药剂防治,费时 费工,成本较高,其次是生产条件及科学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今后应改进锈

病防治技术,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3.温暖半干旱区 本区西起拉孜,东抵三江流域中部的金沙江两岸,南依藏南湖盆,北到念青唐古拉山, 行政区域上包括日喀则地区的拉孜、萨迦、谢通门、南木林、日喀则、白朗、江孜、仁布 等县(市)的大部或部分:拉萨市的尼木、曲水、堆龙德庆、城关、达孜、林周、墨竹工 卡等:山南地区的贡嘎、扎囊、乃东、琼结、桑日、曲松、隆子、浪卡子等:昌都地区的 芒康、左贡、察雅、八宿、类乌齐、昌都、洛隆、江达、贡觉等。这里海拔3200-4100m, ≥0℃积温2100-3500℃,年降水量300-490mm。小麦为冬、春小麦兼种,农作物一年一熟, 由于年内降水分布不匀,常因干旱而致使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今后应加强科技推广及农田 基本建设,以期较大幅度的提高产量,充分发挥西藏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作用。 4.温凉半湿润半干旱区 本区西起班公错,东至怒江上游,北依冈底斯山一一念青唐古拉山,南靠藏南湖盆及 朋曲流域的喜马拉雅山麓,包括阿里地区的日土、噶尔、札达、普兰等:日喀则地区的定 日、昂仁、南木林、谢通门、聂拉木、吉隆、萨迦、拉孜、定结、亚东、江孜、白朗、岗 巴、仁布、康马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山南地区的洛扎、措美、错那、隆子、贡嘎、浪卡子 的全部或部分:拉萨市的林周、墨竹工卡、当雄、尼木等县的全部或部分:那曲地区的索 县、比如、巴青、嘉黎等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昌都地区的丁青、类乌齐、边坝、贡觉、洛 隆、八宿、江达等的全部或部分。这里海拔2900-4400m,≥10℃积温900-1800℃,年降 水量73-653mm,小麦主要为春小麦,由于热量的限制,小麦种植面积很少,当前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干旱、尤其是春旱,投入少,科学技术水平低,从而影响到适时播种,导致霜 冻危害。今后应予以改善,以提高小麦产量。 第二节分类和品种 一、分类 (一)根据籽粒带壳性分类 1.带壳型带壳型小麦指成熟后籽粒带皮的小麦,如栽培一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 栽培二粒小麦、莫迦小麦、瓦维洛夫小麦、斯卑尔达小麦等。 2.光壳型这类小麦系指小麦成熟后籽粒不带壳的一类小麦。如硬粒小麦、圆锥小 麦、波兰小麦、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印度矮生小麦等。 (二)根据进化程度分类 1.野生小麦又称原始小麦,这类小麦通常籽粒狭长扁平,带壳、两端尖细,而且 穗轴易折断,利于自然断穗和埋入土内,但休眠期较长,当条件适宜时发芽出苗,繁衍后 代,一般高抗锈病。黑穗病及白粉病:茎秆细而坚固,不易倒伏,匍匐生长,能防止株间 蒸发和风蚀,并与杂草进行有力的竞争。 2.栽培小麦由于栽培代替了采集,减少了自然散落的特性,使收获时能保持较多 的籽粒,也使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如叶片增大,成苗较快,株体繁茂等,生产力逐步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抗性却有降低趋势,及对水分及营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分化 116

116 病防治技术,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3. 温暖半干旱区 本区西起拉孜,东抵三江流域中部的金沙江两岸,南依藏南湖盆,北到念青唐古拉山, 行政区域上包括日喀则地区的拉孜、萨迦、谢通门、南木林、日喀则、白朗、江孜、仁布 等县(市)的大部或部分;拉萨市的尼木、曲水、堆龙德庆、城关、达孜、林周、墨竹工 卡等;山南地区的贡嘎、扎囊、乃东、琼结、桑日、曲松、隆子、浪卡子等;昌都地区的 芒康、左贡、察雅、八宿、类乌齐、昌都、洛隆、江达、贡觉等。这里海拔 3200-4100m, ≥0℃积温 2100-3500℃,年降水量 300-490mm。小麦为冬、春小麦兼种,农作物一年一熟, 由于年内降水分布不匀,常因干旱而致使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今后应加强科技推广及农田 基本建设,以期较大幅度的提高产量,充分发挥西藏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作用。 4. 温凉半湿润半干旱区 本区西起班公错,东至怒江上游,北依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靠藏南湖盆及 朋曲流域的喜马拉雅山麓,包括阿里地区的日土、噶尔、札达、普兰等;日喀则地区的定 日、昂仁、南木林、谢通门、聂拉木、吉隆、萨迦、拉孜、定结、亚东、江孜、白朗、岗 巴、仁布、康马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山南地区的洛扎、措美、错那、隆子、贡嘎、浪卡子 的全部或部分;拉萨市的林周、墨竹工卡、当雄、尼木等县的全部或部分;那曲地区的索 县、比如、巴青、嘉黎等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昌都地区的丁青、类乌齐、边坝、贡觉、洛 隆、八宿、江达等的全部或部分。这里海拔 2900-4400m,≥10℃积温 900-1800℃,年降 水量 73-653mm,小麦主要为春小麦,由于热量的限制,小麦种植面积很少,当前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干旱、尤其是春旱,投入少,科学技术水平低,从而影响到适时播种,导致霜 冻危害。今后应予以改善,以提高小麦产量。 第二节 分类和品种 一、分 类 (一)根据籽粒带壳性分类 1. 带壳型 带壳型小麦指成熟后籽粒带皮的小麦,如栽培一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 栽培二粒小麦、莫迦小麦、瓦维洛夫小麦、斯卑尔达小麦等。 2. 光壳型 这类小麦系指小麦成熟后籽粒不带壳的一类小麦。如硬粒小麦、圆锥小 麦、波兰小麦、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印度矮生小麦等。 (二)根据进化程度分类 1. 野生小麦 又称原始小麦,这类小麦通常籽粒狭长扁平,带壳、两端尖细,而且 穗轴易折断,利于自然断穗和埋入土内,但休眠期较长,当条件适宜时发芽出苗,繁衍后 代,一般高抗锈病。黑穗病及白粉病;茎秆细而坚固,不易倒伏,匍匐生长,能防止株间 蒸发和风蚀,并与杂草进行有力的竞争。 2. 栽培小麦 由于栽培代替了采集,减少了自然散落的特性,使收获时能保持较多 的籽粒,也使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如叶片增大,成苗较快,株体繁茂等,生产力逐步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抗性却有降低趋势,及对水分及营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分化

出多种生态类型。 (三)根据染色体数分类 1.二倍体小麦是指染色体数2=14的一类小麦,如野生一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 栽培一粒小麦、辛期卡娅小麦。在新分类中,又将二倍体小麦称为一粒小麦。 2.四倍体小麦是指染色体2=28的一类小麦,如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 硬粒小麦、埃塞俄比亚小麦、东方小麦、波兰小麦、波斯小麦等。在新分类中,又将四倍 体小麦中带有AABB染色体组的这些小麦称为圆锥小麦。而将四倍体小麦染色体组为AAGG 的阿拉的特小麦、提莫菲维小麦、密利提奈小麦等在新分类中统称为提莫菲维小麦。 3.六倍体小麦是指染色体2=42的一类小麦,将其中带有AABBDD染色体组的马卡 小麦、斯卑尔脱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印度圆锥小麦、新疆小麦、云南小麦等 在新分类中统称为普通小麦。而将带有AAAAGG染色体组的小麦统称为茹科夫斯基小麦。 (四)根据小麦品种的感温性与感光性分类 1.根据春化特性分类 春化一词是前苏联学者李森科(192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意思是冬型禾谷 类作物经低温处理,春播可以正常抽穗结实而成为春性。我们结合黄季芳(1956)、安继 林(1955)、胡承霜和罗春梅(1988)的研究成果,划分为三类六级。 ①冬性型在春化阶段适宜温度为0-3℃,经历35天以上,不满足此条件不能正常 抽穗。 1〉强冬型春化反应为强型。适宜春化日数约为40-50天,其中有些新疆晚熟冬小 麦品种如新冬2号达60天以上,北部冬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如农大139,旱选10号、冀 麦7号及山南麦、洛夫林10号等。 2〉超强冬型春化反应的超强型。该类品种主要为由北欧引入的冬性特晚熟品种, 春化60天以上苗穗期才降至3天,除西藏可正常生长并用于生产外,其余冬麦区都不能 直接利用。如西藏的肥麦。 ②弱冬性 春化要求0-7℃,经历15-35天即可通过春化阶段。未经处理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 或延迟抽穗,抽穗极不整齐。 1〉冬春型春化反应为中间型,0-2℃低温经20天以上即可明显缩短苗穗期,如丰 产3号、徐州17、泰山1号等。 2〉冬型春化反应为弱强型。经0-2℃低温30-40天即可明显缩短苗穗期,如北京 10号,吕农849等。 ③春性型 春化温度0-12℃,经历5-15天,但不经低温春化也能正常抽穗。 1〉强春型春化反应为0型。该类品种无春化反应,生长发育随正积温增加而缩短, 如辽春6号、奥麦6号、滇西洋麦等。 2〉春型该类品种有微弱春化效应,约需0-2℃低温春化10天以下,可提早抽穗3-10 天,不经低温也可正常抽穗,基本上属正积温效应。如绵阳11、杨麦3号、甘麦8号等。 2.根据光照特性分类 当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就进入光照阶段。 117

117 出多种生态类型。 (三)根据染色体数分类 1. 二倍体小麦 是指染色体数 2n=14 的一类小麦,如野生一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 栽培一粒小麦、辛期卡娅小麦。在新分类中,又将二倍体小麦称为一粒小麦。 2. 四倍体小麦 是指染色体 2n=28 的一类小麦,如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 硬粒小麦、埃塞俄比亚小麦、东方小麦、波兰小麦、波斯小麦等。在新分类中,又将四倍 体小麦中带有 AABB 染色体组的这些小麦称为圆锥小麦。而将四倍体小麦染色体组为 AAGG 的阿拉的特小麦、提莫菲维小麦、密利提奈小麦等在新分类中统称为提莫菲维小麦。 3. 六倍体小麦 是指染色体 2n=42 的一类小麦,将其中带有 AABBDD 染色体组的马卡 小麦、斯卑尔脱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印度圆锥小麦、新疆小麦、云南小麦等 在新分类中统称为普通小麦。而将带有 AAAAGG 染色体组的小麦统称为茹科夫斯基小麦。 (四)根据小麦品种的感温性与感光性分类 1. 根据春化特性分类 春化一词是前苏联学者李森科(192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意思是冬型禾谷 类作物经低温处理,春播可以正常抽穗结实而成为春性。我们结合黄季芳(1956)、安继 林(1955)、胡承霜和罗春梅(1988)的研究成果,划分为三类六级。 ①冬性型 在春化阶段适宜温度为 0-3℃,经历 35 天以上,不满足此条件不能正常 抽穗。 1〉强冬型 春化反应为强型。适宜春化日数约为 40-50 天,其中有些新疆晚熟冬小 麦品种如新冬 2 号达 60 天以上,北部冬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如农大 139,旱选 10 号、冀 麦 7 号及山南麦、洛夫林 10 号等。 2〉超强冬型 春化反应的超强型。该类品种主要为由北欧引入的冬性特晚熟品种, 春化 60 天以上苗穗期才降至 63 天,除西藏可正常生长并用于生产外,其余冬麦区都不能 直接利用。如西藏的肥麦。 ②弱冬性 春化要求 0-7℃,经历 15-35 天即可通过春化阶段。未经处理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 或延迟抽穗,抽穗极不整齐。 1〉冬春型 春化反应为中间型,0-2℃低温经 20 天以上即可明显缩短苗穗期,如丰 产 3 号、徐州 17、泰山 1 号等。 2〉冬型 春化反应为弱强型。经 0-2℃低温 30-40 天即可明显缩短苗穗期,如北京 10 号,吕农 849 等。 ③春性型 春化温度 0-12℃,经历 5-15 天,但不经低温春化也能正常抽穗。 1〉强春型 春化反应为 0 型。该类品种无春化反应,生长发育随正积温增加而缩短, 如辽春 6 号、奥麦 6 号、滇西洋麦等。 2〉春型 该类品种有微弱春化效应,约需 0-2℃低温春化 10 天以下,可提早抽穗 3-10 天,不经低温也可正常抽穗,基本上属正积温效应。如绵阳 11、杨麦 3 号、甘麦 8 号等。 2. 根据光照特性分类 当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就进入光照阶段

①反应迟钝型每天8-12小时日照下,经16天以上能正常抽穗,南方冬播春性品种 属于此类。 ②反应中等型 每天8小时日照下不能抽穗,12小时下经21天可以抽穗,弱冬性品 种属此类。 ③反应敏感型每天12小时以上日照,经30-40天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冬性 品种属此类。 3.根据光温互作效应分类 ①强春性长光敏感型该类品种基本上不要求春化负积温,在不给予低温春化条件的 高温日照下,可以迅速抽穗,我国南北两端的强春性品种属于此类型,如辽春6号、奥麦 6号、晋2148、滇西洋麦等。 ②春性长光敏感型该类品种有微弱的春化效应,约10天左右,但在无春化条件的 高温长日照下仍可正常抽穗,包括北方春麦区品种及长江中下游的春性品种,如晋麦5 号、扬麦3号、绵阳11等。 ③冬春性长光敏感型要求一定的春化负积温,约为20-30天,加长光照可以加速抽 穗,我国中纬度黄淮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型,如丰产3号、晋麦20号等。 ④冬性、强冬性短光不敏感型该类品种要求较强的低温春化,但对光照长短却不敏 感,如泰山4号、北京10号等。 ⑤冬性、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要求30天以上的低温春化,满足春化后长日照可促 进抽穗,在未满足条件下,有短日照促进抽穗效应,北部晚熟冬麦区的农大139、旱选10 号、新冬2号等品种属于此类型。 ⑥超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该类要求50-60天以上的春化负积温,50天春化以前, 短日照有明显促进抽穗的作用,满足春化以后,长日照促进抽穗。 4.温光反应的实践意义 近年研究表明,小麦感温感光特性是受遗传控制的,影响着小麦生长进程与器官建成 的节奏,所以研究掌握有重要的栽培意义。可以根据品种的光温特性,调节合理群体以实 现高产,由于小麦低温春化反应可以在种子萌动状态通过,也可以在幼苗状态通过,而延 缓通过春化能够获得较多的分蘖,因此,当采取精量播种要求单株成穗较多的高产栽培方 案时,可选用冬性强的品种进行适期早播,以便通过提高单株成穗数来达到高产的目的: 当采用依靠大群体的独秆栽培方案时,则可选用冬性较弱,春化感温阶段较短的品种,进 行高密度的晚播栽培而获得高产。 二、西藏小麦种的类型与分布 (一)普通小麦和类型及其分布 西藏普通小麦有84个变种,其种通常类36个变种,拳曲芒类(又称圆颖多花类)22 个变种,拳曲芒兼极密穗类10个变种,拟密穗类16个变种。通常类小麦不仅变种数多, 而且壳色也多种多样。拳曲芒类的变种数量也相当多,占变种数的26%。在不同类别的变 种相对性状组成中,红粒占绝对优势,占88%:红、白壳几乎各占一半:具颖毛的占相当 大的比重,达41.7%:长芒变种26个,占31%:短芒变种12个,占14.3%,无芒或顶芒 变种14个,占16.7%,从各变种性状的地理垂直分布看,各类性状的材料在昌都、山南、 118

118 ①反应迟钝型 每天 8-12 小时日照下,经 16 天以上能正常抽穗,南方冬播春性品种 属于此类。 ②反应中等型 每天 8 小时日照下不能抽穗,12 小时下经 21 天可以抽穗,弱冬性品 种属此类。 ③反应敏感型 每天 12 小时以上日照,经 30-40 天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冬性 品种属此类。 3. 根据光温互作效应分类 ①强春性长光敏感型 该类品种基本上不要求春化负积温,在不给予低温春化条件的 高温日照下,可以迅速抽穗,我国南北两端的强春性品种属于此类型,如辽春 6 号、奥麦 6 号、晋 2148、滇西洋麦等。 ②春性长光敏感型 该类品种有微弱的春化效应,约 10 天左右,但在无春化条件的 高温长日照下仍可正常抽穗,包括北方春麦区品种及长江中下游的春性品种,如晋麦 5 号、扬麦 3 号、绵阳 11 等。 ③冬春性长光敏感型 要求一定的春化负积温,约为 20-30 天,加长光照可以加速抽 穗,我国中纬度黄淮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型,如丰产 3 号、晋麦 20 号等。 ④冬性、强冬性短光不敏感型 该类品种要求较强的低温春化,但对光照长短却不敏 感,如泰山 4 号、北京 10 号等。 ⑤冬性、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 要求 30 天以上的低温春化,满足春化后长日照可促 进抽穗,在未满足条件下,有短日照促进抽穗效应,北部晚熟冬麦区的农大 139、旱选 10 号、新冬 2 号等品种属于此类型。 ⑥超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 该类要求 50-60 天以上的春化负积温,50 天春化以前, 短日照有明显促进抽穗的作用,满足春化以后,长日照促进抽穗。 4. 温光反应的实践意义 近年研究表明,小麦感温感光特性是受遗传控制的,影响着小麦生长进程与器官建成 的节奏,所以研究掌握有重要的栽培意义。可以根据品种的光温特性,调节合理群体以实 现高产,由于小麦低温春化反应可以在种子萌动状态通过,也可以在幼苗状态通过,而延 缓通过春化能够获得较多的分蘖,因此,当采取精量播种要求单株成穗较多的高产栽培方 案时,可选用冬性强的品种进行适期早播,以便通过提高单株成穗数来达到高产的目的; 当采用依靠大群体的独秆栽培方案时,则可选用冬性较弱,春化感温阶段较短的品种,进 行高密度的晚播栽培而获得高产。 二、西藏小麦种的类型与分布 (一)普通小麦和类型及其分布 西藏普通小麦有 84 个变种,其种通常类 36 个变种,拳曲芒类(又称圆颖多花类)22 个变种,拳曲芒兼极密穗类 10 个变种,拟密穗类 16 个变种。通常类小麦不仅变种数多, 而且壳色也多种多样。拳曲芒类的变种数量也相当多,占变种数的 26%。在不同类别的变 种相对性状组成中,红粒占绝对优势,占 88%;红、白壳几乎各占一半;具颖毛的占相当 大的比重,达 41.7%;长芒变种 26 个,占 31%;短芒变种 12 个,占 14.3%,无芒或顶芒 变种 14 个,占 16.7%,从各变种性状的地理垂直分布看,各类性状的材料在昌都、山南

林芝地区中海拔3000-3800米地带分布较多:在日喀则地区以高海拔的乡村较多:在阿里 地区仍以中海拔的乡村分布较多。纵观全区,在昌都、山南、林芝地区各变种性状的材料 均有分布,品种类型十分丰富,而在日喀则、拉萨、阿里、那曲地区则较少,品种也较单 一。 (二)稀有小麦种的类型与分布 西藏稀有小麦种有密穗、圆锥、硬粒、波兰、东方小麦5个种32个变种。其中以密 穗、圆锥小麦类型为多,分布较广,分别有18个和7个变种,较集中分布于隆子、乃东、 察雅、洛隆、察隅、左贡、芒康、加查等县,栽培面积也较其它稀有种小麦大。在肥水条 件较好的农田,亩产可达250-300kg。而其他稀有小麦变种则较少,分布范围窄。波兰小 麦有4个变种,分布于隆子、米林、日喀则、昌都等县,硬粒小麦有2个变种,分布于昌 都、隆子、扎朗等县,东方小麦只有一个变种,仅分布于江孜县其它小麦品种的群体中。 三、西藏小麦的特点与品种介绍 (一)西藏小麦的特点 1.生育期长 西藏的农区大多分布在北纬28-31°,海拔3000-4000米的河谷地带,与同纬度的平 原或纬度较高的西宁相比,具有春季气温回升早、升温缓慢,夏秋没有炎热高温,气候温 凉,秋季降温迟缓等特点,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处在较为适宜的范 围内通过,因而使小麦的生育期变长。西藏的冬小麦从播种至收获的全生育期长达 300-350天,春小麦全生育140-170天,生育期之长居于全国之首,这有助于充分利用和 发挥晚熟品种所具有的大穗大粒的丰产性状。 2.穗大粒多 因小麦每穗粒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分蘖前后(冬小麦为返青后)至拔节孕穗阶段幼穗 分化的程度和小花的退化情况,所以这段时期的时间长短及其生态条件对它有着重要影 响。据研究,拉萨冬小麦返青一一拔节阶段处于3-5月,春小麦出苗一一拔节处于4-6 月,高原春季温度回升早而缓慢,温度偏低,小麦的生长发育缓慢。由于这时的幼穗发育 正处于小穗分化阶段,大大地延长了小穗分化的天数,同时,此时又正处于高原的旱季, 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只要肥水条件得到满足,就可以积累较多的养分,加强幼穗的分 化强度,幼穗的小穗分化阶段长,分化强度大,必然分化形成较多的小穗数。例如,肥麦 在大田条件下平均每穗小穗数为20-24个,而在我国东部农业区冬小麦平均每穗小穗数仅 为14-17个,相差1/3左右,从穗部性状比较,西藏的大穗除表现为小穗数目较多外,结 实率高,每小穗的结实粒多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据考察,西藏冬小麦的结实小穗数一般 占80-85%,而退化小穗仅占15-20%,穗基部退化小穗的数目,主茎穗中大穗通常为1-2 个,中等穗3-5个,基部第一结实小穗和顶小穗的结实粒数绝大多数为2粒,中部小穗 多数结实3粒,4粒的也不在少数。500kg以上高产田块的平均每小穗结实粒数达2.2-2.6 粒,其中3粒以上的结实小穗占50%以上,高的达70%以上,而一粒小穗一般都在10%以 下。这样优异的结实状况,是东部农业区所少见的,从幼穗分化的进程分析,决定小花分 化数目的关键时期,即拔节至抽穗的经历天数,西藏与东部农业区差不多,都在30天左 右,因而小麦分化的数目也是相近的,然而高原抽穗扬花期间气候适宜,有利于开花受精 119

119 林芝地区中海拔 3000-3800 米地带分布较多;在日喀则地区以高海拔的乡村较多;在阿里 地区仍以中海拔的乡村分布较多。纵观全区,在昌都、山南、林芝地区各变种性状的材料 均有分布,品种类型十分丰富,而在日喀则、拉萨、阿里、那曲地区则较少,品种也较单 一。 (二)稀有小麦种的类型与分布 西藏稀有小麦种有密穗、圆锥、硬粒、波兰、东方小麦 5 个种 32 个变种。其中以密 穗、圆锥小麦类型为多,分布较广,分别有 18 个和 7 个变种,较集中分布于隆子、乃东、 察雅、洛隆、察隅、左贡、芒康、加查等县,栽培面积也较其它稀有种小麦大。在肥水条 件较好的农田,亩产可达 250-300kg。而其他稀有小麦变种则较少,分布范围窄。波兰小 麦有 4 个变种,分布于隆子、米林、日喀则、昌都等县,硬粒小麦有 2 个变种,分布于昌 都、隆子、扎朗等县,东方小麦只有一个变种,仅分布于江孜县其它小麦品种的群体中。 三、西藏小麦的特点与品种介绍 (一)西藏小麦的特点 1. 生育期长 西藏的农区大多分布在北纬 28-31°,海拔 3000-4000 米的河谷地带,与同纬度的平 原或纬度较高的西宁相比,具有春季气温回升早、升温缓慢,夏秋没有炎热高温,气候温 凉,秋季降温迟缓等特点,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处在较为适宜的范 围内通过,因而使小麦的生育期变长。西藏的冬小麦从播种至收获的全生育期长达 300-350 天,春小麦全生育 140-170 天,生育期之长居于全国之首,这有助于充分利用和 发挥晚熟品种所具有的大穗大粒的丰产性状。 2. 穗大粒多 因小麦每穗粒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分蘖前后(冬小麦为返青后)至拔节孕穗阶段幼穗 分化的程度和小花的退化情况,所以这段时期的时间长短及其生态条件对它有着重要影 响。据研究,拉萨冬小麦返青——拔节阶段处于 3-5 月,春小麦出苗——拔节处于 4-6 月,高原春季温度回升早而缓慢,温度偏低,小麦的生长发育缓慢。由于这时的幼穗发育 正处于小穗分化阶段,大大地延长了小穗分化的天数,同时,此时又正处于高原的旱季, 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只要肥水条件得到满足,就可以积累较多的养分,加强幼穗的分 化强度,幼穗的小穗分化阶段长,分化强度大,必然分化形成较多的小穗数。例如,肥麦 在大田条件下平均每穗小穗数为 20-24 个,而在我国东部农业区冬小麦平均每穗小穗数仅 为 14-17 个,相差 1/3 左右,从穗部性状比较,西藏的大穗除表现为小穗数目较多外,结 实率高,每小穗的结实粒多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据考察,西藏冬小麦的结实小穗数一般 占 80-85%,而退化小穗仅占 15-20%,穗基部退化小穗的数目,主茎穗中大穗通常为 1-2 个,中等穗 3-5 个,基部第一结实小穗和顶小穗的结实粒数绝大多数为 2 粒,中部小穗 多数结实 3 粒,4 粒的也不在少数。500kg 以上高产田块的平均每小穗结实粒数达 2.2-2.6 粒,其中 3 粒以上的结实小穗占 50%以上,高的达 70%以上,而一粒小穗一般都在 10%以 下。这样优异的结实状况,是东部农业区所少见的,从幼穗分化的进程分析,决定小花分 化数目的关键时期,即拔节至抽穗的经历天数,西藏与东部农业区差不多,都在 30 天左 右,因而小麦分化的数目也是相近的,然而高原抽穗扬花期间气候适宜,有利于开花受精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4页,可试读18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