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作物栽培学 Crop Cultivation》课程教学资源(指导书)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9,文件大小:1.44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西藏来收零院实皎(实日)赦村 西藏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 主编孟霞卓嘎 参编 次仁央金张永青 胡单大次卓嘎 西藏农牧学院教务处 2008年11月

西藏农牧学院实验(实习)教材 西藏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 主编 孟 霞 卓 嘎 参编 次仁央金 张永青 胡 单 大次卓嘎 西藏农牧学院教务处 2008 年 11 月

前言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是依据西藏农牧学院修改的农学专业 四年制教学计划,依据编写的《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材。根据西藏 农业生产实际编写的。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是完成作物栽培学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实验实习指导是组织和进行实验实习的依据。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 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验证、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从形象和实 践的角度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本实验实习指导共十二个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 作物的形态、解剖,作物的分类和生态类型。主要在实验室进行, 需要运用较多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突出作物的经济性状为 主要研究对象,并密切联系与栽培条件的关系;二是农作物标本区 实验,包括田间诊断、生育时期调查、播种、田间测产、关键性栽 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质量检查等。这些项目都是本地可以实 施的,可结合季节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 项目和内容酌量进行增删。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使用时提出 具体意见,共今后修订时参考。 编者 2008年12月

前 言 《作 物 栽培 学 实验 指 导 》是 依 据西 藏 农牧 学 院 修改 的 农学 专 业 四 年制 教 学 计划 , 依 据 编写 的 《 西 藏作 物 栽 培学 》 教 材 。根 据 西 藏 农业生产实际编写的。 作物 栽 培学 实 验实 习 是完 成 作物 栽 培学 教 学 任务 的 重要 环 节 。 实 验实 习 指 导是 组 织 和 进行 实 验 实 习的 依 据 。通 过 实 验 实习 使 学 生 掌 握本 课 程 基本 技 能 , 验证 、 巩 固 课堂 所 学 理论 知 识 , 从形 象 和 实 践 的角 度 加 深对 本 门 课 程的 理 解 和 认识 , 培 养学 生 调 查 、观 察 和 分 析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本实 验 实习 指 导共 十 二个 项 目的 内 容 ,主 要 包括 两 部分 :一 是 作 物的 形 态 、解 剖 , 作 物的 分 类 和 生态 类 型 。主 要 在 实 验室 进 行 , 需 要运 用 较 多植 物 学 方 面的 知 识 , 同时 又 要 突出 作 物 的 经济 性 状 为 主 要研 究 对 象, 并 密 切 联系 与 栽 培 条件 的 关 系; 二 是 农 作物 标 本 区 实 验, 包 括 田间 诊 断 、 生育 时 期 调 查、 播 种 、田 间 测 产 、关 键 性 栽 培 技术 措 施 的制 定 、 实 施和 质 量 检 查等 。 这 些项 目 都 是 本地 可 以 实 施 的, 可 结 合季 节 在 室 内和 田 间 进 行, 使 用 时可 根 据 具 体情 况 对 其 项目和内容酌量进行增删。 由于 我 们的 水 平有 限 ,缺点 和 错误 在 所难 免 ,希望 使 用时 提 出 具体意见,共今后修订时参考。 编 者 2008 年 12 月

目 录 实验实习一:大麦、小麦、黑麦、燕麦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 实验实习二:大麦、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 实验实习三:大、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实验实习四:大、小麦幼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实验实习五:大、小麦成熟度的鉴定、测产及经济性状的考察 实验实习六: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实习七:玉米雌雄穗幼穗分化的观察 实验实习八: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三种类型的识别 实验实习九:油菜苗期考察 实验实习十:油菜经济性状考察 实验实习十一:马铃薯植株形态、块茎形成情况考察 实验实习十二:豆类作物形态观察及豌豆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实验实习十三:作物的生长分析 实验实习十四:大小麦群体结构、产量性状的调查分析 实验实习十五:玉米地膜覆盖田间操作技术

目 录 实验实习一:大麦、小麦、黑麦、燕麦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 实验实习二:大麦、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 实验实习三:大、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实验实习四:大、小麦幼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实验实习五:大、小麦成熟度的鉴定、测产及经济性状的考察 实验实习六: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实习七:玉米雌雄穗幼穗分化的观察 实验实习八: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三种类型的识别 实验实习九:油菜苗期考察 实验实习十:油菜经济性状考察 实验实习十一:马铃薯植株形态、块茎形成情况考察 实验实习十二:豆类作物形态观察及豌豆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实验实习十三:作物的生长分析 实验实习十四: 大小麦群体结构、产量性状的调查分析 实验实习十五: 玉米地膜覆盖田间操作技术

实验实习一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 类)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四种麦类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2.掌握大麦栽培种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二、内容说明: (一)四种麦类幼苗、穗子的区别。 1.幼苗形态特征 麦 类 小麦 大麦 黑麦 燕麦 项 初生根数目 3-6 5-8 4 3 叶片大小及颜色 绿、紫、中、绿 淡绿、大、黄绿 紫红、绿小、深绿 淡绿、中、绿 叶鞘上有无茸毛 有短茸毛 无 有长茸毛 无 叶舌 较短小 中等大 短小 较大 叶耳 中等大,尖端有茸毛 最大、无茸毛 最小、易凋 无 2.穗的形态特征 麦类 小麦 项目 大麦 黑麦 燕麦 花 序 穗状 穗状 穗状 圆锥 每穗轴节上 小穗梗上着生一 着生小穗数 3 1 小穗 每小穗结实 3-5 1、(0) 2 1 小花数 护颖 宽大多脉有龙 狭小无龙骨 狭窄有明显龙骨 宽大、能包住花部 骨顶齿 外颖 光滑无龙骨 具有明显龙骨 龙骨明显有茸毛 光滑、无龙骨 外颖背部顶端 外颖背部顶端下 芒着生位置 稍下 外颖顶端 外颖项端 方三分之一处

2 实验实习一 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 类)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四种麦类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2.掌握大麦栽培种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二、内容说明: (一)四种麦类幼苗、穗子的区别。 1.幼苗形态特征 麦 类 项目 小 麦 大 麦 黑 麦 燕 麦 初生根数目 3—6 5—8 4 3 叶片大小及颜色 绿、紫、中、绿 淡绿、大、黄绿 紫红、绿小、深绿 淡绿、中、绿 叶鞘上有无茸毛 有短茸毛 无 有长茸毛 无 叶 舌 较短小 中等大 短小 较大 叶 耳 中等大,尖端有茸毛 最大、无茸毛 最小、易凋 无 2.穗的形态特征 麦类 项目 小 麦 大 麦 黑 麦 燕 麦 花 序 穗状 穗状 穗状 圆锥 每穗轴节上 着生小穗数 1 3 1 小穗梗上着生— 小穗 每小穗结实 小花数 3—5 1、(0) 2 1 护颖 宽 大 多脉 有 龙 骨顶齿 狭小无龙骨 狭窄有明显龙骨 宽大、能包住花部 外颖 光滑无龙骨 具有明显龙骨 龙骨明显有茸毛 光滑、无龙骨 芒着生位置 外 颖 背部 顶 端 稍下 外颖顶端 外颖顶端 外颖背部顶端下 方三分之一处

3.种子的形态特征 类别 项目 小麦 大麦 黑麦 燕麦 顶端茸毛有无 有或少 无 有茸毛 有茸毛 籽粒表面 光滑 光滑或有皱纹 稍有皱纹 有茸毛易擦去 形状 椭圆、长园或卵园 长椭圆、两头尖 校园长、顶端平齐 长园形、顶端尖 颜色 白、红 黄色 青灰色、黄褐色 黄色 (二)大麦亚种的识别 大麦属于禾本科大麦属,该属有近30个种,但具有经济价值的仅为栽培大麦一种。 大麦包括有壳大麦(皮大麦)和裸大麦,通常说的大麦是指有壳大麦,裸大麦又叫裸 麦。 大麦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区别在于野生种的穗轴很脆,成熟时易折断,并与小穗连在一 起。栽培大麦种,根据小穗发育特征与结实性,可分为三个亚种,即多棱大麦、中间型大 麦和二棱大麦。 1.多棱大麦:每穗轴节片上三个小穗均能发育结实。按侧小穗排列位置和形状特征, 又可分为六棱大麦和四棱大麦二个类型。 (1)六棱大麦:穗轴节片短而着粒密。每穗轴节上三个小穗与穗轴所成的夹角大而 相等。所以从穗项端俯视,则可以见到穗上共有六条小穗棱,即穗的横断面呈六角形,故 称六棱大麦。 (2)四棱大麦:穗轴节片长而着粒稀。小穗间的间隔大,每节片上居中的一个小穗 紧贴穗轴,其余两个侧小穗与穗轴角度较大而向两侧发生。这样从穗顶端俯视便成四棱, 故称四棱大麦。四棱大麦一般穗较长,籽粒大小不整齐,一般有三分之一的籽粒较大,三 分之二的籽粒较小,即中间籽粒大,两侧籽粒小。 2.中间型大麦:每穗轴节片上发育小穗数目不定,有1~3个小穗结实,如侧小穗结 实,其籽粒亦较大。中间型大麦其经济价值不大。 3.二棱大麦:每穗轴节上三个小穗,仅中间一个小穗正常结实,在穗轴上只有两行 结实小穗,故称为二棱大麦。二棱大麦穗子扁平,籽粒较大,整齐而饱满。 三、材料及用具 1.四种麦类的植株、幼苗、种子和发芽种子及穗子,各种大麦的种子。 2.米尺、镊子、扩大镜。 四、方法步骤(按次序进行观察) 1.观察四种麦类的幼苗,依前表内容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特别注意观察各类幼苗叶 耳的有无及大小。 2.观察四种麦类的种子形态及花序及穗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3.观察二棱、四棱、六棱大麦在穗形及小穗结实特性的不同点。 4.观察小麦和大麦在小穗结构上的区别。 五、作业 1.将四种麦类幼苗观察结果列表比较。 3

3 3.种子的形态特征 类 别 项 目 小麦 大麦 黑麦 燕麦 顶端茸毛有无 有或少 无 有茸毛 有茸毛 籽粒表面 光滑 光滑或有皱纹 稍有皱纹 有茸毛易擦去 形状 椭圆、长园或卵园 长椭圆、两头尖 校园长、顶端平齐 长园形、顶端尖 颜色 白、红 黄色 青灰色、黄褐色 黄色 (二)大麦亚种的识别 大麦属于禾本科大麦属,该属有近 30 个种,但具有经济价值的仅为栽培大麦一种。 大麦包括有壳大麦(皮大麦)和裸大麦,通常说的大麦是指有壳大麦,裸大麦又叫裸 麦。 大麦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区别在于野生种的穗轴很脆,成熟时易折断,并与小穗连在一 起。栽培大麦种,根据小穗发育特征与结实性,可分为三个亚种,即多棱大麦、中间型大 麦和二棱大麦。 1.多棱大麦:每穗轴节片上三个小穗均能发育结实。按侧小穗排列位置和形状特征, 又可分为六棱大麦和四棱大麦二个类型。 (1)六棱大麦:穗轴节片短而着粒密。每穗轴节上三个小穗与穗轴所成的夹角大而 相等。所以从穗顶端俯视,则可以见到穗上共有六条小穗棱,即穗的横断面呈六角形,故 称六棱大麦。 (2)四棱大麦:穗轴节片长而着粒稀。小穗间的间隔大,每节片上居中的一个小穗 紧贴穗轴,其余两个侧小穗与穗轴角度较大而向两侧发生。这样从穗顶端俯视便成四棱, 故称四棱大麦。四棱大麦一般穗较长,籽粒大小不整齐,一般有三分之一的籽粒较大,三 分之二的籽粒较小,即中间籽粒大,两侧籽粒小。 2.中间型大麦:每穗轴节片上发育小穗数目不定,有 1~3 个小穗结实,如侧小穗结 实,其籽粒亦较大。中间型大麦其经济价值不大。 3.二棱大麦:每穗轴节上三个小穗,仅中间一个小穗正常结实,在穗轴上只有两行 结实小穗,故称为二棱大麦。二棱大麦穗子扁平,籽粒较大,整齐而饱满。 三、材料及用具 1.四种麦类的植株、幼苗、种子和发芽种子及穗子,各种大麦的种子。 2.米尺、镊子、扩大镜。 四、方法步骤(按次序进行观察) 1.观察四种麦类的幼苗,依前表内容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特别注意观察各类幼苗叶 耳的有无及大小。 2.观察四种麦类的种子形态及花序及穗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3.观察二棱、四棱、六棱大麦在穗形及小穗结实特性的不同点。。 4.观察小麦和大麦在小穗结构上的区别。 五、作业 1.将四种麦类幼苗观察结果列表比较

2.绘图并说明小麦、大麦在小穗结构上的区别。 3.比较二棱、四棱、六棱大麦穗形及小穗的区别。 实验实习二大麦、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大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特征,群体变化及田间观察记载的标准与方法。 二、内容说明与方法: 本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两者紧密结合,及时认真地观察记载,加深对大小麦生 育过程的认识。 (一)生育进程观察 其调查标准见附:西藏主要作物田间观察记载及室内考种项目和方法(大小麦)。其 观察方法是在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的田块,选择有代表性样段,进行观察调查,然后计算 其百分率,以确定各生育时期并记载于表一。 表一 大小麦生育时期记载表 小 品种 播种 出 分 拔 孕 抽 开 成熟期 区 名称 (月日) 苗 蘖 节 穗 穗 花 乳 蜡 完 号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熟 熟 熟 (二)群体动态观察 1.定点方法:大小麦有条播、撒播、点播等播种方式。播种方式不同,定点取样方 法也不一样。一般条播麦观察点每点6尺2或1m(不取边行)。大田生产应布点约10个。 小区实验的布点2~3个:撒播麦每个观察点2尺,大田布点5~10个,小区布点2个: 点播麦大田定100~200穴,小区10~20穴。播种时,按面积和实际播种量计算单位长度 (或单位面积)内应播种子数量,再数计一定种子数量分别播到样段之内,以后在样段内 观察群体动态变化。 2.群体观察内容: (1)调查出苗率和基本苗数:出苗后数计样段内苗数,再换算成单位面积苗数,即 基本苗。根据播种种子数计算出苗率。 出苗率(%)=出苗数/播种种子数×100

4 2.绘图并说明小麦、大麦在小穗结构上的区别。 3.比较二棱、四棱、六棱大麦穗形及小穗的区别。 实验实习二 大麦、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大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特征,群体变化及田间观察记载的标准与方法。 二、内容说明与方法: 本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两者紧密结合,及时认真地观察记载,加深对大小麦生 育过程的认识。 (一)生育进程观察 其调查标准见附:西藏主要作物田间观察记载及室内考种项目和方法(大小麦)。其 观察方法是在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的田块,选择有代表性样段,进行观察调查,然后计算 其百分率,以确定各生育时期并记载于表一。 表一 大小麦生育时期记载表 小 区 号 品种 名称 播种 (月日) 出 苗 期 分 蘖 期 拔 节 期 孕 穗 期 抽 穗 期 开 花 期 成熟期 乳 熟 蜡 熟 完 熟 (二)群体动态观察 1.定点方法:大小麦有条播、撒播、点播等播种方式。播种方式不同,定点取样方 法也不一样。一般条播麦观察点每点 6 尺 2 或 1 ㎡(不取边行)。大田生产应布点约 10 个。 小区实验的布点 2~3 个;撒播麦每个观察点 2 尺 2,大田布点 5~10 个,小区布点 2 个; 点播麦大田定 100~200 穴,小区 10~20 穴。播种时,按面积和实际播种量计算单位长度 (或单位面积)内应播种子数量,再数计一定种子数量分别播到样段之内,以后在样段内 观察群体动态变化。 2.群体观察内容: (1)调查出苗率和基本苗数:出苗后数计样段内苗数,再换算成单位面积苗数,即 基本苗。根据播种种子数计算出苗率。 出苗率(%)=出苗数/播种种子数×100

(2)调查冬前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分两次进行,冬前茎藥数一般在十二月或一月 上旬调查,最高茎蘖数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调查。分别数计样段内苗数(主茎加分蘖), 换算成单位面积内苗数。 (3)调查成穗数:于蜡熟期数计样段内有效穗数,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穗数。 将上项调查内容分别填入表二 表二 大小麦群体动态调查表 调查时间 基本苗数 冬前苗数 最高苗数 成穗数 (月/日) 品种或处理 (万/亩) (万/亩) (万/亩) (万/亩) 3.定株观察出叶周期 在前述样段内,每点择取生长一致,代表性好和麦苗15株(10株亦可),用红漆标记叶片, 定期观察各叶出生、定长、枯黄的时间将观察的结果记入表三 表三大小麦出叶周期记载表 叶序 叶 叶 三 叶 十 叶 日 出 定 枯 出 定 枯 出 定 枯 出 定 枯 出 定 枯 期 株号 生 长 黄 生 长 黄 生 长 黄 生 长 黄 生 长 黄 1 2 9 4 5 6 7 8 9 10 历出生一 定长 定长一 期枯黄 说明:出生 心叶从下一叶叶鞘中露出1一2厘米。 定长 心叶叶枕从下一叶叶鞘中露出。 枯黄 绿色部分不足叶长二分之一者

5 (2)调查冬前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分两次进行,冬前茎蘖数一般在十二月或一月 上旬调查,最高茎蘖数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调查。分别数计样段内苗数(主茎加分蘖), 换算成单位面积内苗数。 (3)调查成穗数:于蜡熟期数计样段内有效穗数,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穗数。 将上项调查内容分别填入表二 表二 大小麦群体动态调查表 调查时间 (月/日) 品种或处理 基本苗数 (万/亩) 冬前苗数 (万/亩) 最高苗数 ((万/亩) 成穗数 (万/亩) 3.定株观察出叶周期 在前述样段内,每点择取生长一致,代表性好和麦苗15株(10株亦可),用红漆标记叶片, 定期观察各叶出生、定长、枯黄的时间将观察的结果记入表三 表三 大小麦出叶周期记载表 叶序 日 期 株号 一 叶 二 叶 三 叶 …… 十 叶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历 期 出生一 定长 定长一 枯黄 说明:出生——心叶从下一叶叶鞘中露出 1~2 厘米。 定长——心叶叶枕从下一叶叶鞘中露出。 枯黄——绿色部分不足叶长二分之一者

4.大小麦越冬前的田间调查 冬小麦越冬前的幼苗诊断,主要是通过田间实地调查苗情、墒情、虫情等情况,作出 科学判断,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使幼苗正常生长,为实现计划的产量指标打好合理 的群体结构基础。为此,田间诊断要求做到: (1)一米深度土壤水分(墒情)的分析,作为灌水与否的依据。 (2)调查大田群体结构(每亩总茎数),是否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指标。 (3)调查群体条件下各个个体的发育状况,判断苗情是属于壮苗、弱苗或旺苗,并 通过苗情进一步判断土壤肥力及供肥情况。作为施肥与否的依据,如有虫情和病情,要考 虑防治措施。将田间调查情况填入表四。 表四冬小麦(冬青稞)越冬前田间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项 施肥水 压 播 苗 情 每 目 前 品 平 灌 麦 种 麦 亩 备 期 及 总 每 田 主 叶 苗 月 基 追 其 茎 区 他 茎 株 苗高 壮 茎 蘖 (厘 弱 作种 注 号 色 日 肥 肥 溉 措 龄 数 数 米) 施 万 5.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的测定 在大小麦品种观察区或栽培试验田,于抽穗后选取同一天开花,长相和麦穗大小一致 的植株挂纸牌(或用红漆标记),作为以后取样观察的材料。标记的数量依观察次数而定。 但要略高于观察需要的株穗数。从开花到成熟期间每隔一定天数在标记株穗中取样,每次 取样测定20穗,全部脱粒后放在磁盘或培养皿中,并数记总粒数及按顺序测定。 (1)称鲜重,计算百粒鲜重(克)。 (2)量籽粒长、宽、厚,随机取样20~50粒用测微尺逐粒测量之,并求其平均值(毫 米)。 (3)用比重法测定百粒体积。灌一定量的水于小量筒中,再放入百粒麦粒(重复三 次),求得其百粒体积(毫升)。 (4)烘干测定干重:将供测定的全部麦粒放入纸袋或盘中烘干称干重,折算成千粒 重(克),烘干温度:在105℃±2℃烘8小时,或先在105℃的温度条件下烘15分钟,以破 坏酶的活性,再在80℃条件下烘48小时,然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至常温再称重.烘箱使用 时要逐渐升温,待温度高出要求温度10℃时,即将样品放入烘箱内,并保持在温度±2℃范 围内.将上述测定结果填入表五。 6

6 4.大小麦越冬前的田间调查 冬小麦越冬前的幼苗诊断,主要是通过田间实地调查苗情、墒情、虫情等情况,作出 科学判断,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使幼苗正常生长,为实现计划的产量指标打好合理 的群体结构基础。为此,田间诊断要求做到: (1)一米深度土壤水分(墒情)的分析,作为灌水与否的依据。 (2)调查大田群体结构(每亩总茎数),是否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指标。 (3)调查群体条件下各个个体的发育状况,判断苗情是属于壮苗、弱苗或旺苗,并 通过苗情进一步判断土壤肥力及供肥情况。作为施肥与否的依据,如有虫情和病情,要考 虑防治措施。将田间调查情况填入表四。 表四 冬小麦(冬青稞)越冬前田间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项 目 田 区 号 前 作 品 种 播 种 期 月 / 日 施肥水 平 灌 溉 压 麦 及 其 他 措 施 苗 情 麦 苗 壮 弱 每 亩 总 茎 蘖 数 万 备 注 基 肥 追 肥 叶 色 主 茎 叶 龄 每 株 茎 数 苗高 (厘 米) 5.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的测定 在大小麦品种观察区或栽培试验田,于抽穗后选取同一天开花,长相和麦穗大小一致 的植株挂纸牌(或用红漆标记),作为以后取样观察的材料。标记的数量依观察次数而定。 但要略高于观察需要的株穗数。从开花到成熟期间每隔一定天数在标记株穗中取样,每次 取样测定 20 穗,全部脱粒后放在磁盘或培养皿中,并数记总粒数及按顺序测定。 (1)称鲜重,计算百粒鲜重(克)。 (2)量籽粒长、宽、厚,随机取样 20~50 粒用测微尺逐粒测量之,并求其平均值(毫 米)。 (3)用比重法测定百粒体积。灌一定量的水于小量筒中,再放入百粒麦粒(重复三 次),求得其百粒体积(毫升)。 (4)烘干测定干重:将供测定的全部麦粒放入纸袋或盘中烘干称干重,折算成千粒 重(克),烘干温度:在 105℃±2℃烘 8 小时,或先在 105℃的温度条件下烘 15 分钟,以破 坏酶的活性,再在80℃条件下烘48小时,然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至常温再称重.烘箱使用 时要逐渐升温,待温度高出要求温度 10℃时,即将样品放入烘箱内,并保持在温度±2℃范 围内.将上述测定结果填入表五

表五 麦粒形成及灌浆成熟过程体积及粒重动态记载 品种或 取 总 每 含 处理 样 后 样 粒 穗 水 期 穗 数 百粒鲜重 量 (月/日) 数 数 (克) 籽粒长度(毫来 宽度毫来 籽粒厚度(毫开 百粒体积(克) 千粒重(克) (天) 本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有些内容可在课后进行,亦可根据需要择其部分进行。 三、作业: 根据系统观察,整理数据,每人写出“大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观察”报告一篇。 实验实习三 大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 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 生的关系:学习分析大小麦分蘖期麦苗性状的方法。 二、内容及方法: 1.大小麦幼苗形态观察: 取一株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大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大小麦的幼苗是由种 子根、节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主茎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1)种子根:又叫胚根或初生根。种子萌发时由胚根鞘中长出,先长出一条主胚根。 随后长出侧胚根。一般有3~7条,在形态上比节根细,颜色较深,位于节根下面。 (2)节根:又称次生根,着生于茎基部的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 发生一个分蘖,就在分蘖节上,透过主茎叶鞘的基部,长出次生根。在形态上比种子根粗。 (3)盾片:与种子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园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 侧。 (4)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 见光后开裂,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5)地中茎:指芽鞘节与第一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 (6)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分蘖节。 (7)分蘖鞘(鞘叶),分蘖鞘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 全叶。 (8)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一片叶,然 1

7 表五 麦粒形成及灌浆成熟过程体积及粒重动态记载 品种或 处理 取 样 日 期 (月/日) 开 花 后 天 数 (天) 取 样 穗 数 总 粒 数 每 穗 粒 数 百 粒 鲜 重 ( 克 ) 籽 粒 长 度( 毫 米) 籽 粒 宽 度( 毫 米) 籽 粒 厚 度( 毫 升) 百 粒 体 积( 克) 千 粒 重( 克 ) 含 水 量 % 本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有些内容可在课后进行,亦可根据需要择其部分进行。 三、作业: 根据系统观察,整理数据,每人写出“大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观察”报告一篇。 实验实习三 大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 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 生的关系;学习分析大小麦分蘖期麦苗性状的方法。 二、内容及方法: 1.大小麦幼苗形态观察: 取一株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大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大小麦的幼苗是由种 子根、节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主茎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1)种子根:又叫胚根或初生根。种子萌发时由胚根鞘中长出,先长出一条主胚根。 随后长出侧胚根。一般有 3~7 条,在形态上比节根细,颜色较深,位于节根下面。 (2)节根:又称次生根,着生于茎基部的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 发生一个分蘖,就在分蘖节上,透过主茎叶鞘的基部,长出次生根。在形态上比种子根粗。 (3)盾片:与种子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园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 侧。 (4)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 见光后开裂,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5)地中茎:指芽鞘节与第一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 (6)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分蘖节。 (7)分蘖鞘(鞘叶),分蘖鞘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 全叶。 (8)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一片叶,然

后依其互生关系就可以找出其它叶片。确定第一叶片的方法,生育初期可用叶形鉴别。第 一片叶在形态上与其它叶片不同,它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 2.分蘖类型识别 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可使麦苗出现各种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的着生部位和入 土深度,通常分为四个类型。 (1)普通分蘖型:在适宜的播深条件下,一般多数带有地中茎的分蘖植株,这是最 常见的一种分蘖类型。 (2)胚芽鞘分蘖型:在种子大,播深适宜,单株营养面积大,光照良好,水肥充足 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胚芽鞘分蘖类型。 (3)多层分蘖型:此种类型常出现在肥水条件良好,播种过深的松软地上或畦埂上。 主茎第一叶与第二叶甚至第二叶与第三叶间的节间伸长,补偿地中茎伸长能力的不足,但 主茎低位叶分蘖仍然能正常发生。 (4)无地中茎分叶型: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浅播的情况下。地中茎在较强的光照下 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分蘖节在种子的入土深度处形成。 3.分蘖的出现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3、5、7的麦苗进行观察。大小麦幼苗长出第三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 第一个分蘖,由于胚芽鞘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 生。 当主茎第四叶伸出时,在主茎第一叶的叶腋间长出一个分蘖(主茎第一分蘖)。当主 茎第五片叶伸出时,在主茎第二叶的叶腋间又生出一个分蘖(主茎第二分蘖)、依次类推。 着生于主茎上的分蘖称为一级(次)分蘖。当一级分蘖的第三片叶伸出时,在其分蘖鞘腋 间产生一个分蘖,以后每增加一叶,也按叶位顺序增长分蘖。 主茎叶龄与各级分蘖叶龄的同伸关系一览表 主茎叶龄 3/0 4/0 5/0 6/0 7/0 1/P 2/P 3/P 4/P 胚 一级 5/P 芽 二级 3/PP 2/PP 1/PP 2/P1 分 1/P1 1/P2 三级 1/PPP 同时出现的各级 分蘖的叶龄 41 21 3/1 3/I 分 一级 1/M 1/m 2/I 1/Π 2/Π 1/IV 分 2/IP 二级 1/IP 1/1 1/IIP 可能出现的分蘖总数(包括主茎) 2 3 5 8 13 可能出现的叶片总数(包括主茎) 4 7 12 20 33

8 后依其互生关系就可以找出其它叶片。确定第一叶片的方法,生育初期可用叶形鉴别。第 一片叶在形态上与其它叶片不同,它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 2.分蘖类型识别 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可使麦苗出现各种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的着生部位和入 土深度,通常分为四个类型。 (1)普通分蘖型:在适宜的播深条件下,一般多数带有地中茎的分蘖植株,这是最 常见的一种分蘖类型。 (2)胚芽鞘分蘖型:在种子大,播深适宜,单株营养面积大,光照良好,水肥充足 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胚芽鞘分蘖类型。 (3)多层分蘖型:此种类型常出现在肥水条件良好,播种过深的松软地上或畦埂上。 主茎第一叶与第二叶甚至第二叶与第三叶间的节间伸长,补偿地中茎伸长能力的不足,但 主茎低位叶分蘖仍然能正常发生。 (4)无地中茎分叶型: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浅播的情况下。地中茎在较强的光照下 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分蘖节在种子的入土深度处形成。 3.分蘖的出现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 3、5、7 的麦苗进行观察。大小麦幼苗长出第三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 第一个分蘖,由于胚芽鞘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 生。 当主茎第四叶伸出时,在主茎第一叶的叶腋间长出一个分蘖(主茎第一分蘖)。当主 茎第五片叶伸出时,在主茎第二叶的叶腋间又生出一个分蘖(主茎第二分蘖)、依次类推。 着生于主茎上的分蘖称为一级(次)分蘖。当一级分蘖的第三片叶伸出时,在其分蘖鞘腋 间产生一个分蘖,以后每增加一叶,也按叶位顺序增长分蘖。 主茎叶龄与各级分蘖叶龄的同伸关系一览表 主茎叶龄 3/0 4/0 5/0 6/0 7/0 同时出现的各级 分蘖的叶龄 胚 芽 鞘 分 蘖 一级 1/P 2/P 3/P 4/P 5/P 二级 1/PP 2/PP 1/P1 3/PP 2/P1 1/P2 三级 1/PPP 分 蘖 节 分 蘖 一级 1/I 2/I 1/II 3/I 2/II 1/III 4/I 3/II 2/III 1/IV 二级 1/IP 2/IP 1/I1 1/ⅡP 可能出现的分蘖总数(包括主茎) 2 3 5 8 13 可能出现的叶片总数(包括主茎) 4 7 12 20 33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9页,可试读13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