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其它作物 第一节绿肥 发展绿肥是解决高产稳产与肥料,用地与养地,养殖与饲料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目 前西藏主要栽培的绿肥,饲料作物品种有豌豆、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红豆 草、圆根、荞麦等。其中,无论就栽培面积及饲料价值而言,以紫花苜蓿居首位。 一、紫花苜蓿 (一)概述 一般认为紫苜蓿起源于小亚西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一带,原产于伊朗。由于 紫苜蓿的栽培历史较长,适应能力强,目前它广泛地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北 美和南美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五亿亩。其中欧洲约1.4亿亩,亚洲近 2,000万亩,非洲为260万亩,北美约为2亿亩,南美约1.1亿亩,大洋洲为1,800万 亩。从国家来说,全世界种植紫苜蓿面积最大的是美国,约占全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 上。其次是阿根廷,它的种植面积在1亿亩以上。苏联居第三位,它的种植面积达六千 万亩。这三个国家的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为全世界紫苜蓿总面积的70%。 (二)经济价值 紫苜蓿的用途很广,它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目前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豆科牧草在各个方面能胜过紫苜蓿的。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 的上等饲料,不论青饲、放牧或是调制成干草、青贮,适口性都好,营养丰富,家畜都爱 吃。 (三)植物学特征 紫苜蓿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入土很深。据观察,种后第一年根长2米以上,9 年以后可达6米。根冠膨大,其上密生许多幼芽,分枝能力很强,一般每株可产生侧根数 十条,多者可达100-200条以上。根瘤较发达,着生在主根和侧根上。茎秆直立或斜上, 光滑或少毛,具棱,略呈方形,高1米以上,多呈深绿色,亦有棕红或棕紫色的,分枝 很多。叶由三小叶组成,中间一片较大,具短柄:托叶较大,先端尖锐,不易脱落:小叶 长圆形,基部较窄,先瑞较阔而有锯齿,中下部全缘,小叶顶端中肋突出。总状花序,自 叶腋出。每簇有花20-30朵,每花有短柄:雄蕊联合成雄蕊管,具有弹性。荚果为螺旋形, 表面光滑,有脉纹,成熟后不开裂,每荚含种子约7粒左右。种子肾脏形,色淡黄,表面 有光泽,千粒重一般为2克左右,1斤种子大约有15万到25万粒。 (四)生物学特性 1.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紫苜蓿适于温暖半干燥气候,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在我国 北方冬季零下20-30℃的低温条件下,一般都能安全越冬。但抗寒能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289
289 第八章 其它作物 第一节 绿肥 发展绿肥是解决高产稳产与肥料,用地与养地,养殖与饲料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目 前西藏主要栽培的绿肥,饲料作物品种有豌豆、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红豆 草、圆根、荞麦等。其中,无论就栽培面积及饲料价值而言,以紫花苜蓿居首位。 一 、 紫花苜蓿 (一)概述 一般认为紫苜蓿起源于小亚西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一带,原产于伊朗。由于 紫苜蓿的栽培历史较长,适应能力强,目前它广泛地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北 美和南美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五亿亩。其中欧洲约 1.4 亿亩,亚洲近 2,000 万亩,非洲为 260 万亩,北美约为 2 亿亩,南美约 1.1 亿亩,大洋洲为 1,800 万 亩。从国家来说,全世界种植紫苜蓿面积最大的是美国,约占全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 上。其次是阿根廷,它的种植面积在 1 亿亩以上。苏联居第三位,它的种植面积达六千 万亩。这三个国家的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为全世界紫苜蓿总面积的 70%。 (二)经济价值 紫苜蓿的用途很广,它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目前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豆科牧草在各个方面能胜过紫苜蓿的。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 的上等饲料,不论青饲、放牧或是调制成干草、青贮,适口性都好,营养丰富,家畜都爱 吃。 (三)植物学特征 紫苜蓿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入土很深。据观察,种后第一年根长 2 米以上,9 年以后可达 6 米。根冠膨大,其上密生许多幼芽,分枝能力很强,一般每株可产生侧根数 十条,多者可达 100-200 条以上。根瘤较发达,着生在主根和侧根上。茎秆直立或斜上, 光滑或少毛,具棱,略呈方形,高 l 米以上,多呈深绿色,亦有棕红或棕紫色的,分枝 很多。叶由三小叶组成,中间一片较大,具短柄;托叶较大,先端尖锐,不易脱落;小叶 长圆形,基部较窄,先端较阔而有锯齿,中下部全缘,小叶顶端中肋突出。总状花序,自 叶腋出。每簇有花 20-30 朵,每花有短柄;雄蕊联合成雄蕊管,具有弹性。荚果为螺旋形, 表面光滑,有脉纹,成熟后不开裂,每荚含种子约 7 粒左右。种子肾脏形,色淡黄,表面 有光泽,千粒重一般为 2 克左右,l 斤种子大约有 15 万到 25 万粒。 (四)生物学特性 1. 对环境条件的反应 紫苜蓿适于温暖半干燥气候,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在我国 北方冬季零下 20-30℃的低温条件下,一般都能安全越冬。但抗寒能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紫苜蓿抗寒能力的大小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关系很大。总糖量高的品种,抗寒能 力也较强。就根冠入土深度而言,通常根冠入土深的品种它的抗寒能力强。 紫苜蓿的抗旱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根系强大,入土深。它的蒸腾系数较高, 一般为800-900之间,需水较一般牧草多。尤其在孕蕾一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要比禾 本科牧草多两倍。紫苜蓿适合于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地区生长,如超过1000毫米,则 对紫苜蓿生长不利,在雨量稀少的地区,为了使紫苜蓿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紫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太粘重的土壤或极贫瘠的砂土地以及强酸或强碱的土壤 外,都能生长。对它最适应的土壤是沙质带粘性黑土、壤土和富含石灰质土壤。喜中性或 微碱性,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7-9。 紫苜蓿虽然喜水,但它最忌积水,过多的积水往往会造成植株大批死亡。因此,在多 水区种植紫苜蓿应特别注意排水,排水通畅才能保证植株良好生长。地下水位过高对紫苜 蓿生长不利,一般最少应在1米以下。 2.生长发育紫苜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气候、品种和播种时期而异。紫苜蓿的生育 过程大致是,4月22日下种,5月2日出苗,6月中旬开始发枝,8月初开花,9月中旬 种子成熟。生育天数约为150天。 (五)栽培技术 1.轮作中的地位紫苜蓿是我国农作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长期以来,我国劳 动农民就把它作为轮作倒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农民用它与 粮食作物套种轮作,既肥了地,又增了产,又为牲畜提供了大量优质饲草。在比较寒冷的 地区,紫首苜蓿可与春谷类作物或中耕作物如麦类套种或间作,但须注意播种时间,一般宜 迟不宜早。紫苜蓿在轮作种的时间可长可短,在以作物为主的轮作中,种2-3年即可:在 以饲料为主的轮作中,种植年限可延至4-5年。 2.播种紫首蓿种子小,苗期生长特别缓慢,容易受杂草危害,所以准备种紫首蓿 的地要求精细平整,没有杂草。播种前应施入有机肥料,在有机肥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 以施一定量的化肥。紫苜蓿的播种时间春秋皆可。一般在气候比较寒冷、生长季节短的地 区,应在早春播种。播量一般每亩1-2斤,播种深度以2厘米左右为宜,但还要看土壤水 分状况,土湿宜浅,土干则深。播种方法用条播、撒播、点播都可以,通常多用条播,这 样有利于田间管理。冬播时行距一般为20-40厘米,收种宜宽,收草宜窄。 3.施肥为了获得高产必须施足肥料,施肥能够加快紫苜蓿再生,从而有可能增加 刈割次数。高产紫苜蓿所摄取的营养物质比玉米或小麦多,特别它对氮、钾和钙的吸收量 最大。一般来说,紫苜蓿应在初花期收获,这时它的产量高。紫苜蓿在生长季中,从春到 秋一直不断的进行生长,它的营养需要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灌溉紫首蓿是一种易于进行灌溉的牧草。在潮湿地区,当旱季来临,降水量少 的时候进行灌溉,能保持高产:在干旱的地区,降水不能满足高产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 情况补充灌溉才能获得高产:在干旱地区,如不进行灌溉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关于紫苜蓿 对水分需要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有人发现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当水分供应适量, 紫苜蓿的叶色呈现淡绿,如果叶色变深说明缺水情况开始出现,这时就该进行灌溉,否则 就有可能减产和降低干草品质。灌水方式有漫灌和喷灌两种。 5.刈割从每年刈割两次、三次和五次的产量效应来看,当年刈割三次时产草量最 290
290 紫苜蓿抗寒能力的大小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关系很大。总糖量高的品种,抗寒能 力也较强。就根冠入土深度而言,通常根冠入土深的品种它的抗寒能力强。 紫苜蓿的抗旱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根系强大,入土深。它的蒸腾系数较高, 一般为 800-900 之间,需水较一般牧草多。尤其在孕蕾一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要比禾 本科牧草多两倍。紫苜蓿适合于降水量 500-800 毫米的地区生长,如超过 1000 毫米,则 对紫苜蓿生长不利,在雨量稀少的地区,为了使紫苜蓿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紫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太粘重的土壤或极贫瘠的砂土地以及强酸或强碱的土壤 外,都能生长。对它最适应的土壤是沙质带粘性黑土、壤土和富含石灰质土壤。喜中性或 微碱性,最适宜的土壤 pH 值为 7-9。 紫苜蓿虽然喜水,但它最忌积水,过多的积水往往会造成植株大批死亡。因此,在多 水区种植紫苜蓿应特别注意排水,排水通畅才能保证植株良好生长。地下水位过高对紫苜 蓿生长不利,一般最少应在 1 米以下。 2. 生长发育 紫苜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气候、品种和播种时期而异。紫苜蓿的生育 过程大致是,4 月 22 日下种,5 月 2 日出苗,6 月中旬开始发枝,8 月初开花,9 月中旬 种子成熟。生育天数约为 150 天。 (五) 栽培技术 1. 轮作中的地位 紫苜蓿是我国农作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长期以来,我国劳 动农民就把它作为轮作倒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农民用它与 粮食作物套种轮作,既肥了地,又增了产,又为牲畜提供了大量优质饲草。在比较寒冷的 地区,紫苜蓿可与春谷类作物或中耕作物如麦类套种或间作,但须注意播种时间,一般宜 迟不宜早。紫苜蓿在轮作种的时间可长可短,在以作物为主的轮作中,种 2-3 年即可;在 以饲料为主的轮作中,种植年限可延至 4-5 年。 2. 播种 紫苜蓿种子小,苗期生长特别缓慢,容易受杂草危害,所以准备种紫苜蓿 的地要求精细平整,没有杂草。播种前应施入有机肥料,在有机肥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 以施一定量的化肥。紫苜蓿的播种时间春秋皆可。一般在气候比较寒冷、生长季节短的地 区,应在早春播种。播量一般每亩 1-2 斤,播种深度以 2 厘米左右为宜,但还要看土壤水 分状况,土湿宜浅,土干则深。播种方法用条播、撒播、点播都可以,通常多用条播,这 样有利于田间管理。冬播时行距一般为 20-40 厘米,收种宜宽,收草宜窄。 3. 施肥 为了获得高产必须施足肥料,施肥能够加快紫苜蓿再生,从而有可能增加 刈割次数。高产紫苜蓿所摄取的营养物质比玉米或小麦多,特别它对氮、钾和钙的吸收量 最大。一般来说,紫苜蓿应在初花期收获,这时它的产量高。紫苜蓿在生长季中,从春到 秋一直不断的进行生长,它的营养需要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 灌溉 紫苜蓿是一种易于进行灌溉的牧草。在潮湿地区,当旱季来临,降水量少 的时候进行灌溉,能保持高产;在干旱的地区,降水不能满足高产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 情况补充灌溉才能获得高产;在干旱地区,如不进行灌溉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关于紫苜蓿 对水分需要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有人发现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当水分供应适量, 紫苜蓿的叶色呈现淡绿,如果叶色变深说明缺水情况开始出现,这时就该进行灌溉,否则 就有可能减产和降低干草品质。灌水方式有漫灌和喷灌两种。 5. 刈割 从每年刈割两次、三次和五次的产量效应来看,当年刈割三次时产草量最
高,而刈割三次的植株发育差数量减少。关于在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结籽期刈割时 对产量的效应,试验结果指出在盛花期时产草量最高,株丛寿命最长。在盛花期刈割时能 够使紫首蓿根内贮存大量碳水化合物和保持植株旺盛的生活力。刈割时间的确定应同时考 虑产量和质量。初花期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量最高,但从初花期到盛花期产草量仍在增加, 主要是增加了纤维素成分。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所以一般认为初花期刈割比较合适。早春 当紫苜蓿还幼嫩时刈割是有害的,减产很明显,它和年两次均在盛花期刈割以及年三次均 在初花期刈割相比产量低,其原因是由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和冬季受损根冠和根还没 有来得及很好恢复的情况下造成的。北方地区应特别注意秋季的刈割时间,一般认为在早 霜来临前30天左右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以后刈割,就会降低根和根冠中碳 水化合物含量,不利于越冬和翌年春季生长。刈割高度对于产量和存活,特别是由于频刈 造成的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来说,只要正确掌握刈割时间, 留茬高度低的比留茬高度高的要好一些,原因是刈割高度低时产草量和营养物质产量都 高。一般来说,其刈割高度为4-5厘米,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高度应高些,为7-8厘米。 这样能保持根部养分和有利于积雪,对苜蓿越冬有良好作用。 二、草木樨 草木樨属植物系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原产欧亚温带地区,美洲、非洲、大洋洲早己引 种栽培。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黄河和长江流域均有栽种。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 最多。全属植物约有20多种,前苏联、欧洲约有10种,我国6种。 (一)概述 草木樨原产亚洲西部,现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等洲。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均有栽培。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最多。 (二)经济价值 草木樨产量高,一般春播当年亩产青草2500斤,第二年7000斤,甚至高达8000-10000 斤,其种子产量也甚高,可饲用,每亩产种子80-120斤,最高达300斤,其营养价值不 次于精饲料。据山西卫生局分析,含粗蛋白质23.35%,比黑豆稍差,比高梁、玉米、莜 麦等高得多。一般用开水浸泡1-2天即可饲喂,亦可以炒后磨碎后掺在精料内一起喂饲。 草木樨不仅是家畜的优良饲草,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肥效高,根据东北农 科所的分析,其含氦量比大豆还高。 根据黑龙江省畜牧局研究所资料,种过二年草木樨的地块,含氮量增加13-18%,含 磷量增加20%左石,有机质增加36-40%左右,水稳定性团粒增加30-40%,同时土壤疏松, 土壤孔隙度增加,大大改善了耕层。一般可使后作增加20-30%,甚至一倍以上。因此, 国内外广泛利用它作绿肥,翻压后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往往 第一年收一槎饲草后,于第二、三槎翻压作绿肥。 草木樨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由于它生长迅速,播种当年即达1米以上,同时第 二年返青早,茎叶繁茂,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它的根系入土深,所以能较好地防止水土流 失,一般减少径流95%。 草木樨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它的花期长50-60天,具大量小花,据测定,一亩地 可形成一干万朵小花。蜜质优良,色白质佳,平均亩产蜜20斤左右,有的高达26斤以上。 291
291 高,而刈割三次的植株发育差数量减少。关于在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结籽期刈割时 对产量的效应,试验结果指出在盛花期时产草量最高,株丛寿命最长。在盛花期刈割时能 够使紫苜蓿根内贮存大量碳水化合物和保持植株旺盛的生活力。刈割时间的确定应同时考 虑产量和质量。初花期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量最高,但从初花期到盛花期产草量仍在增加, 主要是增加了纤维素成分。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所以一般认为初花期刈割比较合适。早春 当紫苜蓿还幼嫩时刈割是有害的,减产很明显,它和年两次均在盛花期刈割以及年三次均 在初花期刈割相比产量低,其原因是由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和冬季受损根冠和根还没 有来得及很好恢复的情况下造成的。北方地区应特别注意秋季的刈割时间,一般认为在早 霜来临前 30 天左右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以后刈割,就会降低根和根冠中碳 水化合物含量,不利于越冬和翌年春季生长。刈割高度对于产量和存活,特别是由于频刈 造成的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来说,只要正确掌握刈割时间, 留茬高度低的比留茬高度高的要好一些,原因是刈割高度低时产草量和营养物质产量都 高。一般来说,其刈割高度为 4-5 厘米,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高度应高些,为 7-8 厘米。 这样能保持根部养分和有利于积雪,对苜蓿越冬有良好作用。 二、草木樨 草木樨属植物系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原产欧亚温带地区,美洲、非洲、大洋洲早已引 种栽培。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黄河和长江流域均有栽种。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 最多。全属植物约有 20 多种,前苏联、欧洲约有 10 种,我国 6 种。 (一)概述 草木樨原产亚洲西部,现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等洲。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均有栽培。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最多。 (二)经济价值 草木樨产量高,一般春播当年亩产青草 2500 斤,第二年 7000 斤,甚至高达 8000-10000 斤,其种子产量也甚高,可饲用,每亩产种子 80-120 斤,最高达 300 斤,其营养价值不 次于精饲料。据山西卫生局分析,含粗蛋白质 23.35%,比黑豆稍差,比高梁、玉米、莜 麦等高得多。一般用开水浸泡 1-2 天即可饲喂,亦可以炒后磨碎后掺在精料内一起喂饲。 草木樨不仅是家畜的优良饲草,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肥效高,根据东北农 科所的分析,其含氦量比大豆还高。 根据黑龙江省畜牧局研究所资料,种过二年草木樨的地块,含氮量增加 13-18%,含 磷量增加 20%左石,有机质增加 36-40%左右,水稳定性团粒增加 30-40%,同时土壤疏松, 土壤孔隙度增加,大大改善了耕层。一般可使后作增加 20-30%,甚至一倍以上。因此, 国内外广泛利用它作绿肥,翻压后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往往 第一年收一槎饲草后,于第二、三槎翻压作绿肥。 草木樨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由于它生长迅速,播种当年即达 1 米以上,同时第 二年返青早,茎叶繁茂,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它的根系入土深,所以能较好地防止水土流 失,一般减少径流 95%。 草木樨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它的花期长 50-60 天,具大量小花,据测定,一亩地 可形成一干万朵小花。蜜质优良,色白质佳,平均亩产蜜 20 斤左右,有的高达 26 斤以上
(三)植物学特征 草木樨为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根长达2米以上,根上有很多根瘤。茎高1-4米, 直立,无毛或稍有毛,圆柱形中空。叶为羽状三出复叶,中间的一片小叶具短柄:小叶细 长,椭圆形、距圆形、倒卵状等,边缘有疏锯齿:托叶很小,锥形或条状披针形。花白色, 总状花序,腋生:旗瓣较翼瓣稍长,翼瓣比龙骨瓣稍长或等长,荚果无毛,具有1-2粒种 子,有坚硬的种皮,黄色以到褐色。全株植物与种子均具有香草气味,千粒重2-2.5克。 (四)生物学特性 草木樨适应性很广,最适宜在湿润和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其蒸腾系数平均为 570-770,而苜蓿为615-844,较苜蓿更抗旱,在年降雨量300-500毫米的地方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除低洼积水地生长不良外,自粘土以至砂土、砂砾土都可以生长,耐瘠 薄,但不适宜酸性土壤,特别喜富于石灰质的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适宜pH7-9,在含盐 0.2-0.3%或含盐0.56%的土壤也能生长,它耐碱性很强,比其它豆科牧草耐盐碱,甚至超 过禾本科。因此,可以用来改良柱状盐碱土,有时候甚至可以把完全没有收获的柱状盐碱 土改良成肥沃的土壤。它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一般在日均地温稳定在3.1-6.5℃即开始 萌动,第一片真叶期可耐-4℃的短期低温,到-8℃时才受冻害死亡。它的成株有时可耐 -30℃以下的低温。它抗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根颈入土深度和根茎的粗细。根据调查颈粗 0.2-1厘米,入土深度不到1.5厘米即受冻害死亡。同时它受冻害并不完全在冬季,往往 发生在早春返青以后。一般越冬率50-99%。 草木樨播后5-7天可以发芽,个别情况下延续15-20天。播种当年地上部生长缓慢, 而地下部生长迅速,积累大量碳水化合物、淀粉等营养物质,一般第一年不开花,或少量 开花,到11月以后根部和地上部均呈休眠状态,秋后根茎开始膨大成小萝卜状,并在根 茎上生长休眠芽。第二年早春,这些芽迅速萌发生长成繁茂的株丛,5-7月开花结实。根 据其生育期的长短,可以分为4个类型:早熟型80-95天,中熟型95-110天,中晚熟型 110-120天,晚熟型120-135天。生育期的长短与植株的高度、开花期和产量有关。一般 来讲,凡植株较高大的属晚熟类型,它们的高度达3-3.5米,早熟类型较低短,一般高 1.5-2米。所以晚熟类型产量高,中熟类型介于早、晚型之间。同时,晚熟类型开花期延 长,长达两个月,往往在同一植株上有的种于己经成熟时,尚有大量果枝处于孕蕾和开花 期。生育期的长短直接关连到生长动态,而生长动态与绿色体主量又有着密切关系。一般 晚熟类型,在生活第二年绿色体的增长几乎持续在整个生育期,而茎的增长,甚至在种子 成熟期也不停止,而早熟类型仅持续到种子成熟始期,以后植株的增长几乎停止。 草木樨为长日照植物,在连续光照下,生活第一年就能开花结实,否则不能开花。草 木樨从孕蕾到开花需3-7天,而每朵花的延续时间26天。开花延续的时间受农业技术、 气候因素和传粉者种类及数量的影响。草木樨为无限花序,首先是花序的下部的花开放, 而后是上部花。通常当上部花尚在开放时而下部花已形成果荚。在一天当中,开花时间以 上午到下午14-15点开的最多。整个花序开花延续时间8-14天当温度和水分充足时,开 花延续时间较长。花大量发生在生活的第二年。在个别年份如气候良好时,第一年有少量 开花,但花序细弱且小,同时,由于第一年形成花序,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往往影响其 越冬。 草木樨是自花授粉植物,它的雄蕊较雌蕊长或等长,能保证花粉自由的落在柱头上。 292
292 (三)植物学特征 草木樨为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根长达 2 米以上,根上有很多根瘤。茎高 1-4 米, 直立,无毛或稍有毛,圆柱形中空。叶为羽状三出复叶,中间的一片小叶具短柄;小叶细 长,椭圆形、距圆形、倒卵状等,边缘有疏锯齿;托叶很小,锥形或条状披针形。花白色, 总状花序,腋生;旗瓣较翼瓣稍长,翼瓣比龙骨瓣稍长或等长,荚果无毛,具有 1-2 粒种 子,有坚硬的种皮,黄色以到褐色。全株植物与种子均具有香草气味,千粒重 2-2.5 克。 (四)生物学特性 草木樨适应性很广,最适宜在湿润和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其蒸腾系数平均为 570-770,而苜蓿为 615-844,较苜蓿更抗旱,在年降雨量 300-500 毫米的地方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除低洼积水地生长不良外,自粘土以至砂土、砂砾土都可以生长,耐瘠 薄,但不适宜酸性土壤,特别喜富于石灰质的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适宜 pH7-9,在含盐 0.2-0.3%或含盐 0.56%的土壤也能生长,它耐碱性很强,比其它豆科牧草耐盐碱,甚至超 过禾本科。因此,可以用来改良柱状盐碱土,有时候甚至可以把完全没有收获的柱状盐碱 土改良成肥沃的土壤。它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一般在日均地温稳定在 3.1-6.5℃即开始 萌动,第一片真叶期可耐-4℃的短期低温,到-8℃时才受冻害死亡。它的成株有时可耐 -30℃以下的低温。它抗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根颈入土深度和根茎的粗细。根据调查颈粗 0.2-1 厘米,入土深度不到 1.5 厘米即受冻害死亡。同时它受冻害并不完全在冬季,往往 发生在早春返青以后。一般越冬率 50-99%。 草木樨播后 5-7 天可以发芽,个别情况下延续 15-20 天。播种当年地上部生长缓慢, 而地下部生长迅速,积累大量碳水化合物、淀粉等营养物质,一般第一年不开花,或少量 开花,到 11 月以后根部和地上部均呈休眠状态,秋后根茎开始膨大成小萝卜状,并在根 茎上生长休眠芽。第二年早春,这些芽迅速萌发生长成繁茂的株丛,5-7 月开花结实。根 据其生育期的长短,可以分为 4 个类型:早熟型 80-95 天,中熟型 95-110 天,中晚熟型 110-120 天,晚熟型 120-135 天。生育期的长短与植株的高度、开花期和产量有关。一般 来讲,凡植株较高大的属晚熟类型,它们的高度达 3-3.5 米,早熟类型较低短,一般高 1.5-2 米。所以晚熟类型产量高,中熟类型介于早、晚型之间。同时,晚熟类型开花期延 长,长达两个月,往往在同一植株上有的种于已经成熟时,尚有大量果枝处于孕蕾和开花 期。生育期的长短直接关连到生长动态,而生长动态与绿色体主量又有着密切关系。一般 晚熟类型,在生活第二年绿色体的增长几乎持续在整个生育期,而茎的增长,甚至在种子 成熟期也不停止,而早熟类型仅持续到种子成熟始期,以后植株的增长几乎停止。 草木樨为长日照植物,在连续光照下,生活第一年就能开花结实,否则不能开花。草 木樨从孕蕾到开花需 3-7 天,而每朵花的延续时间 2-6 天。开花延续的时间受农业技术、 气候因素和传粉者种类及数量的影响。草木樨为无限花序,首先是花序的下部的花开放, 而后是上部花。通常当上部花尚在开放时而下部花已形成果荚。在一天当中,开花时间以 上午到下午 14-15 点开的最多。整个花序开花延续时间 8-14 天当温度和水分充足时,开 花延续时间较长。花大量发生在生活的第二年。在个别年份如气候良好时,第一年有少量 开花,但花序细弱且小,同时,由于第一年形成花序,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往往影响其 越冬。 草木樨是自花授粉植物,它的雄蕊较雌蕊长或等长,能保证花粉自由的落在柱头上
同时柱头和花粉常在同一时期成熟,因而保证了它们的自花授粉过程。 草木樨再生性良好,它具有较短节间,刈割后保持的芽较多,再生良好。据内蒙古农 牧学院在呼和浩特市栽培试验结果,草木樨在生活的第一年生长缓慢,仅能刈割一次,第 二年再生迅速,能刈割三次,一般由返青到第一次刈割计40天左右,第二次刈割仅需33 天,第三次38天。 草木樨含香豆素较高,根据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分析资料:株高85-110厘米,处于 分枝期的草木樨香豆素的含量是,茎中为0.57-0.61%,叶中为1.75-1.82%。其中花的含 量最多,其次为叶和种子,茎和根最少。按生育期言,幼嫩时较少:荚变青绿时最多。按 日言,以中午前后含量最多,早晨和下午则下降。同时不同地区,其含量也不同,干燥地 多,湿润地少。为此,在育种工作上常用含香豆素低的草木樨与之杂交,以育成含香豆素 低而饲用价值高的品种。在利用上,要注意适当提早刈割,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香豆素 含量也低。 (五)栽培技术要点 草木樨种子很小,而且种皮较厚,为了保证出苗,需要细致整地,深翻施肥,清除杂 草,及时耙耱。施肥对提高产量有良好的影响。它从土壤中吸收的钙比禾本科牧草多2-4 倍,特别是磷肥对草木樨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对钾肥也有良好反应,磷、钾肥同时施用时, 增产更显著。它可以借根瘤菌从空气中固定大量氢素,因而施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草木樨硬实种子较多,新鲜种硬实率高达40-60%。因此,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否则 水分不易通过硬实的角质层渗到里面去。为此,播种前须局部破坏种皮,在生产实践中往 往用碾子或碾米机擦伤,也可用冷冻低温法处理,使种皮发生裂痕,也可用10%稀硫酸浸 泡30-60分钟,使种皮腐蚀,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到无酸性反应为止。然后阴干即可播种。 草木樨春、夏、秋季均可播种。在北方以早春解冻后趁墒下种最为理想,它可以使根 系充分发育,不仅保证安全越冬,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草木樨的播种量应根据不同地区、栽培目的和播种方法来决定。通常在干旱寒冷的地 区,由于保苗困难,播种量往往大一些。根据各地经验,在土壤水分良好的情况下,条播 用量每亩带荚种子3斤,脱荚种子2.5斤。播种方法条播、撒播和穴播均可。目前以条播 为主,一般比撒播增产30%,行距15-30厘米,采种用地往往宽行播种,行距30-60厘米 覆土深2-3厘米,湿润地区1-2厘米,干旱地区3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以免跑墒。 草木樨单播时,第一年地上部生长缓慢,特别在幼苗期,主要生长地下部分。 在此时田间管理的关键是防除杂草。一般苗高10-20厘米时进行除草。在分枝期,秋 后刈割后以及第二年再生草割后要追施磷、钾肥,并及时灌溉,松土等。严寒地区应增加 积雪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草木樨再生性较差,为促进其再生,必须适时刈割。最适宜的刈割时期在开花前,不 迟于现蕾期。在此时期刈割不仅有利于再生,而且牧草品质较好。过早刈割产量低,过迟 刈割则茎秆迅速木质化,且香豆素含量增加,饲料价值与适口性下降。根据山西雁北地区 试验,刈割时期必须适时,过早刈割,则越冬芽萌发较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越冬死亡 较多。该地区试验结果是,以秋分后刈割最为合适,越冬芽萌发较少或不萌发,大大减少 越冬死亡率。草木樨刈割后新枝由茎腋处的芽萌发,因此刈割时应注意留槎高度,一般应 保持2-3个茎节,刈割高度10-15厘米为宜。若为采种用的草木樨,播种当年最好不刈割, 293
293 同时柱头和花粉常在同一时期成熟,因而保证了它们的自花授粉过程。 草木樨再生性良好,它具有较短节间,刈割后保持的芽较多,再生良好。据内蒙古农 牧学院在呼和浩特市栽培试验结果,草木樨在生活的第一年生长缓慢,仅能刈割一次,第 二年再生迅速,能刈割三次,一般由返青到第一次刈割计 40 天左右,第二次刈割仅需 33 天,第三次 38 天。 草木樨含香豆素较高,根据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分析资料:株高 85-110 厘米,处于 分枝期的草木樨香豆素的含量是,茎中为 0.57-0.61%,叶中为 1.75-1.82%。其中花的含 量最多,其次为叶和种子,茎和根最少。按生育期言,幼嫩时较少;荚变青绿时最多。按 日言,以中午前后含量最多,早晨和下午则下降。同时不同地区,其含量也不同,干燥地 多,湿润地少。为此,在育种工作上常用含香豆素低的草木樨与之杂交,以育成含香豆素 低而饲用价值高的品种。在利用上,要注意适当提早刈割,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香豆素 含量也低。 (五)栽培技术要点 草木樨种子很小,而且种皮较厚,为了保证出苗,需要细致整地,深翻施肥,清除杂 草,及时耙耱。施肥对提高产量有良好的影响。它从土壤中吸收的钙比禾本科牧草多 2-4 倍,特别是磷肥对草木樨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对钾肥也有良好反应,磷、钾肥同时施用时, 增产更显著。它可以借根瘤菌从空气中固定大量氦素,因而施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草木樨硬实种子较多,新鲜种子硬实率高达 40-60%。因此,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否则 水分不易通过硬实的角质层渗到里面去。为此,播种前须局部破坏种皮,在生产实践中往 往用碾子或碾米机擦伤,也可用冷冻低温法处理,使种皮发生裂痕,也可用 10%稀硫酸浸 泡 30-60 分钟,使种皮腐蚀,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到无酸性反应为止。然后阴干即可播种。 草木樨春、夏、秋季均可播种。在北方以早春解冻后趁墒下种最为理想,它可以使根 系充分发育,不仅保证安全越冬,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草木樨的播种量应根据不同地区、栽培目的和播种方法来决定。通常在干旱寒冷的地 区,由于保苗困难,播种量往往大一些。根据各地经验,在土壤水分良好的情况下,条播 用量每亩带荚种子 3 斤,脱荚种子 2.5 斤。播种方法条播、撒播和穴播均可。目前以条播 为主,一般比撒播增产 30%,行距 15-30 厘米,采种用地往往宽行播种,行距 30-60 厘米, 覆土深 2-3 厘米,湿润地区 1-2 厘米,干旱地区 3 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以免跑墒。 草木樨单播时,第一年地上部生长缓慢,特别在幼苗期,主要生长地下部分。 在此时田间管理的关键是防除杂草。一般苗高 10-20 厘米时进行除草。在分枝期,秋 后刈割后以及第二年再生草割后要追施磷、钾肥,并及时灌溉,松土等。严寒地区应增加 积雪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草木樨再生性较差,为促进其再生,必须适时刈割。最适宜的刈割时期在开花前,不 迟于现蕾期。在此时期刈割不仅有利于再生,而且牧草品质较好。过早刈割产量低,过迟 刈割则茎秆迅速木质化,且香豆素含量增加,饲料价值与适口性下降。根据山西雁北地区 试验,刈割时期必须适时,过早刈割,则越冬芽萌发较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越冬死亡 较多。该地区试验结果是,以秋分后刈割最为合适,越冬芽萌发较少或不萌发,大大减少 越冬死亡率。草木樨刈割后新枝由茎腋处的芽萌发,因此刈割时应注意留槎高度,一般应 保持 2-3 个茎节,刈割高度 10-15 厘米为宜。若为采种用的草木樨,播种当年最好不刈割
否则会影响第二年的种子产量。由于它的花是陆续开放的,结实参差不齐,成熟不一致。 一般当下部荚果65-70%由深黄色变成黄绿色时即可收获,并在早晨有露水时进行。 第二节荞 麦 一、概述 荞麦(Eagopyrum esculeutum noench)为蓼科荞麦属的双子叶植物。生育期短,适 应性广,耐旱,耐瘠,适于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种植,是西藏高原分布广泛的一种杂粮 作物。除了藏东北和藏西北的纯牧区以外,凡有农作物的地区都有荞麦的栽培。一年生野 荞麦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带也能正常生长。荞麦的生育期短,一般60-80天就能成熟, 在高寒地区可以作为春播作物。特别是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种植其他作物不能成熟时, 可以及时补种荞麦。它既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和秋播,因此人们又把荞麦称为救荒作物。 荞麦的子粒营养价值很高。是寒冷地区农民十分喜爱的抗寒耐饥的粮食之一。荞麦全 身都是宝。嫩叶可以作蔬菜,用它的面粉可以作各种面食,全株可以作饲料和绿肥,花是 良好的蜜源,花叶可制芦丁为降低血压的特效药。 二、西藏荞麦类型 西藏荞麦主要包括栽培种和野生种两大类。根据荞麦生物学特性又可将栽培种和野生 种荞麦分别分成7个和6个类型。 1.栽培荞麦甜荞麦和苦荞麦。甜荞麦(P.Var.esculntum)红茎,花色淡红,坚果 无翅。分布在我国各地。苦荞麦(P.Var.tartaricum)白茎,花青白,小坚果有翅,耐寒, 欧洲和亚洲高寒地带有栽培,我区的荞麦栽培种有: (1)红花甜荞分布范围东至芒康、西至礼达县,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东 西狭长地带垂直分布,上限达海拔3800米。茎绿色或红色。株型多紧凑,每株分枝5-8 个,花粉红色,瘦果多长型,皮棕色,千粒重25g左右。生育期90天左右。 (2)白花甜荞分布范围与红花甜荞相同,不少地方白花甜荞与红花甜荞混生在一 起。植株形态与红花甜荞相似,只是花色不同。 (3)灰粒苦荞是西藏栽培最广的一种类型。既能春播又能作后茬夏播,适应性较 强。在西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栽培。茎绿色或红色,单株分枝3-9个,株型紧凑, 株高100-160厘米。花淡绿色,粒长型或短型,皮灰色,千粒重14-4g生育期80天左右。 (4)黑粒苦荞在西藏不单种,一般与灰粒苦荞混种在一起。茎多红色。植株形态 与灰粒苦荞类型相同,只是籽粒成熟后果皮为黑色,在田间与灰粒苦荞很容易区别。抗病 性较强,出粉率较低,品质较差。 (5)波翅苦荞在西藏不单种,也常与灰粒苦荞混生在一起,但所占比重很小。植 株形态特征与其他苦荞无明显区别,只是瘦果形状比较特殊,三棱锐尖,每条枝都有一个 刺状突起,果皮比咱粗糙,棱间纵沟很浅。果皮灰色,粒长型,千粒重23.8g,结实率也 比较高。 (6)黑粒米荞在西藏栽培很少,仅在藏东南的左贡县中林长乡和察隅县古拉乡等 294
294 否则会影响第二年的种子产量。由于它的花是陆续开放的,结实参差不齐,成熟不一致。 一般当下部荚果 65-70%由深黄色变成黄绿色时即可收获,并在早晨有露水时进行。 第二节 荞 麦 一、概 述 荞麦(Eagopyrum esculeutum noench)为蓼科荞麦属的双子叶植物。生育期短,适 应性广,耐旱,耐瘠,适于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种植,是西藏高原分布广泛的一种杂粮 作物。除了藏东北和藏西北的纯牧区以外,凡有农作物的地区都有荞麦的栽培。一年生野 荞麦在海拔 4500 米以上的地带也能正常生长。荞麦的生育期短,一般 60-80 天就能成熟, 在高寒地区可以作为春播作物。特别是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种植其他作物不能成熟时, 可以及时补种荞麦。它既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和秋播,因此人们又把荞麦称为救荒作物。 荞麦的子粒营养价值很高。是寒冷地区农民十分喜爱的抗寒耐饥的粮食之一。荞麦全 身都是宝。嫩叶可以作蔬菜,用它的面粉可以作各种面食,全株可以作饲料和绿肥,花是 良好的蜜源,花叶可制芦丁为降低血压的特效药。 二、西藏荞麦类型 西藏荞麦主要包括栽培种和野生种两大类。根据荞麦生物学特性又可将栽培种和野生 种荞麦分别分成 7 个和 6 个类型。 1. 栽培荞麦 甜荞麦和苦荞麦。甜荞麦(P.Var.esculntum)红茎,花色淡红,坚果 无翅。分布在我国各地。苦荞麦(P.Var.tartaricum)白茎,花青白,小坚果有翅,耐寒, 欧洲和亚洲高寒地带有栽培,我区的荞麦栽培种有: (1)红花甜荞 分布范围东至芒康、西至礼达县,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东 西狭长地带垂直分布,上限达海拔 3800 米。茎绿色或红色。株型多紧凑,每株分枝 5-8 个,花粉红色,瘦果多长型,皮棕色,千粒重 25g 左右。生育期 90 天左右。 (2)白花甜荞 分布范围与红花甜荞相同,不少地方白花甜荞与红花甜荞混生在一 起。植株形态与红花甜荞相似,只是花色不同。 (3)灰粒苦荞 是西藏栽培最广的一种类型。既能春播又能作后茬夏播,适应性较 强。在西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栽培。茎绿色或红色,单株分枝 3-9 个,株型紧凑, 株高 100-160 厘米。花淡绿色,粒长型或短型,皮灰色,千粒重 14-4g 生育期 80 天左右。 (4)黑粒苦荞 在西藏不单种,一般与灰粒苦荞混种在一起。茎多红色。植株形态 与灰粒苦荞类型相同,只是籽粒成熟后果皮为黑色,在田间与灰粒苦荞很容易区别。抗病 性较强,出粉率较低,品质较差。 (5)波翅苦荞 在西藏不单种,也常与灰粒苦荞混生在一起,但所占比重很小。植 株形态特征与其他苦荞无明显区别,只是瘦果形状比较特殊,三棱锐尖,每条枝都有一个 刺状突起,果皮比咱粗糙,棱间纵沟很浅。果皮灰色,粒长型,千粒重 23.8g,结实率也 比较高。 (6)黑粒米荞 在西藏栽培很少,仅在藏东南的左贡县中林长乡和察隅县古拉乡等
地有少量栽培,种植形态象苦荞,但叶片较大,植株繁茂,生育期较长。茎绿色或向阳面 红色。花淡绿色。粒长型,果黑色,三棱间无纵沟,只有三条浅褐色纵带。籽粒比较饱满, 千粒重24.4克,后期结实率高。 (7)灰粒米荞在西藏分布较少,仅在芒康,左贡县部分地区有裁栽培。形状特征与 黑粒米荞基本相同,只是瘦果皮色有差异,呈灰色,三棱间三条棕黄色纵带更加明显。籽 粒较短圆,千粒重22.6克。 2.野生荞麦野生荞麦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大西南各地 带。野生荞麦根据地形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生长在河谷地或较温暖地区的野生荞麦,植 株呈藤束状。生长在高寒农牧区的野生荞麦,植株多为直立型,地下根呈块状,所以又叫 它为疙瘩荞麦。在青藏高原林区还广泛分布有一种多年生荞麦,株型高大,茎部己木质化 做灌木状,地下有巨大块茎。以上这些荞麦有时自成群落。分布在我区各地方的野生荞麦 有: (1)多年生高秆大叶型野甜荞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和藏南边境农林区,垂直海拔分 布上限达3500米。根部膨大呈块状,木质化。茎直立,基部多分枝,生长繁茂,主茎高 大150厘米以上,茎红色。叶片较大,叶片长、宽分别为11和9厘米。花白色,属两型 花。异花授粉,结实率较高,种子极易脱落。瘦果三棱形,三棱锐尖,种面平滑。果皮棕 麻色,籽粒较大,千粒重40克。 (2)多年生矮秆小叶型野甜荞分布范围与高秆大叶型野甜荞相同。基部多分枝, 主茎不明显,近丛生,株高80厘米左右。叶片较小,叶片长、宽分别为3.0和2.5厘米。 花白色,两型花,异花授粉。结实率比高秆大叶型野甜荞低,籽粒易脱落。 (3)一年生野灰粒苦荞在西藏分布最广,适应很强。垂直海拔分布上限可达4700 米(米拉山)。低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有野生群落。在暖湿条件下,株高可达100厘米以 上,但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区,株高只有几十厘米。茎直立,绿色或红色。花很小, 淡绿色。自花授粉,结实率高。粒长型,果皮深灰色,粗糙无光泽,棱向有三条纵沟。籽 粒小,千粒重15克左右,粗蛋白质含量7.9%,与栽培苦荞相近。 (4)一年生野黑粒苦荞分布范围和植株形态与灰粒苦荞基本相同。茎多直立,也 有匍匐类型,有的还呈丛生状态。茎绿色,植株高90厘米,花淡绿色。自花授粉,结实 率高。瘦果三棱锐尖,每棱近顶端有一个突起,棱间有纵沟。果皮呈灰黄色或灰黑色,淀 粉含量低,千粒重12.2克左右。 (5)一年生野刺荞常与一年生野波翅荞混生在一起。两者主要差别在于瘦果三棱 的形状。野刺荞瘦果三棱的基部各伸出一个坚硬的刺状物,像野蒺藜一样。种子含粉量少, 不易被鸟兽采食,有利繁衍。果皮灰褐色,比较光滑,千粒重12克。 由于西藏荞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栽培历史悠久,据《旧唐书·吐蕃传》等记载, 西藏于公元7世纪以前,已开始有荞麦等作物种植,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西藏或青藏高 原是荞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三、荞麦植物学特性 荞麦为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一)种子 295
295 地有少量栽培,种植形态象苦荞,但叶片较大,植株繁茂,生育期较长。茎绿色或向阳面 红色。花淡绿色。粒长型,果黑色,三棱间无纵沟,只有三条浅褐色纵带。籽粒比较饱满, 千粒重 24.4 克,后期结实率高。 (7)灰粒米荞 在西藏分布较少,仅在芒康,左贡县部分地区有栽培。形状特征与 黑粒米荞基本相同,只是瘦果皮色有差异,呈灰色,三棱间三条棕黄色纵带更加明显。籽 粒较短圆,千粒重 22.6 克。 2. 野生荞麦 野生荞麦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大西南各地 带。野生荞麦根据地形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生长在河谷地或较温暖地区的野生荞麦,植 株呈藤束状。生长在高寒农牧区的野生荞麦,植株多为直立型,地下根呈块状,所以又叫 它为疙瘩荞麦。在青藏高原林区还广泛分布有一种多年生荞麦,株型高大,茎部已木质化 做灌木状,地下有巨大块茎。以上这些荞麦有时自成群落。分布在我区各地方的野生荞麦 有: (1)多年生高秆大叶型野甜荞 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和藏南边境农林区,垂直海拔分 布上限达 3500 米。根部膨大呈块状,木质化。茎直立,基部多分枝,生长繁茂,主茎高 大 150 厘米以上,茎红色。叶片较大,叶片长、宽分别为 11 和 9 厘米。花白色,属两型 花。异花授粉,结实率较高,种子极易脱落。瘦果三棱形,三棱锐尖,种面平滑。果皮棕 麻色,籽粒较大,千粒重 40 克。 (2)多年生矮秆小叶型野甜荞 分布范围与高秆大叶型野甜荞相同。基部多分枝, 主茎不明显,近丛生,株高 80 厘米左右。叶片较小,叶片长、宽分别为 3.0 和 2.5 厘米。 花白色,两型花,异花授粉。结实率比高秆大叶型野甜荞低,籽粒易脱落。 (3)一年生野灰粒苦荞 在西藏分布最广,适应很强。垂直海拔分布上限可达 4700 米(米拉山)。低海拔 3000 米以下地区有野生群落。在暖湿条件下,株高可达 100 厘米以 上,但在海拔 4000 米左右的地区,株高只有几十厘米。茎直立,绿色或红色。花很小, 淡绿色。自花授粉,结实率高。粒长型,果皮深灰色,粗糙无光泽,棱向有三条纵沟。籽 粒小,千粒重 15 克左右,粗蛋白质含量 7.9%,与栽培苦荞相近。 (4)一年生野黑粒苦荞 分布范围和植株形态与灰粒苦荞基本相同。茎多直立,也 有匍匐类型,有的还呈丛生状态。茎绿色,植株高 90 厘米,花淡绿色。自花授粉,结实 率高。瘦果三棱锐尖,每棱近顶端有一个突起,棱间有纵沟。果皮呈灰黄色或灰黑色,淀 粉含量低,千粒重 12.2 克左右。 (5)一年生野刺荞 常与一年生野波翅荞混生在一起。两者主要差别在于瘦果三棱 的形状。野刺荞瘦果三棱的基部各伸出一个坚硬的刺状物,像野蒺藜一样。种子含粉量少, 不易被鸟兽采食,有利繁衍。果皮灰褐色,比较光滑,千粒重 12 克。 由于西藏荞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栽培历史悠久,据《旧唐书·吐蕃传》等记载, 西藏于公元 7 世纪以前,已开始有荞麦等作物种植,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西藏或青藏高 原是荞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三、荞麦植物学特性 荞麦为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一)种子
种子为三棱立体形瘦 果,先端渐尖,由革质的 皮壳所包被。果皮的色泽 因品种不一而异,有红褐 色、暗褐色、深灰色,单 一色泽或带有斑点、条纹 的颜色。果皮内为种子。 由种皮、胚乳和胚等组成。 图8-1荞麦的果实 种皮约占种子总重的 1.胚根2.果皮3.子房腔4.种皮5.胚乳6.胚芽7.子叶8.花萼9.胚 15-30%,胚乳占65%,胚 和糊粉层占19%(图8-1)。 (二)根 荞麦为圆锥根系,有主根和侧根。 主根入土深度达30-50厘米,侧根比 较少,根群不发达,但根毛甚长,吸 收能力强,特别是对磷酸和钾素的吸 收较少。 (三)茎 直立,株高60-120厘米,表面光 滑,中空,多汁。茎秆有棱角,节处 略弯曲,茎节膨大而有茸毛,叶腋处 着生侧芽,发育成为一级分枝,在一 级分枝的叶腋处可发生二级分枝,在 良好的条件下可产生三级分枝(图 8-2)。一般每株有2-3个甚至10个分 枝,如果土壤比较肥沃,水分比较适 度,分枝就多:在旱薄地分枝减少。 (四)叶 图8-2荞麦的植株和器官 荞麦的叶片互生于茎和分枝上,呈 心脏形或三角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叶片先端渐尖,下部裂片 呈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脏形。叶脉被乳头桩突起。叶面光滑无毛,通常为绿色,叶柄及 叶脉呈红紫色。植株下部的叶片较大,叶柄也长,随叶位上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柄变短, 最上部叶片几乎无柄。托叶呈鞘状包围茎节。 (五)花 花序为伞形总状花序,着生于小枝的顶端或叶腋间,密集成簇,每蔟约有25-30朵花。 花梗较长,花较小,为两型花,有白色,红色和粉红色。花被椭圆形或卵形,雄蕊8枚, 其中5枚位于外环,3枚位于内环。花药为红色,雄蕊基部有明显的蜜腺,环抱于雄蕊的 外部。雌蕊1枚,花柱3枚,柱头尖端呈三棱形。花能分泌大量的蜜腺,引诱昆虫传粉。 荞麦的花为两型花,一种植株的花有短的雄蕊和长的花柱。另一种为长的雄蕊和短的 296
296 种子为三棱立体形瘦 果,先端渐尖,由革质的 皮壳所包被。果皮的色泽 因品种不一而异,有红褐 色、暗褐色、深灰色,单 一色泽或带有斑点、条纹 的颜色。果皮内为种子。 由种皮、胚乳和胚等组成。 种 皮 约 占 种 子 总 重 的 15-30%,胚乳占 65%,胚 和糊粉层占 19%(图 8-1)。 (二)根 荞麦为圆锥根系,有主根和侧根。 主根入土深度达 30-50 厘米,侧根比 较少,根群不发达,但根毛甚长,吸 收能力强,特别是对磷酸和钾素的吸 收较少。 (三)茎 直立,株高 60-120 厘米,表面光 滑,中空,多汁。茎秆有棱角,节处 略弯曲,茎节膨大而有茸毛,叶腋处 着生侧芽,发育成为一级分枝,在一 级分枝的叶腋处可发生二级分枝,在 良好的条件下可产生三级分枝(图 8-2)。一般每株有 2-3 个甚至 10 个分 枝,如果土壤比较肥沃,水分比较适 度,分枝就多;在旱薄地分枝减少。 (四)叶 荞麦的叶片互生于茎和分枝上,呈 心脏形或三角形,有的近五角形,长 2.5-5 厘米,宽 2-4 厘米。叶片先端渐尖,下部裂片 呈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脏形。叶脉被乳头桩突起。叶面光滑无毛,通常为绿色,叶柄及 叶脉呈红紫色。植株下部的叶片较大,叶柄也长,随叶位上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柄变短, 最上部叶片几乎无柄。托叶呈鞘状包围茎节。 (五)花 花序为伞形总状花序,着生于小枝的顶端或叶腋间,密集成簇,每蔟约有 25-30 朵花。 花梗较长,花较小,为两型花,有白色,红色和粉红色。花被椭圆形或卵形,雄蕊 8 枚, 其中 5 枚位于外环,3 枚位于内环。花药为红色,雄蕊基部有明显的蜜腺,环抱于雄蕊的 外部。雌蕊 1 枚,花柱 3 枚,柱头尖端呈三棱形。花能分泌大量的蜜腺,引诱昆虫传粉。 荞麦的花为两型花,一种植株的花有短的雄蕊和长的花柱。另一种为长的雄蕊和短的 图 8-1 荞麦的果实 1.胚根 2.果皮 3.子房腔 4.种皮 5.胚乳 6.胚芽 7.子叶 8.花萼 9.胚 图 8-2 荞麦的植株和器官
花柱。只有短雄蕊的花粉落在短花柱的柱头上,才能良好的受精。否则就会明显的降低受 精率,甚至完全不能受精。自花授粉的类型受精率更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15%左右的 花能正常结实。同一植株只有一种花型。在大田栽培的群体中,两种花型的植株均有,在 数量上大致相等。 四、生物学特性 (一)温度 荞麦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和旱风。生育期间要求大于0℃以上的积温 1000-1200℃,适宜在北方及高海拔地区种植,南方及低海拔地区只宜秋播。荞麦耐寒力 较弱,幼苗受霜冻即枯萎。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生长停止,叶片遭受冻害。气温降至 -2-3℃时,植株全部冻死。荞麦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16-20℃,约4-5天即可发芽,而 且出苗整齐。温度低于12-13℃时,发芽不正常或不能发芽。温度高于25℃时,发芽和生 长也受到抑制。荞麦开花结实期最适宜的气温为25-30℃。温度低于15℃以及天气干燥, 气温高于30℃或经常雨雾天气,都不利于荞麦开花和结实。同时,栽培荞麦的关键措施 之一,是根据当地积温情况掌握适宜的播种器,使荞麦生育初期处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 开花结实期在凉爽的气候环境中。 (二)水分 荞麦是喜温作物。蒸腾系数为450-630,一生中约需水380-420m3/亩,高于其他谷类 作物。抗旱能力较弱。种子发芽时,吸收水分占自身重量的45-50%即可萌发。从出苗至 拔节阶段需水不多,随着营养的增大,需水量急剧增加,开花结实期是需水量最多时期。 如开花期间遇高温干旱授粉率降低,雨量太多导致空秕增多。 (三)日照 荞麦是短日照作物,当日照时间从15-16小时减少到12-14小时时,荞麦自幼苗到开 花成熟的时间明显缩短。晚熟品种比早熟、中熟品种对光照时间的反应更为敏感。例如中 熟、早熟品种对缩短日照后生长期几乎无变化,仅提早开花3-5天:而晚熟品种能提早开 花结实20-30天,甚至更长。根据荞麦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利用减少日照数可以缩短其生 育期的特性,对选育适宜晚播早熟品种以及采用栽培控制措施都有实践意义。 (四)养分 据荞麦对养分的要求一般以吸取P、K较多。施用P、K肥对提高荞麦的产量有显著的 效果:N肥过多容易引起倒伏。荞麦对土壤的选择不太严格,山地、较粘土土壤、酸性土 壤或新开垦的土地都可以栽培。但在酸性较重的土壤应施入石灰。在碱性土壤荞麦不能正 常生长和结实。在过于粘性土壤中根系发育不良。 五、生长发育过程 荞麦生育期短,一般早熟品种为60-70天,中熟品种70-80天,晚熟品种90-120天。 生产上常用的多为70-80天的中熟品种。 荞麦的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开始发芽,荞麦发芽时从胚根长出幼根, 从胚芽中长出幼芽,然后出土,幼芽出土70%以上时,称为出苗(图8-3)。 荞麦出苗后幼苗生长很快,在短期内形成较多的枝叶,覆盖地面。出苗后8-12天长 297
297 花柱。只有短雄蕊的花粉落在短花柱的柱头上,才能良好的受精。否则就会明显的降低受 精率,甚至完全不能受精。自花授粉的类型受精率更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 15%左右的 花能正常结实。同一植株只有一种花型。在大田栽培的群体中,两种花型的植株均有,在 数量上大致相等。 四、生物学特性 (一)温度 荞麦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和旱风。生育期间要求大于 0℃以上的积温 1000-1200℃,适宜在北方及高海拔地区种植,南方及低海拔地区只宜秋播。荞麦耐寒力 较弱,幼苗受霜冻即枯萎。当气温降至 0℃以下时生长停止,叶片遭受冻害。气温降至 -2--3℃时,植株全部冻死。荞麦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 16-20℃,约 4-5 天即可发芽,而 且出苗整齐。温度低于 12-13℃时,发芽不正常或不能发芽。温度高于 25℃时,发芽和生 长也受到抑制。荞麦开花结实期最适宜的气温为 25-30℃。温度低于 15℃以及天气干燥, 气温高于 30℃或经常雨雾天气,都不利于荞麦开花和结实。同时,栽培荞麦的关键措施 之一,是根据当地积温情况掌握适宜的播种器,使荞麦生育初期处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 开花结实期在凉爽的气候环境中。 (二)水分 荞麦是喜温作物。蒸腾系数为 450-630,一生中约需水 380-420m 3 /亩,高于其他谷类 作物。抗旱能力较弱。种子发芽时,吸收水分占自身重量的 45-50%即可萌发。从出苗至 拔节阶段需水不多,随着营养的增大,需水量急剧增加,开花结实期是需水量最多时期。 如开花期间遇高温干旱授粉率降低,雨量太多导致空秕增多。 (三)日照 荞麦是短日照作物,当日照时间从 15-16 小时减少到 12-14 小时时,荞麦自幼苗到开 花成熟的时间明显缩短。晚熟品种比早熟、中熟品种对光照时间的反应更为敏感。例如中 熟、早熟品种对缩短日照后生长期几乎无变化,仅提早开花 3-5 天;而晚熟品种能提早开 花结实 20-30 天,甚至更长。根据荞麦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利用减少日照数可以缩短其生 育期的特性,对选育适宜晚播早熟品种以及采用栽培控制措施都有实践意义。 (四)养分 据荞麦对养分的要求一般以吸取 P、K 较多。施用 P、K 肥对提高荞麦的产量有显著的 效果;N 肥过多容易引起倒伏。荞麦对土壤的选择不太严格,山地、较粘土土壤、酸性土 壤或新开垦的土地都可以栽培。但在酸性较重的土壤应施入石灰。在碱性土壤荞麦不能正 常生长和结实。在过于粘性土壤中根系发育不良。 五、生长发育过程 荞麦生育期短,一般早熟品种为 60-70 天,中熟品种 70-80 天,晚熟品种 90-120 天。 生产上常用的多为 70-80 天的中熟品种。 荞麦的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开始发芽,荞麦发芽时从胚根长出幼根, 从胚芽中长出幼芽,然后出土,幼芽出土 70%以上时,称为出苗(图 8-3)。 荞麦出苗后幼苗生长很快,在短期内形成较多的枝叶,覆盖地面。出苗后 8-12 天长
出第一对真叶,15天左右长出第二对真叶。这时第一对真叶的叶腋中的腋芽开始萌发而 长成分枝。在现蕾开花的同时形成第二级分枝和第三级分枝。直至成熟收获为止。 荞麦幼苗期营养器官生长缓慢,开始 开花后植株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增多。 一般在开花至子实成熟期积累全部干物质 的70%以上。荞麦开花过程和其他谷类作 物不同,在出苗后15-25天即可开花,开 花的持续时间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种是 25-30天,晚熟种是30-40天。因此,荞 麦的成熟期较长。开花顺序是最下位花序 的花最先开放,然后是上位花序的花逐渐 开放。每朵花开放的时间仅一天,一般是 图8-3荞麦的发芽过程 早晨6-8点开始开放。开花后0.5-1.5小 时,花药即成熟开裂,下午散粉,傍晚闭合。荞麦花朵的传粉是靠昆虫和风力进行的,不 论受精与否,当天花即闭合:没有受精的花第二天仍继续开放。 荞麦是异花授粉作物,由于花器构造上有短花柱和长花柱的差异,所以授粉方式也不 同。一般长雄蕊的花粉落在长花柱的柱头上:短雄蕊的花粉落在短花柱的柱头上,称为同 型授粉或正常授粉。一般荞麦授粉结实率很低,因此产量不高不稳也是这个原因。 六、荞麦的栽培技术 (一)轮作 荞麦在我国多用来作为夏秋填闲作物栽培,以增加复种和作为受灾后补种作物。因此 在轮作中没有固定的地位。近几年西藏荞麦有增加趋势,尤其在复种地区越冬作物收获后, 可再复种一季荞麦,增收一季粮食。荞麦对前茬作物要求虽不严格,但试验表明,以豆科 作物和中耕作物为适宜。可增产15-40%。荞麦苗期生长迅速,茎叶覆盖地面能防止土壤 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的繁衍。同时在轮作中又是一种良好的前茬作物。 (二)整地 荞麦一般是前作物收获后于夏季或秋季播种,播种时间都很紧迫,故一般整地比较粗 糙,常常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荞麦幼苗出土能力弱,根系纤细,在松软细碎而排水良好 的砂质土壤生长最适宜。荞麦的子叶较大,不易出土。因此,荞麦播种前要根据具体情况, 尽可能作到灭茬耕耙,精细整地,疏松均平,消灭杂草,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创造一个 适宜荞麦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争取全苗和壮苗。 荞麦比较喜欢湿润土壤,但土壤积水或过于低湿,对荞麦生长发育也很不利。所以做 到及时排水和灌溉。 (三)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保证荞麦全苗的重要环节。荞麦种子寿命很短,隔年就失去生活力。荞 麦种子大小很不一致,种子的皮壳也比较厚,而且成熟度不一。这些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 率和出苗整齐度。因此,应在播前进行风选、筛选或泥水选种,选粒大饱满而新鲜的种子 作种,可以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凡内皮为绿色的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高:如己变为黄 298
298 出第一对真叶,15 天左右长出第二对真叶。这时第一对真叶的叶腋中的腋芽开始萌发而 长成分枝。在现蕾开花的同时形成第二级分枝和第三级分枝。直至成熟收获为止。 荞麦幼苗期营养器官生长缓慢,开始 开花后植株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增多。 一般在开花至子实成熟期积累全部干物质 的 70%以上。荞麦开花过程和其他谷类作 物不同,在出苗后 15-25 天即可开花,开 花的持续时间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种是 25-30 天,晚熟种是 30-40 天。因此,荞 麦的成熟期较长。开花顺序是最下位花序 的花最先开放,然后是上位花序的花逐渐 开放。每朵花开放的时间仅一天,一般是 早晨 6-8 点开始开放。开花后 0.5-1.5 小 时,花药即成熟开裂,下午散粉,傍晚闭合。荞麦花朵的传粉是靠昆虫和风力进行的,不 论受精与否,当天花即闭合;没有受精的花第二天仍继续开放。 荞麦是异花授粉作物,由于花器构造上有短花柱和长花柱的差异,所以授粉方式也不 同。一般长雄蕊的花粉落在长花柱的柱头上;短雄蕊的花粉落在短花柱的柱头上,称为同 型授粉或正常授粉。一般荞麦授粉结实率很低,因此产量不高不稳也是这个原因。 六、荞麦的栽培技术 (一)轮作 荞麦在我国多用来作为夏秋填闲作物栽培,以增加复种和作为受灾后补种作物。因此 在轮作中没有固定的地位。近几年西藏荞麦有增加趋势,尤其在复种地区越冬作物收获后, 可再复种一季荞麦,增收一季粮食。荞麦对前茬作物要求虽不严格,但试验表明,以豆科 作物和中耕作物为适宜。可增产 15-40%。荞麦苗期生长迅速,茎叶覆盖地面能防止土壤 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的繁衍。同时在轮作中又是一种良好的前茬作物。 (二)整地 荞麦一般是前作物收获后于夏季或秋季播种,播种时间都很紧迫,故一般整地比较粗 糙,常常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荞麦幼苗出土能力弱,根系纤细,在松软细碎而排水良好 的砂质土壤生长最适宜。荞麦的子叶较大,不易出土。因此,荞麦播种前要根据具体情况, 尽可能作到灭茬耕耙,精细整地,疏松均平,消灭杂草,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创造一个 适宜荞麦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争取全苗和壮苗。 荞麦比较喜欢湿润土壤,但土壤积水或过于低湿,对荞麦生长发育也很不利。所以做 到及时排水和灌溉。 (三)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保证荞麦全苗的重要环节。荞麦种子寿命很短,隔年就失去生活力。荞 麦种子大小很不一致,种子的皮壳也比较厚,而且成熟度不一。这些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 率和出苗整齐度。因此,应在播前进行风选、筛选或泥水选种,选粒大饱满而新鲜的种子 作种,可以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凡内皮为绿色的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高;如已变为黄 图 8-3 荞麦的发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