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发热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熟悉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掌握发热的机制,熟悉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掌握内生致热原的种 类,掌握发热的中枢调节介质的作用。 3、掌握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4、掌握发热对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5、熟悉发热的防治原则。 二、知识点纲要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各种 原因使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调定点水平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 为过热。 发热激活物可使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发热激活物包括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主要的外致热原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 旋体和疟原虫;主要的体内产物有:某些类固醇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石胆酸 和尿酸结晶等。体内能产生 EP 的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其 它如郎罕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EP 的产生包括产 EP 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内 EP 的合成两个阶段。EP 的种类包 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 等。 目前认为血液中 EP 可能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终板血管器,或通过迷走神经 进入中枢,并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 发热的正调节介质有 PGE、Na+ /Ca2+、cAMP、CRH 和一氧化氮;负调节介质有 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 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峰期和退热期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时, 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高峰期时,机体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 持平衡;退热期时,调定点下移,产热则小于散热。 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维生素相对不 足。体温上升期时水钠排出减少,退散期易发生脱水。 发热病人有明显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防御机能的
第十九章 发热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熟悉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掌握发热的机制,熟悉内生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掌握内生致热原的种 类,掌握发热的中枢调节介质的作用。 3、掌握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 4、掌握发热对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5、熟悉发热的防治原则。 二、知识点纲要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各种 原因使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调定点水平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 为过热。 发热激活物可使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发热激活物包括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主要的外致热原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 旋体和疟原虫;主要的体内产物有:某些类固醇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石胆酸 和尿酸结晶等。体内能产生 EP 的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其 它如郎罕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EP 的产生包括产 EP 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内 EP 的合成两个阶段。EP 的种类包 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 等。 目前认为血液中 EP 可能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终板血管器,或通过迷走神经 进入中枢,并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 发热的正调节介质有 PGE、Na+ /Ca2+、cAMP、CRH 和一氧化氮;负调节介质有 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 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峰期和退热期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时, 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大于散热;高峰期时,机体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 持平衡;退热期时,调定点下移,产热则小于散热。 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维生素相对不 足。体温上升期时水钠排出减少,退散期易发生脱水。 发热病人有明显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防御机能的
改变。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fever 2、过热 3、endotoxin 4、IL—1 5、IFN 6、IL—6 ★7、终板血管器 8、精氨酸加压素 ★9、黑素细胞刺激素 ★10、脂皮质蛋白—1 11、体温上升期 12、高温持续期 13、体温下降期 (二)、填空题 1、由于 ① 的作用使 ② 上移而引起 ③ 性体温升高为发热。 2、能够产生和释放 EP 的细胞称之为 ① ,当这些细胞与 ② 结合 后始动 EP 的合成。 3、目前认为发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 ① ,另一 个是 ② 。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 ① 和 ② 两类。 5、在体温上升的同时, ① 中枢被激活,产生 ② ,进而限制调定 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 ① 、 ② 、 ③ 、 ④ 和 ⑤ ;负调节物质有 ⑥ 、 ⑦ 和 ⑧ 等。 7、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 ① ,基础代谢率提高 ② 。 8、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 ① ,心率约增加 ② 。 9、对于不过高的发热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 ① ,否则会 ② ,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可予以 ③ 、 ④ 和 ⑤ 的补充。 (三)、选择题 [A 型题] 1、正确的发热概念是 A、体温超过 37℃ B、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改变。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fever 2、过热 3、endotoxin 4、IL—1 5、IFN 6、IL—6 ★7、终板血管器 8、精氨酸加压素 ★9、黑素细胞刺激素 ★10、脂皮质蛋白—1 11、体温上升期 12、高温持续期 13、体温下降期 (二)、填空题 1、由于 ① 的作用使 ② 上移而引起 ③ 性体温升高为发热。 2、能够产生和释放 EP 的细胞称之为 ① ,当这些细胞与 ② 结合 后始动 EP 的合成。 3、目前认为发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 ① ,另一 个是 ② 。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 ① 和 ② 两类。 5、在体温上升的同时, ① 中枢被激活,产生 ② ,进而限制调定 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 ① 、 ② 、 ③ 、 ④ 和 ⑤ ;负调节物质有 ⑥ 、 ⑦ 和 ⑧ 等。 7、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 ① ,基础代谢率提高 ② 。 8、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 ① ,心率约增加 ② 。 9、对于不过高的发热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 ① ,否则会 ② ,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可予以 ③ 、 ④ 和 ⑤ 的补充。 (三)、选择题 [A 型题] 1、正确的发热概念是 A、体温超过 37℃ B、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D、散热障碍 E、产热异常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下列何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 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 6 D、肿瘤坏死因子 E、本胆烷醇酮 4、EP 属于—类 A、磷脂 B、多糖 C、小分子蛋白 D、无机电解质 E、目前尚不清楚 5、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 A D、脂质 B E、脂质 C 6.输液引起发热多因 A、过敏反应 B、毒性反应 C、病毒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7、白细胞介素—Ⅰ是 A、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B、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多种细胞对细菌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发热 E、细菌本身分泌的物质,能抑制发热 8、肿瘤坏死因子
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D、散热障碍 E、产热异常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下列何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 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 6 D、肿瘤坏死因子 E、本胆烷醇酮 4、EP 属于—类 A、磷脂 B、多糖 C、小分子蛋白 D、无机电解质 E、目前尚不清楚 5、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 A D、脂质 B E、脂质 C 6.输液引起发热多因 A、过敏反应 B、毒性反应 C、病毒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7、白细胞介素—Ⅰ是 A、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B、多种细胞对发热激活物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多种细胞对细菌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发热 E、细菌本身分泌的物质,能抑制发热 8、肿瘤坏死因子
A、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引起机体发热 B、 B、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抑制机体发热 C、具有许多与 IL—1 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 EP 之一 D、D、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脂多糖,能杀伤肿瘤细胞 E、T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杀伤肿瘤细胞 9、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前下丘脑 C、延脑 D、桥脑 E、中脑 ★10、血循环中的 EP 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哪一项不正确 A、从脉络丛渗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B、从脉络丛易化扩散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C、通过终板血管器将信息传入 POAH D、通过迷走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E、通过交感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11、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促进前列腺素合成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加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E、以上均不对 12、以下属于负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一氧化氮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 E 13、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14、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A、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引起机体发热 B、 B、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能抑制机体发热 C、具有许多与 IL—1 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 EP 之一 D、D、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脂多糖,能杀伤肿瘤细胞 E、T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杀伤肿瘤细胞 9、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前下丘脑 C、延脑 D、桥脑 E、中脑 ★10、血循环中的 EP 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哪一项不正确 A、从脉络丛渗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B、从脉络丛易化扩散入脑,经脑脊液循环分布到 POAH C、通过终板血管器将信息传入 POAH D、通过迷走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E、通过交感神经将信息传入 POAH ★11、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促进前列腺素合成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加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E、以上均不对 12、以下属于负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一氧化氮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 E 13、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14、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 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15、发热病人最易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混合性酸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B 型题] A、属于外致热原 B、属于体内产生的发热激活物 C、属于内生性致热原 D、属于正调节发热介质 E、属于负调节发热介质 16、内毒素 17、精氨酸加压素 18、前列腺素 E 19、本胆烷醇酮 20、肿瘤坏死因子 A、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B、 B、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C、血液温度等于体温调定点,体温相对不变 D、D、血液温度和体温调定点均增高且相等,体温相对不变 E、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开始下降 21、正常体温 22、体温上升期 23、高温持续期 24、体温下降期 A、发热时增高 B、发热时降低 C、发热时可增高也可降低 D、发热时先降低后增高 E、发热时基本不变 2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6、心率 27、消化功能 [X 型题] 28、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 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15、发热病人最易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混合性酸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B 型题] A、属于外致热原 B、属于体内产生的发热激活物 C、属于内生性致热原 D、属于正调节发热介质 E、属于负调节发热介质 16、内毒素 17、精氨酸加压素 18、前列腺素 E 19、本胆烷醇酮 20、肿瘤坏死因子 A、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B、 B、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体温不断上升 C、血液温度等于体温调定点,体温相对不变 D、D、血液温度和体温调定点均增高且相等,体温相对不变 E、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体温开始下降 21、正常体温 22、体温上升期 23、高温持续期 24、体温下降期 A、发热时增高 B、发热时降低 C、发热时可增高也可降低 D、发热时先降低后增高 E、发热时基本不变 2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6、心率 27、消化功能 [X 型题] 28、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A、病毒 B、螺旋体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疟原虫 ★29、白细胞介素—1 的特性包括 A、静脉搏内注射可引起发热反应 B、大剂量可引起的双相热 C、发现反应可被水扬酸钠阻断 D、发热反应可被布洛芬阻断 30、发热时机体呼吸加快的机制是 A、PaCO2升高 B、PaO2下降 C、pH 增高 D、血温升高 (四)、问答题 1、简述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 2、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区别。 3、简述内毒素致热原的致热特点。 4、简述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五)、分析题 朱××,男,47 岁,3 天前开始发热,体温 38℃左右,伴咽喉痛、鼻塞及 咳嗽,无呕吐与腹泻。体检:体温 38.2℃,咽部充血。心律齐,心率 90 次/分, 无杂音闻及。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问:该患者发热的 原因是什么? 四、答案及注释 (一)、名词解释 1、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 时,称之为发热。 2、由于体温调节机构障碍,以致机体体温不能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 发生被动性体温升高,称之为过热。 3、革兰氏阴性菌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又称之为内毒素。 4、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 物质。 5、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6、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一种由 184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A、病毒 B、螺旋体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疟原虫 ★29、白细胞介素—1 的特性包括 A、静脉搏内注射可引起发热反应 B、大剂量可引起的双相热 C、发现反应可被水扬酸钠阻断 D、发热反应可被布洛芬阻断 30、发热时机体呼吸加快的机制是 A、PaCO2升高 B、PaO2下降 C、pH 增高 D、血温升高 (四)、问答题 1、简述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 2、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区别。 3、简述内毒素致热原的致热特点。 4、简述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五)、分析题 朱××,男,47 岁,3 天前开始发热,体温 38℃左右,伴咽喉痛、鼻塞及 咳嗽,无呕吐与腹泻。体检:体温 38.2℃,咽部充血。心律齐,心率 90 次/分, 无杂音闻及。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问:该患者发热的 原因是什么? 四、答案及注释 (一)、名词解释 1、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 时,称之为发热。 2、由于体温调节机构障碍,以致机体体温不能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 发生被动性体温升高,称之为过热。 3、革兰氏阴性菌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又称之为内毒素。 4、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 物质。 5、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6、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一种由 184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质。 ★7、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 POAH,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该处存在有孔毛 细血管,对大分子物质有较高通透性,EP 可由此入脑。 8、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一种神经垂体肽类激素,是一种与心血管中枢和学习 记忆等功能有关的神经递质。在发热过程中是一种发热抑制物质。 ★9、腺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发热抑制作用。 ★10、主要存在于脑、肺等器官之中的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具有发热抑 制作用。 11、发热的开始阶段,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器官的活动明显高于散热器官的活 动,体温不断上升,称之为体温上升期。 12、体温上升到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在调定点水平波动,称之为高温持续期。 13、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机体散热器官的活动明显高于产热器官的活动, 体温逐渐下降,称之为体温下降期。 (二)、填空题 1、①致热原 ②体温调定点 ③调节 2、①产 EP 细胞 ②发热激活物 3、①正调节中枢 ②负调节中枢 4、①正调节介质 ②负调节介质 5、①负调节 ②负调节物质 6、①前列腺素 E、②某些单氨物质③Na+ /Ca2+、④环磷酸腺苷、⑤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素精氨酸加压素 ⑥黑素细胞刺激素 ⑦脂皮质蛋白—1 7、①1℃ ②13% 8、①1℃ ②18/min 9、①不急于解热 ②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营养物质 ④维生素 ⑤水 (三)、选择题 [A 型题] 1、C 根据体温调节调定点的理论,发热是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由于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2、A 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或饮大量热水后,体温可超过
质。 ★7、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 POAH,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该处存在有孔毛 细血管,对大分子物质有较高通透性,EP 可由此入脑。 8、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一种神经垂体肽类激素,是一种与心血管中枢和学习 记忆等功能有关的神经递质。在发热过程中是一种发热抑制物质。 ★9、腺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发热抑制作用。 ★10、主要存在于脑、肺等器官之中的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具有发热抑 制作用。 11、发热的开始阶段,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器官的活动明显高于散热器官的活 动,体温不断上升,称之为体温上升期。 12、体温上升到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在调定点水平波动,称之为高温持续期。 13、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机体散热器官的活动明显高于产热器官的活动, 体温逐渐下降,称之为体温下降期。 (二)、填空题 1、①致热原 ②体温调定点 ③调节 2、①产 EP 细胞 ②发热激活物 3、①正调节中枢 ②负调节中枢 4、①正调节介质 ②负调节介质 5、①负调节 ②负调节物质 6、①前列腺素 E、②某些单氨物质③Na+ /Ca2+、④环磷酸腺苷、⑤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素精氨酸加压素 ⑥黑素细胞刺激素 ⑦脂皮质蛋白—1 7、①1℃ ②13% 8、①1℃ ②18/min 9、①不急于解热 ②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营养物质 ④维生素 ⑤水 (三)、选择题 [A 型题] 1、C 根据体温调节调定点的理论,发热是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由于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2、A 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或饮大量热水后,体温可超过
正常值 0.5℃,属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暑通常系因环境温度过高,机体散热受限 所致。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作为发热激活物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E 某些体内和体外物质能够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 原,称之发热激活物。常见的有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 物、某些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本题本胆烷醇酮是类固醇产物,其余属内生性 致热原。 4、C 目前知道 EP 属于一类小分子蛋白,主要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等。 5、C 内毒素的脂多糖由三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 A。脂质 A 是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分。 6、D 疾病治疗过程中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血浆、血液或其它生物制品时,患者 有时可出现发热,多因输入物品中污染了细菌内毒素,内毒素耐热性高,一般常 规灭菌方法难以消除。 7、A 白细胞介素—Ⅰ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量状细胞及肿瘤细 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 明显的影响,给鼠、家兔等动物静脉内注射白细胞介素—Ⅰ可引起典型的发热反 应。 8、C 肿瘤坏死因子可由致热原,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等诱导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等到产生和释放,具有许多与 IL-1 相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 EP 之一。 9、B 视前区前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是 体温调节中枢的次级部位。 ★10、E 目前认为血液循环中的 EP 可以多种形式将致热原的信息传入体温调节 中枢,本题关于交感神经的说法不正确。 ★11、D 磷酸二酯酶能促进 cAMP 降解,茶碱因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故可使 cAMP 破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内 cAMP 含量增高,进而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发热反应增强。 12、C 现已证实,体内存在的降低体温的物质主要包括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
正常值 0.5℃,属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暑通常系因环境温度过高,机体散热受限 所致。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作为发热激活物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E 某些体内和体外物质能够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 原,称之发热激活物。常见的有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 物、某些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本题本胆烷醇酮是类固醇产物,其余属内生性 致热原。 4、C 目前知道 EP 属于一类小分子蛋白,主要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等。 5、C 内毒素的脂多糖由三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 A。脂质 A 是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分。 6、D 疾病治疗过程中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血浆、血液或其它生物制品时,患者 有时可出现发热,多因输入物品中污染了细菌内毒素,内毒素耐热性高,一般常 规灭菌方法难以消除。 7、A 白细胞介素—Ⅰ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量状细胞及肿瘤细 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 明显的影响,给鼠、家兔等动物静脉内注射白细胞介素—Ⅰ可引起典型的发热反 应。 8、C 肿瘤坏死因子可由致热原,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等诱导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等到产生和释放,具有许多与 IL-1 相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是重要的 EP 之一。 9、B 视前区前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是 体温调节中枢的次级部位。 ★10、E 目前认为血液循环中的 EP 可以多种形式将致热原的信息传入体温调节 中枢,本题关于交感神经的说法不正确。 ★11、D 磷酸二酯酶能促进 cAMP 降解,茶碱因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故可使 cAMP 破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内 cAMP 含量增高,进而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发热反应增强。 12、C 现已证实,体内存在的降低体温的物质主要包括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
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 和某些尿中的发热抑制物。 13、C 当体温上升至体温调节中枢新的调定点水平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水平均 保持在较高的调定点水平,并在此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14、A 寒战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因屈肌、伸肌同时收缩,故不发 生伸屈运动,有人认为寒战与寒战中枢的兴奋有关。 15、A 发热病人机能代谢活动增强,无氧酵解增加,可出现乳酸血症,加之脂肪 氧化不全,酮体堆积,发热病人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B 型题] 16、A 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 和输液制品的主要污染物。 17、E 现已证实,精氨酸加压素是体内存在的具有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物质, 它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可能是通过 V1受体发挥解热作用。 18、D 将 PGE 注入动物脑室内可产生发热反应,PGE 合成抑制剂如阿司匹林等具 有解热作用。 19、B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具有致热作用,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 典型作表。 20、C 肿瘤坏死因子是重要的 EP 之一,给动物脑室内注射肿瘤坏死因子,可以 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 21、C 正常人体温调定点是 37℃,机体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的功能较为稳定,血 液温度即人体体温维持在 37℃左右。 22、B 发热开始时,体温调定点在致热原作用下上移,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 机体产热器官的活动明显高于散热器官的活动,体温不断上升。 23、D 发热过程中,体温不断升高,当血液温度即机体体温与调定点水平一致时, 机休产热器官与散热器官的活动在较高水平上保持恒定,在一段时间内休温也可 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稳定。 24、E 发热过程中,当激活物、EP 及发热介质消除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返回 正常水平,此时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散热器官的活动则明显高于产热器官, 体温开始下降。 25、C 发热时某些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可增高,表现为烦躁、谵妄等,某些
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 和某些尿中的发热抑制物。 13、C 当体温上升至体温调节中枢新的调定点水平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水平均 保持在较高的调定点水平,并在此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14、A 寒战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因屈肌、伸肌同时收缩,故不发 生伸屈运动,有人认为寒战与寒战中枢的兴奋有关。 15、A 发热病人机能代谢活动增强,无氧酵解增加,可出现乳酸血症,加之脂肪 氧化不全,酮体堆积,发热病人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B 型题] 16、A 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 和输液制品的主要污染物。 17、E 现已证实,精氨酸加压素是体内存在的具有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物质, 它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可能是通过 V1受体发挥解热作用。 18、D 将 PGE 注入动物脑室内可产生发热反应,PGE 合成抑制剂如阿司匹林等具 有解热作用。 19、B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具有致热作用,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 典型作表。 20、C 肿瘤坏死因子是重要的 EP 之一,给动物脑室内注射肿瘤坏死因子,可以 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 21、C 正常人体温调定点是 37℃,机体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的功能较为稳定,血 液温度即人体体温维持在 37℃左右。 22、B 发热开始时,体温调定点在致热原作用下上移,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 机体产热器官的活动明显高于散热器官的活动,体温不断上升。 23、D 发热过程中,体温不断升高,当血液温度即机体体温与调定点水平一致时, 机休产热器官与散热器官的活动在较高水平上保持恒定,在一段时间内休温也可 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稳定。 24、E 发热过程中,当激活物、EP 及发热介质消除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返回 正常水平,此时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散热器官的活动则明显高于产热器官, 体温开始下降。 25、C 发热时某些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可增高,表现为烦躁、谵妄等,某些
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可抑制,表现为淡漠、嗜睡等。 26、A 发热时机体心率加快,一般而言体温每上升 1℃,心率约可增加 18 次/min。 27、B 发热病人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可表现食欲减退、口腔 干燥、便秘等。 [X 型题] 28、A、B、C、D 病毒、螺旋体和疟原虫均属于外致热原,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对 产 EP 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体内产物,它们均属于 EP 诱导物,可使产内生致热原 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29、A、B、C 白细胞介素—1 是重要的内生致热原,静脉注射可引起典型的 发热反应,大剂量可引起双相热,反热反应可被水杨酸钠阻断,布洛芬不能阻断 其发热反应。 30、D 发热病人血温升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增高,呼吸加快。发热病人一般 不会出现 PaCO2升高、PaO2下降和 pH 增高。 (四)、问答题 1、相同点:①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升高均大于 0.5℃。不同点:①发 热是因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 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仍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2、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类情况,生理性 体温升高如妇女月经前、剧烈运动时等;病理性体温升高可有发热和过热之分, 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大于 0.5℃者为发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 紊乱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为过热。 3、内毒素作为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具有如下致热特点:①耐热性高,一般方法 难以清除,需干热 160℃,2h 才能灭活。②体内注射或体外均可刺激 EP 的产生 和释放。③反复给动物注射可发生耐受性,即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 发热反应逐渐减弱。 4、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发热对机体具有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的作用,适度的体 温升高可增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持久和过高的发热可损害机体器官和免疫 功能,使机体呈负营养平衡状态。 (五)、分析题
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可抑制,表现为淡漠、嗜睡等。 26、A 发热时机体心率加快,一般而言体温每上升 1℃,心率约可增加 18 次/min。 27、B 发热病人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可表现食欲减退、口腔 干燥、便秘等。 [X 型题] 28、A、B、C、D 病毒、螺旋体和疟原虫均属于外致热原,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对 产 EP 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体内产物,它们均属于 EP 诱导物,可使产内生致热原 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29、A、B、C 白细胞介素—1 是重要的内生致热原,静脉注射可引起典型的 发热反应,大剂量可引起双相热,反热反应可被水杨酸钠阻断,布洛芬不能阻断 其发热反应。 30、D 发热病人血温升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增高,呼吸加快。发热病人一般 不会出现 PaCO2升高、PaO2下降和 pH 增高。 (四)、问答题 1、相同点:①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升高均大于 0.5℃。不同点:①发 热是因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 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仍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2、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类情况,生理性 体温升高如妇女月经前、剧烈运动时等;病理性体温升高可有发热和过热之分, 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大于 0.5℃者为发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 紊乱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为过热。 3、内毒素作为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具有如下致热特点:①耐热性高,一般方法 难以清除,需干热 160℃,2h 才能灭活。②体内注射或体外均可刺激 EP 的产生 和释放。③反复给动物注射可发生耐受性,即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 发热反应逐渐减弱。 4、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发热对机体具有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的作用,适度的体 温升高可增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持久和过高的发热可损害机体器官和免疫 功能,使机体呈负营养平衡状态。 (五)、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