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詣记》课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使……受苦 课题:苦而记课型:新捉第一课时主备:孔佑权审核:刘雪 岸(于)外而臼(于)中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增强阅读能力 4.翻译下列句子 2概括文章内容,增强概括分析能力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二.教学重点通过作者描写的事物及文中人物的言论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 樵夫的歌声传出树林,就击打着石头随着唱。世人不理解其中的快乐 苦与乐,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 四.教学方法自读原文,整理课案,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乐与苦能相去几何哉 五.导学问题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苦与乐是相互依托的,世人只知道快乐的事是快乐的,却不知道苦能变为快乐,人们只知道以 1章溢(1314--1369) 快乐的事为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从快乐中产生,快乐与痛苦相距能有多远呢? 刘基(1311--1375) 苦斋zhi覆之以萌mo若蚂e岸外而日中j黄bo苦楝ian苦d夫差以酣酒 践以尝 无亦犹 为卧薪 兴,不也像是这样吗。 洩水 沸沸汩泪fe横茶jiat拊f石而和之he陨箨 yun tuo 蓺粟菽 yi su shu 六.探究思考1.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段: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 樵歌qido膏粱之子 gao liang茶 tu ligo运穷福艾di 第二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一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 间jion则蹑nie展j登崖颠沛 dianpei 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 蓬翟diao 初食颇苦难 ko non榛莽 zhen mang葳jidn芑q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 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3.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其中特殊语言现象 七作业思考文章阐发了怎样的苦乐观 剑溪之水出焉兼类词从那里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 野蜂巢其间名——动筑巢 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一一苦生于乐,乐由苦来一一的辩证关系与生活 故择其究而室焉名——动建屋 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名其室日苦斋名一—动命名 【知识链接】 初食颇苦难形一动难以下咽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 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以……为乐(艰辛) 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 食必珍美兴-名珍贵美味的食品 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 藉柔覆温之躯形-名柔软的褥子温暖的被子 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能已积热使动使…停止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使动使……受苦(劳累挨饿 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一一苦况与苦义
《苦斋记》课案 课题: 苦斋记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主备:孔佑权 审核:刘雪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增强阅读能力 2.概括文章内容,增强概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描写的事物及文中人物的言论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 三.教学难点 对“苦乐相互倚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自读原文,整理课案,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五.导学问题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章溢(1314——1369), 刘基(1311——1375), 2.给下列词语注音 苦斋. zhāi 覆之以茆.máo 岩崿. è 岸外而臼.中 jiù 黄蘗. bò 苦楝.liàn 苦枤.dí 洩.水 xiè 沸.沸汩汩 fèi 槚荼.. jiǎ tú 拊.fǔ石而和.之 hè 陨箨. .yǔn tuò 茹啖.. rúdàn 蓺粟..菽. yì sù shū 樵.歌 qiáo 膏粱..之子 gāo liáng 荼蓼.. tú liǎo 运穷福艾. ài 间.jiàn 则蹑.niè屐.jī登崖 颠沛..diānpèi 蓬藋. diào 初食颇苦难.. kǔ nán 榛莽.. zhēn mǎng 葴. jiān 芑. qǐ 窊.wā 3.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其中特殊语言现象 剑溪之水出焉 兼类词 从那里 野蜂巢其间 名——动 筑巢 故择其窊而室焉 名——动 建屋 名其室曰苦斋 名——动 命名 初食颇苦难 形—动 难以下咽 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 以……为乐(艰辛) 食必珍美 兴-名 珍贵美味的食品 藉柔覆温之躯 形-名 柔软的褥子 温暖的被子 能已积热 使动 使……停止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形使动 使……受苦(劳累 挨饿)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使……受苦 岸(于)外而臼(于)中 4.翻译下列句子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樵夫的歌声传出树林,就击打着石头随着唱。世人不理解其中的快乐 苦与乐,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 乐与苦能相去几何哉 苦与乐是相互依托的,世人只知道快乐的事是快乐的,却不知道苦能变为快乐,人们只知道以 快乐的事为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从快乐中产生,快乐与痛苦相距能有多远呢? 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夫差因为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为卧薪尝胆而振兴,不也像是这样吗。 六.探究思考 1.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段: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 由来。 第二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 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 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 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七.作业 思考文章阐发了怎样的苦乐观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 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 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知识链接】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 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 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 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 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补充(书斋雅趣) 老学庵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 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饮冰室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林书屋: 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 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意思要和他们抗争到底
补充(书斋雅趣): 老学庵: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 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饮冰室: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绿林书屋: 1924 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 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意思要和他们抗争到底
本考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命题: 《苦斋记》课案 (1)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课罳:苦齑记课型:练习第二课时主备:孔佑权窜:刘雪 (2)作者对所写事件的意思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分析鉴赏能力 (3)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表露出的感情倾向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阐述的苦乐观 (4)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苦乐相互倚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方法,学生合作讨论 五.导学问题 1.文章阐发了怎样的苦乐观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 个以上(31两个考点的考试卷中集中体现在文言文间读的最后一道,往往是 类是体重的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学生能 够根据文义正确辨别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一一苦生于乐,乐由苦来一一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1)文中筛选法 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致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 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 2阅读第四段完成(1)-(2) 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都能说明“苦与乐,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 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②其横茶亦苦于常茶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出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吻合的 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2)概括评价法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 A.作者巧妙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非“苦”也 (3)排除干扰法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考題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①夸大事实,导致谬误:②偷换概念,混淆是非:③正误夹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杂,真真假假;④时空错位牵强附会:⑤张冠李戴:⑥无中生有。 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七.巩固练 理,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 郑日奎 六.【方法点拨】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 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二,坐以之:木相二,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 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的分析所述事件 或述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地说出来,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作者对人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 物的描写和对事件的叙述以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恨,倾向是肯定还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见者,悉骇樱,图测所指,乃窃 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
《苦斋记》课案 课题: 苦斋记 课型:练习 第二课时 主备:孔佑权 审核:刘雪 一.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分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阐述的苦乐观 三.教学难点 对苦乐相互倚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方法,学生合作讨论 五.导学问题 1. 文章阐发了怎样的苦乐观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 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 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2.阅读第四段完成(1)-(2) (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都能说明“苦与乐,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②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④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⑥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巧妙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 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 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 理,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 六.【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 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的分析所述事件 或述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地说出来,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作者对人 物的描写和对事件的叙述以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恨,倾向是肯定还 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本考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命题: (1) 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2) 作者对所写事件的意思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 (3) 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表露出的感情倾向。 (4) 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以上(2)(3)两个考点的考查,试卷中集中体现在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四 个选项各自阐述或解析、评价某一个方面,要求判定其正误,一般采用“选非”形式。构拟这 类是体重的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学生能 够根据文义正确辨别。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1) 文中筛选法 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致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 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 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 出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吻合的。 (2) 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 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 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 题干要求的选项。 (3) 排除干扰法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 ①夸大事实,导致谬误;②偷换概念,混淆是非;③正误夹 杂,真真假假;④时空错位牵强附会;⑤张冠李戴;⑥无中生有。 七.巩固练习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 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 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 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 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
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采取顺其自 放弃了这种打算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4把文中画 译成现代汉语 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1)竹床 之:木模一,卧以之。 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 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躺卧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2)家人瞤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解。 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猜测不出我是什么意思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 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4)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恐旋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 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即违背誓言。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科头:不戴帽子刘伶断饮:刘伶戒酒,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八课后反思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僻:怪僻 C.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应为骗取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轶,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逾时或犹未食,无取前请者 (1)A①③④B③⑤C①②⑤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任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藏狂的 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 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 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鉴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
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 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 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 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 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 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 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科头:不戴帽子 刘伶断饮:刘伶戒酒,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 如故。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C.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应为骗取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1)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任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 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 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 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鉴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 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躺卧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猜测不出我是什么意思。 (4) 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 即违背誓言。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