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理解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 学策略 1.举例引用。课文大量引用诗句举例阐述观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这种写法, 进而学会运用。 2.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 发观点的方法。 3.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 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 4.触类旁通法。从教材中得到感悟用好教材,引入课外类似文学现象,让学 生能够有所迁移,切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3)积累古诗词名句,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4)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5)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 2、过程与)法 (1)能从本课所学知识获得的感悟,并能分析一定的诗歌现象 (2)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感知、领悟的良好阅读习 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学习 诗歌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 我这学期带高三年级课程,这次同科异构教学活动中我教授的班级是髙二 一班,他是个理科班,据了解男生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十分之三,女生只有四分之 而理科班男生多对文科科目不够重视,加上这篇文化随笔引入诗句多,对刚 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听代课老师说但不学生能部分还可以在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理解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 学策略: 1.举例引用。课文大量引用诗句举例阐述观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这种写法, 进而学会运用。 2.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 “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 发观点的方法。 3.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 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 4.触类旁通法。从教材中得到感悟用好教材,引入课外类似文学现象,让学 生能够有所迁移,切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3)积累古诗词名句,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4)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5)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本课所学知识获得的感悟,并能分析一定的诗歌现象。 (2)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感知、领悟的良好阅读习 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学习 诗歌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 我这学期带高三年级课程,这次同科异构教学活动中我教授的班级是高二 一班,他是个理科班,据了解男生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十分之三,女生只有四分之 一,而理科班男生多对文科科目不够重视,加上这篇文化随笔引入诗句多,对刚 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听代课老师说但不学生能部分还可以在
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他们 学得诗歌并不多,诗歌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 解,对语言的微妙处却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 的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进 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 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 《说“木叶”》是新课程髙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3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 随笔,它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行文活泼、笔调轻松、内容深刻、见解独特而 又富有理趣。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应当在把握其整体风格与特点的基础上,学 会抓住文章的重点予以快速突破。那么,如何快速把握住这类文章的重点呢?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学会提炼文章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要学会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并认真思考它的作用 三、要注意领会文中的妙语佳句。 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 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古代诗人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 键,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本文“说什么”和“怎么说”上 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还提到:“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 与文章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因此我把教学难点放在文中阐释的诗歌语言 暗示性的理论,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结合课后习题二 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其二: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 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五、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文章说什么,怎么说。 2、教学难点 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六、教学过程 播放《秋日私语》营造意境,导入课文。 问学生:1.你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秋风,吹落枝头摇曳的枯叶 落红,在淅沥的秋雨中哭泣。 2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介绍文体“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
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他们 学得诗歌并不多,诗歌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 解,对语言的微妙处却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 的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进 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 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 5 第三单元第 3 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 随笔,它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行文活泼、笔调轻松、内容深刻、见解独特而 又富有理趣。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应当在把握其整体风格与特点的基础上,学 会抓住文章的重点予以快速突破。那么,如何快速把握住这类文章的重点呢?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学会提炼文章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学会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并认真思考它的作用。 三、要注意领会文中的妙语佳句。 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 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古代诗人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 键,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本文“说什么”和“怎么说”上。 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还提到:“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 与文章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因此我把教学难点放在文中阐释的诗歌语言 暗示性的理论,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结合课后习题二, 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 其二: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 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 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五、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文章说什么,怎么说。 2、教学难点 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秋日私语》营造意境 ,导入课文。 问学生:1.你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秋风,吹落枝头摇曳的枯叶; 落红,在淅沥的秋雨中哭泣。 2.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介绍文体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
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化随笔,它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行文活泼、笔调轻松、内容深刻、 见解独特而又富有理趣。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学会提炼文章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并认真思考它的作用。 3要注意领会文中的妙语佳句 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即作者的观点。 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并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作者对“木”在形象上 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第三部分:总结 三、细部探究 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比较分析 ()木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 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 “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化随笔,它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行文活泼、笔调轻松、内容深刻、 见解独特而又富有理趣。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学会提炼文章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并认真思考它的作用。 3.要注意领会文中的妙语佳句。 二、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即作者的观点。 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并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作者对“木”在形象上 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第三部分:总结 三、细部探究 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比较分析 (一)木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 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 “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 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 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 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 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6.九月寒砖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 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 是十年!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 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 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 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一(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髙的树木, 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二)树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 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 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 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 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 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 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 是十年!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 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 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 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 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二)树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 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宋)周邦彦《满庭芳》 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 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 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 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 喜 (三)叶 1.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 快落下来了。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 《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3.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一(三国)曹植《美 女篇》 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 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南朝)吴均《青漢小姑歌》 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问1: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 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 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 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 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 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 喜。 (三)叶 1.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 快落下来了。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 《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3.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 女篇》 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 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问 1: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 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问2: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 明确: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问3: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四、重点感悟 1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 言如此丰富多彩 2.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3.“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 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提问:由以上作者的对诗歌语言使用的看法,是你有怎样的启发? 五、交流学习 我的启发:借助同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例:同样写雨,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了闲适之情;李商 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思亲之情:陆游“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报国之情。 同样写花,苏轼“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髙烛照红妆”表达珍爱之情:李清 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ˆ表达相思之情:晏殊“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叹惋之情: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表达了喜悦之情。 六、小结 作者林庚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 木叶”一词,对此通过分析的出诗歌的暗示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 大门,令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 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希望我们能从中受到更多 的启发 七、课后作业 从本文任选两句你最有感触的诗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
问 2: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 呢? 明确: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问 3: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四、重点感悟 1.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 言如此丰富多彩。 2.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3.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 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提问:由以上作者的对诗歌语言使用的看法,是你有怎样的启发? 五、交流学习 我的启发:借助同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例:同样写雨,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了闲适之情;李商 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思亲之情;陆游“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报国之情。 同样写花,苏轼“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达珍爱之情;李清 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相思之情;晏殊“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叹惋之情;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表达了喜悦之情。 六、小结 作者林庚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 “木叶”一词,对此通过分析的出诗歌的暗示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 大门,令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 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希望我们能从中受到更多 的启发。 七、课后作业 从本文任选两句你最有感触的诗句,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