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 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 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 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一一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 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 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 褐绿色,与叶接近 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一—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 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 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 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 1 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 2 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 3 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索。 (质疑) 第 4 至 6 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 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 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 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一一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 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 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相去无几 暗示性一 字千里 树叶 绵密 第二一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 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力 教学过程 、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 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 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 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从生兮山之 幽 3、木吐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 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 7 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 1 至 3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 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 4 至 6 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 7 段是 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 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 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 “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 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 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吐密鸟飞得,风轻花落 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吐中 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 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 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 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 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 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 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 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 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 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 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 更为开阔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 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 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 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 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 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 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 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 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 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 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 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 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 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 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 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 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 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 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一一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 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 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 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 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 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 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 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 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 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 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 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 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 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 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 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 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 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 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 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 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 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 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舂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 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 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⑦)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 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 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 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 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 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 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 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 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 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 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 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 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 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 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 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 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 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 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 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教学参考资料 、课文相关诗句理解: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 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 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淸泛,万木叶落的秋 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一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诗的开端即以“木 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 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 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 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一一南朝梁?柳恽《捣衣》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 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 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 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 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一一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 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 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 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 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白狼河 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 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 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 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 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 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教学参考资料: 一、课文相关诗句理解: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 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 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 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 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 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 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 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 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 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 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 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 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 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 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 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 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 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 想着辽阳。 《青与绿》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 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 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 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 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 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 “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 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 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 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 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 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 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 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 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 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 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三、《野田黄雀行》赏析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①,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②。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③,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④,来下谢少年。 作者简介:曹植(公元192年一公元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三 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他是曹操的儿子,年轻时就极显才华,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 他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不断地对他加以迫害,生活过得很不安定,死时年仅41岁, 他的诗歌情感热烈,语言精美,是当时的代表作家 注释:①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力。②鹞:比鹰小一点的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③捎 挥击。④摩: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原诗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 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
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 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 想着辽阳。 二、 《 青与绿》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 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 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 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 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 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 “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 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 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 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 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 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 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 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 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 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 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三、《野田黄雀行》赏析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①,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②。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③,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④,来下谢少年。 作者简介:曹植(公元 192 年—公元 232 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三 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他是曹操的儿子,年轻时就极显才华,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 他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不断地对他加以迫害,生活过得很不安定,死时年仅 41 岁。 他的诗歌情感热烈,语言精美,是当时的代表作家。 注释:①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力。②鹞:比鹰小一点的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③捎: 挥击。④摩: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原诗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 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
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 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 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分析与欣赏:这是一首以拟人化的手法,借叙事而言情的诗作。作者以“悲风”、“扬波”起句, 含蓄地描写了环境的险恶。通过黄雀投入罗网的比喻,抒写朋友遇到灾难而自己没有权力无 法援救的苦闷心情。后半首则以想象中的“少年”来比喻有权力的人,希望能有一个利剑在手 的人来把罗网砍掉,使得罗网中的黄雀获得自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身处险境中的朋友的关 爱之情 四、吴均《答柳恽》赏析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③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 【注释】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 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 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 避风寒。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④原陆:高原 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⑤无缘:无由。这两 句是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粱天监初除长史,和沈约 共定新律,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曾一度离去,旋 又返回吴兴,柳恽却对他依然如故,这首诗是答柳恽的赠诗而作。柳恽将有远行,遂作了《赠 吴均诗三首》,其中之一说:“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形为戎马倦,思遂征旗远。边城秋霰 来,寒乡春风晩。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据诗意看,柳恽 将赴远地,吴均这首诗就是答他的此诗而作。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 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 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 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 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 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 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 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髙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 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 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 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 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ˆ则将人点缀 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 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 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
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 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 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分析与欣赏:这是一首以拟人化的手法,借叙事而言情的诗作。作者以“悲风”、“扬波”起句, 含蓄地描写了环境的险恶。通过黄雀投入罗网的比喻,抒写朋友遇到灾难而自己没有权力无 法援救的苦闷心情。后半首则以想象中的“少年”来比喻有权力的人,希望能有一个利剑在手 的人来把罗网砍掉,使得罗网中的黄雀获得自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身处险境中的朋友的关 爱之情。 四、吴均《答柳恽》赏析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③。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 【注释】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 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 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 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 避风寒。 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④原陆:高原 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⑤无缘:无由。这两 句是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粱天监初除长史,和沈约 共定新律,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曾一度离去,旋 又返回吴兴,柳恽却对他依然如故,这首诗是答柳恽的赠诗而作。柳恽将有远行,遂作了《赠 吴均诗三首》,其中之一说:“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形为戎马倦,思遂征旗远。边城秋霰 来,寒乡春风晚。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据诗意看,柳恽 将赴远地,吴均这首诗就是答他的此诗而作。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 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 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 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 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 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 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 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 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 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 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 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 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 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 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
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 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 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 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 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显然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 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 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_),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 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 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 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 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 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 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显然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 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 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_),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 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 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