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 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 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 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 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髙》,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髙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 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 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 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 个落叶的因素。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 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 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 气息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 的何在?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 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 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 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 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 》,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 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 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 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 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 一个落叶的因素 .....。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 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 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 气息..。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 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 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 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 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 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 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多媒体投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 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 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 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 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 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 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多媒体投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 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