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公元589年,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之后,又由隋朝(590-617年)统一起来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媲美汉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代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622年重建起来。62s年,唐 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 家经典的官方版。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 为标准注释作疏。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 。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经典原 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道家复兴和佛教 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公元589年,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之后,又由隋朝(590一617年)统一起来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媲美汉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代 。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622年重建起来。62S 年,唐 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 家经典的官方版。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 为标准注释作疏。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 。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经典原 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道家复兴和佛教 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
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我们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 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 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当时尽 管有皇家学者们的努力,仍然缺乏这样的解释和发挥。 韩愈和李翱 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768-824年)与李翱(约844年卒) ,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韩愈在其论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 焉而不祥。”(《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李翱在《复性书》中写的也很相似:“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子思,仲 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呜呼!性命之书虽 存,学者莫能明,是放皆人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 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 可以传于时。”(《李文公集》卷二)
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我们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 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 。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当时尽 管有皇家学者们的努力,仍然缺乏这样的解释和发挥。 韩愈和李翱 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768—824年)与李翱(约844年卒) ,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韩愈在其论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 焉而不祥。”(《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李翱在《复性书》中写的也很相似:“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子思,仲 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呜呼!性命之书虽 存,学者莫能明,是放皆人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 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 可以传于时。”(《李文公集》卷二)
这种“道统说”,孟子早已说了一个大概(见《孟子·尽心下》),韩愈、李翱 所说的显然又是受到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禅宗的说法是,佛的心传,经过 历代佛祖,一脉相传,传到弘忍和慧能。后来新儒家的程子,也就亳不含糊地说《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人们普遍地相信,这个道 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可是李翱,显然感到他自己对道统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传 授,他也就俨然成为孟子的继承者。要做到这一点,成了在李翱以后的一切新儒家 的抱负。他们都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说他们自己是上承道统。他们这样 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 秘倾向的继续,这在以下几章就可以看出来。正因为这个原故,这些人被称为“道 学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道学”。“新儒家”这个名词,是一个新造的西洋名 词,与“道学”完全相等。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 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 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最后,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 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 这三条思想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它们 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 当然就需要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 系统直到十一世纪才明确地形成。这已经是宋代(960-1279年)最繁荣的年代了 宋朝是唐朝亡后经过了一段混乱分裂时期而重新统一中国的。最早的新儒家,主要
这种“道统说”,孟子早已说了一个大概(见《孟子·尽心下》),韩愈、李翱 所说的显然又是受到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禅宗的说法是,佛的心传,经过 历代佛祖,一脉相传,传到弘忍和慧能。后来新儒家的程子,也就毫不含糊地说《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人们普遍地相信,这个道 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可是李翱,显然感到他自己对道统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传 授,他也就俨然成为孟子的继承者。要做到这一点,成了在李翱以后的一切新儒家 的抱负。他们都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说他们自己是上承道统。他们这样 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 秘倾向的继续,这在以下几章就可以看出来。正因为这个原故,这些人被称为“道 学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道学”。“新儒家”这个名词,是一个新造的西洋名 词,与“道学”完全相等。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 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 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最后,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 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 这三条思想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它们 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 当然就需要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 系统直到十一世纪才明确地形成。这已经是宋代(960一1279年)最繁荣的年代了。 宋朝是唐朝亡后经过了一段混乱分裂时期而重新统一中国的。最早的新儒家,主要
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号濂溪先生(1017-1073年) 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晚年住在庐山,就是第二十一章说过的慧远、道生讲 佛经的地方。在他以前很久,有些道教的人画了许多神秘的图,以图式描绘秘传的 道,他们相信得此秘传的人便可成仙。据说周敦颐得到了一张这样的图,他予以重 新解释。并修改成自己设计的图,以表示宇宙演化过程。这倒不如说、是他研究和 发挥了“易传”中的观念,再用道教的图表示出来。他画的图名为《太极图》,他 作的解释名为《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不必与《太极图》对照,读起来也很好 懂 《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号濂溪先生(1017一1073年) 。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晚年住在庐山,就是第二十一章说过的慧远、道生讲 佛经的地方。在他以前很久,有些道教的人画了许多神秘的图,以图式描绘秘传的 道,他们相信得此秘传的人便可成仙。据说周敦颐得到了一张这样的图,他予以重 新解释。并修改成自己设计的图,以表示宇宙演化过程。这倒不如说、是他研究和 发挥了“易传”中的观念,再用道教的图表示出来。他画的图名为《太极图》,他 作的解释名为《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不必与《太极图》对照,读起来也很好 懂。 《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 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说》就是 这个观念的发展。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 纲。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第二十 五章将要比较详细地讲他 精神修养的方法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 》卷一) “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说》就是 这个观念的发展。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一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 纲。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第二十 五章将要比较详细地讲他。 精神修养的方法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
,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 修养。中国佛学的最重要的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禅宗说:“担 水砍柴,无非妙道。”说这个话,就是这个企图接近成功了。但是,如我在前一章 所说的,他们没有把这个话推到逻辑的结论,就是“事父事君,亦是妙道”。当然 ,原因也很明显,如果他们真地这样说,他们的教义就不是佛家的教义了,他们就 不用出家了。 怎样成为圣人,是新儒家的主要问题之一,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他又进 步说“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他的第二篇主要著作是《通书》,在《通书 》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说的“无为”和“无心”,是基本 样的,可是,他用“无欲”,不用“无为”、“无心”,这表明他企图撇开佛家 的出世性质。若就这些名词来说,“无欲”的“无”,并不如“无心”的“无”那 样地概括一切。 《通书》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卷五)。 新儒家的“欲”字常指私欲,或径指自私。有时候在“欲”字前面加上“私” 宇,是为了使意义更明白些。周敦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以《孟子》的一段话为例 来说明,这个例子是新儒家常常引用的。《孟子》这段话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休惕测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 修养。中国佛学的最重要的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禅宗说:“担 水砍柴,无非妙道。”说这个话,就是这个企图接近成功了。但是,如我在前一章 所说的,他们没有把这个话推到逻辑的结论,就是“事父事君,亦是妙道”。当然 ,原因也很明显,如果他们真地这样说,他们的教义就不是佛家的教义了,他们就 不用出家了。 怎样成为圣人,是新儒家的主要问题之一,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他又进 一步说“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他的第二篇主要著作是《通书》,在《通书 》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说的“无为”和“无心”,是基本 一样的,可是,他用“无欲”,不用“无为”、“无心”,这表明他企图撇开佛家 的出世性质。若就这些名词来说,“无欲”的“无”,并不如“无心”的“无”那 样地概括一切。 《通书》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卷五)。 新儒家的“欲”字常指私欲,或径指自私。有时候在“欲”字前面加上“私” 宇,是为了使意义更明白些。周敦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以《孟子》的一段话为例 来说明,这个例子是新儒家常常引用的。《孟子》这段话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休惕测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照新儒家的说法.孟子在这里所描述的是,任何人在这种场合的自然自发的反 应。人在本性上根本是善的。因此,他固有的状态,是心中没有私欲的状态,或如 周敦颐说的“静虚”状态。应用到行动上。它会引起立即要救孺子的冲动,这类直 觉的行动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动直”。可是.如果这个人不按照他的“第一冲动” 而行动,而是停下来想一想,他可能想到,这个孺子是他的仇人之子,不该救他 或者这个孺子是他的友人之子,应该救他。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是受“第二私 念”即转念所驱使,因而丧失了固有的静虚状态以及随之而有的动直状态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 象。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无欲,则对于 外来刺戟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 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 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然而 生,自然而行。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照新儒家的说法.孟子在这里所描述的是,任何人在这种场合的自然自发的反 应。人在本性上根本是善的。因此,他固有的状态,是心中没有私欲的状态,或如 周敦颐说的“静虚”状态。应用到行动上。它会引起立即要救孺子的冲动,这类直 觉的行动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动直”。可是.如果这个人不按照他的“第一冲动” 而行动,而是停下来想一想,他可能想到,这个孺子是他的仇人之子,不该救他; 或者这个孺子是他的友人之子,应该救他。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是受“第二私 念”即转念所驱使,因而丧失了固有的静虚状态以及随之而有的动直状态。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 象。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无欲,则对于 外来刺戟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 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 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然而 生,自然而行。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另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要在本章提到的,是邵雍,号康节先生 (1011-1077年)。他是今河南省人。他的宇宙发生论,虽与周敦颐的略有不同 也是由《易经》发展而来,也是利用图解说明他的理论。 在第十八章已经讲过,汉代出现许多纬书,据说是补充原有的六经。在《易纬 》中,有所谓“卦气”说,认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在一年中各有一段时间“用事 ”。按照卦气说,十二月的每一月,各在几个卦的管辖之下,其中有一卦是“主卦 又名“天子卦”。这些主卦是:复三,临三,泰三,大壮三,央(无此字: ocr)三,乾三,(女后)三,遁三,否三,观三,剥三,坤三。它们之所以重要 是由于它们的图象表示出了阴阳消长之道 在第十二章已经讲过,在这些卦中,连线代表阳,与热联系;断线代表阴,与 寒联系。复三卦五条断线在上,一条连线在下、表示阴极阳生,是中国旧历十一月 的主卦,冬至在此月。乾三卦是六条连线,是旧历四月的主卦,阳达到极盛。(女 后)三卦五条连线在上,一条断线在下,表示阳极阴生,是旧历五月的主卦,夏至 在此月。坤三卦是六条断线,是旧历十月的主卦,阴达到极盛,下个月就冬至阳生 。其余的卦表示阴阳消长的中间阶段。 这十二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阴达到极盛,下一卦的第一天便出现阳。阳 逐步上升,一月一月地、一卦一卦地越来越盛。一直达到极盛。于是下一卦的第 爻又出现阴,逐步上升而达到极盛。接着又轮到阳生,一年内的循环,各卦的循环 ,又重新开始。这样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进程
另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要在本章提到的,是邵雍,号康节先生 (1011一1077年)。他是今河南省人。他的宇宙发生论,虽与周敦颐的略有不同, 也是由《易经》发展而来,也是利用图解说明他的理论。 在第十八章已经讲过,汉代出现许多纬书,据说是补充原有的六经。在《易纬 》中,有所谓“卦气”说,认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在一年中各有一段时间“用事 ”。按照卦气说,十二月的每一月,各在几个卦的管辖之下,其中有一卦是“主卦 ”,又名“天子卦”。这些主卦是:复三,临三,泰三,大壮三,央(无此字: ocr)三,乾三,(女后)三,遁三,否三,观三,剥三,坤三。它们之所以重要, 是由于它们的图象表示出了阴阳消长之道。 在第十二章已经讲过,在这些卦中,连线代表阳,与热联系;断线代表阴,与 寒联系。复三卦五条断线在上,一条连线在下、表示阴极阳生,是中国旧历十一月 的主卦,冬至在此月。乾三卦是六条连线,是旧历四月的主卦,阳达到极盛。(女 后)三卦五条连线在上,一条断线在下,表示阳极阴生,是旧历五月的主卦,夏至 在此月。坤三卦是六条断线,是旧历十月的主卦,阴达到极盛,下个月就冬至阳生 。其余的卦表示阴阳消长的中间阶段。 这十二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阴达到极盛,下一卦的第一天便出现阳。阳 逐步上升,一月一月地、一卦一卦地越来越盛。一直达到极盛。于是下一卦的第一 爻又出现阴,逐步上升而达到极盛。接着又轮到阳生,一年内的循环,各卦的循环 ,又重新开始。这样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进程
要注意的是,邵雍关于宇宙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十二主卦的理论。周敦 颐是从《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 上》)这些话,演绎出他的系统。为了说明这个过程,邵雍画出如下的图 太柔太刚少柔少刚少阴少阳太阴太阳 图的第一层或最下层,表示两仪。在邵雍的系统中,两仪不是阴阳,而是动静 第二层,与第一层连着看,表示四象。例如,将第二层阳下的连线,与第一层动 下的连线连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阳。这就是说,在邵雍的系统中,阳不是以一条连 线“”表示,而是以两条一连结“=”表示。同样地,将第二层阴下的断线,与 第一层动下的连结连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阴。这就是说,四象中的阴不是“—” 、而是“==” 同样地,第三层或最上层,与第二层、第一层连着看,表示八卦。例如,将第 三层太阳下的连线,与第二层阳下的连线以及第一层动下的连线连着看,即得由
要注意的是,邵雍关于宇宙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十二主卦的理论。周敦 颐是从《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 ·上》)这些话,演绎出他的系统。为了说明这个过程,邵雍画出如下的图: 太柔 太刚 少柔 少刚 少阴 少阳 太阴 太阳 柔 刚 阴 阳 静 动 图的第一层或最下层,表示两仪。在邵雍的系统中,两仪不是阴阳,而是动静 。第二层,与第一层连着看,表示四象。例如,将第二层阳下的连线,与第一层动 下的连线连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阳。这就是说,在邵雍的系统中,阳不是以一条连 线“─”表示,而是以两条一连结“=”表示。同样地,将第二层阴下的断线,与 第一层动下的连结连着看、即得四象中的阴。这就是说,四象中的阴不是“──” 、而是“==”。 同样地,第三层或最上层,与第二层、第一层连着看,表示八卦。例如,将第 三层太阳下的连线,与第二层阳下的连线以及第一层动下的连线连着看,即得由三
条连线组成的乾三卦。同样地,将第三层太阴下的断线,与第二层阳下的连线以及 第一层动下的连线连着看,即行兑三卦。将第三层少阳下的连线。与第二层阳下的 断线以及第一层动下的连线连着看,即得离三卦。用同样的程序可得全部八卦,其 顺序为:乾三,兑三,离三,震三.巽三,坎三、艮三,坤三。八卦各代表一定的 原则或势力 这些原则,实体化为天、地及宇宙万物。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 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 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 之矣。”(《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像其他术语一样,“刚”、“柔”也是邵雍从 《易传》中借用的,其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邵雍进一步写道:“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 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 之体尽之矣。”(同上) 这就是邵雍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这是从他的图严格地演绎出来的。在这个 图中,太极本身没有实际画出来,但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层下面的空白就象征着 太极。邵雍写道:“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些数和象都在图中得到了说明
条连线组成的乾三卦。同样地,将第三层太阴下的断线,与第二层阳下的连线以及 第一层动下的连线连着看,即行兑三卦。将第三层少阳下的连线。与第二层阳下的 断线以及第一层动下的连线连着看,即得离三卦。用同样的程序可得全部八卦,其 顺序为:乾三,兑三,离三,震三.巽三,坎三、艮三,坤三。八卦各代表一定的 原则或势力。 这些原则,实体化为天、地及宇宙万物。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 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 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 之矣。”(《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像其他术语一样,“刚”、“柔”也是邵雍从 《易传》中借用的,其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邵雍进一步写道:“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 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 之体尽之矣。”(同上) 这就是邵雍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这是从他的图严格地演绎出来的。在这个 图中,太极本身没有实际画出来,但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层下面的空白就象征着 太极。邵雍写道:“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些数和象都在图中得到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