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诗歌鉴赏分析题目、答案及解析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 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 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 ③[解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诗和 词中均体现出他的这种理想,同时因志向在现实面前得不到实现,故而伤感。注意“万 里封侯”和“塞上长城”的典故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 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2005 年诗歌鉴赏分析题目、 答案及解析 一、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 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 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 分)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 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 来。] ③[解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诗和 词中均体现出他的这种理想,同时因志向在现实面前得不到实现,故而伤感。注意“万 里封侯”和“塞上长城”的典故。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 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二.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 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査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 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 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査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 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 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 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 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二. 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 980 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 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 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 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 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 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 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 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三. 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解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 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 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 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 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解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 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音”故事? 答:“拂绿琴埃” 解析]: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 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 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 啊!“当”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 思的主题 四.辽宁卷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解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 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 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 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 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解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 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音”故事? 答:“拂绿琴埃” [解析]: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 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 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 啊!“当”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 思的主题。 四. 辽宁卷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 · 王 安 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解析]古人写诗讲究练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 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 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 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 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五.山东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 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 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査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 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 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 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六.湖南卷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 2 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 分) 答:[解析] 古人写诗讲究练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 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 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 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 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五. 山东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 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 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 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 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 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六. 湖南卷 1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 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6.[解析]赏析规范,暗示性强。诗歌鉴赏若是以问答题或简析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岀 现来检测考生,那么,考生答题时必须准确、全面地审题,因为题干往往有明示信息, 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要分析就分析,分值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答 案的要点的多少……这种题型的题干表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给人以清晰、明确的 感觉。今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采用的是“随文就境、补全赏析”的形式,即每个小 题给定一半赏析文字,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对给定赏析文字的把握 来补全另一半赏析文字。这种题型表述暗示性较强,指向也很明确,考生必须弄清给 定文字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补全赏析。第 小题,考查“炼”字,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包含四个要点:“望”字出现的位 置(首句)、写法(实写登楼)、结构上的作用(引领全篇)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 方面)。第二小题考査“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 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 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后一半的赏析也要 “依样画葫芦”,全面作答,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思路淸晰,不颠三倒四:表述简 明准确,重点突出,而不胡乱推砌,模湖不清,不着边际 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日“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 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岀的强烈感情。(第 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壮年”和“垂暮之年”的用意。第二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喻体为“剑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 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6.[解析] 赏析规范,暗示性强。诗歌鉴赏若是以问答题或简析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 现来检测考生,那么,考生答题时必须准确、全面地审题,因为题干往往有明示信息, 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要分析就分析,分值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答 案的要点的多少……这种题型的题干表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给人以清晰、明确的 感觉。今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采用的是“随文就境、补全赏析”的形式,即每个小 题给定一半赏析文字,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对给定赏析文字的把握 来补全另一半赏析文字。这种题型表述暗示性较强,指向也很明确,考生必须弄清给 定文字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补全赏析。第一 小题,考查“炼”字,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包含四个要点:“望”字出现的位 置(首句)、写法(实写登楼)、结构上的作用(引领全篇)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 方面)。第二小题考查“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 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 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后一半的赏析也要 “依样画葫芦”,全面作答,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思路清晰,不颠三倒四;表述简 明准确,重点突出,而不胡乱推砌,模湖不清,不着边际。 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日“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 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第一 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壮年”和“垂暮之年”的用意。第二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喻体为“剑
芒”的用意。) 七.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 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 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査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 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 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 “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 解析]:此题考査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 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 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 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 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芒”的用意。) 七.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望 庐 山 瀑 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 山 瀑 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 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 字为例,加以赏析。 (2 分)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 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 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 “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 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 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 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 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 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 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八.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解析]《湖州歌》是南宋诗人汪元量在元灭南宋时,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诗人北望燕 云,顿生茫茫之感,此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来日如何。眼前江水东流,仍然是悠悠不断, 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放眼一看,西坠的夕阳下,只剩下一片寒鸦,而寒鸦飞过的 空间一望无际,这辽阔的空间,不正是南宋统治下的:“四百川”吗?诗人所望“断”了“四 百州”,情感是十分沉痛的。四句只写了一个“望”字,向北边“望”着自己将被押往的燕 云,不知命运如何:向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江水“悠悠”无力挽回颓势;向整个东南的 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 [解析]本题考査比较鉴赏评价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联系全诗来看,汪 诗侧重写眼前所“望”现实之景,借眼前滔滔东流的江水,暗喻亡国大局已定,形势无可挽 回的感伤、悲痛心情: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则写车了长江奔流的气势,写景与写 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 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 怀古。 九.重庆卷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八.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湖 州 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解析]《湖州歌》是南宋诗人汪元量在元灭南宋时,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诗人北望燕 云,顿生茫茫之感,此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来日如何。眼前江水东流,仍然是悠悠不断, 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放眼一看,西坠的夕阳下,只剩下一片寒鸦,而寒鸦飞过的 空间一望无际,这辽阔的空间,不正是南宋统治下的:“四百川”吗?诗人所望“断”了“四 百州”,情感是十分沉痛的。四句只写了一个“望”字,向北边“望”着自己将被押往的燕 云,不知命运如何;向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江水“悠悠”无力挽回颓势;向整个东南的 “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 感。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评价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E。联系全诗来看,汪 诗侧重写眼前所“望”现实之景,借眼前滔滔东流的江水,暗喻亡国大局已定,形势无可挽 回的感伤、悲痛心情;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则写车了长江奔流的气势,写景与写 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 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 怀古。 九. 重庆卷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 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解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 “旧别情”而已。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 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 而悲凉。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一旧别情一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 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 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 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十.福建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 什么?(4分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 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 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回答“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 髙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 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
答: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 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解析:“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 “旧别情”而已。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 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 而悲凉。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 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 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 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十. 福建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 什么?(4 分)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 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 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回答“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 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 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
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旬君山有意“衔好月 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 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2)【参考答案】: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 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 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可能是诗人醉眼蒙陇中的幻景 十一.全国卷Ⅲ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an)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 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 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 的表达效果。 十二.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旬君山有意“衔好月 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2) 【参考答案】: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 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 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可能是诗人醉眼蒙陇中的幻景。 十一. 全国卷Ⅲ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 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 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 的表达效果。 十二. 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 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 年12月第2版,下同)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 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 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 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 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十三.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间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第1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说到古典诗歌的修辞方 法,首先想到的是对偶的修辞,对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词性相对,简单说明即可。第 (1)题考査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査,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 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答案如下: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 [解析]第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 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 年 12 月第 2 版,下同)第 149 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 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 152 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 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 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 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 1 分,画面描绘 2 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十三. 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间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第 12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说到古典诗歌的修辞方 法,首先想到的是对偶的修辞,对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词性相对,简单说明即可。 第 (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 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答案如下: 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自落” 对“空啼” 。 [解析] 第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