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7区县2011~2012学年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议论文阅读篇(上) 01东城区阅读《发问的精神》,完成第23-25题。(共8分) 发问的精神 启凡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 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 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 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 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 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 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 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 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 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 生的? 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 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 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⑩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 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 就会看出漏洞。 11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 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 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12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 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 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 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 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13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 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 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
北京市 17 区县 2011~2012 学年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议论文阅读篇(上) 01 东城区 阅读《发问的精神》,完成第 23—25 题。(共 8 分) 发问的精神 启凡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 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 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 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 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 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 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 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 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 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 生的? 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 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 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⑩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 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 就会看出漏洞。 11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 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 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12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 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 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 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 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13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 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 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
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 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 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14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 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 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答案: 23答案:首先提出正面观点;其次分别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和孔子的 事例;最后强调列举事例意在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劝勉我们要勤于发 问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24答案: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 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共2分) 25.答案: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能发问,勤发问”的必要性。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02西城区 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20-22题。(共8分) 请让孩 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 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 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 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 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 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 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 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④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 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 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 大方。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 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 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
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 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 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14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 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 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3 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2 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 分) 答: 答案: 23.答案:首先提出正面观点;其次分别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和孔子的 事例;最后强调列举事例意在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劝勉我们要勤于发 问。 (共 3 分。共 3 点,每点 1 分) 24.答案: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 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共 2 分) 25.答案: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能发问,勤发问”的必要性。 (共 3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2 分) 02 西城区 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 20-22 题。(共 8 分) 请让孩 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 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 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 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 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 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 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 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 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④20 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 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 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 大方。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 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 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
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 加鞭,后劲十足。 ⑤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爱 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 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因为 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 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 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知识渊博,但想 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 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 慧 (选自《北京晚报》2009年9月11日,有改动) 20.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1.阅读第③⑤段,指出作者分别从哪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4分) 答 22.以下四个句子是从第⑥段的画线处截取的,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将这四句话 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到答题纸的横线上。(2分) ①却输掉人生 ②能赢得人生 ③输在起跑线上 ④赢在起跑线上 答案: 20.答案要点: ①通过列举部分家长的错误做法,(树立一个批驳的对象)。②引出下文的论 述 评分标准: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21.答案示例: 第⑧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分),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论述的(1分)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 识失去兴趣。) 第⑤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分),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的角度来论述的(1 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 扎寨) 评分标准:共4分。共4点,每点1分。 22.答案:③②④① 评分标准:共2分。有误不得分。 03朝阳区 阅读《读书不肯为人忙》,完成第23-25题。(8分) 读书 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 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 加鞭,后劲十足。 ⑤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爱 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 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因为 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 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 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知识渊博,但想 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 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__,___。___,___。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 慧。 (选自《北京晚报》 2009 年 9 月 11 日,有改动) 20.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 答: 21.阅读第③⑤段,指出作者分别从哪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4 分) 答: 22.以下四个句子是从第⑥段的画线处截取的,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将这四句话 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到答题纸的横线上。(2 分) ①却输掉人生 ②能赢得人生 ③输在起跑线上 ④赢在起跑线上 答案: 20. 答案要点: ①通过列举部分家长的错误做法,(树立一个批驳的对象)。②引出下文的论 述。 评分标准:共 2 分。共 2 点,每点 1 分。 21. 答案示例: 第③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 分),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论述的(1 分)。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 识失去兴趣。) 第⑤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 分),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的角度来论述的(1 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 扎寨) 评分标准:共 4 分。共 4 点,每点 1 分。 22.答案:③②④① 评分标准:共 2 分。有误不得分。 03 朝阳区 阅读《读书不肯为人忙》,完成第 23-25 题。(8 分) 读书 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 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 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 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 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_【甲】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 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 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 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 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乙】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 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 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 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 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 的目的。【丙】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 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 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 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 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 于创新的人们。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 亦如此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4.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 ①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 【乙】处应 填 【丙】处应填: 25.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 方能读出境界”。(3分) 答 答案: 23.答案: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背为人忙’是教 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个 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24.答案:【甲】⑧【乙】①【】② (共3分,每空1分 25.答案示例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 80 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 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 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 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 【甲】 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 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 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 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 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乙】 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 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 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 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 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 的目的。 【丙】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 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 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 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 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 于创新的人们。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 亦如此。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2 分) 答: 24.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 分) ①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 【乙】处应 填: 【丙】处应填: 25.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 方能读出境界”。(3 分) 答: 答案: 23. 答案: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 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共 2 分。共 2 个要点,每点 1 分。第二个 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24. 答案:【甲】③【乙】①【丙】② (共 3 分,每空 1 分。) 25. 答案示例一: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 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 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谷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 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 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共3分。点明含义1分,分析事例2分) 04海淀区 阅读《说“慎言”》,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说“慎言” ①我国的文化典籍《论语》中多次提及“慎言”。子贡曾请教孔子何为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慎言。”司马牛曾向孔子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意思是说行仁义之人讲话十分谨慎。看来,“慎言”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标准之- 在当今社会,“慎言”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对于为官者而言,“慎言”是一种政治操守,体现出为官者对职守的忠诚。为 官者不可随意谈论国家大事,否则就可能会贻害无穷。汉成帝时,大臣孔光为官 谨慎。每天回家与家人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有一次,家人无意中问到 朝臣议事的温室殿中种了什么树,他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因为他明白,如果讲 了温室树,那接下来就是温室事,拿朝廷政事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就会泄露国家 机密,危及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大姐,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党 的纪律,在家从不言及政事,也成为“口不言温室树”的典范。在今天“慎言” 也还是领导干部坚持原则、遵守纪律的信条。 ③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社会 名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言行,往往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 他们尤其需要“慎言”。例如,名人代言广告,就需要“慎言”。英国巨星贝克 汉姆在接拍广告前,都会聘请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调 査和检验,把其结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可以说,贝克汉姆“慎言”的表现既 是对自己,更是对公众的负责。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名人不“慎言”而导致 低俗乃至恶俗的“口水仗”“对骂仗”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有的演员利用微博, 大出不堪之言,谩骂他人,致使众多的粉丝也纷纷加入谩骂行列。这样的名人不 慎言”,不仅有损于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 线,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此看来,社会名人不可不“慎言”! ④对于广大民众个人而言,“慎言”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与 人交往时,我们大多会遇到各种矛盾,如果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不管能不能说, 都口无遮拦,只图一时痛快,其结果是伤人伤己。因此,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 系,“慎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言有原则、言有分寸的人,势必会得到别 人的信任与尊重。 ⑤当然,“慎言”不是讳言自己的观点,“慎言”是思而后言,“言”的是深思 熟虑之后的真知灼见。当今社会,资讯发达,“言”的形式自由而灵活,如果我 们能够做到负责任地言,讲道德地言,多言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益之言 那么就可以说拥有了“慎言”的美德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 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 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答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 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 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共 3 分。点明含义 1 分,分析事例 2 分) 04 海淀区 阅读《说“慎言”》,完成第 20—22 题。(共 8 分) 说“慎言” ①我国的文化典籍《论语》中多次提及“慎言”。子贡曾请教孔子何为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慎言。”司马牛曾向孔子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意思是说行仁义之人讲话十分谨慎。看来,“慎言”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标准之一。 在当今社会,“慎言”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对于为官者而言,“慎言”是一种政治操守,体现出为官者对职守的忠诚。为 官者不可随意谈论国家大事,否则就可能会贻害无穷。汉成帝时,大臣孔光为官 谨慎。每天回家与家人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有一次,家人无意中问到 朝臣议事的温室殿中种了什么树,他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因为他明白,如果讲 了温室树,那接下来就是温室事,拿朝廷政事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就会泄露国家 机密,危及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大姐,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党 的纪律,在家从不言及政事,也成为“口不言温室树”的典范。在今天“慎言” 也还是领导干部坚持原则、遵守纪律的信条。 ③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社会 名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言行,往往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 他们尤其需要“慎言”。例如,名人代言广告,就需要“慎言”。英国巨星贝克 汉姆在接拍广告前,都会聘请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调 查和检验,把其结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可以说,贝克汉姆“慎言”的表现既 是对自己,更是对公众的负责。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名人不“慎言”而导致 低俗乃至恶俗的“口水仗”“对骂仗”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有的演员利用微博, 大出不堪之言,谩骂他人,致使众多的粉丝也纷纷加入谩骂行列。这样的名人不 “慎言”,不仅有损于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 线,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此看来,社会名人不可不“慎言”! ④对于广大民众个人而言,“慎言”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与 人交往时,我们大多会遇到各种矛盾,如果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不管能不能说, 都口无遮拦,只图一时痛快,其结果是伤人伤己。因此,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 系,“慎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言有原则、言有分寸的人,势必会得到别 人的信任与尊重。 ⑤当然,“慎言”不是讳言自己的观点,“慎言”是思而后言,“言”的是深思 熟虑之后的真知灼见。当今社会,资讯发达,“言”的形式自由而灵活,如果我 们能够做到负责任地言,讲道德地言,多言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益之言, 那么就可以说拥有了“慎言”的美德
20.文章开头所说《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并引用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有什 么作用?(2分) 答 2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贝克汉姆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 重要性。(3分) 答 22.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的文字能否调换顺序?请作简要分析。(3分) 谷案: 20.答案示例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意义,为论点的确立(或:提出)奠 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示例二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 〔共2分。“意义(或重要性)”1分;“奠定基础”1分 21.答案示例: 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 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分论点强调了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贝克汉姆作 为著名球星,属于社会名人,他坚持对代言产品进行调查检验,以调查检验结 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这种“慎言”的做法,既表现出他不唯利是图、为自 己言行负责的美德,也表现出为消费者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以他的这个 事例可以用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共3分。点明分论点内容的重要性1分;分析事例2分) 22.答案示例: 不能调换。首先本文论点强调的是“慎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论证 过程要突出“慎言”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文章的论证部分,紧扣论点,就是按 论述对象社会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第②段从为官者的角度展开,因其社会影 响最大;第③段从社会名人的角度展开,因为他们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第④段是从广大民众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这个角度相对而 言社会影响最小。这样的层次安排,逻辑力量强。其次,文章第⑥段中“言于 国、于社会、于人有益之言”一句,与②⑧④段论述的内容形成照应,也说明 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 (共3分。说明“紧扣论点,安排论证层次”1分;具体分析1分;说明“第⑥ 段内容与②③④段相照应”1分) 05丰台区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20-22题(共7分)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 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 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 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髙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 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
20.文章开头所说《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并引用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有什 么作用?(2 分) 答: 2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贝克汉姆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 重要性。(3 分) 答: 22.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的文字能否调换顺序?请作简要分析。(3 分) 答: 答案: 20.答案示例一: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意义,为论点的确立(或:提出)奠 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示例二: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 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 〔共 2 分。“意义(或重要性)”1 分;“奠定基础”1 分〕 21.答案示例: 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 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分论点强调了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贝克汉姆作 为著名球星,属于社会名人,他坚持对代言产品进行调查检验,以调查检验结 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这种“慎言”的做法,既表现出他不唯利是图、为自 己言行负责的美德,也表现出为消费者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以他的这个 事例可以用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共 3 分。点明分论点内容的重要性 1 分;分析事例 2 分) 22.答案示例: 不能调换。首先本文论点强调的是“慎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论证 过程要突出“慎言”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文章的论证部分,紧扣论点,就是按 论述对象社会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第②段从为官者的角度展开,因其社会影 响最大;第③段从社会名人的角度展开,因为他们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第④段是从广大民众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这个角度相对而 言社会影响最小。这样的层次安排,逻辑力量强。其次,文章第⑤段中“言于 国、于社会、于人有益之言”一句,与②③④段论述的内容形成照应,也说明 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 (共 3 分。说明“紧扣论点,安排论证层次”1 分;具体分析 1 分;说明“第⑤ 段内容与②③④段相照应”1 分) 05 丰台区 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 20-22 题(共 7 分)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 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 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 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 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 2000 多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 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现实生活 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 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 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 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 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 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 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要 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 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 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 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权力,总是 看着别人大。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内】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 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 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一时 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 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 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 人 (作者汪金友,文 章有删改) 20.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2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 填 答案: 20.(2分)答案:引出本文论点: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分)答案: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 21 明的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 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现实生活 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 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 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 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 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 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 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要 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 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 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 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权力,总是 看着别人大。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丙】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 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 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一时 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 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 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 人。 (作者汪金友,文 章有删改) 20.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2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2 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 分)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 填: 答案: 20.(2 分)答案:引出本文论点: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1.(2 分)答案: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 来证明的
22.(3分)答案:【甲】:③ 【乙】:① 【丙】: 06石景山区 阅读《只选一把椅子》,完成20-22小题。(共8分) 只选一把椅子 ①有人曾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秘诀,他每次都提到 自己父亲的一句话。从师范院校毕业之后,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 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 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 去 ②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人之一生,说长也短,不容我们有 过多的选择,那些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 无所获。 ③近两年,明星复出成为娱乐圈一大引人注目的景观。许多曾在娱乐圈里大放光 芒而今已被忘却的艺人们又纷纷回到幕前“重出江湖”,让观众重温他们的风 采。沉寂了十几年的梁小龙再度复出后,他坦诚相告:“年轻那会儿,觉得一辈 子就这么干上了演员有点不甘心,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潜质可以挖掘,结果 失败了。我心里总还是挂念着影视发展,所以就又回来拍片了。”说到底,他的 回来是在重新寻找自己的“椅子”。 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复出的明星们,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迎来了事业的 第二个高峰,更多的则如石沉大海,难以再激起涟漪,原有的人气也削减了。因 为这些明星们离开娱乐圈之后,或经商,或休息,停止了原来的努力,导致思维 僵化,因此难有创新,即使复出,生命力仍不会太长。 ⑤在一生中,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特别是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 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这条 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为众人所不齿,同行者寥寥无几,你都要“板凳坐得十 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努力。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 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仰和超然气度将它走完,一直走进美好的未来。 ⑥巴尔扎克曾经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虽然,期间他遭遇到初期 的创作失败,又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投笔从商,受尽欺骗,欠下不少债务,以 至于警察局下通缉令要拘禁他,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隐姓埋名 严肃认真地进行写作,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高产作家。 ⑦只选一把椅子,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可以决定和影响我们的一生。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20.作者以“只选一把椅子”比 喻 (2分) 21.文章开头举帕瓦罗蒂的成功秘诀有什么作用?(3分) 22.分析文中明星复出的事例与巴尔扎克的事例不能对调的理由。(3分) 答案: 0.选定一个目标(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 评分:共2分 21.①通过帕瓦罗蒂确定一个目标最终成功的事例,②引出目标专一才能成功 的观点,③也借他父亲的话对论点进行了形象地阐述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3 分)答案:【甲】:③ 【乙】:① 【丙】: ② 06 石景山区 阅读《只选一把椅子》,完成 20-22 小题。(共 8 分) 只选一把椅子 ①有人曾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秘诀,他每次都提到 自己父亲的一句话。从师范院校毕业之后,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 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 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 去。” ②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人之一生,说长也短,不容我们有 过多的选择,那些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 一无所获。 ③近两年,明星复出成为娱乐圈一大引人注目的景观。许多曾在娱乐圈里大放光 芒而今已被忘却的艺人们又纷纷回到幕前“重出江湖”,让观众重温他们的风 采。沉寂了十几年的梁小龙再度复出后,他坦诚相告:“年轻那会儿,觉得一辈 子就这么干上了演员有点不甘心,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潜质可以挖掘,结果 失败了。我心里总还是挂念着影视发展,所以就又回来拍片了。”说到底,他的 回来是在重新寻找自己的“椅子”。 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复出的明星们,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迎来了事业的 第二个高峰,更多的则如石沉大海,难以再激起涟漪,原有的人气也削减了。因 为这些明星们离开娱乐圈之后,或经商,或休息,停止了原来的努力,导致思维 僵化,因此难有创新,即使复出,生命力仍不会太长。 ⑤在一生中,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特别是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 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这条 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为众人所不齿,同行者寥寥无几,你都要“板凳坐得十 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努力。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 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仰和超然气度将它走完,一直走进美好的未来。 ⑥巴尔扎克曾经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虽然,期间他遭遇到初期 的创作失败,又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投笔从商,受尽欺骗,欠下不少债务,以 至于警察局下通缉令要拘禁他,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隐姓埋名、 严肃认真地进行写作,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高产作家。 ⑦只选一把椅子,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可以决定和影响我们的一生。 (选自《时文选粹》 有改动) 20.作者以“只选一把椅子”比 喻 。(2 分) 21.文章开头举帕瓦罗蒂的成功秘诀有什么作用?(3 分) 22.分析文中明星复出的事例与巴尔扎克的事例不能对调的理由。(3 分) 答案: 20.选定一个目标(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 评分:共 2 分。 21.①通过帕瓦罗蒂确定一个目标最终成功的事例,②引出目标专一才能成功 的观点,③也借他父亲的话对论点进行了形象地阐述。 评分: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22.①明星复出的事例,印证了第②段“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 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的观点。②巴尔扎克的事例,印证了第⑤ 段“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 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观点。③这两个事例都紧承了上文的观点, 所以不能对调。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议论文阅读篇(中) 07门头沟区 阅读《学会为别人鼓掌》,完成2022题。(共8分) 学会为别人鼓掌 ①某知名企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电视招聘,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 的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他们都显得很紧张。从专业背景和各方面能力来看, 三位竞争者不相上下,但是我注意到,有一位年轻人表现很特别,那就是当别的 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他会很自然地为之鼓掌,引得台下的观众和评委也跟着 鼓起掌来。那一刻,我就断定这位年轻人一定会中选。角逐进行到最后时,评委 和企业代表果然一致决定把聘书发给了这位年轻人。 ②在生活中,很多人似乎不太懂得为别人鼓掌。某学术机构曾作过一项不记名的 抽样调査,结果显示,在华人社会中,不懂得或根本就不习惯欣赏别人的人占了 六成以上。有些人在谈到别的成功人士时,甚至用了“我恨不得宰了他”这样的 字眼。这种心态,使华人在全世界留下了“单干是条龙,合作是群虫”的形象 由于缺乏团队精神,中国成绩一流的科学家和成功的企业家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 比也相对偏少。 ③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有用一种健康 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才会发现周围的人其实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把掌声送 给别人,不是刻意抬高别人,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 人进行肯定。相反,如果没有正常的心态,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 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在一次欢迎他的宴会上,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 衅:“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 都能找到。”这些挑衅者忘了,哥伦布的成功并不是上天有意垂青他,而是他用 自己的执著和坚毅赢来的。那些挑衅者不过是一群语言的巨人、行动的懦夫,他 们典型的特点就是自己不能成功,同时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④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心态不太正常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不仅害人,也会 害己 ⑤心态健康的人都知道,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方向,成功者就是我们立志效仿的楷模。在 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引导我 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 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⑥学会为别人鼓掌吧,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这是【甲】,更是【乙】。 (作者廖仲毛,原文有删改) 20.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两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心理健康的体现②友情的见证 ③合作的需要 【甲】处应填: 【乙】处应
22.①明星复出的事例,印证了第②段“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 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的观点。②巴尔扎克的事例,印证了第⑤ 段“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 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观点。③这两个事例都紧承了上文的观点, 所以不能对调。 评分: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议论文阅读篇(中) 07 门头沟区 阅读《学会为别人鼓掌》,完成 20—22 题。(共 8 分) 学会为别人鼓掌 ①某知名企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电视招聘,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 的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他们都显得很紧张。从专业背景和各方面能力来看, 三位竞争者不相上下,但是我注意到,有一位年轻人表现很特别,那就是当别的 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他会很自然地为之鼓掌,引得台下的观众和评委也跟着 鼓起掌来。那一刻,我就断定这位年轻人一定会中选。角逐进行到最后时,评委 和企业代表果然一致决定把聘书发给了这位年轻人。 ②在生活中,很多人似乎不太懂得为别人鼓掌。某学术机构曾作过一项不记名的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华人社会中,不懂得或根本就不习惯欣赏别人的人占了 六成以上。有些人在谈到别的成功人士时,甚至用了“我恨不得宰了他”这样的 字眼。这种心态,使华人在全世界留下了“单干是条龙,合作是群虫”的形象。 由于缺乏团队精神,中国成绩一流的科学家和成功的企业家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 比也相对偏少。 ③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有用一种健康 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才会发现周围的人其实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把掌声送 给别人,不是刻意抬高别人,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 人进行肯定。相反,如果没有正常的心态,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 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在一次欢迎他的宴会上,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 衅:“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 都能找到。”这些挑衅者忘了,哥伦布的成功并不是上天有意垂青他,而是他用 自己的执著和坚毅赢来的。那些挑衅者不过是一群语言的巨人、行动的懦夫,他 们典型的特点就是自己不能成功,同时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④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心态不太正常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不仅害人,也会 害己。 ⑤心态健康的人都知道,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方向,成功者就是我们立志效仿的楷模。在 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引导我 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 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⑥学会为别人鼓掌吧,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这是【甲】,更是【乙】。 (作者廖仲毛,原文有删改) 20.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两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处(只填序号)。(2 分) ①心理健康的体现 ②友情的见证 ③合作的需要 【甲】处应填: 【乙】处应 填:
21.三位求职者的竞争实力不相上下,是什么使我能够在“那一刻,我就断定 这位年轻人一定会中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认识。(3分) 22.下面三则材料,哪一个适合证明第④段的观点,为什么?(3分) 材料一] 廉颇出于嫉妒之心,处处与蔺相如作对,多次羞辱他,但蔺相如从不计 较。最终廉颇认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和睦相处, 共同辅佐君王,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 材料二] 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阴计使孙膑受刖 刑(用尖刀剜剔膝盖骨)及黥面(用黑墨在脸上刺字)。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 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材料三] 公孙阏是春秋时期的美男子,深得庄公宠幸。自从与颍考叔同掌兵权后, 就对颍考叔由妒生忌,由忌生恨。后来在攻打许城的战斗中,颍考叔做了先锋官 公孙阏更是妒忌,以致于在颍考叔将要登城时,暗放冷箭,射死了颍考叔。 答案 20.【甲】:⑧【乙】:① (共2分。每空1分) 21.这个年轻人的心态好,(心理健康);能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的长 处,为他人鼓掌(懂得为他人鼓掌)。(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共3分) 22.①选择材料二;②因为材料二中庞涓心态不健康,妒忌孙膑,既让孙膑受 刖刑及黥面,最终自己也兵败身亡,恰好证明了第④段的观点:一个人心态不 太正常时,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选择正确1分,分析2分,共3分) 08昌平区 阅读《学会转身》,完成20-23题。(共8分)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 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个口袋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 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 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 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就可以使问题迎 刃而解,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 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 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那么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还会获得哪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呢? ③【甲】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 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 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手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 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他 忙得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 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的各种工具书 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往里面倒满 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
21.三位求职者的竞争实力不相上下,是什么使我能够在 “ 那一刻,我就断定 这位年轻人一定会中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认识。 (3 分) 22.下面三则材料,哪一个适合证明第④段的观点,为什么?(3 分) [材料一] 廉颇出于嫉妒之心,处处与蔺相如作对,多次羞辱他,但蔺相如从不计 较。最终廉颇认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和睦相处, 共同辅佐君王,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 [材料二] 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阴计使孙膑受刖 刑(用尖刀剜剔膝盖骨)及黥面(用黑墨在脸上刺字)。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 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材料三] 公孙阏是春秋时期的美男子,深得庄公宠幸。自从与颍考叔同掌兵权后, 就对颍考叔由妒生忌,由忌生恨。后来在攻打许城的战斗中,颍考叔做了先锋官, 公孙阏更是妒忌,以致于在颍考叔将要登城时,暗放冷箭,射死了颍考叔。 答案: 20.【甲】:③ 【乙】:① (共 2 分。每空 1 分) 21.这个年轻人的心态好,(心理健康);能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的长 处,为他人鼓掌(懂得为他人鼓掌)。(第一点,1 分,第二点 2 分,共 3 分) 22.①选择材料二;②因为材料二中庞涓心态不健康,妒忌孙膑,既让孙膑受 刖刑及黥面,最终自己也兵败身亡,恰好证明了第④段的观点:一个人心态不 太正常时,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选择正确 1 分,分析 2 分,共 3 分) 08 昌平区 阅读《学会转身》,完成 20-23 题。(共 8 分)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 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个口袋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 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 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 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就可以使问题迎 刃而解,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 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 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那么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转身,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还会获得哪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呢? ③【甲】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 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 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手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 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他 忙得满头大汗,可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 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的各种工具书 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往里面倒满 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