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 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 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 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 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 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 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 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 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 没有把道视为—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 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 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 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 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北京 2012 届高考预测试卷 语文试题 题 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得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 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 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 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 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 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 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 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 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 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 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 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 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 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 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 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 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这一视域看,“中”就在 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 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 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 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 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 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 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 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 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 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 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 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 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 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 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 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 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 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 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 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 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 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 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 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 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 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 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 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 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 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 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 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門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 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土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 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日:“赏钱十干『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 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 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 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 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 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 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 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 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 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 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 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 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 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 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 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 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 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 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 “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 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 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 “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 “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 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 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 “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 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 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 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 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 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 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 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 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 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 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聊斋志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C.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 D.迨望报也 迨:等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己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 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 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 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 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分)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分)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身去国六干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选自《聊斋志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 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C.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 D.迨.望报也 迨:等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 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 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 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 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 分)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 分)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分) 9.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孟子《鱼我 所欲也》)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 亭集序》) (3)莫道不销魂, (李清照《醉 花阴》)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 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 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 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 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 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 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 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 分) 9.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 (孟子《鱼我 所欲也》)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 亭集序》) (3)莫道不销魂, , 。 (李清照《醉 花阴》)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 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 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 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 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 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 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 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 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 愿意听我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 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 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 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晩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 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 几个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 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 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 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 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 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 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 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 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 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 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上帝饶恕他吧!你还 傻愣着干什幺?快睡去吧。今晩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 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 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 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 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盜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 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 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 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 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上帝饶恕他吧!你还 傻愣着干什幺?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 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 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 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 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 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
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 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D.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 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 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 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 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 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 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 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 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 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 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 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 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 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 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 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 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 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岀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 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 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
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 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D.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 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 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6 分)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 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 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 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 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 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 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 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 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 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 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 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 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 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 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 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 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 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
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 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 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 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 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孑孙,积极支持 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 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 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 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 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 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 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 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绝,校园 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 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凊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 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 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 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 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国 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 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 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拔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 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 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 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 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 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 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一一从更高
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 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 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 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 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 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 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 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 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 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 “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 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 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 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 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 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 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 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 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在全国 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 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 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 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 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 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 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 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 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从更高
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 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 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 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不忍卒读。中学生容 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B.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的消息时欢呼雀跃,一片哗然。尤其是绝大 多数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C.据悉,温州部分银行曾一度开出“存1万返440元”的高额日息,此举一时间吸引 了大量储户。随后多家银行纷纷跟进,依葫芦画瓢。 D.从2012年元月11日起,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国标委等部门在北京召集技术专家 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 呼之欲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5A级景 区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整改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 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 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对于多数“90后”而言,发生于他们出生之前的事情,如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 瓜葛,便只是教科书和互联网上的“存档”和“传说”而已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围棋棋子按颜色区别黑白二方,但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 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想要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 为依托 ①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
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 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 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 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不忍卒读 ....。中学生容 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B.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 3500 元的消息时欢呼雀跃,一片哗然 ....。尤其是绝大 多数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C.据悉,温州部分银行曾一度开出“存 1 万返 440 元”的高额日息,此举一时间吸引 了大量储户。随后多家银行纷纷跟进,依葫芦画瓢 .....。 D.从 2012 年元月 11 日起,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国标委等部门在北京召集技术专家 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 呼之..欲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 分) A.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 5A 级景 区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整改。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 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 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对于多数“90 后”而言,发生于他们出生之前的事情,如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 瓜葛,便只是教科书和互联网上的“存档”和“传说”而已。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围棋棋子按颜色区别黑白二方,但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 等。 , , , 。 _; 。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想要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 为依托。 ①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