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性别、亲密关系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婚姻法与财产分配)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仪式化倾向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444.6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理论探索 Li Lun Tan Suo 理论探索 空间拜物: 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仪式化倾向 ▣闵学勤 摘要: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从一开始便赶上了去福利房时代,在涌动着资本、权力、认 同和地位的住房市场中,城市青年无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一轮又一轮攀升的房 价,像赶赴盛宴一样投身住房消费,对CGSS2005的数据库18至35岁青年被访 者的SPSS分析也证实这点。城市青年在参与住房消费过程中已呈现仪式化倾向, 他们的购房行为已从集体消费转向集体展演,对住房的认同已从经济资本扩展到 符号资本,由此建构的住房阶层也正演绎为住房神话,这种空间拜物情结能否随 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得到消解还需拭目以待。 关键词:空间拜物:住房消费:仪式化 为被“甩”出的一代。 一、 问题的提出 “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城市青年与 其说是被动投身于全民住房消费之战,还不如说他们 自从1998年福利分房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房地 一直都身陷隐匿在住宅背后深不可测的社会空间之中。 产市场便开启了黄金时代,与此同时,能够根据自己 居住从来就不只是个人偏好,也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概 的意愿和收入来决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居住空间几乎 念,它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 成为每一位城市人的一个梦想、一种时尚,但是随之 文化中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新城市社会学的几位代表 而来不断攀升的高房价迅速冲淡了这场消费盛宴。尤 人物都曾对此做过解读:卡斯泰尔认为居住空间是社 其对于城市青年而言,一方面,他们从踏入社会的第 会行为的被动容器,许多与城市相联系的社会特征并 一天起就不自觉地卷入这种全民涌动的房产情结,尽 不产生于城市环境,而是产生于社会过程四。更准确 快加入“房产拥有者阶层”成为不约而同目标:另一 地说,空间是社会力量繁殖的一种形态,空间就是一 方面,高房价下捉襟见肘的积蓄、挥之不去的户口因 种社会关系:哈维虽然关注经济资本对空间的瓜分, 素,以及来自家庭和婚姻等多方的压力使他们陷入两 但更强调权力对社会空间的渗透:而一直与空间的 难的窘境:或者挟父辈、甚至祖辈之力,背上沉重的 社会生产作抗争的法国学者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拜物是 房贷加入这场空间拜物潮:或者在这场社会变迁中成 空间与社会之间两极关系的一种集体表象),特别是 中回青年研究→01/20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青年研究→01/ 2011 理 论 探 索 Li Lun Tan Suo 空间拜物: 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仪式化倾向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 1998 年福利分房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房地 产市场便开启了黄金时代,与此同时,能够根据自己 的意愿和收入来决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居住空间几乎 成为每一位城市人的一个梦想、一种时尚,但是随之 而来不断攀升的高房价迅速冲淡了这场消费盛宴。尤 其对于城市青年而言,一方面,他们从踏入社会的第 一天起就不自觉地卷入这种全民涌动的房产情结,尽 快加入“房产拥有者阶层”成为不约而同目标;另一 方面,高房价下捉襟见肘的积蓄、挥之不去的户口因 素,以及来自家庭和婚姻等多方的压力使他们陷入两 难的窘境:或者挟父辈、甚至祖辈之力,背上沉重的 房贷加入这场空间拜物潮;或者在这场社会变迁中成 为被“甩”出的一代。 “70 后”、“80 后”、甚至“90 后”的城市青年与 其说是被动投身于全民住房消费之战,还不如说他们 一直都身陷隐匿在住宅背后深不可测的社会空间之中。 居住从来就不只是个人偏好,也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概 念,它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 文化中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新城市社会学的几位代表 人物都曾对此做过解读:卡斯泰尔认为居住空间是社 会行为的被动容器,许多与城市相联系的社会特征并 不产生于城市环境,而是产生于社会过程 [1] 。更准确 地说,空间是社会力量繁殖的一种形态,空间就是一 种社会关系;哈维虽然关注经济资本对空间的瓜分, 但更强调权力对社会空间的渗透[2] ;而一直与空间的 社会生产作抗争的法国学者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拜物是 空间与社会之间两极关系的一种集体表象 [3] ,特别是 □ 闵学勤 摘 要: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从一开始便赶上了去福利房时代,在涌动着资本、权力、认 同和地位的住房市场中,城市青年无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一轮又一轮攀升的房 价,像赶赴盛宴一样投身住房消费,对 CGSS2005 的数据库 18 至 35 岁青年被访 者的 SPSS 分析也证实这点。城市青年在参与住房消费过程中已呈现仪式化倾向, 他们的购房行为已从集体消费转向集体展演,对住房的认同已从经济资本扩展到 符号资本,由此建构的住房阶层也正演绎为住房神话,这种空间拜物情结能否随 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得到消解还需拭目以待。 关键词:空间拜物;住房消费;仪式化 理论探索 L iL unTanS uo 36

理论探索 Li Lun Tan Suo 穷人参与其中可能导致的阶级分化需得到有效控制。 的、原始状态,仪式其不可思议的细节和过程使得他 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纷至沓来,西方 们更愿意将仪式与神话等同起来。与仪式相对比, 学者所描述的“空间即社会”,或空间拜物的现象也 首先需要确认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是否被激发为集体 开始侵扰亚洲,首先波及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消费行为,并且其中蕴藏着某种集体心理状态?还需 当时正值黄金时代的日本处于空间拜物和土地拜物的 进一步探讨住房消费过程所展示的符号意义和由此带 巅峰,创造这一神话的理由是:对每个日本人而言, 来的多重功能,最后还需解读城市青年是否已将住房 住房是迄今为止最大形式的财富,也是身份的象征。 消费的象征性、社会性无限放大,甚至上升为一种空 房产价格永远会抵御通胀,许多人认为房产是最重要 间拜物和住房神话? 的、最有利可图且最少风险的资产,而1991年之后 1.从集体消费到集体展演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让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 如果将18-35岁拥有城市户口的样本界定为城市 甚至也改变了日本人对房产继承的传统习俗。据 青年的话,那么CGSS2005所涉及的10372位被访者 《日本新华侨报》最近的统计,年龄在25岁至29岁 中有1618位城市青年,其中包含46.3%的男性和 之间的日本青年自有住房率只有11.6%,结婚时能买 53.7%的女性,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9.7%,2004年的 新房者更是凤毛麟角,日本租房结婚者比例高达 年收入均值为13427.5元,有61.0%的被访城市青年 65.5%,买房结婚的夫妇仅占13.6%。这与中国媒 已结婚。针对CGSS2005的数据库中有关“您现在 体报道的“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 住房的产权和租赁情况”进行重新赋值,并经 而日本、德国首次购房人的平均年龄是42岁,在美 SPSS18.0分析显示,所有被访的城市青年中52.8%, 国30岁以上者才有经济能力购房”。等信息形成了 即854位已购置住房(见表D,与占24.8%的401位 鲜明的对照,这一空间拜物的接力棒似乎传到了中国 租房城市青年相比,是其2.13倍,不过并不能因此 城市青年的手中。 简单下结论。 为了验证上述数据及论断,本文试图利用 表1:城市青年租房与购房的频数 CGSS2005(2005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城市青年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social survey, 缩写为CGSS)的数据库,通过 租房者 401 24.8 24.8 24.8 SPSS18.0的统计分析考察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真实样 购房者 854 52.8 52.8 77.6 态,并探索其间从仪式化向空间拜物演绎的过程。 其他 363 22.4 22.4 100.0 总计 1618 100.0 100.0 二、住房消费:从仪式化走向空间拜物 说大量的城市青年群体已集体加入购房大军,需 与老一辈不同的是,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从一开 要排除其中因和父母共住且产权不在其名下的那部分 始便赶上了去福利房时代,而且随着房价一轮又一轮 青年。统计854位购房青年中的产权拥有量后可知, 神话般的疯涨,原本就附着众多社会建构意味的住房 有449位本人拥有或与配偶共同拥有产权,占购房青 空间更充满了虚设的狂喜,城市青年在涌动着资本、 年的52.6%,另有346位已购房青年的房产权是归其 权力、认同、地位的住房市场中,按捺不住地奔向一 父母所有。按此计算,2005年,在所有被访18-35 个个楼盘、参加一次次房展会、比较一处处小区,当 岁的城市青年中已有27.8%不仅购房,且完整拥有房 然也不计其数地与家人、朋友、同事谈房子,无论出 屋的产权,而且如果将18-35岁的城市青年范围收缩 于居住需要,还是出于婚姻需要,或是出于实力展示 至22-35岁的适婚人群,或者更进一步收缩至已婚青 的需要,这一过程似乎已无形中被仪式化,对照不同 年,数据分析显示住房自有率分别上升至32.1%和 学派对仪式的解读,例如功能论学派认为仪式是产生 42.0%,远远高出同一时期日本青年的住房自有率 于集合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它的功能是激发、维持或 11.6%。事实上,在当时年均收入仅为10369元、职 者重建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解释人类学学派认为 业生涯才刚刚开始的城市青年中己有三分之一左右拥 仪式具有双重功能,它既有宗教的意义又有政治的意 有自己的房产,且CGSS数据显示他们所拥有房产的 义,既有神圣的意义又有世俗的意义,同时它既有正 均价当时已达到136747元,这不能不说城市青年对 功能又有负功能:而古典进化论学派将仪式置于自然 住房的集体附庸,尤其对适婚青年和已婚青年而言, 中回青年研究+01/201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青年研究→01/ 2011 理 论 探 索 Li Lun Tan Suo 表1:城市青年租房与购房的频数 城市青年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租房者 401 24.8 24.8 24.8 购房者 854 52.8 52.8 77.6 其他 363 22.4 22.4 100.0 总计 1618 100.0 100.0 穷人参与其中可能导致的阶级分化需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纷至沓来,西方 学者所描述的“空间即社会”,或空间拜物的现象也 开始侵扰亚洲,首先波及的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 当时正值黄金时代的日本处于空间拜物和土地拜物的 巅峰,创造这一神话的理由是:对每个日本人而言, 住房是迄今为止最大形式的财富,也是身份的象征。 房产价格永远会抵御通胀,许多人认为房产是最重要 的、最有利可图且最少风险的资产,而 1991 年之后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让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 甚至也改变了日本人对房产继承的传统习俗[4] 。据 《日本新华侨报》 最近的统计,年龄在 25 岁至 29 岁 之间的日本青年自有住房率只有 11.6%,结婚时能买 新房者更是凤毛麟角,日本租房结婚者比例高达 65.5%,买房结婚的夫妇仅占 13.6% [5] 。这与中国媒 体报道的“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 27 岁, 而日本、德国首次购房人的平均年龄是 42 岁,在美 国 30 岁以上者才有经济能力购房”[6] 。等信息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这一空间拜物的接力棒似乎传到了中国 城市青年的手中。 为了验证上述数据及论断, 本文试图利用 CGSS2005(2005 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缩 写 为 CGSS)[7] 的 数 据 库 , 通 过 SPSS18.0 的统计分析考察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真实样 态,并探索其间从仪式化向空间拜物演绎的过程。 二、住房消费:从仪式化走向空间拜物 与老一辈不同的是,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从一开 始便赶上了去福利房时代,而且随着房价一轮又一轮 神话般的疯涨,原本就附着众多社会建构意味的住房 空间更充满了虚设的狂喜,城市青年在涌动着资本、 权力、认同、地位的住房市场中,按捺不住地奔向一 个个楼盘、参加一次次房展会、比较一处处小区,当 然也不计其数地与家人、朋友、同事谈房子,无论出 于居住需要,还是出于婚姻需要,或是出于实力展示 的需要,这一过程似乎已无形中被仪式化,对照不同 学派对仪式的解读,例如功能论学派认为仪式是产生 于集合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它的功能是激发、维持或 者重建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解释人类学学派认为 仪式具有双重功能,它既有宗教的意义又有政治的意 义,既有神圣的意义又有世俗的意义,同时它既有正 功能又有负功能;而古典进化论学派将仪式置于自然 的、原始状态,仪式其不可思议的细节和过程使得他 们更愿意将仪式与神话等同起来 [8] 。与仪式相对比, 首先需要确认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是否被激发为集体 消费行为,并且其中蕴藏着某种集体心理状态?还需 进一步探讨住房消费过程所展示的符号意义和由此带 来的多重功能,最后还需解读城市青年是否已将住房 消费的象征性、社会性无限放大,甚至上升为一种空 间拜物和住房神话? 1. 从集体消费到集体展演 如果将 18-35 岁拥有城市户口的样本界定为城市 青年的话,那么 CGSS2005 所涉及的 10372 位被访者 中有 1618 位城市青年,其中包含 46.3%的男性和 53.7%的女性,大专以上学历的占 29.7%,2004 年的 年收入均值为 13427.5 元,有 61.0%的被访城市青年 已结婚。 针对 CGSS2005 的数据库中有关“您现在 住 房 的 产 权 和 租 赁 情 况”进行重新赋值,并经 SPSS18.0 分析显示,所有被访的城市青年中 52.8%, 即 854 位已购置住房 (见表 1),与占 24.8%的 401 位 租房城市青年相比,是其 2.13 倍,不过并不能因此 简单下结论。 说大量的城市青年群体已集体加入购房大军,需 要排除其中因和父母共住且产权不在其名下的那部分 青年。统计 854 位购房青年中的产权拥有量后可知, 有 449 位本人拥有或与配偶共同拥有产权,占购房青 年的 52.6%,另有 346 位已购房青年的房产权是归其 父母所有。按此计算,2005 年,在所有被访 18-35 岁的城市青年中已有 27.8%不仅购房,且完整拥有房 屋的产权,而且如果将 18-35 岁的城市青年范围收缩 至 22-35 岁的适婚人群,或者更进一步收缩至已婚青 年,数据分析显示住房自有率分别上升至 32.1%和 42.0%,远远高出同一时期日本青年的住房自有率 11.6%。事实上,在当时年均收入仅为 10369 元、职 业生涯才刚刚开始的城市青年中已有三分之一左右拥 有自己的房产,且 CGSS 数据显示他们所拥有房产的 均价当时已达到 136747 元,这不能不说城市青年对 住房的集体附庸,尤其对适婚青年和已婚青年而言, 37

理论探索 Li Lun Tan Suo 似乎谁都无法回避住房话题。 2.从经济资本到符号资本 继续探讨城市青年加入购房大军的动机,至少存 城市青年在涉世未深、远未完成自身资本建构的 在三种可能,一种是最简单的居住需求:即确实因家 时候便出手买房,所谓“无房不婚”、“低龄购房”、 庭人口增多或想改善居住而引发的购买动机:第二种 “啃老购房”等已成普遍现象时,不禁要问:住房在 可能因处于不同的群体而被激发出不同的购房动机, 中国城市青年心中究竞有怎样的光环,它除了在房地 以此来消解这个群体对购房者的社会需求,例如若城 产市场上具有可估、可交换的价值外还具备多少额外 市青年有幸进入高收入阶层,此阶层成员普遍拥有房 的价值。美国学者戴维斯在研究了洛杉矶的房地产市 产,他在环境压力及经济实力的共同推动之下必须购 场后曾将住房的交换价值分解为公平、流动、遗赠三 房:第三种可能是城市青年无论处于何种群体,他都 项权益,将住房的使用价值分解为安全、舒适、自主 有共同的购房取向,房产几乎成为任何群体必备的要 三个方面,从而将研究者对于住房的理解从最为核心 素或符号。如果是最后一种,那么这样的集体冲动消 的物业收益扩展为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涵。 费在某种意义上就像赴宴、就像赶集,就像参加化妆 其实就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当住房与婚姻、与身 舞会,它已沦为一种集体展演。在CGSS数据库中, 份、与阶层相挂靠的时候,它的价值或异化远远超出 将住房情况变量进行二元赋值,即24.8%的租房者为 了普遍的预设。 “1”,52.8%的购房者为“2”,其他住亲友房或住公房 首先,分析CGSS抽样调查的401位租房和854 无需租金等做缺省处理后,形成新的因变量,与 位购房城市青年的年均收入后发现,购房青年的在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年收入等自变量进行二元 2004年的年均收入仅为13112.62元如表3,与租 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从显著性水准上看,如 房青年的年均收入17017.78元相比还少3905.15元, 果按95%的置信度,除了性别对购房与否没有统计 经独立样本T检验Sig.=0.009,他们之间的收入均 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力之外,年龄、文化程度、年收 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按常理住房是所有消费 入理论上对购房选择的影响度都通过了检验。但从三 品中几乎最大的一笔开支,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理 个0R值1.043、1.048、1.000看,年龄增长一岁、文 应退避三舍,但是购房青年无视自身经济实力,调 化程度增加一个档次例如从大专到本种、收入增 用多方资源投向房地产市场,应该不排除其对住房 加一个单位,购房比租房的可能性仅仅分别多出 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的顶礼膜拜。事实上,CGSS在向 4.3%、4.8%和不到0.1%,也就是说如此高的购房比 被访者询问“按2004年的收支情况,您家的生活水 例和住房自有率并非来自个别群体、某些有实力的群 平在本地大体属于哪个层次”,对“上层”、“中上 体,而是所有城市青年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城市 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五个层次重 青年收入的增减几乎没有动摇购房的取舍(OR值= 新从5到1进行赋值原数据库是降幂赋值,购房 1.000,这不仅暗示购房不是一个人的行动、不依赖 青年对收入阶层的自评均值为2.53,反而高出租房 年青人个体的收入,很可能是两代甚至三代的共同愿 者0.15,且通过了95%置信度以上的T检验,也就 望和付出,同时也喻示着只要青年步入社会即要面对 是说在个体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因为拥有住房以及 非常现实的住房问题,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群体,都 它附着的经济资本,购房青年获得了比租房者更高 需正面回答“买房了吗?”。城市青年在这样强大的住 的收入阶层感。 房消费磁场中,从购房冲动的形成到完成购房难免脱 显然仅有单纯的经济资本难以引发大规模的集体 离理性的轨道,共同上演一出又一出的住房消费大 消费,而由经济资本引发的文化、社会资本等的叠加 戏,并且无意中集体沦为高房价的始作俑者。 效应,也即住房作为婚姻市场中的有力筹码、交往圈 表2:城市青年购房或租房选择的二元Logisticl回归 自变量及常数 系数 标准误 Wad值 自由度 显著性水准 OR值 年龄 .042 .013 10.800 .001 1.043 性别 .140 .127 1.221 1 269 1.151 文化程度 047 .020 5.473 .019 1.048 年收入 .000 .000 11.758 .001 1.000 常数项 -1.096 .524 4.371 .037 .334 中回青年研究→01/201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青年研究→01/ 2011 理 论 探 索 Li Lun Tan Suo 似乎谁都无法回避住房话题。 继续探讨城市青年加入购房大军的动机,至少存 在三种可能,一种是最简单的居住需求;即确实因家 庭人口增多或想改善居住而引发的购买动机;第二种 可能因处于不同的群体而被激发出不同的购房动机, 以此来消解这个群体对购房者的社会需求,例如若城 市青年有幸进入高收入阶层,此阶层成员普遍拥有房 产,他在环境压力及经济实力的共同推动之下必须购 房;第三种可能是城市青年无论处于何种群体,他都 有共同的购房取向,房产几乎成为任何群体必备的要 素或符号。如果是最后一种,那么这样的集体冲动消 费在某种意义上就像赴宴、就像赶集,就像参加化妆 舞会,它已沦为一种集体展演。在 CGSS 数据库中, 将住房情况变量进行二元赋值,即 24.8%的租房者为 “1”,52.8%的购房者为“2”,其他住亲友房或住公房 (无需租金) 等做缺省处理后,形成新的因变量,与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年收入等自变量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如表 2),从显著性水准上看,如 果按 95%的置信度,除了性别对购房与否没有统计 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力之外,年龄、文化程度、年收 入理论上对购房选择的影响度都通过了检验。但从三 个 OR 值 1.043、1.048、1.000 看,年龄增长一岁、文 化程度增加一个档次 (例如从大专到本科)、收入增 加一个单位,购房比租房的可能性仅仅分别多出 4.3%、4.8%和不到 0.1%,也就是说如此高的购房比 例和住房自有率并非来自个别群体、某些有实力的群 体,而是所有城市青年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城市 青年收入的增减几乎没有动摇购房的取舍 (OR 值= 1.000),这不仅暗示购房不是一个人的行动、不依赖 年青人个体的收入,很可能是两代甚至三代的共同愿 望和付出,同时也喻示着只要青年步入社会即要面对 非常现实的住房问题,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群体,都 需正面回答“买房了吗?”。城市青年在这样强大的住 房消费磁场中,从购房冲动的形成到完成购房难免脱 离理性的轨道,共同上演一出又一出的住房消费大 戏,并且无意中集体沦为高房价的始作俑者。 2. 从经济资本到符号资本 城市青年在涉世未深、远未完成自身资本建构的 时候便出手买房,所谓“无房不婚”、“低龄购房”、 “啃老购房”等已成普遍现象时,不禁要问:住房在 中国城市青年心中究竟有怎样的光环,它除了在房地 产市场上具有可估、可交换的价值外还具备多少额外 的价值。美国学者戴维斯在研究了洛杉矶的房地产市 场后曾将住房的交换价值分解为公平、流动、遗赠三 项权益,将住房的使用价值分解为安全、舒适、自主 三个方面,从而将研究者对于住房的理解从最为核心 的物业收益扩展为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涵[9] 。 其实就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当住房与婚姻、与身 份、与阶层相挂靠的时候,它的价值或异化远远超出 了普遍的预设。 首先,分析 CGSS 抽样调查的 401 位租房和 854 位购房城市青年的年均收入后发现,购房青年的在 2004 年的年均收入仅为 13112.62 元 (如表 3),与租 房青年的年均收入 17017.78 元相比还少 3905.15 元, 经独立样本 T 检验 (Sig.=0.009),他们之间的收入均 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按常理住房是所有消费 品中几乎最大的一笔开支,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理 应退避三舍,但是购房青年无视自身经济实力,调 用多方资源投向房地产市场,应该不排除其对住房 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的顶礼膜拜。事实上,CGSS 在向 被访者询问“按 2004 年的收支情况,您家的生活水 平在本地大体属于哪个层次”,对“上层”、“中上 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五个层次重 新从 5 到 1 进行赋值 (原数据库是降幂赋值),购房 青年对收入阶层的自评均值为 2.53,反而高出租房 者 0.15,且通过了 95%置信度以上的 T 检验,也就 是说在个体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因为拥有住房以及 它附着的经济资本,购房青年获得了比租房者更高 的收入阶层感。 显然仅有单纯的经济资本难以引发大规模的集体 消费,而由经济资本引发的文化、社会资本等的叠加 效应,也即住房作为婚姻市场中的有力筹码、交往圈 表2:城市青年购房或租房选择的二元Logistic回归 自变量及常数 系 数 标准误 Wald值 OR值 年 龄 .042 .013 10.800 1.043 性 别 .140 .127 1.221 1.151 文化程度 .047 .020 5.473 1.048 年收入 .000 .000 11.758 1.000 常数项 -1.096 .524 4.371 .334 自由度 显著性水准 1 .001 1 .269 1 .019 1 .001 1 .037 38

理论探索 Li Lun Tan Suo 表3:城市青年购房者和租房者收入及地位均值差的T检验 变量 购房者均值 租房者均值 均值差 T值 显著性水准 年收入 13112.62元 17017.78元 -3905.15 -2.63 .009 收入阶层自评 2.53 2.38 0.15 2.80 005 与同龄比社会地位 1.76 1.69 0.07 2.14 033 家庭社会地位自评 2.51 2.34 0.16 3.11 .002 中的话语资本、职场中的权力隐喻等符号资本对都 中,集中居住着一些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上大致相 市青年构成了不小的冲击。CGSS中的问题“与同 似的人群:并且,在这样的封闭性社区中,人们逐渐 龄人相比,您认为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较高、 养成了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地位认同,从而在更广 差不多还是较低”(从高到低赋值为3、2、D在 泛的意义上产生了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群体四。对 购房青年和租房青年中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回响,购 CGSS中城市购房青年样本的收入及所购房屋的房价 房者仍比租房者高出0.07的均值,同样,在询问 之间的对应分析可进一步推演住房阶层的理论。 “您家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本地大体属于哪个层次?” 虽然之前的数据分析发现被访城市青年的收入高 时(从上层到下层五个层次赋值5至D,购房青年 低没有影响他们做出购房还是租房的决定,但是在己 仍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均值高出租房青年0.16,两 完成购房的群体中,不同的收入等级不仅直接影响到 个均值差都通过了90%置信度以上的T检验,这意 他们选择什么价位的住房,并且几乎与房价形成一一 味着购房者在握有住房这样的经济资本的同时,也 对应关系。笔者以CGSS数据库中2004年城市青年 跃升了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认知,并且展示了这样的 人均年收入13113元为基准,将购房青年的收入分成 图景:无论收入高低,无论穷富,不惜借用父辈、 五个等级(如表④,每个等级之间的级差为13000 亲友或银行的资本,城市青年“盛装出行”,仿佛 元,近似年收入均值:同样,以他们当年所购房的均 去赶赴一场重大仪式一样,执着地、义无反顾地追 价145250元为基准,将房价也分成五个等级,级差 逐那属于自己的住房,以图裹挟更多的符号资本攀 也近似房价均值,这样形成两个新变量“收入等级” 上社会结构的更高一层,防止被边缘化或被甩出主 及“房价等级”,将这两变量进行对应分析显示(如 流圈。 图D,除了第4等级的对应关系稍有跳跃外,其余 3.从住房阶层到住房神话 第1、2、3和第5等级的收入与房价完全一一对应, 城市青年通过拥有住房以获取符号资本从而晋级 这说明在决定购房后,收入等级还是对所购房屋的价 更高的社会阶层这一点,多少印证了国内外学者提出 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意味着作为韦伯进行社会分 的所谓“住房阶层”的假说。英国学者桑德斯将住房 层时所采用的三要素之一的财富(收入),在中国城 自有权作为划分住房阶层的基础,并指出住房自有权 市青年那里集体地转嫁给了住房,如果财富多寡在一 既是个体认同表达和本体安全的来源,也可能会影响 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阶层高低的话,由于收入和房价 到人们的政治态度和党派立场等。国内学者刘精 的对应关系,其所拥有房产的等级也多少应和了阶层 明、李路路等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 地位。 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这 另外,表4所反应的信息中非常巧合地显示出每 表现为,在一些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十分类似的社区 等级的房价几乎是城市青年收入的十倍,那么即使 表4:购房青年收入及房价的对应频数表 收入元 频数 百分比% 房价元 频数 百分比% 0-13000 543 63.6 0-140000 500 58.5 2 13000-26000 188 22.0 140000-280000 151 17.7 3 26000-39000 48 5.6 3 280000-420000 66 7.7 39000-52000 23 2.7 4 420000-560000 33 3.9 52000以上 52 6.1 560000以上 104 12.2 收入均值:13113 标准差:14836 房价均值:145250 标准差:156487 中回青年研究→01/2011 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青年研究→01/ 2011 理 论 探 索 Li Lun Tan Suo 表4:购房青年收入及房价的对应频数表 中的话语资本、职场中的权力隐喻等符号资本对都 市青年构成了不小的冲击。CGSS 中的问题“与同 龄人相比,您认为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较高、 差不多还是较低” (从高到低赋值为 3、2、1) 在 购房青年和租房青年中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回响,购 房者仍比租房者高出 0.07 的均值,同样,在询问 “您家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本地大体属于哪个层次?” 时 (从上层到下层五个层次赋值 5 至 1),购房青年 仍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均值高出租房青年 0.16,两 个均值差都通过了 90%置信度以上的 T 检验,这意 味着购房者在握有住房这样的经济资本的同时,也 跃升了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认知,并且展示了这样的 图景:无论收入高低,无论穷富,不惜借用父辈、 亲友或银行的资本,城市青年“盛装出行”,仿佛 去赶赴一场重大仪式一样,执着地、义无反顾地追 逐那属于自己的住房,以图裹挟更多的符号资本攀 上社会结构的更高一层,防止被边缘化或被甩出主 流圈。 3. 从住房阶层到住房神话 城市青年通过拥有住房以获取符号资本从而晋级 更高的社会阶层这一点,多少印证了国内外学者提出 的所谓“住房阶层”的假说。英国学者桑德斯将住房 自有权作为划分住房阶层的基础,并指出住房自有权 既是个体认同表达和本体安全的来源,也可能会影响 到人们的政治态度和党派立场等 [10] 。国内学者刘精 明、李路路等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 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这 表现为,在一些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十分类似的社区 中,集中居住着一些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上大致相 似的人群;并且,在这样的封闭性社区中,人们逐渐 养成了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地位认同,从而在更广 泛的意义上产生了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群体 [11] 。对 CGSS 中城市购房青年样本的收入及所购房屋的房价 之间的对应分析可进一步推演住房阶层的理论。 虽然之前的数据分析发现被访城市青年的收入高 低没有影响他们做出购房还是租房的决定,但是在已 完成购房的群体中,不同的收入等级不仅直接影响到 他们选择什么价位的住房,并且几乎与房价形成一一 对应关系。笔者以 CGSS 数据库中 2004 年城市青年 人均年收入 13113 元为基准,将购房青年的收入分成 五个等级 (如表 4),每个等级之间的级差为 13000 元,近似年收入均值;同样,以他们当年所购房的均 价 145250 元为基准,将房价也分成五个等级,级差 也近似房价均值,这样形成两个新变量“收入等级” 及“房价等级”,将这两变量进行对应分析显示 (如 图 1),除了第 4 等级的对应关系稍有跳跃外,其余 第 1、2、3 和第 5 等级的收入与房价完全一一对应, 这说明在决定购房后,收入等级还是对所购房屋的价 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意味着作为韦伯进行社会分 层时所采用的三要素之一的财富 (收入),在中国城 市青年那里集体地转嫁给了住房,如果财富多寡在一 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阶层高低的话,由于收入和房价 的对应关系,其所拥有房产的等级也多少应和了阶层 地位。 另外,表 4 所反应的信息中非常巧合地显示出每 一等级的房价几乎是城市青年收入的十倍,那么即使 表3:城市青年购房者和租房者收入及地位均值差的T检验 变 量 购房者均值 租房者均值 均值差 T值 显著性水准 年收入 13112.62元 17017.78元 -3905.15 -2.63 .009 收入阶层自评 2.53 2.38 0.15 2.80 .005 与同龄比社会地位 1.76 1.69 0.07 2.14 .033 家庭社会地位自评 2.51 2.34 0.16 3.11 .002 收入 (元) 频数 百分比% 房价 (元) 频数 百分比% 1 0~13000 543 63.6 1 0~140000 500 58.5 2 13000~26000 188 22.0 2 140000~280000 151 17.7 3 26000~39000 48 5.6 3 280000~420000 66 7.7 4 39000~52000 23 2.7 4 420000~560000 33 3.9 5 52000以上 52 6.1 5 560000以上 104 12.2 收入均值:13113 标准差:14836 房价均值;145250 标准差:156487 39

理论探索 Li Lun Tan Suo ●房价等级。收入等级 指他们的价值观,从而也折射整个社会的物化和浮躁。 如果说住房消费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居住需求,人 们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居住或改善居住去购房,而是去 赶赴一场盛宴,去追逐住房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角,那 么是否因为住房消费存在原罪?尤其当房地产市场火 爆时,人们一旦进入住房消费的轨道,便停不下来, ●g 便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由于CGSS数据库并未直接 涉及城市青年购房的动机、购房的支付方式以及所购 03 房屋的区位和性质等,所以无法准确考察青年们在购 房中所付出的代价,不过就“总体而言,您对自己所 1维 过生活的感觉如何?”的回答来看(答案从“非常不 图1:收入等级与房价等级的对应分析图 幸福”到“非常幸福”五等分,购房者比租房者的 房价不涨,每位城市青年也需不吃不喝十年才能有条 幸福指数平均要低0.22,而且另有235位拥有不止一 件购所对应的房屋,更何况近年来房价疯涨,收入的 套产权房的城市青年他们的幸福指数还要再低0.07, 涨幅却远远滞后。也就是说所谓的对应关系并非对等 显然住房消费这样的饕餮大餐没有给年青人带来更多 关系,年收入和房价之间十倍的价差仍然暗指中国城 的快乐。事实上邻国日本20年前的空间拜物经历就 市青年住房消费中的非理性,或日盲目的空间拜物特 曾解读过其中的原罪,当年日本房地产市场火爆时, 征。再看图1中显示的收入和房价两个最高等级之间 谁都想拥有房产这样最理想的资产,一旦走出了决定 也有对应关系(圈5和点5的对应,因为最高收入 性的一步,购买房产就很容易进入这样的局面:一个 群体中的最高比例34.6%购买了第5等级,即56万 家庭将会生活在一个公寓里几年直至其房屋增值,然 元以上房价的住房,但其实交叉分析显示1、2、3、 后,将习惯性地需要购买更大更奢侈有可能在郊区的 4收入等级的群体中也各有11.6%、8.5%、8.3%、 房子,在推进的过程中获得的资产收益及房产相应的 13.0%的青年购买了第5等级的住房,尤其其中还包 符号资本被转化为更大的银行贷款,直至房地产泡沫 括收入在平均线之下的城市青年,他们集体追逐高价 的最后破灭)。再看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等 之风,已将住房问题演绎成了一个神话。 欧美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在上世纪中期始终坚持 反对空间拜物、反对基于房产资源的社会阶层, 三、住房消费的原罪抑或住房神话的末路 当时他们所担心的房产被过多的赋权,它所附着的虚 拟资本远超出实际,将更加剧城市内的不平等。 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早就认为拜物逻辑批判坐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各种抑制房价疯涨的新政 标的核心概念是消费。他指出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 出台,住房消费的神话似乎正在走向末路,但是已 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 经根植了三十年左右的集体空间拜物情结是否能够 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波德里亚甚至将盲目拜物式 消解,并且与这一轮经济社会转型几乎共命运的年 的消费解读为消费的意识形态。按此推演,中国城市 青人是否能走出住房消费的困境,还需引起社会各 青年在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后不久,便自觉不自觉地卷 界更多的关注。■ 入汹涌的房地产市场,并携同父辈、祖辈以及自己的 下半辈子与远高出收入的住房捆绑在一起,这种飞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社区权 扑火般的住房消费模式已经完全陷入了拜物逻辑:即 力博弈过程中的公民性建构”项目编号:09VA840019 将住房当作可供自己和他人共同瞻仰的神,将住房消 的阶段性成果剽 费当作一种定期不定期举行的宗教仪式。前述分析表 明这种富有仪式化特征的空间拜物式消费已蔓延至大 闵学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多数城市青年群体,成为他们区分身份、区分阶层的 社会学博士 重要标志,不仅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婚烟观,甚至直 责任编辑/方奕 中回青年研究→01/201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青年研究→01/ 2011 理 论 探 索 Li Lun Tan Suo 房价不涨,每位城市青年也需不吃不喝十年才能有条 件购所对应的房屋,更何况近年来房价疯涨,收入的 涨幅却远远滞后。也就是说所谓的对应关系并非对等 关系,年收入和房价之间十倍的价差仍然暗指中国城 市青年住房消费中的非理性,或曰盲目的空间拜物特 征。再看图 1 中显示的收入和房价两个最高等级之间 也有对应关系 (圈 5 和点 5 的对应),因为最高收入 群体中的最高比例 34.6%购买了第 5 等级,即 56 万 元以上房价的住房,但其实交叉分析显示 1、2、3、 4 收入等级的群体中也各有 11.6%、8.5%、8.3%、 13.0%的青年购买了第 5 等级的住房,尤其其中还包 括收入在平均线之下的城市青年,他们集体追逐高价 之风,已将住房问题演绎成了一个神话。 三、住房消费的原罪抑或住房神话的末路 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早就认为拜物逻辑批判坐 标的核心概念是消费。他指出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 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 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12] 。波德里亚甚至将盲目拜物式 的消费解读为消费的意识形态。按此推演,中国城市 青年在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后不久,便自觉不自觉地卷 入汹涌的房地产市场,并携同父辈、祖辈以及自己的 下半辈子与远高出收入的住房捆绑在一起,这种飞蛾 扑火般的住房消费模式已经完全陷入了拜物逻辑:即 将住房当作可供自己和他人共同瞻仰的神,将住房消 费当作一种定期不定期举行的宗教仪式。前述分析表 明这种富有仪式化特征的空间拜物式消费已蔓延至大 多数城市青年群体,成为他们区分身份、区分阶层的 重要标志,不仅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婚姻观,甚至直 指他们的价值观,从而也折射整个社会的物化和浮躁。 如果说住房消费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居住需求,人 们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居住或改善居住去购房,而是去 赶赴一场盛宴,去追逐住房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角,那 么是否因为住房消费存在原罪?尤其当房地产市场火 爆时,人们一旦进入住房消费的轨道,便停不下来, 便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由于 CGSS 数据库并未直接 涉及城市青年购房的动机、购房的支付方式以及所购 房屋的区位和性质等,所以无法准确考察青年们在购 房中所付出的代价,不过就“总体而言,您对自己所 过生活的感觉如何?”的回答来看 (答案从“非常不 幸福”到“非常幸福”五等分),购房者比租房者的 幸福指数平均要低 0.22,而且另有 235 位拥有不止一 套产权房的城市青年他们的幸福指数还要再低 0.07, 显然住房消费这样的饕餮大餐没有给年青人带来更多 的快乐。事实上邻国日本 20 年前的空间拜物经历就 曾解读过其中的原罪,当年日本房地产市场火爆时, 谁都想拥有房产这样最理想的资产,一旦走出了决定 性的一步,购买房产就很容易进入这样的局面:一个 家庭将会生活在一个公寓里几年直至其房屋增值,然 后,将习惯性地需要购买更大更奢侈有可能在郊区的 房子,在推进的过程中获得的资产收益及房产相应的 符号资本被转化为更大的银行贷款,直至房地产泡沫 的最后破灭 [13] 。再看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等 欧美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在上世纪中期始终坚持 反对空间拜物、反对基于房产资源的社会阶层 [14] , 当时他们所担心的房产被过多的赋权,它所附着的虚 拟资本远超出实际,将更加剧城市内的不平等。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各种抑制房价疯涨的新政 出台,住房消费的神话似乎正在走向末路,但是已 经根植了三十年左右的集体空间拜物情结是否能够 消解,并且与这一轮经济社会转型几乎共命运的年 青人是否能走出住房消费的困境,还需引起社会各 界更多的关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社区权 力博弈过程中的公民性建构” (项目编号:09YJA84001 9) 的阶段性成果] 闵学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学博士 责任编辑 / 方奕 图1:收入等级与房价等级的对应分析图 40

理论探索 Li Lun Tan Suo 参考文献: [1]Castells M,1977,"The Urban Question",London:Edward Arold,pp.115. [2]Zukin,S,1980,"A Decade ofthe New Urban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Vol9,No.4,pp.575-601. [3]Lefebvre 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pp.90. [4]Fujio Mizuoka,2004,"Japa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ofthe Fetish ofSpace",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Vol 22, No.1,pp.93-99. [S]日本新华侨报.中国房地产应学日本健康心态[EB/DL门.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sdbd/ 2010-05-13/content305586.html. [6于立霄.北京首套房贷者平均年龄27岁,远低于美德日[EB/DL].中国新闻网:htp:/chinahuanqiu.com/ro-W 2010-08/1052925.html []参见htp:/www.chinagss.org/ [8]闵学勤.仪式的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广西民族研究,2004(4) [9]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0社会学研究,2009(). [10]Saunders P.1990,"A Nation of Home Owners",London:Unwin Hyman,pp.15. [1]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一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0社会学研究,2005(3). [1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3. [13]Fujio Mizuoka,2004,"Japa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ofthe Fetish ofSpace",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Vol22,No.1,pp.93-99. [14幻马西莫·德·安格列斯.重申权力,反对拜物:社会论坛运动、资本主义市场与另类政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中文,2005(4④ % (上接第14页) 参考文献: [1]刘成斌生存理性及其更替一两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转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⑦) [2]何明洁.工作:自我转换的平台一服务业青年女性农民工日常工作研究[).青年研究,2008(2) [3]常凯.我们误解了新生代农民工[EB/0L].htp:/business.sohu.com/20100722/n273696052.shtml,2010-07-22. [4)廖根深当代青年职业流动的周期研究-·兼论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青年研究,2010(1). [5]王茂福农民工职业适应水平实证分析[)城市问题,2010(8. [6]风笑天,王晓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门江苏社会科学,2003(④. [刀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江苏社会科学,2010() [8]Sandefur,Rebecca L 2001.Work and Honor in the Law:Prestige and the Division ofLawyers'Labor.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6. 中国青年研究→01/201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青年研究→01/ 2011 理 论 探 索 Li Lun Tan Suo [1]Castells M,1977,“The Urban Question”,London:Edward Arnold,pp.115. [2]Zukin,S,1980,“A Decade of the New Urban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Vol.9,No.4,pp. 575- 601. [3]Lefebvre 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pp. 90. [4]Fujio Mizuoka,2004,“Japa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Fetish of Space”,Urban Policy and R esearch,Vol. 22, No. 1,pp.93- 99. [5] 日本新华侨报.中国房地产应学日本健康心态[EB/ DL].中国新闻网:http:/ / www.chinadaily.com.cn/ hqg- j/ sdbd/ 2010- 05- 13/ content_305586.html. [6] 于立霄. 北京首套房贷者平均年龄 27 岁,远低于美德日[EB/ DL]. 中国新闻网:http:/ / china.huanqiu.com/ ro- ll/ 2010- 08/ 1052925.html [7]参见 http:/ / www.chinagss.org/ [8]闵学勤.仪式的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9]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J].社会学研究,2009(5). [10]Saunders P. 1990,“A Nation of Home Owners”,London:Unwin Hyman,pp.15. [11] 刘精明,李路路.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J].社会学研究,2005(3). [1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3. [13]Fujio Mizuoka,2004,“Japa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Fetish of Space”,Urban Policy and R esearch, Vol. 22,No. 1,pp.93- 99. [14] 马西莫·德·安格列斯. 重申权力,反对拜物:社会论坛运动、资本主义市场与另类政治[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中文版),2005(4). 参考文献: (上接第 14 页) [1]刘成斌.生存理性及其更替——两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转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2]何明洁.工作:自我转换的平台——服务业青年女性农民工日常工作研究[J].青年研究,2008(2). [3]常凯. 我们误解了新生代农民工[EB/ OL]. http:/ / business.sohu.com/ 20100722/ n273696052.shtml,2010- 07- 22. [4]廖根深.当代青年职业流动的周期研究- - 兼论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 [5]王茂福.农民工职业适应水平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0(8). [6]风笑天,王晓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4). [7]严翅君. 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J]. 江苏社会科学,2010(1). [8]Sandefur,R ebecca L. 2001. Work and Honor in the Law:Prestige and the Division of Lawyers'Labo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 eview.66. 参考文献: 41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