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冬是圣洁的女子,她穿着雪花裙旋进门kan,世界便醉了:冬是调皮的天使,那窗玻璃上 的美丽冰花,是他的快乐涂ya:冬是冷峻的严父,他让万籁归于萧se沉寂,他锤炼了梅的傲骨 冬是无私的母亲,她默默yun蓄能量,让冰清玉洁的肌体化作万里春水,催开烂漫春花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B.我市23家粮油店(柜)相继完成创建工作,将在验收通过后挂上“放心粮油店”的牌匾。 C.北京市持续遭遇重度雾霾,PM2.5浓度最高时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只有七八 十米 D.中国召开最高级别的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的名称由37年前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 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善于开拓的靖江人先声夺人,抢先注册地理标志商标“靖江香沙芋” B.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兀兀穷年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 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C.靖江市文体节的举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广大文体爱好者展示才艺、脱颖而出 搭建了平台 D.节日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 就在你面前,而你却在抢红包”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 要留青白在人间。②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诗人总善于含蓄委婉地传情达意。曹操在《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 的诗句中,借赞美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来展示自己宏伟 的抱负:晏殊在《浣溪沙》 的词句中,借自然界的花鸟来表达 了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5.名著阅读。(6分) (1)格列佛逃到不来夫斯古后,该国皇帝承诺如果格列佛愿意替他出力的话,他可以保护 格列佛。但格列佛为什么决心不再和帝王、大臣们推心置腹,而决意离开小人国?(3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列佛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在大人国他用国王的胡子做梳子,用王后的落发做椅子和 钱包。在慧骃国,他用燕麦做饼,用耶胡的毛发编罗网捉猎物,还会制作奶油、被子、鞋袜等。 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敬献制作火药和枪炮的方法来报答他的恩典的建议很恼火,因为他 是用公理和仁慈来治国的,他既没有仇敌又没有敌国,所以他的国家也没有军队。 C.小人国的机械学发展到了完善的程度:大人国的数学完全用在改良农业和机械技术上 飞岛国国王痴迷天文学和数学,但他们轻视实用几何学,房屋建筑得很糟糕,还整天杞人忧天 慧骃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它们能根据日月的周转运算年月 D.格列佛在回国后没有向国务大臣报告自己的发现,因为他怀疑征服这些国家很不容易 而且对君王们威慑寰宇的方法发生怀疑
靖江市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 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冬是圣洁的女子,她穿着雪花裙旋进门 kǎn,世界便醉了;冬是调皮的天使,那窗玻璃上 的美丽冰花,是他的快乐涂 yā;冬是冷峻的严父,他让万籁归于萧 sè沉寂,他锤炼了梅的傲骨; 冬是无私的母亲,她默默 yùn 蓄能量,让冰清玉洁的肌体化作万里春水,催开烂漫春花。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2 分) ( ) A.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B.我市 23 家粮油店(柜)相继完成创建工作,将在验收通过后挂上“放心粮油店”的牌匾。 C.北京市持续遭遇重度雾霾,PM2.5 浓度最高时超过 1000 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只有七八 十米。 D.中国召开最高级别的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的名称由 37 年前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 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善于开拓的靖江人先声..夺人..,抢先注册地理标志商标“靖江香沙芋”。 B.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兀兀穷年 ....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 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C.靖江市文体节的举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广大文体爱好者展示才艺、脱颖而出 .... 搭建了平台。 D.节日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 ....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 就在你面前,而你却在抢红包”。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④每题 1 分,第⑤题 4 分) ① ,要留青白在人间。 ②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诗人总善于含蓄委婉地传情达意。曹操在《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 , ”的 诗句中,借赞美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来展示自己宏伟 的抱负;晏殊在《浣溪沙》 “ , ” 的词句中,借自然界的花鸟来表达 了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5.名著阅读。(6 分) (1)格列佛逃到不来夫斯古后,该国皇帝承诺如果格列佛愿意替他出力的话,他可以保护 格列佛。但格列佛为什么决心不再和帝王、大臣们推心置腹,而决意离开小人国?(3 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格列佛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在大人国他用国王的胡子做梳子,用王后的落 发做椅子和 钱包。在慧骃国,他用燕麦做饼,用耶胡的毛发编罗网捉猎物,还会制作奶油、被子、鞋袜等。 B.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敬献制作火药和枪炮的方法来报答他的恩典的建议很恼火,因为他 是用公理和仁慈来治国的,他既没有仇敌又没有敌国,所以他的国家也没有军队。 C.小人国的机械学发展到了完善的程度;大人国的数学完全用在改良农业和机械技术上; 飞岛国国王痴迷天文学和数学,但他们轻视实用几何学,房屋建筑得很糟糕,还整天杞人忧天; 慧骃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它们能根据日月的周转运算年月。 D.格列佛在回国后没有向国务大臣报告自己的发现,因为他怀疑征服这些国家很不容易, 而且对君王们威慑寰宇的方法发生怀疑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学校开展了“靖江印记”专题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传承靖江文化,你也参与其中 (1)【我广我告】学校开展了“我为烙在记忆深处的靖江特色文化写广告”活动。“芋见 天下,香约万家—一靖江香沙芋”“农耕文明,薪火传承一一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得精气 神之三味,容诗书画于一盆—一靖江山水盆景”这是部分同学拟写的广告。请你为烙在你记忆 深处的另一种靖江特色文化写一则创意广告。(2分) (2)【我做小记者】你所在的小组采访了我市“八零后”种芋能手朱峰,采访归来后大家合作 讨论写一篇报道,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写作提纲 大标题:朱峰:亭亭芋立,悠悠我心 内容构想: 小标题一:名称芋成其美 内容朱峰与香芋的结缘,初次收获的成就感 小标题二:名称芋芋纤纤 内容种芋是件瓷器活,介绍朱峰种芋劳动的艰辛 小标题三:名称 (填四字短语 内容天灾让香沙芋产量受到较大影响,朱峰也未能幸免 小标题四:名称芋罢不能 内容 ①请你给朱峰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这篇报道大标题的创意,并征求他的意见。(4分) ②请你在横线上将写作提纲补充完整。(2分) 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宋朝杨万里的《插秧歌》,完成第7题。(6分)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②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③渠:他,代词 ④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笠是兜鍪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2分) (2)诗歌的尾联写得极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试加以赏析。(2分) (3)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 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 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二)阅读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学校开展了“靖江印记”专题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传承靖江文化,你也参与其中。 (1)【我广我告】学校开展了“我为烙在记忆深处的靖江特色文化写广告”活动。“芋见 天下,香约万家——靖江香沙芋”“农耕文明,薪火传承——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得精气 神之三味,容诗书画于一盆——靖江山水盆景”这是部分同学拟写的广告。请你为烙在你记忆 深处的另一种靖江特色文化写一则创意广告。(2 分) ⑵【我做小记者】你所在的小组采访了我市“八零后”种芋能手朱峰,采访归来后大家合作 讨论写一篇报道,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写作提纲 大标题:朱峰:亭亭芋立,悠悠我心 内容构想: 小标题一:名称 芋成其美 内容 朱峰与香芋的结缘,初次收获的成就感 小标题二:名称 芋芋纤纤 内容 种芋是件瓷器活,介绍朱峰种芋劳动的艰辛 小标题三:名称 (填四字短语) 内容 天灾让香沙芋产量受到较大影响,朱峰也未能幸免 小标题四:名称 芋罢不能 内容 ______________ ①请你给朱峰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这篇报道大标题的创意,并征求他的意见。(4 分) ②请你在横线上将写作提纲补充完整。(2 分) 二、阅读理解(共 60 分) (一)阅读宋朝杨万里的《插秧歌》,完成第 7 题。(6 分)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②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③渠:他,代词。 ④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笠是兜鍪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2 分) (2)诗歌的尾联写得极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试加以赏析。(2 分) (3)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 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 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二)阅读文言语段,完成 8~11 题。(14 分)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鲜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吁 史鰭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 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史鲴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 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 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 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选自刘向《新序》)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卫大夫史鳍患之( ②史病且死( ③是不能正君也( ④灵公蹴然易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我足矣 苛政猛于虎 B.卫国以治皆以美于徐公 C.谓其子曰 其如土石何 成礼而后返为坛而盟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蘧伯玉贤而不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2分)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分) 译文 11.史鮪以什么打动了卫灵公?(2分) (三)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12~14题。(10分)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 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一小麦。迄今为止 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 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 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 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 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 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 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 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也就是“止”的 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 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 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 国国土的作 物 索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鰌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 史鰌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 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史鰌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 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 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选自刘向《新序》)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卫大夫史鰌患.之( ) ②史鰌病且.死 ( ) ③是不能正.君也 ( ) ④灵公蹴.然易容(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于.我足矣 苛政猛于.虎 B.卫国以.治 皆以.美于徐公 C.谓其.子曰 其.如土石何 D.成礼而.后返 为坛而.盟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蘧 伯 玉 贤 而 不 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2 分)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 分) 译文: 11.史鰌以什么打动了卫灵公?(2 分) (三)阅读白雁的《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的节选,完成 12~14 题。(10 分)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 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 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 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 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 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 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 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 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 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 2),误将下垂的 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 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 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 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 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 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 国国土的作 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图3甲骨文“麦” (选自《科学大众》2015年7-8期,有删改) 12.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3分) 13.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什么传播密码?(3分) 14.“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 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2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 B.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表示从外而来 C.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小麦成为遍布中国的作物的历史。 D.本文运用了配图标的说明方法,清晰直观地说明了“来”和“麦”的汉字起源,从而说明 了小麦的传播途径。 (四)阅读宿正伯的《书非自律不能读》一文,完成16~18题。(10分) ①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在年初制定了宏伟的读书计划,到了年尾,却发现根本 没看几本,有些书甚至连塑封都还没拆开。结果只能以时光不允、精力不济作为心理安慰。然 而,根由真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够吗?恐怕是内心的自律不够吧 ②现代社会具有工作节奏快、身心压力大、信息来源广、知识获取渠道多、休闲方式丰富、 时间碎片化等特点。这种种因素不仅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分散了读书的精力,也动摇了一些人 读书的信念。因此,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所谓自律, 就是不仅要有可行的读书计划,而且应当严格执行,纵使有所变通,也要通过时间碎片的拼接 及时给既定计划打上“补丁” ③ 【甲】 以我自己为例,有时候,睡觉前想看看书,一看时间已 不早,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和次日的工作精力,决定还是早点休息。可躺在床上,却习惯性地浏 览起微信来。与朋友几番对话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而我的一位好友,无论多忙多累 天晚上都要坚持读一段《资治通鉴》,并记录心得。如今,他已写了800余篇读书体会。看 来,真正的差距并不是时间多寡,而在自律程度 ④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有时间”“工作太忙”,表面来看,是现实无可奈何的理由;深 层次看,则是心灵自我放纵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只要你愿意读书, 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关键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挤、去找。 与其抱怨 时间太碎、工作太累、诱惑太多,不如在微黄的灯光下、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⑤自律还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其他方面的自律,也不能保证读书的自律。比如,你想在 工作间隙读书,前提便是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此,读起书来,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否则 难免顾此失彼。多个方面的自律,才能保证整体的自律。 ⑥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或可说,书非自律不能读也。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 处起涟漪?当你心有所律时,鳘华不能榣曳你,潮流也不能裹挾你,真做到如此,又何愁自己 的灵魂得不到书籍的滋养昵?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有删改)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下面的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 由。(4分) 正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 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18.第⑥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4分)
图 1 甲骨文“来” 图 2 金文“来” 图 3 甲骨文“麦” (选自《科学大众》2015 年 7-8 期,有删改) 12.请说说标题“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的作用。(3 分) 13.两个古墓地中出土的小麦和两个汉字的甲骨字形记录了小麦的什么传播密码?(3 分) 14.“迄今为止 ....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 两河流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2 分)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是。(2 分) ( ) A.小麦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物种。 B.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表示从外而来。 C.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小麦成为遍布中国的作物的历史。 D.本文运用了配图标的说明方法,清晰直观地说明了“来”和“麦”的汉字起源,从而说明 了小麦的传播途径。 (四)阅读宿正伯的《书非自律不能读》一文,完成 16~18 题。(10 分) ①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在年初制定了宏伟的读书计划,到了年尾,却发现根本 没看几本,有些书甚至连塑封都还没拆开。结果只能以时光不允、精力不济作为心理安慰。然 而,根由真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够吗?恐怕是内心的自律不够吧。 ②现代社会具有工作节奏快、身心压力大、信息来源广、知识获取渠道多、休闲方式丰富、 时间碎片化等特点。这种种因素不仅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分散了读书的精力,也动摇了一些人 读书的信念。因此,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所谓自律, 就是不仅要有可行的读书计划,而且应当严格执行,纵使有所变通,也要通过时间碎片的拼接, 及时给既定计划打上“补丁”。 ③ 【甲】 以我自己为例,有时候,睡觉前想看看书,一看时间已 不早,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和次日的工作精力,决定还是早点休息。可躺在床上,却习惯性地浏 览起微信来。与朋友几番对话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而我的一位好友,无论多忙多累, 每天晚上都要坚持读一段《资治通鉴》,并记录心得。如今,他已写了 800 余篇读书体会。看 来,真正的差距并不是时间多寡,而在自律程度。 ④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有时间”“工作太忙”,表面来看,是现实无可奈何的理由;深 层次看,则是心灵自我放纵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只 要你愿意读书, 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关键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挤、去找。 【乙】 与其抱怨 时间太碎、工作太累、诱惑太多,不如在微黄的灯光下、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中磨练自 己的意志。 ⑤自律还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其他方面的自律,也不能保证读书的自律。比如,你想在 工作间隙读书,前提便是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此,读起书来,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否则, 难免顾此失彼。多个方面的自律,才能保证整体的自律。 ⑥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或可说,书非自律不能读也。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 处起涟漪?当你心有所律时,繁华不能摇曳你,潮流也不能裹挟你,真做到如此,又何愁自己 的灵魂得不到书籍的滋养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5 年 10 月 29 日,有删改)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17.下面的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 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 由。(4 分) 正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 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18.第⑥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4 分)
(五)阅读前苏联作家克拉琴科夫的《母亲的来信》一文,完成19~22题。(20分)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 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一一信中那 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 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 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 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④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 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 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 你。你的妈妈 ⑤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 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 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 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一一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⑥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 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 房间。 ⑧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 谁有约会等等。 ⑨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 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 沉思起来 ⑩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 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 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 老金……你是知道的 D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⑩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 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 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 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 8,剩余——10卢布 ③3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 再寄吧 α4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 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 的膝上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 实译) 19.小说详细叙述母亲来信千篇一律的开头与没有什么区别的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 20.人物的语言、动作往往折射出人物的心理,试对下列句子进行探究。(7分) (1)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3分)
(五)阅读前苏联作家克拉琴科夫的《母亲的来信》一文,完成 19~22 题。(20 分)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 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 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 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 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 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④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 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 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 你。你的妈妈。” ⑤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 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 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 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 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⑥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 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⑦……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 房间。 ⑧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 谁有约会等等。 ⑨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 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 沉思起来…… ⑩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 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 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 老金……你是知道的。” ⑾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⑿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 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 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 4,得出总数为 48。接下去 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 天,1 天 2 卢布 ——8,剩余——10 卢布。 ⒀文卡哼了一声。10 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 再寄吧。” ⒁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 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 的膝上……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 》,杨 实译) 19.小说详细叙述母亲来信千篇一律的开头与没有什么区别的结尾,有什么作用?(4 分) 20. 人物的语言、动作往往折射出人物的心理,试对下列句子进行探究。(7 分) (1)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3 分)
(2)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 支工资再寄吧。”(4分) 21.下面对小说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3分) A.“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这句话中的“打着哈欠”和“掏” “拆”“抽”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文中插叙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侧面反映母亲艰难的生活,引出下文文卡列开支 表想给母亲寄钱的情节,同时也为结尾母亲寄的3卢布埋下了伏笔 C.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 泯灭良知的源头。 D.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材料】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叔叔于勒》 好的小说结尾都耐人寻味,请分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 他的膝上……”这个结尾的方式及作用,并说说链接材料《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的作用。 、作文(60分) 请以“不回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2)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 支工资再寄吧。”(4 分) 21. 下面对小说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3 分) ( ) A.“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这句话中的“打着哈欠”和“掏” “拆”“抽”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B.文中插叙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侧面反映母亲艰难的生活,引出下文文卡列开支 表想给母亲寄钱的情节,同时也为结尾母亲寄的 3 卢布埋下了伏笔。 C.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 泯灭良知的源头。 D.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6 分) 【链接材料】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叔叔于勒》 好的小说结尾都耐人寻味,请分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 3 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 他的膝上……”这个结尾的方式及作用,并说说链接材料《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的作用。 三、作文(60 分) 请以“不回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 600 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 (3)书写工整规范。(4 分)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选择题答案其中5(2)和21题是三分,其余每题2分 2.D3.B5(2)B7(3)A8(2)D15.A21.C 槛鸦瑟蕴 2.D3.B 4.①粉骨碎身浑不怕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⑤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1)因为他知道不来夫斯古皇帝和利立普特国的皇帝一样只是想利用他,把他当作发动殖民 侵略战争的武器(0.5分),大臣们则会嫉妒他的才能(0.5分)。而格列佛不想做别人的工具 去使一个自由的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1分)。如果格列佛不答应做他们的工具就会遭到陷害 (1分)。 B (1)示例:香橼飘香,传一世情缘——靖江市树香橼(2分) (2)①朱峰叔叔,我是采访您的小记者(1分)。我们想为您写一篇报道,题目是“朱峰: 亭亭芋立,悠悠我心”。这个标题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化用了“亭亭玉立”这个成语 芋”和“玉”谐音(1分,答到化用成语,“芋”与“玉”谐音即可),赞美了香沙芋亭亭 玉立的姿态美,也表现了您对香沙芋种植业的热爱(1分)。您看这个标题行吗(征询意见1 分) ②小标题三:芋回曲折 内容:朱峰将把香沙芋事业做大做强。(能表达朱峰坚持种芋事业的意思即可) 7(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1分),有一股火药 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 搏。(意思对即可,1分)。 (2)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呼唤送饭人的答话:“秧还没插完,没空吃早饭,你回去要管好家里 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1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 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爱惜劳动成果的农民形象)(1分) 8.(1)①担心②将要③纠正改正④踩(踏、跺) (2)D 9.蘧伯玉/贤/而不用 10.(1)先生活着的时候就想要进谏(推荐)贤臣辞退(罢免)不贤能的人,死了尚且不懈怠 这件事,可以说是忠心不减啊。(生,欲,且,谓,忠为关键词)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1.卫灵公被史鋪的忠心(1分)和执著(1分)所打动。 标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说明了“麦”的汉字起源是“来”,麦是外来植物(揭 示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小麦的来源)(1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麦是从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1分),经前丝绸之路自西向 东,传入中国西部地区(1分),然后传入中原地区的(1分) “迄今为止”限定时间(1),强调到目前为止的考古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两河流域(0.5分), 不代表以后的不会有新的考古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分)。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 放在乙处(1分)。因为莎土比亚的名言论证的是要珍惜时间才能取得成就(1分),与第④段 的“只要你愿意读书,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观点吻合(1分)。与第③自然段“只有自律才 能读书,与时间的多寡无关”的观点无关(1分)。(意思对即可) 划线句用两个反问句(1分),突出了论点,强调了只有心无旁鹜,严于自律,才能不受繁华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选择题答案 其中 5(2)和 21 题是三分,其余每题 2 分 2.D 3.B 5(2)B 7(3)A 8(2)D 15.A 21.C 1.槛 鸦 瑟 蕴 2.D 3.B 4.①粉骨碎身浑不怕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⑤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1)因为他知道不来夫斯古皇帝和利立普特国的皇帝一样只是想利用他,把他当作发动殖民 侵略战争的武器(0.5 分),大臣们则会嫉妒他的才能(0.5 分)。而格列佛不想做别人的工具, 去使一个自由的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1 分)。如果格列佛不答应做他们的工具就会遭到陷害 (1 分)。 B (1)示例: 香橼飘香,传一世情缘——靖江市树香橼(2 分) (2)①朱峰叔叔,我是采访您的小记者(1 分)。我们想为您写一篇报道,题目是“朱峰: 亭亭芋立,悠悠我心”。这个标题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化用了“亭亭玉立”这个成语, “芋”和“玉”谐音(1 分,答到化用成语,“芋”与“玉”谐音即可),赞美了香沙芋亭亭 玉立的姿态美,也表现了您对香沙芋种植业的热爱(1 分)。您看这个标题行吗(征询意见 1 分)? ②小标题三:芋回曲折 内容:朱峰将把香沙芋事业做大做强。(能表达朱峰坚持种芋事业的意思即可) 7(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1 分),有一股火药 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 搏。(意思对即可,1 分)。 (2)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呼唤送饭人的答话:“秧还没插完,没空吃早饭,你回去要管好家里 的鹅与鸭,免 得它们糟蹋庄稼。”(1 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 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爱惜劳动成果的农民形象)(1 分)。 (3)A 8.(1)①担心 ②将要 ③纠正 改正 ④踩(踏、跺) (2)D 9.蘧 伯 玉/ 贤 / 而 不 用 10.(1)先生活着的时候就想要进谏(推荐)贤臣辞退(罢免)不贤能的人,死了尚且不懈怠 这件事,可以说是忠心不减啊。(生,欲,且,谓,忠为关键词)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1. 卫灵公被史鰌的忠心(1 分)和执著(1 分)所打动。 标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形象说明了“麦”的汉字起源是“来”,麦是外来植物(揭 示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小麦的来源)(1 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小麦是从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1 分),经前丝绸之路自西向 东,传入中国西部地区(1 分),然后传入中原地区的(1 分)。 “迄今为止”限定时间(1),强调到目前为止的考古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两河流域(0.5 分), 不代表以后的不会有新的考古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 分)。 A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 放在乙处(1 分)。因为莎士比亚的名言论证的是要珍惜时间才能取得成就(1 分),与第④段 的“只要你愿意读书,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观点吻合(1 分)。与第③自然段“只有自律才 能读书,与时间的多寡无关”的观点无关(1 分)。(意思对即可) 划线句用两个反问句(1 分),突出了论点,强调了只有心无旁骛,严于自律,才能不受繁华
时代的诱惑,潜心读书(1分)。呼应了开头,具有现实针对性(2分) 交代了儿子对母亲来信由渴盼到厌烦的情感变化的原因(1分),表现母亲对儿子一贯的安慰、 关心、爱护、担忧、牵挂(1分),对儿子回信的期盼(1分),与文卡的无动于衷形成对比(1 分)。(意思对即可) 1)这一处动作描写描写反映了文卡故意拖延时间,等别人走后再计划给母亲寄钱一事(1分), 表现爱面子的心理,怕别人嘲笑他(2分) (2)形象地刻画了文卡对于剩余10卢布是寄给母亲还是留下零用的矛盾心理(1分);文卡 心中虽良知未泯,残存一丝对母亲的牵挂(1分),但终究被自己追求享受的虚荣心所击溃(1 分),还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以求心理安慰(1分)。 21.C 2.本文运用了陡转式结尾(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式结尾,或戛然而止式结尾)(1分),突出 了母爱的伟大,虽生活拮据却仍寄钱给儿子(1分),与儿子有余钱却不舍得给母亲寄钱的自 私形成对比,这是对自私的儿子的嘲讽与鞭挞(1分),使小说情节波澜迭起,引起读者心灵 的震撼(1分)。材料的结尾写飞利浦夫妇躲开于勒与原先盼于勒形成对比(1分),反映了人 物的自私、冷酷,揭露了金钱社会的冷酷无情(1分)
时代的诱惑,潜心读书(1 分)。呼应了开头,具有现实针对性(2 分)。 交代了儿子对母亲来信由渴盼到厌烦的情感变化的原因(1 分),表现母亲对儿子一贯的安慰、 关心、爱护、担忧、牵挂(1 分),对儿子回信的期盼(1 分),与文卡的无动于衷形成对比(1 分)。(意思对即可) (1)这一处动作描写描写反映了文卡故意拖延时间,等别人走后再计划给母亲寄钱一事(1 分), 表现爱面子的心理,怕别人嘲笑他(2 分)。 (2)形象地刻画了文卡对于剩余 10 卢布是寄给母亲还是留下零用的矛盾心理(1 分);文卡 心中虽良知未泯,残存一丝对母亲的牵挂(1 分),但终究被自己追求享受的虚荣心所击溃(1 分),还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以求心理安慰(1 分)。 21.C 22.本文运用了陡转式结尾(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式结尾,或戛然而止式结尾)(1 分),突出 了母爱的伟大,虽生活拮据却仍寄钱给儿子(1 分),与儿子有余钱却不舍得给母亲寄钱的自 私形成对比,这是对自私的儿子的嘲讽与鞭挞(1 分),使小说情节波澜迭起,引起读者心灵 的震撼(1 分)。材料的结尾写飞利浦夫妇躲开于勒与原先盼于勒形成对比(1 分),反映了人 物的自私、冷酷,揭露了金钱社会的冷酷无情(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