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 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 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髙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 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 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 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 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 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 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 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课文内容理解 l、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 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 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 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 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 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 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 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 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 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 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 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 9300 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 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 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 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 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 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 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 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 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 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 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 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 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 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 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
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 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 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 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 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 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 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 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 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 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 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 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 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 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 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 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 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 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 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 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 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 端
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 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 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 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 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 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 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 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 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 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 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 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 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 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 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 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 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 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 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 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 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 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 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 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 高考考査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 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 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 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 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 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 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 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 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 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 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 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 “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 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 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 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 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 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 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 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代之文学”,即 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 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 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 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 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 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 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 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 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 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 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 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 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 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 “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 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 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 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 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 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 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 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 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
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 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 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 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 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 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 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 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平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 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 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 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 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 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 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 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 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 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 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 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 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56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 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 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 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 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 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 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 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 到 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 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 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 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 “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 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
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 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 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 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 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 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 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 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平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 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 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 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 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 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 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 一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一 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 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 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 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 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 56 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 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 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 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 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 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 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 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到 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 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 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 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 “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 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 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 化的平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 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平仄格律中, 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 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 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 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平 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 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 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 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 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陆游《书债》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 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 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 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 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 化的平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 养。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 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平仄格律中, 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 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 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 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平 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 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 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 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 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 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 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 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 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 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 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 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 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 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 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 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 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 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 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 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髙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 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 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髙。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 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 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 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 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 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 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 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 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 年),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 山阴闲居了 6 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 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 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 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 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 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 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 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 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 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 25 年前 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 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 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 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 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 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 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 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60 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
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 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 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 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 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 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 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 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 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 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 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 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 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 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 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 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 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 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 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 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 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 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髙远,从 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 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 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
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 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 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 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扫胡尘”“靖 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 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 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 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 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 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 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 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 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 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 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 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 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 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 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 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 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 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 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 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 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
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 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 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 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 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沈园二首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 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 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 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 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 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 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 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 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 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 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 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 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 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 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钗头凤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南宋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的情爱悲剧,凄婉感人。1125年1l月13日,陆游 诞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诞生在金兵铁骑任意践踏的那个清晨,诞生在 战乱、动荡、纷争的华夏民族的寒流之中。表妹唐婉从小饱读诗书,聪慧美 丽,与陆游青梅竹马,结为伉俪,他们演绎了南宋最优雅、最温婉的经典爱
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 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 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 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 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沈园二首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 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 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 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 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 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 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 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 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 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 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 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 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 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 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钗头凤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南宋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的情爱悲剧,凄婉感人。1125 年 11 月 13 日,陆游 诞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诞生在金兵铁骑任意践踏的那个清晨,诞生在 战乱、动荡、纷争的华夏民族的寒流之中。表妹唐婉从小饱读诗书,聪慧美 丽,与陆游青梅竹马,结为伉俪,他们演绎了南宋最优雅、最温婉的经典爱
情。但唐婉的飘逸脱俗、不拘小节让陆母不满,以至最后强迫陆游写下一纸 休书。陆游流着泪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爱自己的母亲,迫于母命,只有割舍与唐婉的情感。在一个雨天,陆游 为表妹举杯送行,声声别离,点点是离人泪。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 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 这样被拆散了 一过十年,生死两茫茫… 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陆游独游绍兴沈园与唐婉邂逅。两情久长,默默无语 陆游不相信眼前这憔悴的身影就是唐婉。回首往事,宛如春梦,可梦中佳人 就在眼前,两人千言万语,此时无语凝噎。陆游伤感万千,惆怅不已,在沈 园粉墙之上奋笔题下千古绝唱一—《钗头凤·红稣手》: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 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 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愁怨难解,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世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斜语独栏 难,难,难。 人成名,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来问,噎泪装欢, 不久,唐婉便郁闷愁怨而死。 万念俱灰的陆游从此复制了那个时代多数士大夫的历程,白日放歌纵酒,夜 晚闲赋在家,空任岁月蹉跎。晚年的陆游,每年春上必由儿孙搀扶前往沈园 凭吊唐婉,每往或诗或词必有寄情。以沈园为题悼念唐婉的几首诗,让历代 有情人和文人骚客刻骨铭心,留下诸多的感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 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 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
情。但唐婉的飘逸脱俗、不拘小节让陆母不满,以至最后强迫陆游写下一纸 休书。陆游流着泪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爱自己的母亲,迫于母命,只有割舍与唐婉的情感。在一个雨天,陆游 为表妹举杯送行,声声别离,点点是离人泪。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 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 这样被拆散了。 一过十年,生死两茫茫…… 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陆游独游绍兴沈园与唐婉邂逅。两情久长,默默无语。 陆游不相信眼前这憔悴的身影就是唐婉。回首往事,宛如春梦,可梦中佳人 就在眼前,两人千言万语,此时无语凝噎。陆游伤感万千,惆怅不已,在沈 园粉墙之上奋笔题下千古绝唱——《钗头凤·红稣手》: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 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 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愁怨难解,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世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斜语独栏。 难,难,难。 人成名,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来问,噎泪装欢。 瞒,瞒,瞒。 不久,唐婉便郁闷愁怨而死。 万念俱灰的陆游从此复制了那个时代多数士大夫的历程,白日放歌纵酒,夜 晚闲赋在家,空任岁月蹉跎。晚年的陆游,每年春上必由儿孙搀扶前往沈园 凭吊唐婉,每往或诗或词必有寄情。以沈园为题悼念唐婉的几首诗,让历代 有情人和文人骚客刻骨铭心,留下诸多的感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 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 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
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 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 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 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 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 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 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 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 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 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 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 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① 陆游 挥袖②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③ 拄杖下临鲸海④,数烟帆历历⑤ 贪看天气舞青鸾⑥,归路已将夕⑦ 多谢半山松吹⑧,解⑨殷勤留客. 注]①梅仙山:在今福建瓯县南二里.绝顶,最髙峰.②挥袖:挥舞着衣袖. 形容登顶的喜悦状.③孤绝句:髙耸的山峰顶处离天不到一尺.④鲸海,鲸鱼出 没的海面.⑤烟帆历历:渔船分明可见.⑥贪看句:恋恋不舍地看着天气缭绕在 明镜般的大海上.青鸾,明镜,此喻大海.⑦将夕:将晚.⑧松吹:松风.⑨解: 懂得. [解]登山望海,流连忘返的情景. 鹧鸪天·送叶梦锡① 陆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②,平生豪举少年场③ 十千沽酒青楼上④,百万呼卢锦瑟傍⑤. 身易老,恨难忘,尊前嬴得是凄凉⑥. 君归为报京华旧⑦,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叶梦锡:词人的朋友.②东吴: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为古吴国东部. 帝乡,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③平生句:一生最豪放的举动是少年结伴欢 游.④沽酒青楼上:在妓院饮酒作乐.青楼,妓院.⑤百万句:美人陪伴一次赌 博输赢百万也毫不在乎.呼卢,古代一种睹博方式.锦瑟傍,锦瑟旁.锦瑟, 琴之美称.此代指歌女.⑥尊前句:借酒浇愁更觉凄凉.尊前,酒杯前,此指 借酒浇愁.⑦为报京华旧:请为我告诉京城的老朋友.两鬓霜:两鬓斑白. [解]送友还乡之际,忆昔思今,为自己年华老去,一事无成深感悲伤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①间,丝毫尘事②不相关
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 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 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 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 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 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 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 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 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 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 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 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① 陆游 挥袖②上西峰, 孤绝去天无尺③. 拄杖下临鲸海④, 数烟帆历历⑤. 贪看天气舞青鸾⑥, 归路已将夕⑦. 多谢半山松吹⑧, 解⑨殷勤留客. [注] ①梅仙山: 在今福建瓯县南二里. 绝顶, 最高峰. ②挥袖: 挥舞着衣袖. 形容登顶的喜悦状. ③孤绝句: 高耸的山峰顶处离天不到一尺. ④鲸海, 鲸鱼出 没的海面. ⑤烟帆历历: 渔船分明可见. ⑥贪看句: 恋恋不舍地看着天气缭绕在 明镜般的大海上. 青鸾, 明镜, 此喻大海. ⑦将夕: 将晚. ⑧松吹: 松风. ⑨解: 懂得. [解] 登山望海, 流连忘返的情景. 鹧鸪天·送叶梦锡① 陆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②, 平生豪举少年场③. 十千沽酒青楼上④, 百万呼卢锦瑟傍⑤.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⑥. 君归为报京华旧⑦,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 ①叶梦锡: 词人的朋友. ②东吴: 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 为古吴国东部. 帝乡, 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③平生句: 一生最豪放的举动是少年结伴欢 游. ④沽酒青楼上: 在妓院饮酒作乐. 青楼, 妓院. ⑤百万句: 美人陪伴一次赌 博输赢百万也毫不在乎. 呼卢, 古代一种睹博方式. 锦瑟傍, 锦瑟旁. 锦瑟, 琴之美称. 此代指歌女. ⑥尊前句: 借酒浇愁更觉凄凉. 尊前, 酒杯前, 此指 借酒浇愁. ⑦为报京华旧: 请为我告诉京城的老朋友. 两 鬓霜: 两鬓斑白. [解]送友还乡之际, 忆昔思今, 为自己年华老去, 一事无成深感悲伤.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①间, 丝毫尘事②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