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学院):《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书)第三章 小型工艺实验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1.01MB,团购合买
了解小型实验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化工工艺流程放大的影响;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认识对象的特征,并利用对象的特征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掌握通过生产实践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特殊性简化实验。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3.1学习要求 了解小型实验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化工工艺流程放大的影响:学会运 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认识对象的特征,并利用对象的特征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掌握通过生 产实践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特殊性简化实 验

3.1 学习要求 了解小型实验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化工工艺流程放大的影响;学会运 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认识对象的特征,并利用对象的特征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掌握通过生 产实践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特殊性简化实 验

3.2内容简述 3.2.1预实验 预实验的主旨是通过实验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探索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研究对象工程 化时可资利用的特殊性的。据此,预实验又可分为认识实验、析因实验和鉴别实验,在预实验 阶段中,三者并非绝对分开,往往同时进行。 (1)认识实验 己如前述,小型工艺试验的起点或基础是应用研究成果或文献资料。要在这一基础上深入 研究并以工程化为目的时,研究者急需认识对象的特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反应类型。 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是并联副反应还是串联副反应:主副反应中何者对温度更敏感:何 者对浓度更敏感。b热力学。常见组分间反应的热力学性质都可直接查到或通过基团加和等方 法算得。有些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则只能通过实验测试。研究者关心的是反应热的大小(吸热还 是放热,强还是弱),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如果系统伴随相转移时,其相平衡常数 及平衡组成等。℃动力学行为与过程。热量与质量传递控制是否已经消除,如果传质过程影响 反应速率,其相对速率如何,反应属于快反应还是慢反应,是绝热或是等温,是均相或是拟均 相。d工艺条件与指标。工艺条件温和还是苛刻:转化率与选择性的大小如何。以上系泛泛而 谈,事实上不同的开发体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且要通过实验才能认识上述全部特征。 (2)析因实验 析因实验是指为了寻找引起某些变化、结果(例如转化率、选择性、反应速率)的原因而组 织的实验。或者说,是从已知的结果、现象出发,通过实验,“由表及里”地探索因果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a直接原因。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出,影响反应结果的直接原因有催 化剂特性、温度、浓度(压力),当催化剂特性一定时,对特定反应而言,影响反应结果的因素 只有温度与浓度两种因素。b工程因素。上述温度与浓度是指进行化学反应(分子尺度)处的温 度与浓度。事实上,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及尺寸、操作方式三者总是结合与汇集在一个系统, 又会派生出若干工程因素,诸如流速、流速分布、返混、预混、进料浓度、滴际混合、加热、 冷却等等。这些工程因素又会造成若干浓度与温度分布,诸如床层的轴向、径向:滴内、颗内、 膜内、泡内的浓度与温度分布。℃非常规因素。一些非常规因素也会影响反应结果。诸如,催 化剂中毒、烧结、晶态变化:循环使用的液体因污染改性:参与反应的固体因表面包裹、粘结: 固相沉积、粘稠物沉积:容器材质参与反应:以及药品变质、仪表失灵等意外事故等。 (3)鉴别实验 鉴别实验又称判别实验,它是为鉴别理论思维成果、假说、概念的正确与否而进行的实验。 认识实验与析因实验都是按索性实验,较为费时费力:而鉴别实验则是验证性实验,有极强的 针对性.相对地说较为省时省力。 (4)系统试验 开发者们一方面以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以及工程经验指导实验,认识开发对象的特征,另一 方面则着力于考虑反应器型式、工艺条件,以期掌握设计与放大规律。在预实验与掌握设计依 据之间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个是放大决策,另一个是系统实验。前者属于理论思维的范畴, 也是系统实验内容的前提。系统实验从工作程式上讲,包含如下环节:a确定实验目标(模型检 验、参数估计或筛选判据):b制定实验方案;c设计实验装置;d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点):e操 作装置并测取数据:f数据处理,完成实验目标

3.2 内容简述 3.2.1 预实验 预实验的主旨是通过实验认识研究对象的特征、探索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研究对象工程 化时可资利用的特殊性的。据此,预实验又可分为认识实验、析因实验和鉴别实验,在预实验 阶段中,三者并非绝对分开,往往同时进行。 (1)认识实验 已如前述,小型工艺试验的起点或基础是应用研究成果或文献资料。要在这一基础上深入 研究并以工程化为目的时,研究者急需认识对象的特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a 反应类型。 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是并联副反应还是串联副反应;主副反应中何者对温度更敏感;何 者对浓度更敏感。b 热力学。常见组分间反应的热力学性质都可直接查到或通过基团加和等方 法算得。有些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则只能通过实验测试。研究者关心的是反应热的大小(吸热还 是放热,强还是弱),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如果系统伴随相转移时,其相平衡常数 及平衡组成等。c 动力学行为与过程。热量与质量传递控制是否已经消除,如果传质过程影响 反应速率,其相对速率如何,反应属于快反应还是慢反应,是绝热或是等温,是均相或是拟均 相。d 工艺条件与指标。工艺条件温和还是苛刻;转化率与选择性的大小如何。以上系泛泛而 谈,事实上不同的开发体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且要通过实验才能认识上述全部特征。 (2)析因实验 析因实验是指为了寻找引起某些变化、结果(例如转化率、选择性、反应速率)的原因而组 织的实验。或者说,是从已知的结果、现象出发,通过实验,“由表及里”地探索因果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a 直接原因。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出,影响反应结果的直接原因有催 化剂特性、温度、浓度(压力),当催化剂特性一定时,对特定反应而言,影响反应结果的因素 只有温度与浓度两种因素。b 工程因素。上述温度与浓度是指进行化学反应(分子尺度)处的温 度与浓度。事实上,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及尺寸、操作方式三者总是结合与汇集在一个系统, 又会派生出若干工程因素,诸如流速、流速分布、返混、预混、进料浓度、滴际混合、加热、 冷却等等。这些工程因素又会造成若干浓度与温度分布,诸如床层的轴向、径向;滴内、颗内、 膜内、泡内的浓度与温度分布。c 非常规因素。一些非常规因素也会影响反应结果。诸如,催 化剂中毒、烧结、晶态变化;循环使用的液体因污染改性;参与反应的固体因表面包裹、粘结; 固相沉积、粘稠物沉积;容器材质参与反应;以及药品变质、仪表失灵等意外事故等。 (3)鉴别实验 鉴别实验又称判别实验,它是为鉴别理论思维成果、假说、概念的正确与否而进行的实验。 认识实验与析因实验都是按索性实验,较为费时费力;而鉴别实验则是验证性实验,有极强的 针对性.相对地说较为省时省力。 (4)系统试验 开发者们一方面以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以及工程经验指导实验,认识开发对象的特征,另一 方面则着力于考虑反应器型式、工艺条件,以期掌握设计与放大规律。在预实验与掌握设计依 据之间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个是放大决策,另一个是系统实验。前者属于理论思维的范畴, 也是系统实验内容的前提。系统实验从工作程式上讲,包含如下环节:a 确定实验目标(模型检 验、参数估计或筛选判据);b 制定实验方案;c 设计实验装置;d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点);e 操 作装置并测取数据;f 数据处理,完成实验目标

3.2.2放大决策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若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分解、简化,并形成了数学描述设想,则总是 采用数学模型法设计、放大:如无法简化、分解或虽经简化、分解,但还是难以数学描述:则 只能设法寻求放大判据。 (1)数学模型路线 化学反应工程学科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己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不太苛刻 的条件下,在常见的反应环境中,已经对牛顿流体流动、不太复杂的反应体系、均相或多相系 统、催化剂行为、热力学与系统工程等分支进行过多侧面的研究,得到许多理论和有益的经验 规律,从而构成了采用数学模型路线设计、放大的基础,虽不能说一定或一次成功,但已经出 现了有吸引力的态势。 (2)放大判据路线 在对象过于复杂,难以进行数学描述时,只能采用放大判据路线。人们所熟知的搅拌反应 器采用“等功率放大”、“等端点线速度放大”、“等雷诺数放大”属该种类型。 概括起来说,放大决策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地解决。只要有可能,总是首先采用数学模型设 计、放大路线:反之,则采用判据放大路线,全凭主(认识深度)客(对象难易)观情况而定,没 有一成不变的界限和模式。 (3)模型检验 对同一个物理过程,由于分解、简化(含假设)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有时 因分解、简化失之偏颇,而不能对物理过程进行恰当的数学描述。总之,在参数估计的同时, 还要检验数学模型,以判别其是否适用。早期的动力学模型检验方法是将模型线性化,利用直 线性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以此求得模型参数

3.2.2 放大决策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若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分解、简化,并形成了数学描述设想,则总是 采用数学模型法设计、放大;如无法简化、分解或虽经简化、分解,但还是难以数学描述;则 只能设法寻求放大判据。 (1)数学模型路线 化学反应工程学科迄今已有 60 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不太苛刻 的条件下,在常见的反应环境中,已经对牛顿流体流动、不太复杂的反应体系、均相或多相系 统、催化剂行为、热力学与系统工程等分支进行过多侧面的研究,得到许多理论和有益的经验 规律,从而构成了采用数学模型路线设计、放大的基础,虽不能说一定或一次成功,但已经出 现了有吸引力的态势。 (2)放大判据路线 在对象过于复杂,难以进行数学描述时,只能采用放大判据路线。人们所熟知的搅拌反应 器采用“等功率放大”、“等端点线速度放大”、“等雷诺数放大”属该种类型。 概括起来说,放大决策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地解决。只要有可能,总是首先采用数学模型设 计、放大路线;反之,则采用判据放大路线,全凭主(认识深度)客(对象难易)观情况而定,没 有一成不变的界限和模式。 (3)模型检验 对同一个物理过程,由于分解、简化(含假设)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有时 因分解、简化失之偏颇,而不能对物理过程进行恰当的数学描述。总之,在参数估计的同时, 还要检验数学模型,以判别其是否适用。早期的动力学模型检验方法是将模型线性化,利用直 线性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以此求得模型参数

3.2.3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3.2.3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3.2.4工艺条件与反应器的选择 前已述及,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是:确定工艺条件框架(含最优工艺条件)、优选反应器型 式,确定设计、放大依据。上述三项任务的基础是开发对象的特征,即反应类型(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串联副反应,并联副反应等)、热力学行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放热反应、吸 热反应、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等)、动力学行为(快反应、侵反应、与传递过程的相对关系、相 态等)以及工程环境(材质、杂质、寿命、加热、冷却、惰性组分、上下游工况变化范围等)。上 述三项任务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等。鉴于化工过程的原料一般占 产品成本的70%一80%,所以衡量经济效益时往往以转化率、选择性为指标,而社会效益、 环境、安全则难以定量表达。 换言之,小型工艺试验这种科学、技术行为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有其特定的追求 目标,只能在给出的约束领域内工作。而三项任务虽全都立足于开发对象特征,但彼此并不独 立,而是相互交联与协同的,不过有程度强弱之分。 (1)工艺条件选择 工艺条件主要指温度、压力、浓度、进料组成、空速(流量)、循环(返回)比、放空(排放)量 与组成等,工艺学对特定过程的工艺条件选择均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仅从开发角度笼统地介绍 一般原则。 在上述工艺条件中,以温度、浓度最为重要。从微观看,是反应场所(反应发生处)的温 度、浓度:从较大尺度看是催化剂颗内、滴内、泡内、膜内、孔内、界面的温度与浓度分布: 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反应器内、塔内、炉内、床内的温度与浓度分布。①上述三级(反应场 所级,滴、粒、膜级,反应器级)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与反应特征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工程 因素(由反应器型式、尺寸、操作方式、工艺条件综合生成)有关。所以小试优选的工艺条件, 在不同级别的模试与工业反应器中,未必还是最优。原因很简单,上述三个级别的温度与浓度 分布变了。②就本征反应速率而论,其值仅与催化剂(或理解为反应自身特征一涉及频率因 子与活化能)、浓度、温度有关,而且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但如果因其中之一变 化引起反应机理变化(例如,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变化:由反应控制转化为扩散控制等):温度变 化,除自身通过阿累尼斯关系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一传递一浓度分布,影响反应结果: 浓度变化,除自身通过反应级数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热容)一传递一温度分布,影响 反应结果,则产生协同效应的。还应指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协同效应可以略而不计。 b以反应结果最优为目标,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几何尺寸、操作方式应相互补充、彼 此匹配,以体现综合效果。通过反应器的加热、冷却,催化剂的粒度、原料固体的粒度尺寸、 液体原料的雾化与分布,填充床的结构与流体分布,塔式反应器结构,搅拌反应器的桨叶结构 等等,有可能营造出满意的第二、第三层次因素。因此,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充分考虑第一 层次因素之间既独立、又联合的效果。 C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进行热力学计算,以掌握反应进行的极限。如果某组工艺条件预 示的平衡状态与技术目标不符,则应设法改变工艺条件或反应器型式。有时候,希望反应在新 的工艺条件下达到或趋近平衡:也有时候,则希望新的工艺条件能通过反应动力学抑制平衡出 现。 选择工艺条件时还必须考虑材质等因素的约束。如果开发对象为吸热反应,提高温度对 热力学和动力学都是有利的。处于工艺上的要求、有的为了防止或减缓副反应:有的为了提高 设备生产强度,希望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此时,必须考虑材质承受能力,在材质的约束下选择 工艺条件。 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下选择工艺条件。选择工艺条件既要着眼于具体的化工过程,又要 立足于全系统最优,必要时要牺牲局部,保证全局。压力,特别是对大系统气体为原料过程而 言是全局性因素。系统压力不可能时高、时低,多次起伏。因此,在选择系统压力时,一定要 立足于系统,不仅要考虑一个反应过程,而是要考虑全部反应过程:还要考虑净化、分离过程, 在发生矛盾时,要以系统最优(投资、成本、单耗、效益)决定弃取

3.2.4 工艺条件与反应器的选择 前已述及,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是:确定工艺条件框架(含最优工艺条件)、优选反应器型 式,确定设计、放大依据。上述三项任务的基础是开发对象的特征,即反应类型(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串联副反应,并联副反应等)、热力学行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放热反应、吸 热反应、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等)、动力学行为(快反应、侵反应、与传递过程的相对关系、相 态等)以及工程环境(材质、杂质、寿命、加热、冷却、惰性组分、上下游工况变化范围等)。上 述三项任务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等。鉴于化工过程的原料一般占 产品成本的 70%一 80%,所以衡量经济效益时往往以转化率、选择性为指标,而社会效益、 环境、安全则难以定量表达。 换言之,小型工艺试验这种科学、技术行为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有其特定的追求 目标,只能在给出的约束领域内工作。而三项任务虽全都立足于开发对象特征,但彼此并不独 立,而是相互交联与协同的,不过有程度强弱之分。 (1)工艺条件选择 工艺条件主要指温度、压力、浓度、进料组成、空速(流量)、循环(返回)比、放空(排放)量 与组成等,工艺学对特定过程的工艺条件选择均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仅从开发角度笼统地介绍 一般原则。 a 在上述工艺条件中,以温度、浓度最为重要。从微观看,是反应场所(反应发生处)的温 度、浓度;从较大尺度看是催化剂颗内、滴内、泡内、膜内、孔内、界面的温度与浓度分布; 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反应器内、塔内、炉内、床内的温度与浓度分布。① 上述三级(反应场 所级,滴、粒、膜级,反应器级)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与反应特征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工程 因素(由反应器型式、尺寸、操作方式、工艺条件综合生成)有关。所以小试优选的工艺条件, 在不同级别的模试与工业反应器中,未必还是最优。原因很简单,上述三个级别的温度与浓度 分布变了。② 就本征反应速率而论,其值仅与催化剂(或理解为反应自身特征——涉及频率因 子与活化能)、浓度、温度有关,而且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但如果因其中之一变 化引起反应机理变化(例如,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变化;由反应控制转化为扩散控制等);温度变 化,除自身通过阿累尼斯关系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一传递一浓度分布,影响反应结果; 浓度变化,除自身通过反应级数影响反应速率外,还通过物性(热容)一传递一温度分布,影响 反应结果,则产生协同效应的。还应指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协同效应可以略而不计。 b 以反应结果最优为目标,工艺条件、反应器型式、几何尺寸、操作方式应相互补充、彼 此匹配,以体现综合效果。通过反应器的加热、冷却,催化剂的粒度、原料固体的粒度尺寸、 液体原料的雾化与分布,填充床的结构与流体分布,塔式反应器结构,搅拌反应器的桨叶结构 等等,有可能营造出满意的第二、第三层次因素。因此,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充分考虑第一 层次因素之间既独立、又联合的效果。 c 在选择工艺条件时,应进行热力学计算,以掌握反应进行的极限。如果某组工艺条件预 示的平衡状态与技术目标不符,则应设法改变工艺条件或反应器型式。有时候,希望反应在新 的工艺条件下达到或趋近平衡;也有时候,则希望新的工艺条件能通过反应动力学抑制平衡出 现。 d 选择工艺条件时还必须考虑材质等因素的约束。如果开发对象为吸热反应,提高温度对 热力学和动力学都是有利的。处于工艺上的要求、有的为了防止或减缓副反应;有的为了提高 设备生产强度,希望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此时,必须考虑材质承受能力,在材质的约束下选择 工艺条件。 e 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下选择工艺条件。选择工艺条件既要着眼于具体的化工过程,又要 立足于全系统最优,必要时要牺牲局部,保证全局。压力,特别是对大系统气体为原料过程而 言是全局性因素。系统压力不可能时高、时低,多次起伏。因此,在选择系统压力时,一定要 立足于系统,不仅要考虑一个反应过程,而是要考虑全部反应过程;还要考虑净化、分离过程, 在发生矛盾时,要以系统最优(投资、成本、单耗、效益)决定弃取

(2)反应器型式选择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及反应器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此处仅以列举的方式, 作为化工过程开发反应器型式选择的参考。 A气固相反应器 这类反应器用得极为广泛。固体或为原料之一,或为催化剂。按固体运动方式,又分为固 定床、流化床、移动床、气流床、回转窑等。 固定床。当催化剂为负载型,为防止磨碎与损失,在温度对选择性并不十分敏感的情况 下,多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又可按绝热、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不同进一步分类。如绝热固定床 反应器、多段换热式(间接一一段问采用换热器换热,直接一一段间采用原料气或非原料气激 冷或激热)固定床反应器,连续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以及轴向反应器,径向反应器等等。 b流化床。与固定床相反,当流体通过床层时,固体颗粒处于悬浮运动状态。加工的对 象可以是固体颗粒,例如矿石培烧、煤的气化与燃烧:也可以是流体,此时固体为催化剂,例 如,重质油催化裂化、丙烯氨氧化、萘氧化制邻苯二甲酸酐、正丁烷或正丁烯氧化制顺丁烯二 酸酐。流化床有如下优点。其一,可以实现固体物料连续输入和输出,从而为大量固体颗粒再 生、循环使用提供了可能。其二,床层内温度均匀,为抑制对温度敏感的副反应创造了前提: 床层传热系数较大、一般要比固定床大10余倍,有利于床层的热量输入、输出。流化床也有 若干缺点:其一,固体颗粒、流体都存在返混现象,使除并联副反应的反应级数高于主反应级 数外的其他反应的转化率、选择性下降。弥补的措施是对反应器进行轴向、径向分割。其二, 固体颗粒磨损严重,大量粉尘带出器外,为后工序留下隐患。其三,因为气泡存在,使气固接 触的相界面降低,气体的单程转化率受到限制。弥补的办法是增加构件,破碎气泡。 c移动床 反应器的固体颗粒(原料、催化剂、惰性物料)在工作过程中是移动的,例如鲁奇、UGI煤 气化炉,此时,煤参与反应:铂重整反应器,固体颗粒为催化剂,随过程进行,催化剂逐渐为 碳覆盖而失活,移动床为催化剂及时再生、循环使用创造了条件。 d气流床 又称携带床、喷流床。固体或液体颗粒很小,约0.04mm,对气流的跟随性良好,在床层 中气固相基本上没有相对运动。这类反应器在干煤粉气化、水煤浆气化、渣油气化中得到广泛 应用。该类反应器有如下主要特点:炉内存在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温度一般很高,介于 1300℃一1900℃,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极快,约100ms即可完成,属飞速反应。这意味着,传 递是过程的控制步骤。为提高传递速率,减小颗度是重要途径。炉内流场结构与喷嘴结构及尺 寸、炉膛结构及尺寸、两者间的综合结果或称匹配与工艺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存在射流区、 回流区与管流区。流场结构决定了每个区中可能参与化学反应的组分,也就决定了炉内的化学 反应的区域模型。气流床存在返混,停留时间分布测试表明,其流型较为趋近全混流,对高转 化率的过程(例如气化过程中,碳的转化率均在95%以上)进一步提高转化率带来困难。 B气液相反应器 在气液反应系统中,气体与液体体积比变化较大,当气液比大时,一般气体为连续相,液 体为分散相,此时单位液体具有较大的气液相界面:反之,液体为连续相,气体为分散相,此 时单位液体具有较小的气液相界面。依气液比大小顺序,气液反应器可区分为:喷雾塔、填料 塔、膜式反应器(含降膜反应器、升膜反应器、旋转气掖膜反应器)、板式塔、搅拌釜(槽)、管 式反应器、鼓池塔、气体升液式反应器等。 按气液本征化学反应快慢依次区分为如下类型:瞬时不可逆反应,本征反应速率比扩散 速率大很多倍,反应在液膜内的某个面上完成,不是在一个区间完成:b快反应,它比瞬时反 应的速率要慢,在液膜内的某个区间中完成:c中速反应,它比快速反应稍慢,在液膜与掖相 主体中均有反应:d慢反应,反应主要发生在液相主体中,液膜中反应极少:e极慢反应,反 应完全在液相主体中完成,气膜、液膜的传质阻力已可略而不计,过程属于反应动力学控制。 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工作者可能在两种情况下遇到气液反应,一种是用于净化、分离。还 有一种情况则是开发主体,生产某种产品,例如生工、聚合、氯化、氧化、酯化、烷基化。羰

(2)反应器型式选择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及反应器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此处仅以列举的方式, 作为化工过程开发反应器型式选择的参考。 A 气固相反应器 这类反应器用得极为广泛。固体或为原料之一,或为催化剂。按固体运动方式,又分为固 定床、流化床、移动床、气流床、回转窑等。 a 固定床。当催化剂为负载型,为防止磨碎与损失,在温度对选择性并不十分敏感的情况 下,多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又可按绝热、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不同进一步分类。如绝热固定床 反应器、多段换热式(间接——段问采用换热器换热,直接——段间采用原料气或非原料气激 冷或激热)固定床反应器,连续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以及轴向反应器,径向反应器等等。 b 流化床。 与固定床相反,当流体通过床层时,固体颗粒处于悬浮运动状态。加工的对 象可以是固体颗粒,例如矿石焙烧、煤的气化与燃烧;也可以是流体,此时固体为催化剂,例 如,重质油催化裂化、丙烯氨氧化、萘氧化制邻苯二甲酸酐、正丁烷或正丁烯氧化制顺丁烯二 酸酐。流化床有如下优点。其一,可以实现固体物料连续输入和输出,从而为大量固体颗粒再 生、循环使用提供了可能。其二,床层内温度均匀,为抑制对温度敏感的副反应创造了前提; 床层传热系数较大、一般要比固定床大 10 余倍,有利于床层的热量输入、输出。流化床也有 若干缺点:其一,固体颗粒、流体都存在返混现象,使除并联副反应的反应级数高于主反应级 数外的其他反应的转化率、选择性下降。弥补的措施是对反应器进行轴向、径向分割。其二, 固体颗粒磨损严重,大量粉尘带出器外,为后工序留下隐患。其三,因为气泡存在,使气固接 触的相界面降低,气体的单程转化率受到限制。弥补的办法是增加构件,破碎气泡。 c 移动床 反应器的固体颗粒(原料、催化剂、惰性物料)在工作过程中是移动的,例如鲁奇、UGI 煤 气化炉,此时,煤参与反应;铂重整反应器,固体颗粒为催化剂,随过程进行,催化剂逐渐为 碳覆盖而失活,移动床为催化剂及时再生、循环使用创造了条件。 d 气流床 又称携带床、喷流床。固体或液体颗粒很小,约 0.04mm,对气流的跟随性良好,在床层 中气固相基本上没有相对运动。这类反应器在干煤粉气化、水煤浆气化、渣油气化中得到广泛 应用。该类反应器有如下主要特点:炉内存在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温度一般很高,介于 1300℃一 1900℃,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极快,约 100ms 即可完成,属飞速反应。这意味着,传 递是过程的控制步骤。为提高传递速率,减小颗度是重要途径。炉内流场结构与喷嘴结构及尺 寸、炉膛结构及尺寸、两者间的综合结果或称匹配与工艺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存在射流区、 回流区与管流区。流场结构决定了每个区中可能参与化学反应的组分,也就决定了炉内的化学 反应的区域模型。气流床存在返混,停留时间分布测试表明,其流型较为趋近全混流,对高转 化率的过程(例如气化过程中,碳的转化率均在 95%以上)进一步提高转化率带来困难。 B 气液相反应器 在气液反应系统中,气体与液体体积比变化较大,当气液比大时,一般气体为连续相,液 体为分散相,此时单位液体具有较大的气液相界面;反之,液体为连续相,气体为分散相,此 时单位液体具有较小的气液相界面。依气液比大小顺序,气液反应器可区分为:喷雾塔、填料 塔、膜式反应器(含降膜反应器、升膜反应器、旋转气掖膜反应器)、板式塔、搅拌釜(槽)、管 式反应器、鼓池塔、气体升液式反应器等。 按气液本征化学反应快慢依次区分为如下类型:a 瞬时不可逆反应,本征反应速率比扩散 速率大很多倍,反应在液膜内的某个面上完成,不是在一个区间完成;b 快反应,它比瞬时反 应的速率要慢,在液膜内的某个区间中完成;c 中速反应,它比快速反应稍慢,在液膜与掖相 主体中均有反应;d 慢反应,反应主要发生在液相主体中,液膜中反应极少;e 极慢反应,反 应完全在液相主体中完成,气膜、液膜的传质阻力已可略而不计,过程属于反应动力学控制。 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工作者可能在两种情况下遇到气液反应,一种是用于净化、分离。还 有一种情况则是开发主体,生产某种产品,例如生工、聚合、氯化、氧化、酯化、烷基化。羰

基合成(甲醇碳基化生产醋酸)等。通过预实验,在认识了开发对象特征后,开始构思反应器的 选型。 C管式反应器与釜式反应器 上述分类中分别涉及了管式固定床反应器、膜式反应器、搅拌釜(槽)式反应器。但两类反 应器用得较广,下文再稍事说明: a管式反应器 管式反应器适合于单一的气相、液相或气固相。其几何特征是高径比较大,一般为数十倍, 甚至上干上万倍。有单管或多管并联:也有空管或充填催化剂的区别。当空管长径比大于50, 填充床高度与粒径之比大于100时(气相介质),填充床高度与粒径之比大于200(液相介质),物 料在管内流动的流型可视为平推流。与几何特征相对应的是该类反应器比表面积较大,适应于 热负荷较大的加热或冷却系统。对多管并联的管式反应器,流体均布是重要而困难的。当反应 介质为液相时,工程上的均布措施是:等溢流堰高度,等溢流口形状与尺寸:当反应介质为气 相时,除应关注各分管具有相同的形状与尺寸外,还应保持较大的压降。 b釜式反应器 几何特征是高径比较小,广泛适用于单一液相、气液相、液液两相反应系统。通常是以机 械搅拌、射流等方式实现混合,属全返混流型。该种类型反应器不适合于要求较高转化率的过 程:不适合于存在串联副反应的系统:也不适宜于存在反应级数较低的并联副反应的复杂反应 体系。为克服上述缺点,派生出多级串联釜式反应器。 釜内可设置有限的传热面,影响流型的参数有桨叶形状、几何尺寸、桨叶数目、槽釜形状 及其高径比、挡板数目及宽度等,在生工、精细化工、聚合、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反应一精馏 一体化等领域和工艺中得到应用

基合成(甲醇碳基化生产醋酸)等。通过预实验,在认识了开发对象特征后,开始构思反应器的 选型。 C 管式反应器与釜式反应器 上述分类中分别涉及了管式固定床反应器、膜式反应器、搅拌釜(槽)式反应器。但两类反 应器用得较广,下文再稍事说明; a 管式反应器 管式反应器适合于单一的气相、液相或气固相。其几何特征是高径比较大,一般为数十倍, 甚至上干上万倍。有单管或多管并联;也有空管或充填催化剂的区别。当空管长径比大于 50, 填充床高度与粒径之比大于 100 时(气相介质),填充床高度与粒径之比大于 200(液相介质),物 料在管内流动的流型可视为平推流。与几何特征相对应的是该类反应器比表面积较大,适应于 热负荷较大的加热或冷却系统。对多管并联的管式反应器,流体均布是重要而困难的。当反应 介质为液相时,工程上的均布措施是:等溢流堰高度,等溢流口形状与尺寸;当反应介质为气 相时,除应关注各分管具有相同的形状与尺寸外,还应保持较大的压降。 b 釜式反应器 几何特征是高径比较小,广泛适用于单一液相、气液相、液液两相反应系统。通常是以机 械搅拌、射流等方式实现混合,属全返混流型。该种类型反应器不适合于要求较高转化率的过 程;不适合于存在串联副反应的系统;也不适宜于存在反应级数较低的并联副反应的复杂反应 体系。为克服上述缺点,派生出多级串联釜式反应器。 釜内可设置有限的传热面,影响流型的参数有桨叶形状、几何尺寸、桨叶数目、槽釜形状 及其高径比、挡板数目及宽度等,在生工、精细化工、聚合、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反应—精馏 一体化等领域和工艺中得到应用

3.3本章知识点 (1)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 (2)小型工艺试验的工作流程: (3)预实验的类型: (4)认识实验的内涵: (5)析因实验的内涵: (6)鉴别实验的内涵: (7)常用的反应器类型: (8)反应器选型的判据: (9)反应器的主要工艺参数: (10)控制反应热的辅助方法:

3.3 本章知识点 (1)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 (2)小型工艺试验的工作流程; (3)预实验的类型; (4)认识实验的内涵; (5)析因实验的内涵; (6)鉴别实验的内涵; (7)常用的反应器类型; (8)反应器选型的判据; (9)反应器的主要工艺参数; (10)控制反应热的辅助方法;

3.4思考题 (1)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是什么? (2)小型工艺试验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3)预实验的类型有哪些? (4)什么是认识实验? (5)什么是析因实验? (6)什么是鉴别实验? (7)常用的反应器类型有哪些? (8)常用的反应器选型的判据是什么? (9)反应器的主要工艺参数有哪些? (10)控制反应热的辅助方有哪些?

3.4 思考题 (1)小型工艺试验的任务是什么? (2)小型工艺试验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3)预实验的类型有哪些? (4)什么是认识实验? (5)什么是析因实验? (6)什么是鉴别实验? (7)常用的反应器类型有哪些? (8)常用的反应器选型的判据是什么? (9)反应器的主要工艺参数有哪些? (10)控制反应热的辅助方有哪些?

3.5案例 3.5.1工业废气催化燃烧反应器的开发 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含有少量对人体有害的可燃组份,如烃类化合物和C0等。回 收利用这些低浓度气体在经济上显然不合理。利用废气中的氧,通过催化燃烧,使绝大部分有 害气体转化为C02和水蒸汽,以便排放。 对于这类并不生产特定产品的废气处理过程,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高的转化率 (如>90%),以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b)低的反应器压降,以尽可能降低操作费用。(c)低的 气体预热温度,以节约能耗。()由于反应放热效应很大,因而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反应温度, 以减少对催化剂和反应器可能的损害。 这四个方面多少存在着矛盾。不惜成本地达到第()个目标并不困难,但是要兼顾到所有 这些方面,需要考虑诸多工程上的问题。首先从催化剂考虑,应该具有活性高、阻力低、表 面大等性能,以便用较薄的床层就可实现高转化率以及低压降。选用非贵金属蜂窝状催化剂 进行试验。这种催化剂呈整块状,由大量直径约为1.5mm的孔道构成。最初用于汽车尾气处理, 它具有压降低和外表积大的优点。其次,本系统所应考虑的只是转化率,不存在选择性问题。 在选定催化剂以后,要保证高的转化率,最理想的是过程应在外扩散控制条件下进行。如达 到外扩散控制(反应速率极高),相当低的绝热床层就可保证高的转化率。但本过程是否能达到 外扩散控制?催化剂与转化率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本过程的基本特征。 (1)过程分析 任何催化反应过程速率的客观行为大体上可分为内部(反应和传质)控制和外扩散控制两类。 前者表现为,随反应温度提高,表观速率相位提高,固体温度与气体温度之间没有极明显的差 别。后者表现为,随气体温度的变化,催化剂温度会在某一条件下产生突跃。在突跃点以外 催化剂的温度变化是平缓的。另一个标志是,催化剂或处在高温(外扩散控制,又可看作“着 火”)态,或处在低温(缓慢的反应成为控制步骤,又可看作“熄火”)态:催化剂呈现多重定 态,没有中间过渡状态。 由于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速率宏观行为,所需的对策也完全不同。因而首要的问题是确定 究竞是否为外扩散控制。为此进行的简单的预实验是,切一块10mm×0mm的催化剂,在一个 孔道内插入热电偶.两端用耐火泥封口,以保证所测的为催化剂温度。将该小块催化剂置于 一无梯度反应器中。缓慢升高反应器温度,使反应速率逐渐增高,并分别测定气相和催化剂相 温度,观察是否存在催化剂温度突跃。实验证实了催化剂温度的突跃。图为以丁烯为可燃组 份(浓度为3000×10-1)时逐步提高气体温度(T),所观察到的催化剂温度T变化,表明当反应气 体温度达到某一值时,催化剂温度会骤然上升,或称“着火”。当逐步降低气体温度,可以 观察到虽然降至着火温度以下,但催化剂尚处在着火态,直到降至“熄火”温度,才出现催化 剂温度的骤降。催化剂着火后,反应由传质控制,因而反应动力学的特征退居次要。催化剂的 高温区必会由于热量传递扩大,使床层着火。 。下行试吐 上行试松 450 500 T

3.5 案例 3.5.1 工业废气催化燃烧反应器的开发 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含有少量对人体有害的可燃组份,如烃类化合物和CO等。回 收利用这些低浓度气体在经济上显然不合理。利用废气中的氧,通过催化燃烧,使绝大部分有 害气体转化为CO2和水蒸汽, 以便排放。 对于这类并不生产特定产品的废气处理过程,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a)高的转化率 (如>90%), 以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b)低的反应器压降,以尽可能降低操作费用。(c)低的 气体预热温度,以节约能耗。(d)由于反应放热效应很大,因而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反应温度, 以减少对催化剂和反应器可能的损害。 这四个方面多少存在着矛盾。不惜成本地达到第(a)个目标并不困难,但是要兼顾到所有 这些方面,需要考虑诸多工程上的问题。首先从催化剂考虑, 应该具有活性高、阻力低、表 面大等性能, 以便用较薄的床层就可实现高转化率以及低压降。选用非贵金属蜂窝状催化剂 进行试验。这种催化剂呈整块状,由大量直径约为1.5mm的孔道构成。最初用于汽车尾气处理, 它具有压降低和外表积大的优点。其次,本系统所应考虑的只是转化率,不存在选择性问题。 在选定催化剂以后, 要保证高的转化率, 最理想的是过程应在外扩散控制条件下进行。如达 到外扩散控制(反应速率极高),相当低的绝热床层就可保证高的转化率。但本过程是否能达到 外扩散控制?催化剂与转化率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本过程的基本特征。 (1) 过程分析 任何催化反应过程速率的客观行为大体上可分为内部(反应和传质)控制和外扩散控制两类。 前者表现为,随反应温度提高,表观速率相砬提高,固体温度与气体温度之间没有极明显的差 别。后者表现为, 随气体温度的变化,催化剂温度会在某一条件下产生突跃。在突跃点以外, 催化剂的温度变化是平缓的。另一个标志是, 催化剂或处在高温(外扩散控制,又可看作“着 火”)态,或处在低温(缓慢的反应成为控制步骤,又可看作“熄火”)态;催化剂呈现多重定 态,没有中间过渡状态。 由于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速率宏观行为,所需的对策也完全不同。因而首要的问题是确定 究竟是否为外扩散控制。为此进行的简单的预实验是,切一块l0mm×l0mm 的催化剂,在一 个 孔道内插入热电偶. 两端用耐火泥封口,以保证所测的为催化剂温度。将该小块催化剂置于 一无梯度反应器中。缓慢升高反应器温度,使反应速率逐渐增高,并分别测定气相和催化剂相 温度,观察是否存在催化剂温度突跃。实验证实了催化剂温度的突跃。图l为以丁烯为可燃组 份(浓度为3000×10-1)时逐步提高气体温度(T) ,所观察到的催化剂温度T 变化,表明当反应气 体温度达到某一值时,催化剂温度会骤然上升,或称“着火” 。当逐步降低气体温度,可以 观察到虽然降至着火温度以下,但催化剂尚处在着火态,直到降至“熄火”温度,才出现催化 剂温度的骤降。催化剂着火后,反应由传质控制,因而反应动力学的特征退居次要。催化剂的 高温区必会由于热量传递扩大,使床层着火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