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蔡英文当局的大陆政策 林冈 一、引言 今年2月笔者参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应邀对民进 党上台后的大陆政策进行预估,作出了三点基本观察:(1)模糊处理两岸关系的 政治定位问题,(2)在维持台湾政治和经济自主性的前提下处理两岸经贸关系,(3) 坚守谈判底线,保持妥协空间。该文随后发表于2016年第4期的《中国评论》, 其内容在这里不再赘述。2本文根据“5.20”以来的蔡英文当局的政策宣示和作为, 重新审视原来的观察和预估是否准确,或许有助于把握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未来发 展趋势。 二、延续在两岸政治定位上的模潮性 从蔡英文的“5.20”和“双十”的两次重要演说,可以看出蔡英文当局的大陆 政策具有可预测的一致性,就是在两岸关系的性质问题上继续打模糊战。在“5.20” 演说中,蔡英文正如外界所预估的,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虽然 她表示要努力维持“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的“现有的机制”,尊重“1992年两 岸两会秉持相互凉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 知与凉解”的“历史事实”,“珍惜与维护”1992年以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 形成的现状与成果”,“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稳定发展”,“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它相关法律,处理 两岸事务”,但对于共同认知和谅解以及求同存异中的“同”究竟是什么,没有也 不愿意说清楚讲明白。在“5.20”演说中,蔡英文还列举了她所说的“既有政治 基础”的四个关键元素是,分别是:(1)“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 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2)“‘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3)“两岸过去20多 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4)“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在这里,蔡英 文有意对“九二共识”这一“既有的政治基础”作了扩大化、模糊化的解释,加 塞了所谓台湾共识的内容(“宪政体制”和“民意”)。此外,在这篇讲话中, 蔡英文同时使用“宪法”和“宪政”字眼,说明在其心目中,两者没有根本区别, 1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岸关系协同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 2http://www.crntt.com/doc/1041/8/0/3/10418032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4180329
1 重新审视蔡英文当局的大陆政策 林冈1 一、引言 今年 2 月笔者参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应邀对民进 党上台后的大陆政策进行预估,作出了三点基本观察:(1)模糊处理两岸关系的 政治定位问题,(2)在维持台湾政治和经济自主性的前ᨀ下处理两岸经贸关系,(3) 坚守谈判底线,保持妥协空间。该文随后发表于 2016 年第 4 期的《中国评论》, 其内容在这里不再赘述。2 本文根据“5.20”以来的蔡英文当局的政策宣示和作为, 重新审视原来的观察和预估是否准确,或许有助于把握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未来发 展趋势。 二、延续在两岸政治定位上的模糊性 从蔡英文的“5.20”和“双十”的两次重要演说,可以看出蔡英文当局的大陆 政策具有可预测的一致性,就是在两岸关系的性质问题上继续打模糊战。在“5.20” 演说中,蔡英文正如外界所预估的,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虽然 她表示要努力维持“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的“现有的机制”,尊重“1992 年两 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 知与谅解”的“历史事实”,“珍惜与维护”1992 年以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 形成的现状与成果”,“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稳定发展”,“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它相关法律,处理 两岸事务”,但对于共同认知和谅解以及求同存异中的“同”究竟是什么,没有也 不愿意说清楚讲明白。在“5.20”演说中,蔡英文还列举了她所说的“既有政治 基础”的四个关键元素是,分别是:(1)“1992 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 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2)“‘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3)“两岸过去 20 多 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4)“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在这里,蔡英 文有意对“九二共识”这一“既有的政治基础”作了扩大化、模糊化的解释,加 塞了所谓台湾共识的内容(“宪政体制”和“民意”)。此外,在这篇讲话中, 蔡英文同时使用“宪法”和“宪政”字眼,说明在其心目中,两者没有根本区别, 1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岸关系协同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 2 详见 http://www.crntt.com/doc/1041/8/0/3/10418032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4180329
所谓“宪政”的本意无非是“依宪行政”。回头看来,民进党在2014年初“华山 会议”有关“宪法说”还是“宪政说”的争论,从语义学来看,不过是争论的双 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相似的概念完全不同的含义。“宪政说”唯恐“宪法说” 跟“宪法一中”扯上关系,有意凸显两个概念的区别。其实,不管是“宪政说” 还是“宪法说”,“一中”才是问题的关键。3而“5.20”演说的要害,恰恰是回 回避了“一中”这个“既有的政治基础”。 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重申要“建立具一致性、可预测、且可持续的两岸 关系”,重复其在“5.20”讲话中有关“维持现状”的主张,强调台湾方面对两 岸关系的立场“一致而且坚定”,宣称: 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 理两岸事务。我们也尽最大努力来维持两岸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我们尊重 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也主张两岸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1992年之 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并在既有政治基础 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我也呼吁,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 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与“5.20”演说略有不同的是,蔡英文在这次谈话中两次使用了“中国大陆”的 字眼,并初次用“中国大陆当局”指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5.20”讲话中 蔡英文使用“对岸”指涉大陆方面,只在英文版中翻译两岸人民关系条例(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现“大陆地区”的字眼。同时,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用了较多的篇幅说明 其两岸政策(717字),比涉外政策(672字)和“5.20”对两岸关系说明的篇幅 (634字)都略多些,展现其对两岸关系的重视。但“5.20”讲话中所提及的“既 有政治基础”的四个关键元素之一: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却没有 在这次讲话中出现,只以“我们会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一语带 过,又无形中拉开了与“九二共识”的距离。两次讲话中不尽一致的表示,恰恰 凸显了其模糊界定两岸关系性质的一致性,也就是不愿意明确在一个中国的框架 内,处理两岸关系,而是秉持对一个中国的原则既不接受也不挑战的一贯模糊策 略。 与“5.20”演说将“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视为“既有政治基础”关键元 素之一相类似,蔡英文在“双十”讲话中呼吁大陆方面“正视台湾人民对于民主 制度的坚定信仰”。联系蔡英文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有关台湾民意无法接受“九 二共识”的说法,以及其在党庆当天写给民进党党员公开信中所谓要“力抗中国 3与此类似的是,过去国民党的一些策士,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应该称为“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更为稳妥,因为“框架”有被“框”住之嫌,而“架构”则比较松散,人为制造概念上的差异,以凸显己方 的立场,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2 所谓“宪政”的本意无非是“依宪行政”。回头看来,民进党在 2014 年初“华山 会议”有关“宪法说”还是“宪政说”的争论,从语义学来看,不过是争论的双 方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相似的概念完全不同的含义。“宪政说”唯恐“宪法说” 跟“宪法一中”扯上关系,有意凸显两个概念的区别。其实,不管是“宪政说” 还是“宪法说”,“一中”才是问题的关键。3 而“5.20”演说的要害,恰恰是回 回避了“一中”这个“既有的政治基础”。 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重申要“建立具一致性、可预测、且可持续的两岸 关系”,重复其在“5.20”讲话中有关 “维持现状”的主张,强调台湾方面对两 岸关系的立场“一致而且坚定”,宣称: 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 理两岸事务。我们也尽最大努力来维持两岸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我们尊重 1992 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也主张两岸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 1992 年之 后、20 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并在既有政治基础 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我也呼吁,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 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与“5.20”演说略有不同的是,蔡英文在这次谈话中两次使用了“中国大陆”的 字眼,并初次用“中国大陆当局”指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5.20”讲话中 蔡英文使用“对岸”指涉大陆方面,只在英文版中翻译两岸人民关系条例(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时出 现“大陆地区”的字眼。同时,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用了较多的篇幅说明 其两岸政策(717 字),比涉外政策(672 字)和“5.20”对两岸关系说明的篇幅 (634 字)都略多些,展现其对两岸关系的重视。但“5.20”讲话中所ᨀ及的“既 有政治基础”的四个关键元素之一:1992 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却没有 在这次讲话中出现,只以“我们会尊重 1992 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一语带 过,又无形中拉开了与“九二共识”的距离。两次讲话中不尽一致的表示,恰恰 凸显了其模糊界定两岸关系性质的一致性,也就是不愿意明确在一个中国的框架 内,处理两岸关系,而是秉持对一个中国的原则既不接受也不挑战的一贯模糊策 略。 与“5.20”演说将“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视为“既有政治基础”关键元 素之一相类似,蔡英文在“双十”讲话中呼吁大陆方面“正视台湾人民对于民主 制度的坚定信仰”。联系蔡英文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有关台湾民意无法接受“九 二共识”的说法,以及其在党庆当天写给民进党党员公开信中所谓要“力抗中国 3 与此类似的是,过去国民党的一些策士,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应该称为“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更为稳妥,因为“框架”有被“框”住之嫌,而“架构”则比较松散,人为制造概念上的差异,以凸显己方 的立场,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的压力”云云的表述,可见其所说的“既有政治基础”与大陆方面首先使用的“既 有政治基础”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事实上,大陆并没有要改变台湾人民自身 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曾不止一次 地表示,理解台湾人民对其自身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珍惜。全国政协 主席俞正声也曾表示,尊重台湾人民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上述说法体现了“一国两制”精神的真谛。但两制与一国是并存的统一体。只有 在一国的前提下,两制才有可能维系。如果民进党当局将“民主信仰”引申为台 湾人民有权利选择与大陆分离,超出了一国的范围,那就是大陆方面所无法正视 的了。 三、维持台湾的经济和政治自主性 蔡英文在“5.20”演说中承诺,要维持亚太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妥善处 理两岸关系。在区域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内处理两岸关系,延续了其“十年政纲” 所倡导的所谓“从世界走向中国”或其后提出的“与世界一起走向中国”的思路。 从逻辑上说,中国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何来“与世界一起走向中国”?唯一 可以自圆其说的是,当世界和中国这两个大小概念并列时,世界已经转义为中国 以外的世界,即外国。与此同时,蔡英文强调要维持台湾经济的自主性,告别以 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展现了其摆脱在经济上依赖大陆的明显意图。实际 上,台湾当局所担心的不单单是经济自主性的丧失,而是政治自主性。为“告别 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蔡英文主张“积极参与多边及双边经济合作及自 由贸易谈判,包括TPP、RCEP等,推动新南向政策”,在科技、文化与经贸等各 层面,和区域成员广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进与东盟、印度的多元关系,与东盟 国家密切经济往来,并寻求美、日的经济支持。 蔡英文认为,面对快速变动的亚洲区域,“如果台湾不善用自己的实力和筹码, 积极参与区域事务,不但将会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能被边缘化,丧失对于未来 的自主权。”为此,蔡英文主张通过“打造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努力”,“为区域的 经济创新、结构调整和永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区域内的成员,建立紧密 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做一个“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和“和平的积极沟通者”, “善尽地球公民的责任”;“持续透过官方互动、企业投资与民间合作各种方式, 分享台湾发展的经验,与‘友邦’建立永续的伙伴关系”;“加入全球议题的价值 同盟”,“继续深化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友好民主国家的关系,在共同 的价值基础上,推动全方位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及规则制定,坚定 维护全球的经济秩序,并且融入重要的区域经贸体系”:“与友好国家携手,共同 维护永续的地球”;支持并参与“全球性新兴议题的国际合作”。 3
3 的压力”云云的表述,可见其所说的“既有政治基础”与大陆方面首先使用的“既 有政治基础”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事实上,大陆并没有要改变台湾人民自身 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曾不止一次 地表示,理解台湾人民对其自身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珍惜。全国政协 主席俞正声也曾表示,尊重台湾人民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上述说法体现了“一国两制”精神的真谛。但两制与一国是并存的统一体。只有 在一国的前ᨀ下,两制才有可能维系。如果民进党当局将“民主信仰”引申为台 湾人民有权利选择与大陆分离,超出了一国的范围,那就是大陆方面所无法正视 的了。 三、维持台湾的经济和政治自主性 蔡英文在“5.20” 演说中承诺,要维持亚太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妥善处 理两岸关系。在区域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内处理两岸关系,延续了其“十年政纲” 所倡导的所谓“从世界走向中国”或其后ᨀ出的“与世界一起走向中国”的思路。 从逻辑上说,中国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何来“与世界一起走向中国”?唯一 可以自圆其说的是,当世界和中国这两个大小概念并列时,世界已经转义为中国 以外的世界,即外国。与此同时,蔡英文强调要维持台湾经济的自主性,告别以 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展现了其摆脱在经济上依赖大陆的明显意图。实际 上,台湾当局所担心的不单单是经济自主性的丧失,而是政治自主性。为“告别 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蔡英文主张“积极参与多边及双边经济合作及自 由贸易谈判,包括 TPP、RCEP 等,推动新南向政策”,在科技、文化与经贸等各 层面,和区域成员广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进与东盟、印度的多元关系,与东盟 国家密切经济往来,并寻求美、日的经济支持。 蔡英文认为,面对快速变动的亚洲区域,“如果台湾不善用自己的实力和筹码, 积极参与区域事务,不但将会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能被边缘化,丧失对于未来 的自主权。”为此,蔡英文主张通过“打造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努力”,“为区域的 经济创新、结构调整和永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区域内的成员,建立紧密 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做一个“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和“和平的积极沟通者”, “善尽地球公民的责任”;“持续透过官方互动、企业投资与民间合作各种方式, 分享台湾发展的经验,与‘友邦’建立永续的伙伴关系”;“加入全球议题的价值 同盟”,“继续深化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友好民主国家的关系,在共同 的价值基础上,推动全方位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及规则制定,坚定 维护全球的经济秩序,并且融入重要的区域经贸体系”;“与友好国家携手,共同 维护永续的地球”;支持并参与“全球性新兴议题的国际合作
蔡英文在上述政策中将台美、台日、台欧关系并列,显示比国民党更重视台日 关系和对外平衡交往。将两岸关系置于区域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将 TPP和RECP相提并论,要求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则是旨在维持台湾的经济和 政治自主性。或许是为了回应外界对民进党当局在经济上“去中国化”的批评以 及加入TPP的前景并不看好,在“双十”演说中,蔡英文表示台湾和中国大陆在 区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台湾将充分利用在人才培育、农业发展、科技创 新、医疗、中小企业等领域的经验及优势,为区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们也愿 意在区域基础建设及多边经贸合作方面,和对岸进行协商,携手合作,共同树立 历史的里程碑。”较之“5.20”演说中表示“愿意与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 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双十”讲话希望 在“区域基础建设”和“多边经贸合作”方面与大陆合作,在内容上更为具体些, 甚至有配合大陆“一带一路”建设的弦外之音。但这种“先区域、后两岸”的思 路和行文布局则一如既往,暴露出蔡英文当局对大陆的疑虑心理。这种“以小事 大”的谨慎心理或许有其客观原因。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 “大中华经济圈”的构想成为热门话题时,大陆和香港学者使用不同概念描述这 一现象,范围都限于两岸四地;而台湾学者高希均和海外学者郑竹园所分别提出 的“亚洲华人共同市场”和“大中华共同市场”的模式,都将新加坡包括在内。4但 在大陆已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的今天,大陆经 济对台湾的重要性已经远非昔日可比,这是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政策所无法平衡 的。仅仅从近几个月来陆客的减少对岛内相关行业的冲击和民意的反弹,就可以 看出台湾经济的正常发展很难离得开大陆因素。蔡英文当局急于推翻马英九主政 末期的“课纲微调”,以突显台湾的“主体意识”;对雄三导弹误射、陆客火烧 车事件以及岛内相关行业对陆客减少的抗议,采取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所追求 的正是所谓的政治“自主性”。但她在“双十”讲话中用较多的篇幅谈论两岸事 务,恰恰又说明了大陆因素是其无法等闲视之的客观现实。 四、坚守谈判底线,保持妥协空间 既不接受“九二共识”,又保留未来两岸在这一议题上的协商对话的空间,体 现了蔡英文处理棘手问题的一贯风格。5我在年初的论文中曾经预估,蔡英文当局 在美方和大陆的压力下,从维持执政的需求出发,可能进一步调整其大陆政策。 事实上,蔡英文在“5.20”演说中在拒不接受“九二共识”的大前提下,在政策 4刘泰英,“‘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的条件与前景”,“迎接‘中华民国’新时代”研讨会论文,《中国时报》主 办,1992年7月。 5张游文,《蔡英文:从谈判桌到总统府》(台北:商业周刊出版,2015年),第130-131页
4 蔡英文在上述政策中将台美、台日、台欧关系并列,显示比国民党更重视台日 关系和对外平衡交往。将两岸关系置于区域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将 TPP 和 RECP 相ᨀ并论,要求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则是旨在维持台湾的经济和 政治自主性。或许是为了回应外界对民进党当局在经济上“去中国化”的批评以 及加入 TPP 的前景并不看好,在“双十”演说中,蔡英文表示台湾和中国大陆在 区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台湾将充分利用在人才培育、农业发展、科技创 新、医疗、中小企业等领域的经验及优势,为区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们也愿 意在区域基础建设及多边经贸合作方面,和对岸进行协商,携手合作,共同树立 历史的里程碑。”较之“5.20”演说中表示“愿意与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 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双十”讲话希望 在“区域基础建设”和“多边经贸合作”方面与大陆合作,在内容上更为具体些, 甚至有配合大陆“一带一路”建设的弦外之音。但这种“先区域、后两岸”的思 路和行文布局则一如既往,暴露出蔡英文当局对大陆的疑虑心理。这种“以小事 大”的谨慎心理或许有其客观原因。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 “大中华经济圈”的构想成为热门话题时,大陆和香港学者使用不同概念᧿述这 一现象,范围都限于两岸四地;而台湾学者高希均和海外学者郑竹园所分别ᨀ出 的“亚洲华人共同市场”和“大中华共同市场”的模式,都将新加坡包括在内。4 但 在大陆已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的今天,大陆经 济对台湾的重要性已经远非昔日可比, 这是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政策所无法平衡 的。仅仅从近几个月来陆客的减少对岛内相关行业的冲击和民意的反弹,就可以 看出台湾经济的正常发展很难离得开大陆因素。蔡英文当局急于推翻马英九主政 末期的“课纲微调”,以突显台湾的“主体意识”;对雄三导弹误射、陆客火烧 车事件以及岛内相关行业对陆客减少的抗议,采取轻᧿淡写的处理方式,所追求 的正是所谓的政治“自主性”。但她在“双十”讲话中用较多的篇幅谈论两岸事 务,恰恰又说明了大陆因素是其无法等闲视之的客观现实。 四、坚守谈判底线,保持妥协空间 既不接受“九二共识”,又保留未来两岸在这一议题上的协商对话的空间,体 现了蔡英文处理棘手问题的一贯风格。5 我在年初的论文中曾经预估,蔡英文当局 在美方和大陆的压力下,从维持执政的需求出发,可能进一步调整其大陆政策。 事实上,蔡英文在“5.20”演说中在拒不接受“九二共识”的大前ᨀ下,在政策 4 刘泰英,“‘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的条件与前景”,“迎接‘中华民国’新时代”研讨会论文,《中国时报》主 办,1992 年 7 月。 5 张瀞文,《蔡英文:从谈判桌到总统府》(台北:商业周刊出版,2015 年),第 130-131 页
宣示上还是作了一些微调,包括提出要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 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而在这之前,蔡英文的标准说法是“中华民 国的宪政体制”,也从未提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如上所述,“宪政”和“宪法” 的区别,是民进党的策士在华山会议上为避免“宪法一中”的嫌疑而刻意营造出 来的,但既然一般人认为两者有区别,使用“宪法”这一字眼,跟“宪法一中” 的距离也就近了一些。在“5.20”演说中,蔡英文刻意用对岸指涉中国大陆,回 避其从2015年8月以来的习惯用法,同时提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为弥补。 大陆方面称之为“未完成的答卷”,就是对其立场有所微调但又没有到位的形象 描述。至于台湾和美方一些人士认为大陆方面的口吻有老师对学生的居高临下口 气,自然是因其对大陆政治词汇的特定含义不了解所致。 如上所述,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对两岸事务予以更多的关注,两次使用中 国大陆的字眼,又避而不用92年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的提法,一进一退之间 似乎在向外界暗示,九二“共同认知”和“中国大陆”的提法,是其政策底线, 已经没有继续调整的空间。但如果蔡英文当局确实不想“走回对抗的老路”,就 必须保持进一步妥协的空间。从蔡英文对亚太和平基金会和海基会的人事安排, 似乎预留未来与大陆打交道的人际关系;从其“双十”讲话中有关“只要有利于 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人民福祉,什么都可以谈”似乎也透露出妥协的空间: 然而,如果蔡英文不愿意对大陆政策调整到位,即在何为“既有政治基础”问题 上和大陆方面形成共识,就不可能“坐下来谈”,从而化解目前的政治僵局。 国民党在2014年和2016年选举期间所面临的治理难题和党内矛盾的爆发,使 民进党不需要切实调整大陆政策,就走完了所谓的“最后一里路”,轻易获得了 重新执政的权力。作为选举型政党,民进党在主政前没有大幅调整政策的诱因, 上台后更难说服其基本支持者配合其走好执政的“第一里路”。由于民进党未能 处理好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导致大陆游客访台数量的急剧下降,民进党的执政 县市想跟大陆进行城市交流难以推进,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急剧下滑。既然蔡英 文在就职演说中呼吁共、民两党放下历史包袱,就应该凭借其胜选优势,带领民 进党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一个中国、非“国与国”关系的框架内妥善处理两 岸关系。为此,蔡英文必须克服来自党内深绿派别的阻力。目前党内深绿势力正 在不断增强对蔡英文当局施压,要求更换由不少非民进党人士加盟的行政团队。 如果蔡英文顶不住深绿的压力,只能加剧岛内的政党对立和两岸关系的紧张。 五、结论 如果对比蔡英文主政以来的大陆政策和2000年到2002年期间陈水扁的政策宣 示,两者确有几分相似。陈水扁有关“四不一没有”和“统合论”的政策宣示以 5
5 宣示上还是作了一些微调,包括ᨀ出要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 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而在这之前,蔡英文的标准说法是“中华民 国的宪政体制”,也从未ᨀ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如上所述,“宪政”和“宪法” 的区别,是民进党的策士在华山会议上为避免“宪法一中”的嫌疑而刻意营造出 来的,但既然一般人认为两者有区别,使用“宪法”这一字眼,跟“宪法一中” 的距离也就近了一些。在“5.20”演说中,蔡英文刻意用对岸指涉中国大陆,回 避其从 2015 年 8 月以来的习惯用法,同时ᨀ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为弥补。 大陆方面称之为“未完成的答卷”,就是对其立场有所微调但又没有到位的形象 ᧿述。至于台湾和美方一些人士认为大陆方面的口吻有老师对学生的居高临下口 气,自然是因其对大陆政治词汇的特定含义不了解所致。 如上所述,在“双十”讲话中蔡英文对两岸事务予以更多的关注,两次使用中 国大陆的字眼,又避而不用 92 年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的ᨀ法,一进一退之间 似乎在向外界暗示,九二“共同认知”和“中国大陆”的ᨀ法,是其政策底线, 已经没有继续调整的空间。但如果蔡英文当局确实不想“走回对抗的老路”,就 必须保持进一步妥协的空间。从蔡英文对亚太和平基金会和海基会的人事安排, 似乎预留未来与大陆打交道的人际关系;从其“双十”讲话中有关“只要有利于 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人民福祉,什么都可以谈”似乎也透露出妥协的空间; 然而,如果蔡英文不愿意对大陆政策调整到位,即在何为“既有政治基础”问题 上和大陆方面形成共识,就不可能“坐下来谈”,从而化解目前的政治僵局。 国民党在 2014 年和 2016 年选举期间所面临的治理难题和党内矛盾的爆发,使 民进党不需要切实调整大陆政策,就走完了所谓的“最后一里路”,轻易获得了 重新执政的权力。作为选举型政党,民进党在主政前没有大幅调整政策的诱因, 上台后更难说服其基本支持者配合其走好执政的“第一里路”。由于民进党未能 处理好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导致大陆游客访台数量的急剧下降,民进党的执政 县市想跟大陆进行城市交流难以推进,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急剧下滑。既然蔡英 文在就职演说中呼吁共、民两党放下历史包袱,就应该凭借其胜选优势,带领民 进党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在一个中国、非“国与国”关系的框架内妥善处理两 岸关系。为此,蔡英文必须克服来自党内深绿派别的阻力。目前党内深绿势力正 在不断增强对蔡英文当局施压,要求更换由不少非民进党人士加盟的行政团队。 如果蔡英文顶不住深绿的压力,只能加剧岛内的政党对立和两岸关系的紧张。 五、结论 如果对比蔡英文主政以来的大陆政策和2000年到2002年期间陈水扁的政策宣 示,两者确有几分相似。陈水扁有关“四不一没有”和“统合论”的政策宣示以
及拒不接受“九二共识”的立场,与蔡英文既不挑战也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策 略,如出一辙。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目前这种政治僵持局面不可能长期延续。 不管是两岸关系还是民进党的大陆政策,都存在向不同方向变化的可能。如果民 进党不能进一步调整其大陆政策,两岸关系就可能走回对抗的老路,重蹈动荡不 安的覆辙,这是不以两岸人民的良好意愿为转移的铁律。 6
6 及拒不接受“九二共识”的立场,与蔡英文既不挑战也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策 略,如出一辙。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目前这种政治僵持局面不可能长期延续。 不管是两岸关系还是民进党的大陆政策,都存在向不同方向变化的可能。如果民 进党不能进一步调整其大陆政策,两岸关系就可能走回对抗的老路,重蹈动荡不 安的覆辙,这是不以两岸人民的良好意愿为转移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