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对外关系2007年第5期 美国应对与防范台海危机的策略 林冈* 如何保持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是两岸人民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之相关的是,美国在维持 台海现状和防范台海危机方面,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采取了哪些相关政策。近年一些美国学者专家出版的 学术专著,就美国应如何防范和应对台海危机的爆发,发表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 解美方应对台海危机的策略及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底线。 在《悬崖勒马:美国对台政策与中美关系》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S.-PRC Relations))一书中,作者容安澜(Alan Romberg)从中美关系的宏观角度来分析台湾问 题。①根据容安澜的观点,美国既不挑战也不认可(endorse)中国拥有台湾的主权,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 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最终形式并不关心,只要决定台湾前途的进程是和平的,并且解决方 案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便可。 在《解开困结:开创台海和平》(Untying the Knot: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一书中,卜容哲 (Richard Bush)认为,如果海峡两岸能够解开政治上的困结,可以避免因政治纷争而导致战争。但双方领导人 受到内部力量的制约,互相猜疑对方的动机,而缺乏达成交易的政治意愿。②卜睿哲认为,尽管中国大陆和台 湾方面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期望,但美方不愿充当正式调解人。不过,美国可以积极促进两岸的信息沟通,将 一方的意见转达给另一方,从而减轻双方的错误认知。他提议双方接受某种类型的邦联形式来满足各方的 最低目标,北京将得到某种形式的统一,台北也将在某种国家联盟内保持其所宣称的主权地位。③ 在《危险的海峡:美国一台湾一中国关系危机》(Dangerous Strait::TheU.S.-Taiwan--China Crisis)一书 中,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提出,对于可能发生的两岸危机,美国在是否军事介人问题上,应当维持 其传统的战略模糊政策。其理由是没有人能预知一切可能的突发情况:如果美方决策者详细说明美国在特 定境况下将采取何种对策,只会限制其在未来危机中的政策选项。由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情况和两岸交战的 起因及战争态势,将决定美国对危机的反应方式,没有一个领导人愿意受到预设政策选项的限制。与此类似, 美国军方人士在面对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时,希望可以基于国家利益,自由地使用武力。①唐耐心认为,美国 应该对中国统一的可能前景,采取开放立场。如果海峡双方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将不持异议。⑤ 贯穿于上述文献的一条主线是,美国并不关心两岸关系的最终结果,只要这一结果是以和平的方式达成 即可。从地缘政治学角度分析,如果台湾能和平地从中国分离出去,也许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 益。然而由于中方强烈反对“台湾独立”,这一情况不可能发生。与此相反,如果海峡双方选择和平统一,美国 可能无力予以阻止。®果真如此,现存的美台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势必受到影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 难免边缘化。因此,对美国而言,最好的政策选择是维持现状,在统一和“独立”之间选取一种模糊的中间状 态。最坏的情况是因为台北走向“法理独立”或中国政府决心用武力统一台湾,而迫使美国必须在袖手旁观 和军事卷入之间作出两难的抉择。 为维护台海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了一条“创造性模糊”(creative ambiguity)的策略。此一模糊策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就台海现状和台湾的前途而言,美国一方面实行 一个中国政策,否认台湾为一个主权国家。⑦另一方面,美国又隐晦地“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主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国家“985工程”二期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本项研究得到上海 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43·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张,展现美国对这一主张的有限接受程度。⑧对于台湾前途,卜睿哲建议采取邦联模式,以容纳北京的统一诉 求和台湾对“独立主权”的要求,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其二,就美国对台海两岸一旦发生战争是否军事介 人问题,美方也刻意维持战略模糊姿态。美国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可能认为美国应该尽力保护民主台湾,让 台湾人民自由决定他们的未来,包括正式宣布“台湾独立”。而其它一些右翼强硬派可能想打“台湾牌”,挑起 两岸之间的战争,以阻止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头。但是,这些极端的观点并不代表美国主流的态度。鉴于在伊 拉克撤军问题上美国政界人士或一般公众间存在着明显分歧,很难想象美国愿意另辟战场,为“台湾独立” 和中方开仗。但从美方反对中方对“台独”实行军事打击的既定政策立场出发,美方又不愿排除军事介人的 选项。可见,美国对台海现状和台湾前途的模糊立场,决定了其对台海危机应对方式的模糊性。但因为这一 模糊战略,对美方来说有利有弊,因而面临政策调整的压力。以下将重点探讨美国应对台海危机之模糊战 略的利弊得失及其可能的调整方向。 战略模糊的利弊 如上所述,对于海峡兩岸一旦爆发军事冲突时美方的反应方式,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了一条“戰略模 糊”的策略。《与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暗示,“如果中共试图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即使该法案 没有“合法授权美国在台湾受到攻击时前来救援”,美国也将会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②布什总统曾经宜称, 美国有明确的义务保卫台湾,并表示在台湾受到北京军事攻击时,美国将“竭尽所能帮助台湾自卫”。①然而, 在北京试图用武力统一台湾而引起的军事冲突中,人们还是难以知晓美国是否卷人和所卷人的程度将有多 深。另一方面,即使是由于台湾谋求正式“独立”的野心而诱发两岸战争,人们也无法排除美国对台提供军事 支持的可能性。对于不同起因的战争,美国进行干涉还是放手不管的可能性,可用表格来进行说明。 美国对不同起因的两岸战争的可能性反应 北京武力统一台湾 台北宣告“法理独立” 美国武力干涉 可能性大 可能性小 美国袖手旁观 可能性小 可能性大 以上四种前景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显示了华盛顿对两岸可能爆发战争的模糊策略。这一策略是与美国 传统的“双重威慑“和"双重保证"政策相联系的。根据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看法,这一政策向北京 和台北发出了不同的信号。(它)示意北京不能指望美国对于中国攻击台湾置之不理,也示意台湾不能指望 美军不问战争原因,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出兵保卫台湾。华盛顿还向北京保证,它不会单方面改变一个中国政 策,也向台湾保证,它不会出卖台湾的利益。 此一“双重威慑”和“双重保证”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北京或台北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然而,它传递 给北京和台北的威慑信号是互相矛盾的。 给北京的威慑信号是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海峡双方交战,中方都要做好与美国开战的准备。就如赖斯在 美国总统布什2000年竞选期间所宣称的,美国应该阻止两岸间任何冲突,使中方断绝使用武力的念头。® 一些美国决策者和分析家们认为,即使台北宣布正式“独立”,北京方面也应自我约束,稍安勿躁,依靠美国 将台北推回到“一个中国”的框架中去。为了说服北京并顾及中方的颜面,李侃如建议中国政府按照国际法 界定何为“台独”,即只要“世界上所有大国不仅承认北京为中国的合法政府,而且维系‘台湾不是独立国家'的 共识”,北京方面就没有必要采取军事行动来反对台湾的“独立”活动。⑧ 给台北的威慑信号是它既不应指望美国保卫台湾,更不用说为了台湾的“独立”而与中国大陆兵戎相 见。华盛顿已经清晰地告诉台北,挥卫该岛是台湾自己的责任。布什总统早在2001年春就答应出售台湾 一大批武器,台北却长期拖延购买,这使得一些美国人怀疑台湾是否真的重视自身安全。此外,台北多年来 努力推动“法理独立”增加了美国的忧虑,担心其被台湾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 ·44.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美国在对台安全防卫责任方面所采取的“战略模糊”策略,本意是维持两岸现状。美国向海峡两岸发出 矛盾信息的理性考虑是假设双方战事规划者都必须考虑到最坏情况,认真接收美方传递给彼此的相应信 号。⑧只要北京严肃考虑美国军事介人两岸冲突的可能性,并且台北不期望美方会来保护“台湾独立”,那么 目前的现状就可以维持。然而,美方私下向北京和台北分别发出的矛盾信息可能分别造成两岸人士对美国立 场的误解。一方面,北京可能会被美国送往台湾的信息所误导,认为台湾只能靠自己捍卫本岛,因此低估了美 军干预两岸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台北方面可能过于受到美方送往北京的信号的鼓舞,即美国在任 何情况下都将介人两岸间战争,因此采取冒失行动,推动“台湾独立”。 除了误以为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采取战略威慑来制止北京对台用武,台北对“台湾主权独立”的强势 宣示及其对两岸危险的低估,与岛内因素也是分不开的。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台湾政治民主化过程,导致岛内 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台湾认同”意识。这种情绪给颇具政治企图心的李登辉提供了精神武器,试图突破中国 政府涉台外交斗争的防线,争取台湾的“国际空间”,甚至明目张胆地提出所谓的“两国论”。受同样情绪的影 响,陈水扁企图通过制定“新宪法”和“全民公决”,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并且不顾美方压力,废除 “国家统一委员会”和“国家统一纲领”。可以肯定的是,在“认同台湾国家意识”和致力推动“台湾独立”之间确 实还有些微妙区隔。如同任雪丽(Shelley Rigger)所指出的,对于台湾文化的认同并不等同于支持“台湾独 立”,断言台湾已具备构成国家的要件(政治身份或公民身份)也不完全意味就要主张台湾必须正式从中国大 陆分离出去。⑤然而,台湾岛内日益增长的台湾“国家认同”意识确实导致了维系“台湾独立主权”的更高要求 和对中国统一大业的较低热情。只是(主要地)因为北京对“台湾法理独立”的威慑,岛内对台湾“国家认同” 意识尚未完全转变成对“台独”的更大支持。从中国政府的立场来看,正式宣布“台湾独立”和坚持“台湾主 权独立”,基本上是一样的意义,堪称同一货币的正反两面。 面对日益增长的台湾身份认同和岛内政权的迅速转型,中国政府难免要考虑使用非和平手段的可行性。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强迫台北和大陆方面谈判中国统一是北京保留军事手段的目的之一。1990年3月 12日,中国政府清楚表明,保留军事手段仅有两个目的:防止“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介入台湾问题。®从2000 年初以来,北京方面时不时地重回旧调。在2000年发表的有关台湾问题的白皮书中,中国政府宣称如果台湾 无限期拒绝与大陆和谈统一,将采取强硬措施,包括军事手段来对付台湾。这一立场进一步反映在中国政府 2004年5月17日发表的声明中所列举的“非战即和”的两种选项。2005年3月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表 明一旦有利和平统一的条件完全消失,中国政府将采取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如果中国使用军事手段 来解决台湾问题或者台湾方面继续寻求“法理独立”最终越过中国政府的底线,美国将在与中国开战或放弃 台湾之间作出两难的抉择。 在分析两岸的安全困境中,卜睿哲指出,台北寻求“法理台独”的政治动作造成了中方的不安全感并促使 后者进行军事准备,而这又反过来增加了台湾的不安全感。柯庆生指出,由于台湾问题主要并非是领土征服, 而是政治认同问题,威慑能力可信度的门槛非常高,要作出可信的保证也是障碍重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 武器系统,旨在威慑台湾,阻止其独立,但也可以展现中方有能力强迫台湾接受统一。与此同时,美国和台湾 方面阻止中方强行武力统一的努力,很容易使北京将之视为营造保护台独的条件。®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对 于在世界上是否只有一个中国以及台湾是否已经获得“独立主权”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很难想象两 岸在找到台湾未来的最终解决方案前能够达成美方所倡导的中程和平协议。因此,台海现状在本质上是不稳 定的。随着近年两岸政治分歧的加剧,美国的战略模糊策略面临新的挑战。 走向战略清晰? 伴随着两岸间日益增加的危险,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即美国是否应该明确表明当两岸未 来发生战争时,美方的特定反应方式。美国是否己面临一个关头,必须考虑发表一个明确的政策宣示,声明如 果台湾正式宜布“独立”,美国将不会出兵保卫台湾?对于可能发生的两岸战争,美方反应的不可预测性虽然 ·45·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可以让美国行政当局在进行危机管理时进退自如,但在防止战争爆发方面,也许不如战略清晰那样有效。两 岸之间越有可能发生战争,这场战争越有可能将美国卷入其中,美国就越有必要防止任何一方对美方可能做 出的反应的错误认知。 自1995-1996海峡危机以来,美国已逐渐倾向于采纳一条新的战略,对台湾安全仅作出有条件的承诺, 以劝阻北京对台实行军事统一和台北追求“法理台独”。正如“美国在台协会”(AT前任主席丁大卫在90年 代中期所提到的,如果台湾追求“独立”的举措导致两岸战争,台北不应该期许美国出兵保卫该岛,因为这是 台湾自找麻烦。尽管在过去的岁月中,美国为了遏制北京方面单方面采取武力统一的行动,加强了和台湾的 军事交流与合作,但华盛顿仍然向台北发出政治信号,反对其单方面改变现状。换句话说,美国对中方军事行 动的威慑,旨在向台湾保证,美国将不会出卖台湾。与此同时,华盛顿连续发表不支持(甚至反对)“台湾独立” 的评论,已被广泛铨释为美国对中方的一种保证方式,即美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虽然中方希望美方使用“反 对”而不是“不支持”字眼,但这些不同字眼传递给台湾方面的讯息是同样的即台北不要指望美国将为“台湾 独立”而与中方开战。这两个术语的细微差别,根据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亚洲项日主任格瑞特(Banning Garret) 的说法,在于“反对”表明如果台湾在未来越过美国的政策底线,美方将迫使台湾方面放弃“独立”。⑧ 从这一政策底线出发,当李登辉在1999年宣称两岸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时,克林顿总统给予 台北很大压力。布什曾被台北认为是最支持该岛的美国总统,但他也意识到维持两岸和平现状的重要性,更 为强调掌控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政治举措的重要性。在2003年6月埃维昂(Evia)峰会上,布什总统与中国国 家主席胡锦涛讨论到台湾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可能性时,甚至使用了“反对”而不是“不支持”字眼。2003年 10月14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在就陈水扁挑衅性宣称海峡两岸“一边一国”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说道: “这是我们非常坚定的信念,没有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尝试单方面改变现状。”®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在 2003年12月会见中国总理温家宝时声称,美国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两岸现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有 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并且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说法,反映了“不支持”与“反对”台独两者间 的细微差别。2004年10月26日,鲍威尔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更为坦率地宣称,“台湾不是独立的”, “它不享有一个国家的主权”。⑧2004年12月10日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谈话中甚至将台湾形容为可能破坏 中美关系的“地雷”。当PS记者查理·罗斯问道是否美国将保卫台湾,阿米蒂奇回答说,《与台湾关系法》 “要求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保持足够军事力量,可以威慑制止北京对台湾的攻击“,而它并未要求美国保卫台湾。⑧ 换句话说,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不是一张台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兑现的空白支票。 尽管美国与台湾方面军事关系达到了20年来的高峰,美方不时地向台湾表明其对台湾的安全承诺是有 条件的,如果北京单方面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美国将帮助台湾进行防御:但如果战争是由台湾正式宣布“独立” 而挑起,美方将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一立场在布什总统2005年6月8日接受福克斯新闻尼尔·卡乌多采访 时清楚地展现。当被问到“如果台湾遭到人侵”美国是否将对其提供防御时,布什总统回答说: 是的。这是根据《与台湾关系法》来的。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这样的:根据中方所强调的三个联合公报,我们 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美方同时坚持《与台湾关系法》,这意味着任何一方均不能单方面改变现状。换句话说, 双方都不能做出超出上述政策声明界限的决策。如果中国单方面入侵,我们将根据《与台湾关系法》的精神挺 身而起。如果台湾单方面宣布独立,这就是一个单方面的决策,将改变美国的政策平衡。 对布什来说,如果北京单方面“攻击”台湾,美国将“挺身而起”;但是,如果台湾单方面宣布“独立”,它将改 变美国平衡两岸关系的既定安排。隐藏在这里的信息是,美国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挺身而起” 与否)。这一立场悄悄地背离了原先的模糊战略。该战略包含四种可能性,即在未来的两岸战争中,美国是进 行干涉还是放手不管的可能性,将因战争的起因不同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正如卜容哲在2005年8月所 观察的,美国已经将其政策从战略模糊和双重威慑转变为战略清晰和操作模糊。根据卜容哲的看法,尽管美 国已经清楚表明其对台湾的安全承诺是有条件的,美国不会为台湾宜布“法理独立”提供任何防御上的帮助; 但是美国对于“台独”的确切定义仍然是含糊不清的。⑧ 维持对台安全有条件承诺的政策选择,或者所谓的“双重清晰”战略,源自于美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原 ·46·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则和一个中国政策。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首要原则,以貌似中立的立场对待台湾问 题的两种可能解决方案一台湾最终与大陆统一或者台湾正式从中国分裂出去。然而,这两个方案在可预 见的将来都不太可能。大多数台湾人尚未准备接受与大陆的和平统一,正如大多数中国人坚决反对台湾从中 国正式分离出去。通过将和平解决原则凌驾于一个中国政策之上,美国表示台湾的前途应由两岸人民共同决 定。一方面,华盛顿方面不认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另一方面,即使大多数台湾人选择“法理独立”,也不能 指望美国为支持这样的决定,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戎相见。据美国参议员、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约翰· 华纳(John Warner)的看法,如果台湾挑衅北京而引起后者进攻该岛或采取其它敌对行动,美国也许不会因为 《与台湾关系法》的缘故而愿意帮助台湾。华纳的理由非常简单明了:美国“陷于全球范围的军事冲突”,不需 要“太平洋地区出现另一个麻烦”。②换而言之,“双重清晰”的想法是美国基于现实主义角度计算其在台湾海 峡中的利益,而不只是源于所谓的“道义”。 随着近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状态的增加,一种日渐增长的声音在美国政策专家和学术界人士中引起 回响。这一声音呼吁美国改变战略模糊和双重威慑策略,采取新的“双重清晰”战略,仅对台湾安全作出“有 条件的承诺”。正如柯庆生在2002年所指出的,“对台湾安全作出明确而有条件的承诺可能最符合美国的利 益”,“如果台湾选择宣告独立而不顾美国的利益,美国将不会为台湾而战。”根据柯庆生的看法,美国应说服 中国领导人,“台湾独立与美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不相容”,并提出更积极的理由,即“美国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自 由化过程中享有长期的安全与道德利益;台湾作为中国式民主样版的地位一保留在条件具备下与大陆统 一的前景一可以成为推动大陆自由化的强大动力。"⑧何汉理(Harry Harding)为美国对台湾安全有条件承诺 的政策选项提供了另一个理由。根据他的看法,没有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会为自杀的人做出赔偿,更不用提这 一客户只支付了最低的保险费:同样的,台北方面冒然推动“法理台独”并且不愿购买足够的美国武器,不能 保证美国对台湾提供无条件的安全承诺。。 然而,对维护台湾安全的有条件承诺,尚未发展成一条坚定的美国政策。至少,美国政府官员都不愿明确 承认,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是有条件的,尤其是当他们被要求预测在中方使用武力制止“法理台独”的情况 下美国的可能反应时更是如此。2006年5月10日,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国会作证时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 立”因为它会导致两岸间战争,并可能导致美军士兵伤亡。①人们雅免猜测,如果“台湾独立”挑起战争,美国是 否仍将派遣部队去台湾。从有条件对台安全承诺的角度来看,这个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佐利克讲话所隐藏的 讯息显示美国在面对两岸所可能发生的战争的模糊立场。根据卜容哲的诠释,佐利克的讲话反映出华盛顿 仍奉行先前的“双重威慑”战略,该战略并不排除美国介人由台湾挑起的两岸战争。心何汉理认为佐利克的讲 话表明,美国并未将其政策从战略模糊改变为对台安全的有条件承诺,这种理想状态还尚未实现。⑧美国国会 一位资深工作人员指出,华盛顿应当对面对两岸战争时美方的反应方式保持模糊状态,直到战争发生才予 以亮牌。©他认为战略模糊的好处是有效阻止中国大陆军事进攻台湾。另一名国务院的高级官员明确表示,美 国不支持台湾单方面宣布“独立”,并将努力维持现状:然而,美国在一場由台湾挑起的战争中是否应派兵赴 台,取决于总统的自由裁量权。⑧ 许多相关的政策分析家和学者仍然热衷于战略模糊和双重威慑政策。据他们来看,“双重清晰"”战略的 缺点在于,华盛顿明确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可能向北京方面发出危险信息:美国可能默许中国人民解放 军有限使用武力一例如,强夺某一离岛,暂时施加有限封锁,或者对台湾军事目标投放长程导弹一以阻 止“台湾独立”。由于这方面的担心,美国不愿从战略模糊政策明确地转向战略“双重清晰”政策。根据史文 (Michael Swaine)的观点,如果台湾宣布“法理独立”,北京方面应耐心地等待美国去说服台北退回到一个中国 的框架之内;即使美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北京方面也要在诉诸武力前做好与美国作战的准备。⑧ 虽然北京对美台保持军事、政治联系十分不满,但可能认为美国的“双重清晰”战路较以往的“战略模 糊”政策在威慑台北单方面改变现状上略胜一筹。中国政府在忙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之际,受到台北持续 政治挑衅的干扰,其最佳策略是与美国共同防范台海危机。中国政府深知美国不乐于看到中国的重新统一, 但也知道美国更不愿意与中国发生战争。鉴于两岸立即统一的可能性较小,北京近年已考虑将维持现状列 ·47·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为首要任务。只要台北不宣布“法理独立”,并且不排除未来统一这一政策选项,中国政府有耐心等待。 台北对华盛顿战略清晰政策的反应暖昧不清。台北希望美国不带任何先决条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协 防台湾,对抗崛起中的中国。美国对台有条件的安全承诺对台北并不是一件大好事。对于台湾执政党和其 它“台独分子”而言,美国对台安全的有条件承诺,甚至比战略模糊更令人祖丧,因为后者并不完全排除美国 介人一场由“台湾独立”而挑起的两岸战争。然而,“有条件的承诺”可能受到台湾在野党人士的欢迎,因为他 们不愿认可执政党谋求“独立”、挑衅大陆的冒险策略。对大多数台湾人来说,这项政策可向他们保证,美国将 支持现状的维持,而战略模糊政策并不一定保证美国介人一场因北京急于收回台湾而引起的战争。 结论 对于台湾海峡两岸一旦发生战争时美国是否予以军事干预,华盛顿多年来采取了一条战略模糊政策,同 时对两岸采取“双重威慑”和“双重保证”的策略,一方面宣称美方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反对中国大陆在 任何情况下对台采取军事行动,另一方面保证美国不会出卖台湾的利益,但反对台北单方面改变政治现 状。此一政策能否收到防范台海危机的效果,与其说是取决于北京对美国军事卷入两岸冲突的可能性的认 真研判,不如说是取决于台北是否抱有美国将为“台湾独立”而战的幻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走向政 治民主化和政权本土化的进程,造成了岛内台湾认同的升高,增加了两岸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由于近年两岸 间的政治紧张更加严峻,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内出现了一种日益增强的声音,要求将以往的战略模糊政策微 调为有条件承诺对台安全提供保护的“双重清晰”战略,根据台海危机的原因,决定美国是否予以武力干 预。然而这一政策选项尚未被美国决策者所明确接受。 (责任编辑修春萍) 注释: 8 Alan D.Romberg,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S.-PRC Relations, Washington,D.C.:Henry L.Stimson Center,2003,pp.225-231,p.7. 3Richard Bush,Untying the Knot: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5,chap.1,chap.10,chap.5. Nancy Bernkopf Tucker,Dangerous Strait:The U.S.-Taiwan-China Cri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pp. 205-7. 5 Nancy Bernkopf Tucker,"If Taiwan Chooses Unification,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Car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5, No.3,summer2002,pp.15-28. 68Thomas Christensen,"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Dilemma:Deterring a Taiwan Conflict,"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5,No.4,autumn2002,p.16,p.13,pp.19-20. ⑦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问中国期间的“三不"声明(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 台”,不支持台湾加人以国家为会员资格的国际组织)和前国务卿鲍威尔2004年10月北京之行中有关“台湾不是独立国家”的 评论。 ⑨美国参议院托马斯(Craig Thomas)在“冷战结束以来的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上的午餐演说辞,2000年5月9日,美国 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1Brian Knowlton,"Analysts Sce Comments as a Toughening of American Positio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25. 2001. 1B Kenneth Lieberthal,"Preventing a War over Taiwan,"Foreign Affairs,Vol.84,No.2,March/April 2005,p.55,p.59. Condoleezza Rice,"Campaign 2000: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airs,Vol.79,No.1,January/February 2000. @作者对卜容哲的访谈纪录,2005年8月25日,美国华盛顿。 15Shelley Rigger,"Disaggregating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Asia Program Special Report:The Evolution of a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Washington,Woodrow Wilson Center,August 2003,pp.17-21. ·48·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⑩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1990年3月12日会见台湾统联代表团的淡话,《人民日报》1990年3月12日。 四作者对格瑞特的访谈记录,2006年3月25日,美国华盛顿。 Susan Lawrence,"United States-Taiwan:Diplomatic But Triumphal Progres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November 13, 2003. Edwin Chen,"Talks Yield a U.S.Warning to Taiwan and Pledge by China to Ease Trade Gap,"Los Angeles Times,December 10,2003. 2Taipei Times,March 5,2004. China Daily,October 27,2004. Bill Gertz and Rowan Scarborough,"No Policy Shift",TheGertzFile,http://ww.gertzfile.com/gertzfile/ring123104/html Fox News,"Transcript:President Bush on 'Your World',"Wednesday,June 8,2005,http://www.foxnews.com/story/0,2933, 158960,00.html. 西作者对卜奢哲的访谈纪录,2005年8月25日,美国华盛顿。 Charles Snyder,"U.S.Congressman Wams Taipei Not to Play TRA,"Taipei Times,April 26,2007. ②④恩作者对何汉理的访谈纪录,2006年8月27日,美国华盛顿。 @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Robert B.Zoellick)2006年5月10日在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证词,http://www..fnsg.coml transcript.html. ①作者对卜容哲的访谈纪录,2006年8月29日,美国华盛顿。 ⑧作者对姚彼得(Peter Yeo)的访谈纪录,2006年8月29日,美国华盛顿。 ④作者访谈纪录,2006年8月29日,美国华盛顿。 ⑤作者对史文(Michael Swaine)的访谈纪录,2006年8月30日,美国华盛顿。 (责任编辑修春萍) cecccccccccecccecccceccccccccccccecccecccceccccecceccccccccccccceccccccecccccccccecccccccccccecccccceccccccccccecccccccccccccecccccccccecccccccccccccccccccccecccccecccccccceccccccccccccc (上接第38页) ⑤①郭博尧:《“我国"天然环境限制风力发电发展》,2003年台湾《“国政”评论》永续(研)092-009号。 ⑥谢惠子:《绿色硅谷向前行一一”经济部“能源局再生能源计划启动》,台湾《能源报道》2005年第1期。 ⑦廖芬玲:《“国内"能源教育推动概况》,台湾《能源报道》2005年第9期。 ⑧梁启源:《京都议定书生效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台湾《“国政“研究报告》水续(研)094-009号,2005年8月。 ⑨王涂发:《台湾需要什么样的能源政策》,2005年台湾“能源会议”论文。 ⑩梁启源:《京都议定书及油价飘涨对台湾的影响与能源政策的重新检讨》,《“国政”研究报告》永续(研)095-005号,2006 年8月。 ②陈岚:《制度与成长一解决能源建设的抗争之道》,台湾《能源报道)200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王建民) ·49·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