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8年第3期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林冈 〔内容提要〕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立场,以“不统、不独、不武”为中心点,游离于和 平统一与和平分离之间。本文以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正面态 度和世纪之交对两岸政治和谈的敦促鼓励为例,说明美国对两岸统一、和谈的接受度,与 中美之问的战略合作需求及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这两项变量之问存在正相关性,即美国 越是需要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和平统的政策选 项:两岸关系越是紧张,美国就越有可能敦促双方进行政治对话。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 以来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可能减少美国促谈的诱因,但以往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遗绪, 中美全球战略合作的需要,国民党当局对统一诉求的淡化,以及美方部分人士对中国和 平统的开放态度,将足以抵消上述这一不利因素,并由此决定了美国在短期内不会改 变乐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既定政策。 关键词: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美台关系中程协议两岸关系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与台湾维持着一种半官方、实质性的政治、经济 和军事关系,一方面宣称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认台湾问题纯属 中国内政,其政策底线是台湾问题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平解决.美国对统 “独”结果持开放态度。换言之,美国乐见两岸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未必认同中国政 府的和平统一目标。 一海峡两岸与美国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中美建交之初,中国政府即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统 ①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刻资助。本文在定稿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关国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 的指5a在t谨表黄意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b
5美国研究62008 年第 3 期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¹ 林 冈 1内容提要2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立场, 以/ 不统、不独、不武0 为中心点, 游离于和 平统一与和平分离之间。本文以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正面态 度和世纪之交对两岸政治和谈的敦促鼓励为例, 说明美国对两岸统一、和谈的接受度, 与 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需求及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这两项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即美国 越是需要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 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选 项; 两岸关系越是紧张, 美国就越有可能敦促双方进行政治对话。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 以来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可能减少美国促谈的诱因, 但以往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遗绪, 中美全球战略合作的需要, 国民党当局对统一诉求的淡化, 以及美方部分人士对中国和 平统一的开放态度, 将足以抵消上述这一不利因素, 并由此决定了美国在短期内不会改 变乐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既定政策。 关键词: 美国外交, 中美关系 美台关系 中程协议 两岸关系 1979 年中美建交以来, 美国一直与台湾维持着一种半官方、实质性的政治、经济 和军事关系, 一方面宣称实行/ 一个中国0政策, 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认台湾问题纯属 中国内政, 其政策底线是台湾问题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平解决, 美国对统 / 独0结果持开放态度。换言之, 美国乐见两岸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但未必认同中国政 府的和平统一目标。 一 海峡两岸与美国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中美建交之初, 中国政府即发表了5告台湾同胞书6,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统 ¹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本文在定稿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 的指正, 在此谨表谢意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67· 一祖国的方针,同时保持对台使用武力的政策选项,以迫使国民党当局走向谈判桌, 防止台湾分裂或外国势力介入台湾。本世纪以来,军事力量逐渐成为中国政府“反 独”“防独”的依托,而非“迫和促统”的手段。2004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在“一个中 国”的原则下,两岸在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的同时,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构建和平稳定 和发展的框架。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路,以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现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以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未来 发展的最终目标。 台湾在蒋经国统治时期,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政治目标,但对祖国大陆的 和谈要求采取“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的三不”政策,维持偏安一隅的现状。李登 辉从高喊“自由、民主、均富统一中国”到公开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的国与国”关 系,朝两岸分离的方向迈进: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民进党政权继续推行公投”、“制宪”、 “正名”、“入联”等激进“台独”路线,使两岸关系呈现周期性的危机。马英九上台后, 认同中华民族,承认“九二共识”,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为近期目标,以实现两岸 “和解休兵”为中期目标,所采取的是“不统、不独、不武”的中间路线。 美国对两岸关系发展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和平为最高原则,在理论上不排 除和平统一或和平分离选项。但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对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认可或对 和平分离可能性的测试。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美国将“一个中国”原则与“和平 解决”原则并列,视为政策的核心内容。①宫方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基本持正面态 度,但对两岸政治和谈又采取“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的三不”政策.,以维持台海 “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进入90年代后,美国官方不再使用“一个中国”原 则提法代之以“一个中国”政策,并将其置于“和平解决”原则之下。如果说,在七、 八十年代的语境下,“和平解决”基本上是“和平统一”的同义语的话,那么,到90年代 后,美方己将“和平解决”刻意诠释为既包括统一,也包括分离的弹性概念。与此同 时,华盛顿大幅提升美台关系。1995~1996年台海危机后,美国官方开始鼓励两岸 进行政治和谈,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其政策目标由“不统、不独、不战、不和”微 调为“不统、不独、不战”。美国之所以鼓励两岸对话,是担心两岸一旦发生战争将给 美国带来政策上的选择困境,也是因为两岸内部和彼此关系的演变,为台湾问题的和 平解决增添了新的变数。三方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不同政策取向由下图可见: 1 Secretary of State George Shultzs Speech in Shang hai,March 5,1987,in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一祖国的方针, 同时保持对台使用武力的政策选项, 以迫使国民党当局走向谈判桌, 防止台湾分裂或外国势力介入台湾。本世纪以来, 军事力量逐渐成为中国政府/ 反 独0/ 防独0的依托, 而非/ 迫和促统0的手段。2004 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在/ 一个中 国0的原则下, 两岸在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的同时, 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构建和平稳定 和发展的框架。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 十七大0报告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路, 以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现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 以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未来 发展的最终目标。 台湾在蒋经国统治时期, 以/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0为政治目标, 但对祖国大陆的 和谈要求采取/ 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0的/ 三不0政策, 维持偏安一隅的现状。李登 辉从高喊 / 自由、民主、均富统一中国0到公开将两岸关系界定为/ 特殊的国与国0关 系, 朝两岸分离的方向迈进; 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民进党政权继续推行/ 公投0、/ 制宪0、 / 正名0、/ 入联0等激进/ 台独0路线, 使两岸关系呈现周期性的危机。马英九上台后, 认同中华民族, 承认/ 九二共识0, 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为近期目标, 以实现两岸 / 和解休兵0为中期目标, 所采取的是/ 不统、不独、不武0的中间路线。 美国对两岸关系发展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和平为最高原则, 在理论上不排 除和平统一或和平分离选项。但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对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认可或对 和平分离可能性的测试。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 美国将 / 一个中国0原则与/ 和平 解决0原则并列, 视为政策的核心内容。¹官方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 基本持正面态 度, 但对两岸政治和谈又采取/ 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0 的/ 三不0政策, 以维持台海 / 不统、不独、不战、不和0的局面。进入 90 年代后, 美国官方不再使用 / 一个中国0原 则提法, 代之以 / 一个中国0政策, 并将其置于/ 和平解决0原则之下。如果说, 在七、 八十年代的语境下, / 和平解决0基本上是/ 和平统一0的同义语的话, 那么, 到 90 年代 后, 美方已将/ 和平解决0 刻意诠释为既包括统一, 也包括分离的弹性概念。与此同 时, 华盛顿大幅提升美台关系。1995~ 1996 年台海危机后, 美国官方开始鼓励两岸 进行政治和谈, 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 其政策目标由/ 不统、不独、不战、不和0微 调为/ 不统、不独、不战0。美国之所以鼓励两岸对话, 是担心两岸一旦发生战争将给 美国带来政策上的选择困境, 也是因为两岸内部和彼此关系的演变, 为台湾问题的和 平解决增添了新的变数。三方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不同政策取向由下图可见: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 67 # ¹ S ecret ary of S tat e George Sh ultzps S peech in S hang hai, March 5, 1987, in De par tme nt of State Bulletin , M ay 1987, p. 11
·68· 美国研究 图:海峡两岸及美国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不同政策取向 Z:美国政策取向 和平分离 不统、不独(和平解决) 台湾“独立” 维持现状 和平统一 和平发展 武力解放 Y:台湾政策取向 X:大陆政策取向 如上图所示,X轴代表大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即以和平发展为现 阶段目标,以和平统一为最终导向,脉络清晰。Y轴代表台湾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 政策取向,较为模糊。9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当局一方面以统一为远程目标,一方面 又以两岸的制度差异作为拒统的理由,实际上是徘徊于统一和维持现状之间。1990 年代中期以后,台北在分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2008年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后,其政 策始向维持现状的方向回摆。Z轴代表美国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即以 和平解决为最高原则,以“不统、不独”为政策的中心点,而游离于和平统一与和平分 离之间。 二美国能否接受中国和平统一? 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之初.特别是从1972年到1982年,美国出于“联中制苏” 的战略需要,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在心理和外交辞令层面,是予以接受的。其实 在中美刚开始酝酿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时,美方就对中国政府追求国家统一的利益, 表示尊重和理解。1971年7月9日,周恩来总理对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 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必须回归祖国的怀抱。基辛格回答说 美国不主张以“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作为台湾政治前途的解决方案;两岸关系的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图: 海峡两岸及美国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不同政策取向 如上图所示, X 轴代表大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 即以和平发展为现 阶段目标, 以和平统一为最终导向, 脉络清晰。Y 轴代表台湾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 政策取向, 较为模糊。90 年代中期以前, 台湾当局一方面以统一为远程目标, 一方面 又以两岸的制度差异作为拒统的理由, 实际上是徘徊于统一和维持现状之间。1990 年代中期以后, 台北在分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2008 年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后, 其政 策始向维持现状的方向回摆。Z 轴代表美国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 即以 和平解决为最高原则, 以/ 不统、不独0为政策的中心点, 而游离于和平统一与和平分 离之间。 二 美国能否接受中国和平统一? 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之初, 特别是从 1972 年到 1982 年, 美国出于/ 联中制苏0 的战略需要, 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 在心理和外交辞令层面, 是予以接受的。其实, 在中美刚开始酝酿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时, 美方就对中国政府追求国家统一的利益, 表示尊重和理解。1971 年 7 月 9 日, 周恩来总理对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 表示,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终必须回归祖国的怀抱。基辛格回答说 美国不主张以/ 两个中国0或/ 一中一台0作为台湾政治前途的解决方案; 两岸关系的 # 68 # 美国研究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69· 政治演变很可能朝着周总理所揭示的方向发展。①可见,美方在一开始就将“解决”台 湾的政治前途问题,理解为台湾“回归”中国的问题。次日,在谈到中美的共同利益 时,基辛格表示,台湾问题可望在近期得到解决(within the near future),一旦美国决 定从台湾撤军,停止对台湾的政治支持,台湾除了接受某种形式的统一外,将别无选 择。②这再次表明,基辛格是将解决台湾问题和两岸统一当作同一概念范畴来使用 的。同年10月,在回答周恩来关于美国对台湾地位的政策立场时,基辛格明确表示 美国鼓励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③在上述语境下,周恩来在1972 年2月同共和党总统尼克松的会谈中提到,“你们希望和平解放台湾”,“我们只能说 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为什么说:争取?呢?因为这是两方面的事。我们要和平解放, 蒋介石不干怎么办?”©在周恩来看来,美方所使用的和平解决”字眼,与中方的和 平解放”,实属同一概念,故在谈话中,没有区别使用这些文字。当时双方的争执点是 美方“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中方表示无法承诺(但可以希望并且争取)采取和 平方式。这里的和平解决实乃和平统一的同义语。如果和平解决也包括和平分离选 项的话,上述对谈就失去了逻辑意义。 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后,美国继续表示对未来中国和平统一的接受。 尼克松曾对时任台湾“驻美大使”沈剑虹表示,美国的立场是台湾问题应该由两岸和 平解决:美国无意干涉,既不会敦促台湾违背自身意愿与北京展开协商,也不会提供 任何建议或方案。但是当被问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有无时间表时,尼克松 又答之以“两年”,或三、五年”。⑤强然美国反对中方采取武力方式统一台湾,也不愿 ①蒌辛格的原文是:As for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Taiw ar,we are not advocating a“two Chinas”solution or a "one China.one T aiw an"solution.As a student of history,one s prediction would have to be that the polit ical evolution is likely to be in the direetion w hich Prime Minister Chou ELai indicated to me."Meme 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 (4:35 pm~11:20 pm).in William Burr,ed.,The Beij ing-Wash ington Back-Channel and Henry Kissinger s Secret Trip to China:September 1970~July 1971.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No.66,available at:http://www.gwu.edu/~nsarchiv/ NSAEBB/NSAEBB66,p.5. 2"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10,1971 (12:10 pm~6:00 pm),in ibid.p.28:also,Alan D.Ron berg,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 an and U.S.-PRC Relations, Washington,D.C.:Henry L.Stimson Center,2003.p.33. ③“M emorandum of Conver sation,.”0 ctober2l,1971(i0:30am~上:45pm),in William Burr,ed.,Ne goti ating U.S.-Chinese Rapprochement:New American and Chinese Documentation Leading Up to Nixons 1972 Trip,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70.available at:http://ww w.gwu. edu/~nsarchiv/NSA EBB/NASEBB70,p.261. ④魏史言:《尼克松访华》,载《新中国外交风云》,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90页,转引自陶文钊: 《中关关系史》,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4页。 The U.S.Free China.p.109,quoted from Alan Romberg,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p.37. 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政治演变很可能朝着周总理所揭示的方向发展。¹ 可见, 美方在一开始就将/ 解决0台 湾的政治前途问题, 理解为台湾/ 回归0中国的问题。次日, 在谈到中美的共同利益 时, 基辛格表示, 台湾问题可望在近期得到解决( w ithin the near future) , 一旦美国决 定从台湾撤军, 停止对台湾的政治支持, 台湾除了接受某种形式的统一外, 将别无选 择。º这再次表明, 基辛格是将解决台湾问题和两岸统一当作同一概念范畴来使用 的。同年 10 月, 在回答周恩来关于美国对台湾地位的政策立场时, 基辛格明确表示 美国鼓励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在上述语境下, 周恩来在 1972 年 2 月同共和党总统尼克松的会谈中提到, / 你们希望和平解放台湾0, / 我们只能说 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为什么说-争取. 呢? 因为这是两方面的事。我们要和平解放, 蒋介石不干怎么办?0 ¼在周恩来看来, 美方所使用的/ 和平解决0字眼, 与中方的/ 和 平解放0, 实属同一概念, 故在谈话中, 没有区别使用这些文字。当时双方的争执点是 美方/ 关心0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中方表示无法承诺( 但可以希望并且争取) 采取和 平方式。这里的和平解决实乃和平统一的同义语。如果和平解决也包括和平分离选 项的话, 上述对谈就失去了逻辑意义。 1972 年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后, 美国继续表示对未来中国和平统一的接受。 尼克松曾对时任台湾/ 驻美大使0沈剑虹表示, 美国的立场是台湾问题应该由两岸和 平解决; 美国无意干涉, 既不会敦促台湾违背自身意愿与北京展开协商, 也不会提供 任何建议或方案。但是当被问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有无时间表时, 尼克松 又答之以/ 两年0, 或/ 三、五年0。½ 虽然美国反对中方采取武力方式统一台湾, 也不愿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 69 # ¹ º » ¼ ½ 基辛格的原文是: As for the political fu tu re of Taiw an, w e are not advocating a / tw o Chin as0 solution or a / on e China, on e T aiw an0 solu ti on . As a student of h ist ory, oneps prediction w ould h ave t o b e that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is likely t o be in the direction w hich Prim e Minist er Chou En-Lai indicat ed t o me. 参阅/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 on , 0 Ju ly 9, 1971 ( 4: 35 pm~ 11: 20 pm) , in William Bu rr, ed. , T he Beij ing-Washing t on Back-Channel and H enry K issing erps S ecret Tr ip t o China : S ep tember 1970 ~ J ul y 1971 , National S ecurit y Arch ive E lectron ic Bri efing Book, No. 66, availabl e at: http: / / w w w . gw u. edu/ ~ ns archiv/ NSAEBB/ NSAEBB66, p. 5. / Mem orandum of Con versation, 0 Jul y 10, 1971 ( 12: 10 pm~ 6: 00 pm) , in ibid, p. 28; also, Al an D. Romb erg, Rein In at the Br ink of the P recip ice: American P olicy t ow ar d T aiw an and U. S . -P RC Relati ons , Washingt on, D. C. : H enry L. S timson Cent er, 2003, p. 33. / M 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0 Octob er 21, 1971 ( 10: 30 am~ 1: 45 pm) , in William Bur r, ed. , Ne gotiating U. S. -Chinese Rap p rochement: N ew American and Chinese Documentati on L ead in g Up t o N i xonps 1972 T ri p , National Securit y Ar 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70, available at: http: / / ww w . gw u. edu/ ~ nsarchiv/ NSAEBB/ NASEBB70, p. 261. 魏史言:5尼克松访华6, 载5新中国外交风云6, 第 3 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年, 第 90 页, 转引自陶文钊: 5中美关系史6, 中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354 页。 T he U. S . & Free China , p. 109, quot ed from Alan Romberg, Rein In at the B rink of the P recip ice, p. 37, ft. 41
·70· 美国研究 意迫使台北与北京和谈,但对台湾问题在三、五年内和平解决,还是有预期心理准备 的。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相伴随的是,美国收回“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立场,在台湾 未来的解决方案上,排除了“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选项,基辛格在70年代初的 会谈中,还多次使用和平统合”(peaceful integration)这一概念指涉未来安排。① 美国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心理认可,在民主党总统卡特任内续有展现。1978年5 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对邓小平谈到美国希望台湾问题和 平解决时表示,一个中国终将成为现实(eventually one China will become a real ity)。②同年12月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Leonard Woodcock)在回应邓小平 提议在实现中国和平统一方面,美国可以尽相当的力量,至少不要起反向作用时表 示,美国在一年后继续对台军售不会影响中国的统一进程,反而有助改变美国人民对 中国的态度,从而有利中国的最终重新统一(redound to the benefit of eventual reu- nification)。③伍德科克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姑且不论,但他对中国统一前景的假定 (assum ption)殆无疑义。当时美方的意图显然是以接受中国未来的和平统一,换取 中方在军售问题上的让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后,双方分别发表声明。美方重申由 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符合美国的利益。中方则指出,“解决台湾回归祖国、 完成国家统一的方式,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两个声明的相同点是美方所说的和 平解决台湾问题”,即中方所说的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统一”的问题:不同 点是美方强调和平方式.中方强调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属于中国的内政。 中美双方对于台湾问题解决方案的磨合,在1980年代初有了新的发展。里根在 1980年笃定获得共和党提名竞选总统之初,曾表示要恢复与台湾的官方关系,意图 测试两岸和平分离的可能。⑤但中美战略合作的需要,很快就使这位新任总统改弦易 辙。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和平统一中国的九条方针 (“叶九条”)后,美国国务卿黑格(A lex ander Haig)公开表示赞同,甚至建议台北对此 做出积极回应。1982年5月,布什副总统访问北京,带来里根总统致中国共产党主 席胡耀邦的信函。信中提到美国的政策将继续以“一个中国”为原则(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美方不允许美国人民和在台湾的中国人民 1"M 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Novem ber 26,1974 (3:45 pm~5:00 pm).pp.3~6.NSA 00322.Que ted from Alan Romberg.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p.65. 2 M 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May 21,1978(4:05 pm~6:30 pm),Carter Library.p.9. ③陶文钊:《中英关系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页;Peking237.“Full Transcript of December 15 Meeting with Teng,"December 15.1978,paragraph 32.Carter Library. ④《人民日报》1978年12月7日
意迫使台北与北京和谈, 但对台湾问题在三、五年内和平解决, 还是有预期心理准备 的。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相伴随的是, 美国收回/ 台湾地位未定论0的立场, 在台湾 未来的解决方案上, 排除了/ 两个中国0或/ 一中一台0的选项, 基辛格在 70 年代初的 会谈中, 还多次使用/ 和平统合0( peaceful integ ration) 这一概念指涉未来安排。¹ 美国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心理认可, 在民主党总统卡特任内续有展现。1978 年 5 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 对邓小平谈到美国希望台湾问题和 平解决时表示, 一个中国终将成为现实( eventually o ne China w ill become a rea-l ity) 。º 同年 12 月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 Leonard Woodco ck) 在回应邓小平 提议在实现中国和平统一方面, 美国可以尽相当的力量, 至少不要起反向作用时表 示, 美国在一年后继续对台军售不会影响中国的统一进程, 反而有助改变美国人民对 中国的态度, 从而有利中国的最终重新统一( redo und to the benefit o f eventual r eunification) 。»伍德科克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姑且不论, 但他对中国统一前景的假定 ( assumption) 殆无疑义。当时美方的意图显然是以接受中国未来的和平统一, 换取 中方在军售问题上的让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后, 双方分别发表声明。美方重申由 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符合美国的利益。中方则指出, / 解决台湾回归祖国、 完成国家统一的方式, 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0 ¼两个声明的相同点是美方所说的和 平/ 解决台湾问题0, 即中方所说的/ 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统一0的问题; 不同 点是美方强调和平方式, 中方强调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属于中国的内政。 中美双方对于台湾问题解决方案的磨合, 在 1980 年代初有了新的发展。里根在 1980 年笃定获得共和党提名竞选总统之初, 曾表示要恢复与台湾的官方关系, 意图 测试两岸和平分离的可能。½ 但中美战略合作的需要, 很快就使这位新任总统改弦易 辙。1981 年 9 月,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和平统一中国的九条方针 (/ 叶九条0) 后, 美国国务卿黑格( A lex ander Haig) 公开表示赞同, 甚至建议台北对此 做出积极回应。1982 年 5 月, 布什副总统访问北京, 带来里根总统致中国共产党主 席胡耀邦的信函。信中提到美国的政策将继续以/ 一个中国0为原则(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 美方不允许美国人民和在台湾的中国人民 # 70 # 美国研究 ¹ º » ¼ ½ / M emorandum of Conversati on , 0 Novem ber 26, 1974 ( 3: 45 pm ~ 5: 00 pm) , pp. 3~ 6, NSA 00322. Quot ed from Alan Romberg, R ein I n at th e Brink of the P reci p ice, p. 65. / M emorandum of Conversati on , 0 May 21, 1978 ( 4: 05 pm~ 6: 30 pm) , Cart er L ibrary, p. 9. 陶文钊:5中美关系史6下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第 58 页; Peking 237, / Full Trans cript of December 15 Meeting w ith T en g, 0 December 15, 1978, paragraph 32, Cart er Library. 5人民日报61978 年 12 月 7 日。 Donald M . Roth berg, / Reagan Courts Ethnic Voice in Detroit, 0 Associated P ress , May 18, 1980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71· (the Chinese people on Taiw an)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削弱美国对这一原则的承诺。O同 时,白宫公布了早些时候里根总统致邓小平和赵紫阳的信件。在信件中,美方再次充 分认可(fully recognize)“叶九条”的意义。②其后,即将卸任的国务卿黑格建议里根与 北京达成协议,允许美国继续对台军售,并将军售的减少与中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 相联系(tied to progress on China s peaceful course of reunification))。③1982年中美 发表“八·一七”联合公报前,美方对台湾作出所谓“六项保证”,包括不对台湾施加压 力,迫其与大陆进行和谈。④而“八·一七”公报中明言,美国无意干涉中国内政,无意 推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美国理解和欣赏中国政府在《告台湾同胞书》和 “叶九条”中所展示的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黑格的建 议。狂因为和平解决是和平统一的同义语,1984年4月里根总统访华期间,不愿接 受中方要求.迫使台北与大陆谈判,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时美国所担心的是台湾被 迫与大陆和谈统一,或中国政府强行武力统一,但对统一本身则未持异议,也未将和 平分离视为和平解决的另一选项。 1980年代后期,由于美苏关系的缓和及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联手对付苏 联的战略基础逐渐松动。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 面临寻求新的战略合作基础的挑战。在这一过渡期,美国对包括两岸统一在内的中 国的核心利益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视,美国官方避而不谈和平统一,刻意将和平解决弹 性解释为既包括两岸和平统一,也包括和平分离的中性概念,并将过去经常使用的 “一个中国”原则,修正为“一个中国”政策,置于“和平解决”原则之下。与此同时,美 国在1993年的汪辜会谈”后,不断提升美台关系,有意或无意地助长了台北当局“拒 统谋独”的政策思路,导致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由此可以反证,美国对中国和 平统一的接受度,与中美两国战略合作的需要,存在正相关性。即美国越需要中方在 全球事务上的战略合作,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的和平统一。 "Letter From President Ragan to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Com munist Party (Hu),May 3.1982."in A mer ican Foreign Policy Cur rent D ocuments 1982 (W ashington,DC:Governm ent Printing Office,1985). p.1030. 2"Letter From President Ragan to Chinese Premier Zhan,April 5,1982:Letter From President Ragan to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Comm unist Party Deng).April 5,1982;in Ibid.,p.1029 1028 respee tively 3 Alexander Jr.Haig.Caveat,Realism,Reagan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Macmillan,1984).pp.213 w215. ④“六项保证”的内容是:()不设定终止对台军售的日期:(2)不同意在对台军售前事先与中国政府商量:(3) 不充当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调停人:(4)不同意修改《与台湾关系法》(5)不改变对台湾主权的立场:(6)不对 台湾施加压力,促其与大陆进行谈判。 3 Joint Communique,issu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the Chinese peo ple on T aiw an) 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削弱美国对这一原则的承诺。¹同 时, 白宫公布了早些时候里根总统致邓小平和赵紫阳的信件。在信件中, 美方再次充 分认可( fully recog nize)/ 叶九条0的意义。º 其后, 即将卸任的国务卿黑格建议里根与 北京达成协议, 允许美国继续对台军售, 并将军售的减少与中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 相联系( tied to progr ess on Chinaps peaceful course of reunificatio n) 。» 1982 年中美 发表/ 八# 一七0联合公报前, 美方对台湾作出所谓/ 六项保证0, 包括不对台湾施加压 力, 迫其与大陆进行和谈。¼而/ 八# 一七0公报中明言, 美国无意干涉中国内政, 无意 推行/ 两个中国0或/ 一中一台0政策; 美国理解和欣赏中国政府在5告台湾同胞书6和 / 叶九条0中所展示的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黑格的建 议。½正因为和平解决是和平统一的同义语, 1984 年 4 月里根总统访华期间, 不愿接 受中方要求, 迫使台北与大陆谈判,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时美国所担心的是台湾被 迫与大陆和谈统一, 或中国政府强行武力统一, 但对统一本身则未持异议, 也未将和 平分离视为和平解决的另一选项。 1980 年代后期, 由于美苏关系的缓和及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 中美联手对付苏 联的战略基础逐渐松动。19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后, 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 中美关系 面临寻求新的战略合作基础的挑战。在这一过渡期, 美国对包括两岸统一在内的中 国的核心利益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视, 美国官方避而不谈和平统一, 刻意将和平解决弹 性解释为既包括两岸和平统一, 也包括和平分离的中性概念, 并将过去经常使用的 / 一个中国0原则, 修正为/ 一个中国0政策, 置于/ 和平解决0原则之下。与此同时, 美 国在 1993 年的/ 汪辜会谈0后, 不断提升美台关系, 有意或无意地助长了台北当局/ 拒 统谋独0的政策思路, 导致 1995~ 1996 年的台海危机。由此可以反证, 美国对中国和 平统一的接受度, 与中美两国战略合作的需要, 存在正相关性。即美国越需要中方在 全球事务上的战略合作, 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的和平统一。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 71 # ¹ º » ¼ ½ / Lett er From President Ragan t o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 es e Com munist Part y ( H u) , May 3, 1982, 0 in A mer ic an Foreign P olic y Cur ren t D ocume nts 1982 ( Was hingt on, DC: Governm 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 p. 1030. / L ett er From President Ragan t o Chin ese Premier Zhan, April 5, 1982; / Lett er From Presiden t Ragan t o Vi c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Comm unist Part y ( Deng) , April 5, 1982; in Ibid. , p. 1029 & 1028, respectivel y. Al exander Jr. H aig, Caveat, R ealism, R eag an and Foreign Policy ( New York: Macmillan, 1984) , pp. 213 ~ 215. / 六项保证0的内容是: ( 1) 不设定终止对台军售的日期; ( 2) 不同意在对台军售前事先与中国政府商量; ( 3) 不充当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调停人; ( 4) 不同意修改5与台湾关系法6; ( 5) 不改变对台湾主权的立场; ( 6) 不对 台湾施加压力, 促其与大陆进行谈判。 Joint Communi qu e, issu 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 ed S t at es an d the Peopleps Republic of China, Au gust 17, 1982
·72· 美国研究 三“中程协议”的推动及其后续发展 台海危机使美国认识到一个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华盛 顿随之微调了对两岸和谈“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的既定政策,鼓励两岸展开“建设 性”的政治对话,签订维持现状的中程协议”。美国对中程协议”的推动,有违“六项 保证”的意旨,在一段时期内构成了对台北的促谈压力。虽然“中程协议”与和平统一 有相当距离,台北还是担心在“一个中国”框架下,进入政治谈判,可能走上统一的不 归路。为化解来自中国大陆和美方的促谈压力,李登辉在1999年7月抛出“两国 论”,陈水扁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在抬高谈判价码后,转而摆出愿意和谈的姿态, 甚至期望华盛顿扮演启动两岸政治对话的促谈者(facilitator)和落实谈判结果的担 保人(guarantor)的角色。以下以“中程协议”及其后续发展为例,分析美国在1998~ 2008年期间应对两岸关系危机的政策思路。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首倡两岸签署“中程协议”(inr terim agreement),多年来在美国及两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8年初,李侃如在出 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事务资深主任之前,先后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台北“国策 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海峡两岸可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一项台湾不独 立,大陆不用武,维持现状50年不变”的中程协议”。其内容包括:(1)建立一个过 渡的安排来处理两岸情况:(2)在这一过渡时期,两岸关系既不是两个主权实体的关 系,也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3)台湾明确宣示其为中国之一部分并同意 不会寻求独立,中共则同意不对台湾使用武力:(4在过渡期时,双方在国内事务与 对外政策维持各自的自治,只受上述原则的拘束:(5)同意高层举行定期的会谈,以 避免冲突并增进互信;(6)同意以更改国名来进一步降低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名 为中国”,“中华民国”改名为中国台湾”。在这一协议终止时,双方可以就台湾的 最终地位(final status),亦即两岸的永久性关系(permanent relationship)问题进行 谈判。①李侃如事后特别说明,他所说的中程协议没有任何既定的统“独”导向。②其 实,他当年既然建议台北明白宣示其为中国的一部分,并将“中华民国”改名为“中国 ①《联合报》l998年2月l0日:Kenneth G.Lieberthal,.“Crs→Strait Rdations,.”paper presented at the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C after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Reassessing the PostDe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spects,Taipei,INPR and MAC.February 19~20,1998. ②李侃如还对笔者表示,他在1998年之所以提倡“中程协议”,就是因为两岸无法就台湾的最终地位达成协 议。他在2004年有关提议中的唯一变化只是不再硬性规定50年时间框架,而是视双方的意愿而定。笔者 面污209年8A2息a养周能弯领r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三 / 中程协议0的推动及其后续发展 台海危机使美国认识到一个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华盛 顿随之微调了对两岸和谈/ 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0的既定政策, 鼓励两岸展开/ 建设 性0的政治对话, 签订维持现状的/ 中程协议0。美国对/ 中程协议0的推动, 有违/ 六项 保证0的意旨, 在一段时期内构成了对台北的促谈压力。虽然/ 中程协议0与和平统一 有相当距离, 台北还是担心在/ 一个中国0框架下, 进入政治谈判, 可能走上统一的不 归路。为化解来自中国大陆和美方的促谈压力, 李登辉在 1999 年 7 月抛出/ 两国 论0, 陈水扁上台后, 否认/ 九二共识0, 在抬高谈判价码后, 转而摆出愿意和谈的姿态, 甚至期望华盛顿扮演启动两岸政治对话的促谈者( facilitator) 和落实谈判结果的担 保人( guarantor) 的角色。以下以/ 中程协议0及其后续发展为例, 分析美国在 1998~ 2008 年期间应对两岸关系危机的政策思路。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 Kenneth Lieberthal) 首倡两岸签署/ 中程协议0( interim agreement) , 多年来在美国及两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8 年初, 李侃如在出 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事务资深主任之前, 先后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台北/ 国策 研究院0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 海峡两岸可通过对话协商, 签署一项/ 台湾不独 立, 大陆不用武, 维持现状 50 年不变0的/ 中程协议0。其内容包括: ( 1) 建立一个过 渡的安排来处理两岸情况; ( 2) 在这一过渡时期, 两岸关系既不是两个主权实体的关 系, 也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3) 台湾明确宣示其为中国之一部分并同意 不会寻求独立, 中共则同意不对台湾使用武力; ( 4) 在过渡期时, 双方在国内事务与 对外政策维持各自的自治, 只受上述原则的拘束; ( 5) 同意高层举行定期的会谈, 以 避免冲突并增进互信; ( 6) 同意以更改国名来进一步降低紧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名 为/ 中国0, / 中华民国0改名为/ 中国台湾0。在这一协议终止时, 双方可以就台湾的 最终地位( final status) , 亦即两岸的永久性关系( permanent relationship) 问题进行 谈判。¹ 李侃如事后特别说明, 他所说的中程协议没有任何既定的统/ 独0 导向。º 其 实, 他当年既然建议台北明白宣示其为中国的一部分, 并将/ 中华民国0改名为/ 中国 # 72 # 美国研究 ¹ º 5联合报61998 年 2 月 10 日; Kenn eth G. Lieberthal, / Cr oss- Strait Rel ations, 0 paper presen t ed at th e Int ernational Conf erence on the PRC aft er th e Fift eenth Party Congress: Reass essing the Post-Den g Political and E conomic Prospects, Taipei, INPR an d MAC, Feb ruary 19~ 20, 1998. 李侃如还对笔者表示, 他在 1998 年之所以提倡/ 中程协议0 , 就是因为两岸无法就台湾的最终地位达成协 议。他在 2004 年有关提议中的唯一变化只是不再硬性规定 50 年时间框架, 而是视双方的意愿而定。笔者 面访记录, 2006 年 8 月 26 日, 美国华盛顿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73· 台湾”,很难说没有含有预期中国未来走向统一的心理取向。与此类似,美国著名中 国问题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也于I999年4月建议两岸通过对话协商,签署 不排除两岸最终统一的“临时协议”(Modus Vivendi)。① 虽然李侃如和何汉理的建议.与当年两岸高层有关结束敌对状态的说法.有所交 叉,但他们的提议,并未马上得到两岸官方人士或学者的正面回应。唯美国政界旋即 对中程协议”做出积极反应,显示出美方对两岸举行和平对话的期盼。例如,美国国 务院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陆士达(Stanley Roth)于I999年3月表示,在两岸对话寻 求和平解决歧异的漫长过程中,可考虑签订若干“中程协议”,持续推动对话。②“美国 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Darryl Johnson)也表示“中程协议”有助于两岸 建立互信,处理政治分歧议题。③针对台北刻意将多重事务性协商作为“中程协议”优 先考虑范围的说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容哲于同年6月强调“中程协议”的立意 在于降低两岸紧张局势,不以事务性协议为限。④陆士达更明确指出,仅“技术性议 题”无助于增加两岸互信、降低紧张关系,进一步否定了台北将“中程协议”与“事务性 协商”划等号的刻意诠释。⑤此外,美国一些学者也表示,台北需要国际空间的问题, 应该与北京谈判协商。也有学者建议北京允许台湾加入不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 织,甚至还可通过其在国际间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修改会员标准规定,使台湾可以作 为非政府成员加入。© 美台间在两岸和谈问题上的分歧,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来,发生了一些微 妙的变化。台北在公开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和冲撞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后,摆出 随时可以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姿态,中国大陆强调政治谈判只能在“一个中国”的原 则下进行,而美国则主张两岸官方应该无条件进行政治对话,与台北持同一立场。卜 睿哲2002年1月在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演讲时表示,两岸恢复政治对 话,有助于减少双方的误解和误判,营造走向永久和平的积极势头,但恢复谈判不应 该设立前提条件,暗指大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的说法预先排除了其 他谈判途径的可能性,于事无补。他还表示,美国鼓励两岸对话,但无意作为两岸争 ①《世界日报》.1999年4月10日。 ②陆士达在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与美国在台协会联合举办的美台关系0年”研讨会上的主台演讲,见《世 界日报》1999年3月26日的报道。 ③张戴佑1999年4月9日在台北举办的“台湾关系法廿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见《世界日报》1999 年4月10日的报道。 ④卜容哲于1999年6月26日在北美台湾商会年会上的演讲,见《世界日报》1999年6月28日的报道。 ⑤《世界日报》,1999年7月2日。 o笔黄对令新Rted的访谈花秀l98年i恳26日年毫额: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
台湾0, 很难说没有含有预期中国未来走向统一的心理取向。与此类似, 美国著名中 国问题专家何汉理( Harry Harding) 也于 1999 年 4 月建议两岸通过对话协商, 签署 不排除两岸最终统一的/ 临时协议0( M odus Vivendi) 。¹ 虽然李侃如和何汉理的建议, 与当年两岸高层有关结束敌对状态的说法, 有所交 叉, 但他们的提议, 并未马上得到两岸官方人士或学者的正面回应。唯美国政界旋即 对/ 中程协议0做出积极反应, 显示出美方对两岸举行和平对话的期盼。例如, 美国国 务院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陆士达( Stanley Roth) 于 1999 年 3 月表示, 在两岸对话寻 求和平解决歧异的漫长过程中, 可考虑签订若干/ 中程协议0, 持续推动对话。º / 美国 在台协会0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 ( Darr yl Johnson) 也表示/ 中程协议0有助于两岸 建立互信, 处理政治分歧议题。» 针对台北刻意将多重事务性协商作为 / 中程协议0优 先考虑范围的说法, / 美国在台协会0主席卜睿哲于同年 6 月强调/ 中程协议0的立意 在于降低两岸紧张局势, 不以事务性协议为限。¼陆士达更明确指出, 仅/ 技术性议 题0无助于增加两岸互信、降低紧张关系, 进一步否定了台北将/ 中程协议0与/ 事务性 协商0划等号的刻意诠释。½ 此外, 美国一些学者也表示, 台北需要国际空间的问题, 应该与北京谈判协商。也有学者建议北京允许台湾加入不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 织, 甚至还可通过其在国际间政府组织的影响力, 修改会员标准规定, 使台湾可以作 为非政府成员加入。¾ 美台间在两岸和谈问题上的分歧, 从李登辉抛出/ 两国论0 以来, 发生了一些微 妙的变化。台北在公开背离/ 一个中国0原则和冲撞美国的/ 一个中国0政策后, 摆出 随时可以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姿态, 中国大陆强调政治谈判只能在/ 一个中国0 的原 则下进行, 而美国则主张两岸官方应该无条件进行政治对话, 与台北持同一立场。卜 睿哲 2002 年 1 月在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演讲时表示, 两岸恢复政治对 话, 有助于减少双方的误解和误判, 营造走向永久和平的积极势头, 但恢复谈判不应 该设立前提条件, 暗指大陆在/ 一个中国0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的说法预先排除了其 他谈判途径的可能性, 于事无补。他还表示, 美国鼓励两岸对话, 但无意作为两岸争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 73 # ¹ º » ¼ ½ ¾ 5世界日报6, 1999 年 4 月 10 日。 陆士达在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与美国在台协会联合举办的/ 美台关系 20 年0 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见5世 界日报61999 年 3 月 26 日的报道。 张戴佑 1999 年 4 月 9 日在台北举办的/ 台湾关系法廿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0上的演讲, 见5世界日报61999 年 4 月 10 日的报道。 卜睿哲于 1999 年 6 月 26 日在北美台湾商会年会上的演讲, 见5世界日报61999 年 6 月 28 日的报道。 5世界日报6, 1999 年 7 月 2 日。 笔者对哈斯( Richard Haass) 的访谈记录, 1998 年 5 月26 日, 华盛顿
·74· 美国研究 端的调停者(mediator),也无意迫使台湾与大陆对话。O李侃如与约翰斯·霍普金斯 大学教授蓝普顿在2004年4月在《华盛顿邮报联名撰文,认为未来数十年台海两岸 显然无法就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和平地达成共识,现阶段的重点是建构一个稳 定的架构,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共识:(1)台湾可以继续宣称它是一个主权独立 的国家,但不要进一步寻求法理上的独立:(2)北京可以继续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 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必须放弃以武力改变台湾现状的威胁:(3)在这个基础 上,北京同意台湾方面拓展其国际空间,包括台湾可以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 织(4)北京与台北同意进行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以降低台海之间军事冲突的潜在 可能性,美国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必须允诺对这项军事互信机制予以适当的积极支持: (5)北京与台北必须同意应用这项数十年的新架构,积极地拓展双边关系,包括政治 互访:(6在这项架构存续期间,美日及欧盟必须保证不会承认一个宣布独立的台 湾,同时视北京在未受挑衅的情况下对台用武为一项极其严重、必须立即关切的行 为。②对比李侃如的中程协议”的最初版本,上述思路明显朝对台湾有利的方向倾 斜。例如,原来的一中”框架(即台湾承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改名为中国 台湾”)己经变成两岸在主权问题上可以各说各话(上述第一、第二条“共识”内容):美 方虽然表示不会承认台湾的法理独立”,但未对其持明确反对的立场,同时保留对台 北的行为是否构成“法理台独”和“挑衅北京”的诠释权,谋求限制中国大陆武力反 “独”的自由空间。 在两岸和谈问题上,布什总统不再强势推销隐含“一个中国”趋向的中程协议”, 只是笼统地鼓励两岸无条件对话,在促谈的力度上也有所减缓。这既是因为“两国 论”以来的三次台海危机,在紧张程度上不如1995~1996年那次危机,也是因为民进 党当局刻意冲撞“一个中国”原则,动摇了两岸和谈的基础。③为此,美国将注意力放 在反对台北通过“公投”“制宪”“正名”“入联”等手段单方面改变现状,同时寄希望 于国民党重新执政。与1999年春天美国国务院多位官员力推“中程协议”相映成趣 的是,2007年下半年,美国政府高官,包括国务卿赖斯(Condoleezza Rice)、副国务卿 内格罗蓬特(John Negroponte)、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美 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和“台北办事处长”杨苏棣(Steve Richard Bush,"U.S-T aiw an Rel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Year,"speech delivered at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aiw an Chengchi U niversity.January 28.2001.available at:http://ait.org. tw/ait/PR/pr0209e.htm. 2 Kenneth Lieberthal and David Lampton.H eading Off the Next War,"Wash ington Post,April 12.2004, available at:http:/w ww.washingtonpost.com/w pdyn/articles/A4443-2004A pril.html. ③三次危机指的是199~2000年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上台所导致的危机,2003~2004年台北当局 8公掾费大将所号孩的危机,和20C-208,台北携个联公将号藏的两民养系的商色湘tsreserved
端的调停者( mediator) , 也无意迫使台湾与大陆对话。¹ 李侃如与约翰斯 # 霍普金斯 大学教授蓝普顿在 2004 年 4 月在5华盛顿邮报6联名撰文, 认为未来数十年台海两岸 显然无法就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和平地达成共识, 现阶段的重点是建构一个稳 定的架构, 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 1) 台湾可以继续宣称它是一个主权独立 的国家, 但不要进一步寻求法理上的独立; ( 2) 北京可以继续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 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必须放弃以武力改变台湾现状的威胁; ( 3) 在这个基础 上, 北京同意台湾方面拓展其国际空间, 包括台湾可以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 织; ( 4) 北京与台北同意进行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 以降低台海之间军事冲突的潜在 可能性, 美国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必须允诺对这项军事互信机制予以适当的积极支持; ( 5) 北京与台北必须同意应用这项数十年的新架构, 积极地拓展双边关系, 包括政治 互访; ( 6) 在这项架构存续期间, 美日及欧盟必须保证不会承认一个宣布独立的台 湾, 同时视北京在未受挑衅的情况下对台用武为一项极其严重、必须立即关切的行 为。º对比李侃如的/ 中程协议0 的最初版本, 上述思路明显朝对台湾有利的方向倾 斜。例如, 原来的/ 一中0框架( 即台湾承认为中国的一部分,/ 中华民国0改名为/ 中国 台湾0) 已经变成两岸在主权问题上可以各说各话( 上述第一、第二条/ 共识0内容) ; 美 方虽然表示不会承认台湾的/ 法理独立0, 但未对其持明确反对的立场, 同时保留对台 北的行为是否构成/ 法理台独0 和/ 挑衅北京0 的诠释权, 谋求限制中国大陆武力反 / 独0的自由空间。 在两岸和谈问题上, 布什总统不再强势推销隐含/ 一个中国0趋向的/ 中程协议0, 只是笼统地鼓励两岸无条件对话, 在促谈的力度上也有所减缓。这既是因为/ 两国 论0以来的三次台海危机, 在紧张程度上不如 1995~ 1996 年那次危机, 也是因为民进 党当局刻意冲撞/ 一个中国0原则, 动摇了两岸和谈的基础。» 为此, 美国将注意力放 在反对台北通过/ 公投0 / 制宪0/ 正名0 / 入联0等手段单方面改变现状, 同时寄希望 于国民党重新执政。与 1999 年春天美国国务院多位官员力推/ 中程协议0相映成趣 的是, 2007 年下半年, 美国政府高官, 包括国务卿赖斯( Condoleezza Rice) 、副国务卿 内格罗蓬特( John Neg roponte) 、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 T homas Christensen) 、/ 美 国在台协会0 主席薄瑞光( Raymo nd Bur ghar d) 和/ 台北办事处长0 杨苏棣( Steve # 74 # 美国研究 ¹ º » Rich ard Bush, / U. S .-T aiw an Relation s at th e Beginning of a New Year, 0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Institut e f or In t ernational Relations, Taiw an Ch engchi U niversit y, January 28, 2001, avail abl e at: http: / / ait. org. tw / ait/ PR/ pr0209e. h tm . Kenneth Lieberthal and David Lam pt on , / H eading Off the Next War, 0 Wa sh ing t on Post, April 12, 2004, availab le at: http: / / w ww . w ashingt onpost. com/ w pdyn/ articles/ A4443-2004April. html. 三次危机指的是 1999 ~ 2000 年李登辉的/ 两国论0和陈水扁上台所导致的危机, 2003 ~ 2004 年台北当局 / 公投绑大选0所导致的危机, 和 2007~ 2008 年台北推行/ 入联公投0导致的两岸关系的高危期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75· Young)等人,多次发表声明,反对台北举办“入联公投”,其中许多次还是利用接受 中文媒体采访的机会,发表上述言论,对台湾岛内选民喊话的意味极为明显。①2006 年春,马英九访美期间受到高规格的接待,美国政界和学界绝大部分人士,包括保 守派,都对马英九表示了强烈的偏好。与此相反,美国对2007年夏天访问美国的民 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就“入联公投”问题提出诸多质疑和批评,限制陈水扁过 境美国的地点(阿拉斯加)和时间(50分钟之内),并有意延缓实施对台军售的一些项 目。②2008年1月,台湾立法院”选举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 帮办柯庆生公开将之称为台湾民主的一大胜利。同年3月,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 最高领导人后,美国国务院又作了类似的表示,透露了美国对岛内政党的政治偏好。 美国的上述措施和“中程协议”的政策目标有相通之处,都是为了维持台海现状.避免 军事冲突,也为两岸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政治对话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四美国鼓励两岸和谈的政策底线 如果说,美国鼓励两岸和谈的力度与台海关系的紧张程度是成正比的话,那么, 在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后,美国是否会因为担心两岸走的太近,而对两岸和谈采 取审慎态度,就成了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2008年台湾政党再次轮替后,两岸关系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总书 记胡锦涛与国民党吴伯雄在北京的会晤,尤具指标性的意义。对此,美国一家具有保 守倾向的报纸《华盛顿时报》在题为台湾的新方向”的社论中,指出这次会晤是两岸 60年以来最高层级的接触美国乐见两岸关系得到缓和,但担心两岸之间更紧密的 联系,将使台湾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华盛顿希望维持台海现状,保存台湾的民主活 力。③这篇社论集中体现了美国一些保守派人士既希望两岸走向缓和,又担心彼此走 得太近的矛盾心态,但未必代表共和党政府的主流意见。台湾新任领导人马英九就 职后,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指出,这是海峡两岸接触的 机会,呼吁两岸透过更积极的对话与密切的经贸往来,解决台海歧见。④在布什政府 ①见《联合早报》,2007年8月29日(美副国务卿:“入联公投”是台独步骤)、9月13日(国务院高官直接向台 民众减话:关批“入联公投”是“没意义挑衅”)、11月10日(关在台协会:执意推动“入联公投”,台关互信将 付代价)、12月8日(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对台湾媒体重美反对民进党办“入联公授”)、12月12日(“美国 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入联公投”其实是“制造麻烦”)的有关报道。 ②笔者对华府智库人士的访谈记录,2006年3月27~28日,2007年8月20日。 ③“Taiwan's New Direction,”Washington Times,.May28,2008. ④中国评论社香港5月23日电,available at:http:/1cm.chinareview new s.com/dod1006/5/3/8/100653823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
Young) 等人, 多次发表声明, 反对台北举办/ 入联公投0, 其中许多次还是利用接受 中文媒体采访的机会, 发表上述言论, 对台湾岛内选民喊话的意味极为明显。¹ 2006 年春, 马英九访美期间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美国政界和学界绝大部分人士, 包括保 守派, 都对马英九表示了强烈的偏好。与此相反, 美国对 2007 年夏天访问美国的民 进党 / 总统0候选人谢长廷, 就/ 入联公投0 问题提出诸多质疑和批评, 限制陈水扁过 境美国的地点( 阿拉斯加) 和时间( 50 分钟之内) , 并有意延缓实施对台军售的一些项 目。º 2008 年 1 月, 台湾/ 立法院0选举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后, 国务院助理国务卿 帮办柯庆生公开将之称为台湾民主的一大胜利。同年 3 月, 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 最高领导人后, 美国国务院又作了类似的表示, 透露了美国对岛内政党的政治偏好。 美国的上述措施和/ 中程协议0的政策目标有相通之处, 都是为了维持台海现状, 避免 军事冲突, 也为两岸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政治对话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四 美国鼓励两岸和谈的政策底线 如果说, 美国鼓励两岸和谈的力度与台海关系的紧张程度是成正比的话, 那么, 在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后, 美国是否会因为担心两岸走的太近, 而对两岸和谈采 取审慎态度, 就成了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2008 年台湾政党再次轮替后, 两岸关系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总书 记胡锦涛与国民党吴伯雄在北京的会晤, 尤具指标性的意义。对此, 美国一家具有保 守倾向的报纸5华盛顿时报6在题为/ 台湾的新方向0的社论中, 指出这次会晤是两岸 60 年以来最高层级的接触, 美国乐见两岸关系得到缓和, 但担心两岸之间更紧密的 联系, 将使台湾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华盛顿希望维持台海现状, 保存台湾的民主活 力。»这篇社论集中体现了美国一些保守派人士既希望两岸走向缓和, 又担心彼此走 得太近的矛盾心态, 但未必代表共和党政府的主流意见。台湾新任领导人马英九就 职后, 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指出, 这是海峡两岸接触的 机会, 呼吁两岸透过更积极的对话与密切的经贸往来, 解决台海歧见。¼在布什政府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 75 # ¹ º » ¼ 见5联合早报6, 2007 年 8月 29 日 ( 美副国务卿:/ 入联公投0是台独步骤) 、9 月13 日( 国务院高官直接向台 民众喊话: 美批/ 入联公投0是/ 没意义挑衅0 ) 、11 月 10 日( 美在台协会: 执意推动/ 入联公投0 , 台美互信将 付代价) 、12 月 8 日( 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对台湾媒体重美反对民进党办/ 入联公投0 ) 、12 月12 日(/ 美国 在台协会0主席薄瑞光:/ 入联公投0其实是/ 制造麻烦0) 的有关报道。 笔者对华府智库人士的访谈记录, 2006 年 3月 27~ 28 日, 2007 年 8月 20 日。 / Taiwanps New Direction , 0 Washingt on T imes, May 28, 2008. 中国评论社香港 5 月23 日电, avail abl e at: http: / / cn. chinareview new s. com/ doc/ 1006/ 5/ 3/ 8/ 100653823. html? colu id= 7& kindid= 0& docid= 10065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