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2、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想: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合作探究,分析比较 3、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简介相关知识 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 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 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 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单调 片 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一一两片(阕) 中调-59~90字 三叠一一三片 长调——90字以上 四叠一—四片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 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 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走进作者一一柳永 柳永(约987一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 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 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2、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想: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合作探究,分析比较。 3、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相关知识 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 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 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 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 小令——58 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 中调——59~90 字 三叠——三片 长调——90 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 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 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三、走进作者――柳永 柳永(约 987-约 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 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 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
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 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诗》, 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以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 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 派的宗师。通俗是柳词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凡有井水外,即能歌柳词”,可见 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 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师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 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字释词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ns 重湖叠巘淸嘉: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都很秀丽。巘,y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五、背景引入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 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 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 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 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 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六、诵读思考:本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讨论明确:钱塘的繁华的表现: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七、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 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词的上阕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 4、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交流、明确: 1、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 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 东南形胜一一从地理角度 三吴都会一一从都市角度(概括) 钱塘自古一一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 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 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诗》, 收词近 200 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以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 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 派的宗师。通俗是柳词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凡有井水外,即能歌柳词”,可见 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 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师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 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字释词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都很秀丽。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五、背景引入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 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 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 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 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 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六、诵读思考:本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讨论明确:钱塘的繁华的表现: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七、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 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词的上阕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 4、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交流、明确: 1、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 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 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 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 (概括) 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 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 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 形象逼真。 3、上阕先点出“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 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 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 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4、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 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 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睛”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 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 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七、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 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 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 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子、荷 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明确: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山水的美丽。宋之问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 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 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写杭州山寺中的桂子和钱塘江潮是让人向往的 南宋杨万里诗:“毕竞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八、总结全词,概括主旨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 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 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 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第二课时 、导入《雨霖铃》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 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 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 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 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 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 形象逼真。 3、上阕先点出“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 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 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 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4、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 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 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 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 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七、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 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 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 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子、荷 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明确: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山水的美丽。宋之问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 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 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写杭州山寺中的桂子和钱塘江潮是让人向往的。 南宋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八、总结全词,概括主旨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 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 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 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雨霖铃》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 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 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 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 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
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朗诵 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 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一一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一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一一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一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 别绪 1、思路探究: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 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 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 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津: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 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 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冋”,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 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 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分析1: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天下伤心 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分析2:江水、寒蝉
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 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 别绪。 1、思路探究: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 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 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 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津: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 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 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 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 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分析 1: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天下伤心 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分析 2:江水、寒蝉
“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笔下的蝉 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指津: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明确: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 雨”“长亭”“烟波”“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 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分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 凝噎”,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 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 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 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小结:上阕,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 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柳永用大师的景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 分别,这是铺垫法。其实我们刚才分析的是词中的实景,词人在下阕还设置了大量的虚景 3、品读下阕,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 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 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 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 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 点染离情别绪更是凄楚动人。 4、名句理解鉴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讨论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今 宵酒醒何处”,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变换为“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酒醒前的梦 境形成对照。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 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一—“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 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柳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 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 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点评小结: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 相映,使人真正深刻地理解“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 四、诵读品味,交流探宄,整合知识,总结全词 1、这首词的上下阕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分析: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用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承接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主,自古而然。由于多情的缘故, 似乎有自慰之意:然而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 更深地拓展了词的境界,下面别后设想就顺理成章了。 2、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着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 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
“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笔下的蝉 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指津: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明确: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 雨”“长亭”“烟波”“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 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分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 凝噎”,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 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 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 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小结:上阕,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 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柳永用大师的景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 分别,这是铺垫法。其实我们刚才分析的是词中的实景,词人在下阕还设置了大量的虚景。 3、品读下阕,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 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 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 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 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 点染离情别绪更是凄楚动人。 4、名句理解鉴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讨论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今 宵酒醒何处”,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变换为“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酒醒前的梦 境形成对照。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 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 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柳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 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 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点评小结: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 相映,使人真正深刻地理解“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 四、诵读品味,交流探究,整合知识,总结全词 1、这首词的上下阕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分析: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用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承接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主,自古而然。由于多情的缘故, 似乎有自慰之意;然而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 更深地拓展了词的境界,下面别后设想就顺理成章了。 2、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着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 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
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 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 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3、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 词中说出几句吗? “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 与客人间的“惨别” 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 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做《同步作业》巩固 3、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 附:板书设计 地理条件:东南形胜 上阕社会条件:三吴都会 历史传统:自古繁华 富庶、美丽、安定、祥和 《望海潮》下阕西湖美丽:桂子、荷花 人民和乐:官雅民乐 别前:都门帐饮 《雨霖铃》别时:执手相看实 情景交融 别后:晓风残月 虚 教学反思:
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 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 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3、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五、小结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 词中说出几句吗? “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 与客人间的“惨别”…… 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 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做《同步作业》巩固。 3、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 附:板书设计 地理条件:东南形胜 上阕 社会条件:三吴都会 历史传统:自古繁华 富庶、美丽、安定、祥和 《望海潮》 下阕 西湖美丽:桂子、荷花 人民和乐:官雅民乐 别前:都门帐饮 《雨霖铃》 别时:执手相看 实 情景交融 别后:晓风残月 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