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课程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实验是生物系的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学、分子或群 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 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所设的 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生物工程和其他的有关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 践中的有关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使学 生能够胜任中等学校生物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的讲授、实验指导和课外活动的教学指导 工作。 以微生物的五个微生物学规律为重点,要求学生从各个方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 知识;掌握主要的名词概念,以及微生物的染色观察、分离纯化培养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和成就,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 动手的能力,以发现和初步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遗传学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科学的态 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分“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教学考核或考试(如试题的难 度、分布)相应按此三层次安排。 三、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 能;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课程教学难点: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以录像、多媒体课件辅助解决重点、难点;以试验、动画等来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3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微生物在自然界社会和科研中的作用: (4)微生物的五大共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考核方式: 考试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实验是生物系的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学、分子或群 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 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所设的 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生物工程和其他的有关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 践中的有关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并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使学 生能够胜任中等学校生物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的讲授、实验指导和课外活动的教学指导 工作。 以微生物的五个微生物学规律为重点,要求学生从各个方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 知识;掌握主要的名词概念,以及微生物的染色观察、分离纯化培养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和成就;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 动手的能力,以发现和初步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遗传学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科学的态 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二、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分“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教学考核或考试(如试题的难 度、分布)相应按此三层次安排。 三、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 能;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课程教学难点: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以录像、多媒体课件辅助解决重点、难点;以试验、动画等来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3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微生物在自然界\社会和科研中的作用;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发展 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2.重、难点提示 重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7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带: (2)放线菌: (3)蓝细菌: (4)支原体: 5)立克次氏体: (6)衣原体。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原核微生物,包括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 氏体)、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细菌的形态和染色(革兰氏染色): 2)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枸 (3)重点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一芽孢、糖被、鞭毛 (4)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5学时) 1,教学内容 (1)酵母菌 (2)霉菌: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南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 样性。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2)重点真菌的繁殖。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5学时) 1.教学内容 (1)病毒: (2)亚病毒: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及对称机制,包括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 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植物 病毒、动物病毒及第三节内容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三种典型形态的病毒 (2)重点是噬菌体的繁殖: (3)重点是噬菌体的繁殖: (4)重点溶源性: (5)难点是噬菌体的繁殖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3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4)培养基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7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菌; (2)放线菌; (3)蓝细菌; (4)支原体; (5)立克次氏体; (6)衣原体。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原核微生物,包括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 氏体)、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细菌的形态和染色(革兰氏染色); (2)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3)重点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芽孢、糖被、鞭毛; (4)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5学时) 1.教学内容 (1)酵母菌; (2)霉菌;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 样性。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2)重点真菌的繁殖。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5学时) 1.教学内容 (1)病毒; (2)亚病毒;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的大小形态及对称机制,包括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 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植物 病毒、动物病毒及第三节内容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是三种典型形态的病毒; (2)重点是噬菌体的繁殖; (3)重点是噬菌体的繁殖; (4)重点溶源性; (5)难点是噬菌体的繁殖。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3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培养基
通讨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 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 方法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化能 (3)微生物独特代谢途径举例。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和第 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发酵: (2)重点生物固氮: (3)难占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5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 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概论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典型生长曲线 (2)重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3)重点抗代谢药物的代表.-磺胺类药物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5学时) 1.教学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 (3)基因重组 诵讨木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黄的垫色休基因组及垫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木 特点 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南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第 节中突就与育种不做要求,只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需讲授,第四节基因工程及第五节菌种的保藏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2)重点基因突变的机制: (3)重点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饰选: (4)重点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5)重点转导: (6)难点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7)难点局限转导。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3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 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 方法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化能; (3)微生物独特代谢途径举例。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和第 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发酵; (2)重点生物固氮; (3)难点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5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 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概论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典型生长曲线; (2)重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3)重点抗代谢药物的代表----磺胺类药物。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5学时) 1.教学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 (3)基因重组。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 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第二 节中突就与育种不做要求,只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需讲授,第四节基因工程及第五节菌种的保藏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2)重点基因突变的机制; (3)重点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4)重点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5)重点转导; (6)难点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7)难点局限转导。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3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 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自 学,不做要求,第四节中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不讲)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氨素循环 第九章传染和免疫(4学时) 1.教学内容 (1)传染 (2)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方法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概念。 (第三节免疫标记技术及第四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不做要求) 2.重、难占提示 (1)重点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2)重点吞噬细胞及其功能 (3)重点免疫分子: (4)重点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2)生物的三元界系统: (3)细菌分类中的新方法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 物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重、难点提示 重点细菌分类中的新方法 七、学时分配 数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3 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病毒和亚病毒 四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5 八 微生物的生态 九 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2 总计 八、课程考核方式
(2)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 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自 学,不做要求,第四节中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不讲)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氮素循环 第九章 传染和免疫(4学时) 1.教学内容 (1)传染; (2)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方法。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概念。(第三节免疫标记技术及第四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不做要求)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2)重点吞噬细胞及其功能; (3)重点免疫分子; (4)重点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2)生物的三元界系统; (3)细菌分类中的新方法。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 物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重、难点提示 重点细菌分类中的新方法;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3 一 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7 二 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 三 病毒和亚病毒 5 四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3 五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 六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5 七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5 八 微生物的生态 3 九 传染与免疫 4 十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2 总计 4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多维度:期末笔试(闭卷+过程性考核 2.成绩构成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以及研习等情况):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第一版),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1993年: [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2002年: 「31《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年 [4]《微生物学教程》,沈平、陈向东主编,高教出版社,2009年: [5]《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 黄风梨主编.高教出版社,2009年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所属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学分:32学时1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 、能够真正认识各种不同的微生物,从而有利于对微生物学中其它 生物学规律的学习掌握,而且能熟练掌握不同微生物的制片染色及观察方法及微生物 其它生物学规律中研究中所用的技术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教学要求 每人 台显微镜机 独立或协作工作,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要求任课老师认真讲解实验课理论部分内容,认真重复演示实验课中的实 际操作部分: (二)要求学生诵过亲身操作和设计,能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险数学中的各项技术 技能的训练。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查,考查成绩=考勤成绩+课堂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 常用器皿的洗涤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知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器皿的种类及其洗涤方法: (4)主要仪器: 各种微生物培养所雪要的器皿等」 实验项目(二):细菌三形片的观察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知设计性和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熟练使用显微镜,尤特别是油镜得使用 2.观察细菌常见的三种形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4)主要仪器:
1.考核方式 多维度:期末笔试(闭卷)+过程性考核; 2.成绩构成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以及研习等情况);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教程》(第一版),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1993年; [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2002年; [3]《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年; [4]《微生物学教程》,沈平、陈向东主编,高教出版社,2009年; [5]《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黄凤梨主编,高教出版社,2009年。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所属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学分: 32 学时 1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能够真正认识各种不同的微生物,从而有利于对微生物学中其它 生物学规律的学习掌握,而且能熟练掌握不同微生物的制片染色及观察方法及微生物 其它生物学规律中研究中所用的技术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教学要求 每人一台显微镜机,独立或协作工作,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要求任课老师认真讲解实验课理论部分内容,认真重复演示实验课中的实 际操作部分; (二)要求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设计,能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术 技能的训练。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查,考查成绩=考勤成绩+课堂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常用器皿的洗涤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了解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器皿的种类及其洗涤方法; (4)主要仪器: 各种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器皿等。 实验项目(二): 细菌三形片的观察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熟练使用显微镜,尤特别是油镜得使用 2. 观察细菌常见的三种形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装片 实验项目(三):培养基的制备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知设计性口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以及培养基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2.掌握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和PDA培养基的制 (4)主要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电磁炉、电炉、紫外照射灯 培养基分装器等 实验项目(四):消毒与灭菌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知设计性知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了解几种主要的加热灭菌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紫外照射灯等。 实验项目(五):无菌操作技术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的无菌操作技术,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过程,并理解无菌的含义 (4)主要仪器: 酒精打、超净工作台、接种环、产养器皿等 实验项目(六)简单染色 (1) 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斜面接种、细菌制片技术和筒单染色。 (4)主要仪器: 酒精灯、超净工作台、接种环、载玻片、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化):革兰氏染色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 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4)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八):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使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双目光学显微镜、装片 实验项目(三):培养基的制备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以及培养基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2. 掌握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高氏Ⅰ号培养基的制备和PDA培养基的制 备。 (4)主要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电磁炉、电炉、紫外照射灯、 培养基分装器等。 实验项目(四):消毒与灭菌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了解几种主要的加热灭菌方法; 2.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紫外照射灯等。 实验项目(五):无菌操作技术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了解常见的无菌操作技术,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过程,并理解无菌的含义; (4)主要仪器: 酒精灯、超净工作台、接种环、培养器皿等。 实验项目(六) 简单染色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掌握斜面接种、细菌制片技术和简单染色。 (4)主要仪器: 酒精灯、超净工作台、接种环、载玻片、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 (七):革兰氏染色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 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 3. 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4)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八):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学习并掌握使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掌握对不同形态细菌细胞大小测定的分类学基本要求,增强对微生物细胞大小 的感性认识。 (4)主要仪器: 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九):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定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如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茅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2.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3.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以及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 法。 (4)主要仪器: 血细胞计数板、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十):放线菌的培养方法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o设计性口综合性o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插片法等培养丝状微生物的方法,并理解插片培养的优点。 (4)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等。 实验项目(十一):霉菌的培养方法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载片法等培养丝状微生物的方法,并理解载片培养的优势。 (4)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等。 实验项目(十二):放线菌形态观察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观察放线菌自然生长的个体形态以及放线菌的菌落特征,要求熟练掌握放线菌的 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十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观察霉菌自然生长的个体形态以及霉菌的菌落特征,要求充分了解根霉、毛霉、 青霉、曲霉的典型菌落特征及孢子头情况。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十四):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设计性口综合性
2. 掌握对不同形态细菌细胞大小测定的分类学基本要求,增强对微生物细胞大小 的 感性认识。 (4)主要仪器: 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 (九):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定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2. 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以及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 法。 (4)主要仪器: 血细胞计数板、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十):放线菌的培养方法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插片法等培养丝状微生物的方法,并理解插片培养的优点。 (4)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等。 实验项目(十一):霉菌的培养方法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载片法等培养丝状微生物的方法,并理解载片培养的优势。 (4)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等。 实验项目(十二):放线菌形态观察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观察放线菌自然生长的个体形态以及放线菌的菌落特征,要求熟练掌握放线菌的 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十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观察霉菌自然生长的个体形态以及霉菌的菌落特征,要求充分了解根霉、毛霉、 青霉、曲霉的典型菌落特征及孢子头情况。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等。 实验项目(十四):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 2.掌握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空气浴振荡器等。 实验项目(十五):某种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知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实验技能,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产 淀粉酶的微生物、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等。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空气浴振荡器等。 实验项目(十六):某种功能微生物某种产物的鉴定及检测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设计性■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实验技能,对某种纯化的微生物相应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定 性试验、定量试验。 (4)主要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培养箱、空气浴振荡器等。 六、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常用器皿的洗涤、 包装及制备 1 3 细菌三型片的观察 培养基制作 2 3 消毒和灭菌 无菌操作技术 3 3 细菌的简单染色 4 革兰氏染色 3 5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3 6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定 3 7 丝状微生物的培养(放线菌、霉菌) 3 8 丝状微生物形态的观察(放线菌、霉菌) 3 9 综合: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设计:某种某种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10 特定微生物某种功能的鉴定及检测 合计 32 七、推荐教材与辅助教学资料 [1]《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3版),周德庆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1.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 2. 掌握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空气浴振荡器等。 实验项目(十五):某种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实验技能,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产 淀粉酶的微生物、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等。 (4)主要仪器: 双目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空气浴振荡器等。 实验项目(十六):某种功能微生物某种产物的鉴定及检测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实验技能,对某种纯化的微生物相应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定 性试验、定量试验。 (4)主要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培养箱、空气浴振荡器等。 六、实验学时分配 序 号 实 验 项 目 学 时 1 常用器皿的洗涤、包装及制备 3 细菌三型片的观察 2 培养基制作 3 消毒和灭菌 3 无菌操作技术 3 细菌的简单染色 4 革兰氏染色 3 5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3 6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定 3 7 丝状微生物的培养 (放线菌、霉菌) 3 8 丝状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放线菌、霉菌) 3 9 综合: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4 10 设计:某种某种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特定微生物某种功能的鉴定及检测 4 合计 32 七、推荐教材与辅助教学资料 [1]《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3版),周德庆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沈萍、陈向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微生物学实验》,张兰河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4】《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黄亚东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微生物学实验》,陈敏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沈萍、陈向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微生物学实验》,张兰河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4]《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黄亚东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微生物学实验》,陈敏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