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旅游学所具有的边缘学科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互运用 的创新过程,由于规划涉及面非常广泛,它的理论基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下面 本章将对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这几个旅游 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理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目标 之一就是确定旅游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产空间布局的理 论被统称为区位理论(Thoery of location). 一、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得生 产能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 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 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还不够高,人们 的生活和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因而人们通常都聚居于自然条件良好、便 于生产的地带。此时的生产地就成为了消费者的聚居点和定居地,生产出的产品也不 需要运输到异地进行分配和消费,不存在生产的布局问题和研究区伦理论的需求。 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小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尤 其是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起来,陆续经历了家庭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 和机器大生产这几个阶段。工业生产发展导致产品供应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生产规 模的扩大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对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地位确立起来后,“看不见的手”迫使工业生产企业在市场上 展开竞净。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发现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 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于是生产的最佳区位的选择就成 为市场竟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区位问题此时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区位论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了,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1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旅游学所具有的边缘学科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互运用 的创新过程,由于规划涉及面非常广泛,它的理论基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下面 本章将对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这几个旅游 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节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理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目标 之一就是确定旅游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产空间布局的理 论被统称为区位理论(Thoery of location)。 一、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得生 产能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 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 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还不够高,人们 的生活和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因而人们通常都聚居于自然条件良好、便 于生产的地带。此时的生产地就成为了消费者的聚居点和定居地,生产出的产品也不 需要运输到异地进行分配和消费,不存在生产的布局问题和研究区伦理论的需求。 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小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尤 其是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起来,陆续经历了家庭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 和机器大生产这几个阶段。工业生产发展导致产品供应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生产规 模的扩大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对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地位确立起来后,“看不见的手”迫使工业生产企业在市场上 展开竞争。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发现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 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于是生产的最佳区位的选择就成 为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区位问题此时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区位论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了。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 发展历史。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初期,、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一20世纪初期)、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 20年代一40年代)以及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一)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亿的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 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加以关注。如1767年英国的斯秋阿 特和Steuart)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 些问题;1776平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也只是谈到了地租和水 陆的运费对区位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 才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件,才有了19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二)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正好是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发展 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不能仅仅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更要强调获取这些 生产性资源所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 成本。由于有了萌芽阶段的积累和准备,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 学者,如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第一部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 立国对于农业及同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 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世界上 第一部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他 在书少中提出的工业布局模型被称为韦伯工业区位论。此外还有德国的劳舍 (W.Roscher)、萨福雷(F.Schaffle)、龙哈德(W Launhardt)以及美国的拉斯帕勒斯 (E.lespeyres))等经济学家部对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又可称为微 观研究阶段,因为研究大多是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即分析的立足点是单个的工业企 (一)近代区位理论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更广阔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更大区域内的深入分 工,此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市场的扩展上。相应地,区位理论的研究也从 生产布局的成本最小化转到了生产布局的市场范围最大化。这一时期的学者着重研究 了空间布局对争夺市场的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Christaller))、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ch)、瑞典的帕兰德〔T.Pala nder)、美国的费特C
2 从 18 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近 300 年的 发展历史。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18 世纪下半叶一 19 世纪初期)、古典理论时期(19 世纪 20 年代一 20 世纪初期)、近代理论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一 40 年代)以及现代理论时期(20 世纪 40 年代至今)。 (一)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亿的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 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加以关注。如 1767 年英国的斯秋阿 特(J Steuart)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一 些问题;1776 平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也只是谈到了地租和水 陆的运费对区位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 才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件,才有了 19 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二)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正好是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发展 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不能仅仅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更要强调获取这些 生产性资源所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 成本。由于有了萌芽阶段的积累和准备,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 学者,如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第一部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 立国对于农业及同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 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世界上 第一部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他 在书少中提出的工业布局模型被称为韦伯工业区位论。此外还有德国的劳舍 (W.Roscher)、萨福雷(F.Schaffle)、龙哈德(W .Launhardt)以及美国的拉斯帕勒斯 (E.lespeyres)等经济学家部对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又可称为微 观研究阶段,因为研究大多是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即分析的立足点是单个的工业企 业。 (一)近代区位理论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更广阔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更大区域内的深入分 工,此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市场的扩展上。相应地,区位理论的研究也从 生产布局的成本最小化转到了生产布局的市场范围最大化。这一时期的学者着重研究 了空间布局对争夺市场的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Christaller)、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ch)、瑞典的帕兰德〔T.Pala nder〕、美国的费特(F
A.Fetter))、胡佛(E.M.Hoover)、以德国地理学家高兹E.A.Karts)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 (B.Ohl)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都是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这个阶段的研究与古典区位理论时期相比更加宏观,考虑的因子更加复杂,并且 在进行分析时大量引人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此时的区位理论已从追求局部均衡 发展到了追求一般均衡。 (四)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国家加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经历了短暂 的复苏期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再加上第三次科学 技术革命的推动,使得战后的生产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地域的分工协作 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的大型化、联合化、集约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产 业结构的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样的社会条件对区位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新的学科领域开始涌现,并且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渗透和交叉。战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科学的兴起、人 类行为学的发展以及空间遥感技术的使用等,都为现代区位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 金 该时期区位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既包括各 种经济性成本要素,也包括其他的非经济件的成本要素如制度、文化、心理、军事等 因素),代表性的学者有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Isader)、斯哥勒(W.Schoolder)等;大 量借用计量学的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对区位问题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如美国的著名经 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影响生产布局的投资、就业和货币 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指导预定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三、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一)传统区位理论在指导旅游开发规划时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区位理论论,即针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区位理论,在对工业和农业生 产进行规划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 ”失灵”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旅游业的生产和工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上 的“失灵”。旅游业同工业一样是一个依托资源的产业,可是旅游业所依托的资源是旅 游资源,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一般说来均是不能移动的。因此,在旅游规划 中生产的区位是大致确定的.即不存在旅游资源的运输费用影响旅游生产布局的问题, 其次,旅游生产的非物质性使得旅游市场的需求预测变得十分困难,市场对旅游 3
3 A. Fetter)、胡佛(E.M.Hoover)、德国地理学家高兹(E.A. Karts)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 (B.Ohlin)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都是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这个阶段的研究与古典区位理论时期相比更加宏观,考虑的因子更加复杂,并且 在进行分析时大量引人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此时的区位理论已从追求局部均衡 发展到了追求一般均衡。 (四)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国家加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经历了短暂 的复苏期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再加上第三次科学 技术革命的推动,使得战后的生产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地域的分工协作 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的大型化、联合化、集约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产 业结构的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样的社会条件对区位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新的学科领域开始涌现,并且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渗透和交叉。战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科学的兴起、人 类行为学的发展以及空间遥感技术的使用等,都为现代区位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 提。 该时期区位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既包括各 种经济性成本要素,也包括其他的非经济件的成本要素(如制度、文化、心理、军事等 因素),代表性的学者有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 Isader)、斯哥勒(W. Schoolder)等;大 量借用计量学的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对区位问题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如美国的著名经 济学家库兹涅茨(S. Kuznets)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影响生产布局的投资、就业和货币 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指导预定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三、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一)传统区位理论在指导旅游开发规划时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区位理论论,即针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区位理论,在对工业和农业生 产进行规划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 “失灵”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旅游业的生产和工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上 的“失灵”。旅游业同工业一样是一个依托资源的产业,可是旅游业所依托的资源是旅 游资源,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一般说来均是不能移动的。因此,在旅游规划 中生产的区位是大致确定的.即不存在旅游资源的运输费用影响旅游生产布局的问题。 其次,旅游生产的非物质性使得旅游市场的需求预测变得十分困难,市场对旅游
区位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相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 能会具有不同的效用,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如个人爱好、性格特征、文化背景、 知识结构、从事的工作等。甚至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态度都会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产生 影响。 第三,旅游业与其他的物质生产产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不能仅仅 从旅游发展本身来进行生产布局,必须全面通盘考虑。旅游业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传统 意义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外,还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和其他的 辅助、配套服务设施,如环保、电力、通讯等。而传统的区位理论所研究的对橡没有 如此巨大的关联网,因而在理论的研究上对产业关联性的考虑必定不够,所以要真正 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规划工作者要从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 探索出适应旅游业独特发展个性的区位理论。 (二)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物质生产行业不同,旅游也就有其独有的区位理论,在这方面 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对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就有许多 的学者将它引入到了旅游地的分析中来。在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界 定旅游中心地。 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 实际上对于特定的旅游地,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其是否为该地域范围 内的旅游中心地,比如说这个旅游地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被周边地区的大多数客 源市场所消费;这个旅游地人均旅游业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周边地区大,等等。 一般说来,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因为这 两个条件是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中心的先决因素。 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 旅游地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影响范围。当然,除了旅 游资源之外,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容量都对旅游地的市场范 围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总地来说,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之分。所谓 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 济容量以及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或接待游客数量,上 限值不能超过上述四个变量中的最小值。而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下限则可以引用克 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门槛值”来进行说明。"门槛值”指的是生产一定产品或提 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最小的需求量。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旅游地的研究,此时的“"门
4 区位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相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 能会具有不同的效用,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如个人爱好、性格特征、文化背景、 知识结构、从事的工作等。甚至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态度都会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产生 影响。 第三,旅游业与其他的物质生产产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不能仅仅 从旅游发展本身来进行生产布局,必须全面通盘考虑。旅游业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传统 意义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外,还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和其他的 辅助、配套服务设施,如环保、电力、通讯等。而传统的区位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没有 如此巨大的关联网,因而在理论的研究上对产业关联性的考虑必定不够,所以要真正 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规划工作者要从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 探索出适应旅游业独特发展个性的区位理论。 (二)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物质生产行业不同,旅游也就有其独有的区位理论,在这方面 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对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就有许多 的学者将它引入到了旅游地的分析中来。在旅游中心地的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界 定旅游中心地。 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 实际上对于特定的旅游地,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其是否为该地域范围 内的旅游中心地,比如说这个旅游地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被周边地区的大多数客 源市场所消费;这个旅游地人均旅游业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周边地区大,等等。 一般说来,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因为这 两个条件是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中心的先决因素。 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 旅游地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影响范围。当然,除了旅 游资源之外,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容量都对旅游地的市场范 围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总地来说,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之分。所谓 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 济容量以及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或接待游客数量,上 限值不能超过上述四个变量中的最小值。而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下限则可以引用克 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门槛值”来进行说明。“门槛值”指的是生产一定产品或提 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最小的需求量。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旅游地的研究,此时的“门
槛”为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量。这一点要从旅游生产经 济性方面来理解:开发一定的旅游产品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市场对该旅 游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好,消费量很小,那么旅游区必然不能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旅游 活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高昂的旅游产品成本又会进一步压抑人们的旅游需求,这是 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在旅游规划时要考虑到旅游产品开发的需求“门槛·问 令 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 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它的市场范围即吸引力进行的。所谓高级旅游中心 地就是指为较大市场范围提供旅游服务的中心吸引物;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侧是指其 提供的旅游服务为较小范围内的市场所消费的中心吸引物。一般来说,高级旅游中心 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低廉,而低级的旅 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相对单一。 4.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高级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具有不同的服务职能,由于不同等级旅游中心地服务的 市场范围各异,就产生了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问题。即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可能存在 多个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如何进行均衡布局,使得区域旅游在不同等级旅游中心 地的带动下获得持续的发展,是布局模式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 理论中,谈到了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最有利于物资销售和服务 最方便为原则,即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区。在市场最优原则下,一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提 供的服务能力应该实际上相当于3个较低级的中心地,用公式表示就是Kn=3!,以K 表示每个单元内各级中心地的数量,n表示中心地的级别高低。 国内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友明,这样的一种布局模式在区域旅游市场中也是适用的 区域旅游中心地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都相应地属领几个中级或低级中心地。例妆如 在国内学者对北京市旅馆业的空间布局和锦州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中发现,上述区 域旅游的空间布局都能用这个模式来加以描述。 同样的,杜能的农业布局的圈层理论也可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得到体现。杜能认 为从城市向外延伸,不同距离的地方适宜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他从实际的研究中发 现,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可分为不同的生产圈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提出了 环城市游憩带ReBA M)的概念。所谓的环城市游稳带ReBA 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指的是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沛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 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
5 槛”为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量。这一点要从旅游生产经 济性方面来理解:开发一定的旅游产品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市场对该旅 游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好,消费量很小,那么旅游区必然不能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旅游 活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高昂的旅游产品成本又会进一步压抑人们的旅游需求,这是 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在旅游规划时要考虑到旅游产品开发的需求“门槛’’问 题。 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 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它的市场范围即吸引力进行的。所谓高级旅游中心 地就是指为较大市场范围提供旅游服务的中心吸引物;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则是指其 提供的旅游服务为较小范围内的市场所消费的中心吸引物。一般来说,高级旅游中心 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低廉,而低级的旅 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相对单一。 4.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高级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具有不同的服务职能,由于不同等级旅游中心地服务的 市场范围各异,就产生了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问题。即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可能存在 多个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如何进行均衡布局,使得区域旅游在不同等级旅游中心 地的带动下获得持续的发展,是布局模式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 理论中,谈到了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最有利于物资销售和服务 最方便为原则,即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区。在市场最优原则下,一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提 供的服务能力应该实际上相当于 3 个较低级的中心地,用公式表示就是 Kn=3 n-1,以 K 表示每个单元内各级中心地的数量,n 表示中心地的级别高低。 国内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友明,这样的一种布局模式在区域旅游市场中也是适用的。 区域旅游中心地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都相应地属领几个中级或低级中心地。例如, 在国内学者对北京市旅馆业的空间布局和锦州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中发现,上述区 域旅游的空间布局都能用这个模式来加以描述。 同样的,杜能的农业布局的圈层理论也可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得到体现。杜能认 为从城市向外延伸,不同距离的地方适宜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他从实际的研究中发 现,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可分为不同的生产圈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提出了 环城市游憩带(ReBA M)的概念。所谓的环城市游憩带(ReBA 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指的是产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 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
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这一地带的划分,形象地刻画了大城市周边区域的旅 游市场布局模式,即围绕城市呈现出环状特征。同时环城市游憩带随着距离城市的远 近不同,其主要旅游功能也会出现差异。如距离城市较近的游憩带依托城市以市民休 闲和康体健身为主导功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带则依托自然生态以生态旅游、度假旅 游为主要的吸引点。 除了上述介绍的两种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外,国内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兴旅游区 位理论,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区位理论是旅游规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对于旅游规划中旅游产业、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应对 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节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一、增长极理论产生的背景 增长极理论Growing Polar)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其发展模式有两种差异较大的主张:一个是 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另一个则是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主张区域平衡发展的人们认为:所谓的区域平衡发展就是要在区域与区域之间、 区域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的发展,特 别是在区域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上,要保持平衡,保持产业部门的全面发展,即第 、二、三产业部门要实现同步发展,而不能有所偏废,以实现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该理论却忽略了以 下几个事实 (1)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发达区域能够有实力推动区域范围内的完全平衡发展,巫何 况是欠发达区域。这里说的实力既指先天存在的实力,如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 条件等,又指后天形成的实力,如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各种自然资源 应有尽有、区域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高度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并且质量高的地 域尚未被人们发现。 (2将投资资金平均地分散投入到各产业部门中,对各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就被弱 化了,结果主观上希望各产业均衡发展,而事实上却是各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区域经 济增长乏力。这样的结果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因而,区域的平衡发展只能被归为一种理想状态,它是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 种美好愿望,但是却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即咯区域的实力赋存是不同的 所以在区域发展中所起的理论指导作用不是特别显著, 6
6 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这一地带的划分,形象地刻画了大城市周边区域的旅 游市场布局模式,即围绕城市呈现出环状特征。同时环城市游憩带随着距离城市的远 近不同,其主要旅游功能也会出现差异。如距离城市较近的游憩带依托城市以市民休 闲和康体健身为主导功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带则依托自然生态以生态旅游、度假旅 游为主要的吸引点。 除了上述介绍的两种旅游区位理论的应用外,国内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兴旅游区 位理论,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区位理论是旅游规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对于旅游规划中旅游产业、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应对 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一、增长极理论产生的背景 增长极理论(Growing Polar)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其发展模式有两种差异较大的主张: 一个是 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另一个则是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主张区域平衡发展的人们认为:所谓的区域平衡发展就是要在区域与区域之间、 区域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的发展,特 别是在区域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上,要保持平衡,保持产业部门的全面发展,即第 一、二、三产业部门要实现同步发展,而不能有所偏废,以实现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该理论却忽略了以 下几个事实: (1)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发达区域能够有实力推动区域范围内的完全平衡发展,巫何 况是欠发达区域。这里说的实力既指先天存在的实力,如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 条件等,又指后天形成的实力,如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各种自然资源 应有尽有、区域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高度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并且质量高的地 域尚未被人们发现。 (2)将投资资金平均地分散投入到各产业部门中,对各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就被弱 化了,结果主观上希望各产业均衡发展,而事实上却是各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区域经 济增长乏力。这样的结果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因而,区域的平衡发展只能被归为一种理想状态,它是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 种美好愿望,但是却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即各区域的实力赋存是不同的, 所以在区域发展中所起的理论指导作用不是特别显著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张者则是从区域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认为一般地区不 具备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实力,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立足于本地区 的实际,实现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的发展,而不是平衡使用力量进行发展。在不 平衡发展的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的因素,它代表着整体的行为,因此,要在不 同的时期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进行发展,投资也应该选在若干区位条 件良好的增长极地区进行,而其他地区则可以借助增长极地区的辐射作用而逐步发展 最终实现区域的发展。可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式承认区域之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 性,主张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种模式正为世界上大多数 国家所接受,并用来指导经济建设的实践工作,因而影响力较为深远, 增长极理论正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平衡发展理 论为大多数国家接受之后,增长极的发展理论模式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理长极理论的内涵 (一增长极的概念 "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 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 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存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 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 吸引和排拆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 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因此,最初的增长极概念是十分抽象的,没有与个体的经济现象发生联系,但是 却给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在佩鲁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概 念深入化和具体化了。如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将增长极与具体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使之不仅包括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包括了经济现 象之间的区位关系,从而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科学概念。即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会逐渐聚集到少数条件优越的 区域,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 (二)增长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上面谈到区域增长极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它是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前形成 的,其目的是通过它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这个目标是通过区 域增长极的两大作用来实现的,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1.极化作用
7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张者则是从区域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认为一般地区不 具备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实力,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立足于本地区 的实际,实现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的发展,而不是平衡使用力量进行发展。在不 平衡发展的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的因素,它代表着整体的行为,因此,要在不 同的时期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进行发展,投资也应该选在若干区位条 件良好的增长极地区进行,而其他地区则可以借助增长极地区的辐射作用而逐步发展, 最终实现区域的发展。可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式承认区域之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 性,主张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种模式正为世界上大多数 国家所接受,并用来指导经济建设的实践工作,因而影响力较为深远。 增长极理论正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平衡发展理 论为大多数国家接受之后,增长极的发展理论模式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理长极理论的内涵 (一)增长极的概念 “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 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 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存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 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 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 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因此,最初的增长极概念是十分抽象的,没有与个体的经济现象发生联系,但是 却给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在佩鲁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概 念深入化和具体化了。如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将增长极与具体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使之不仅包括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包括了经济现 象之间的区位关系,从而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科学概念。即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会逐渐聚集到少数条件优越的 区域,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 (二)增长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上面谈到区域增长极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它是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前形成 的,其目的是通过它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这个目标是通过区 域增长极的两大作用来实现的,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1.极化作用
也称回流效应,因其作用类似于磁极对铁的吸引而得名。这种作用会对区域内其 他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阻碍,它的产生机制如下:由于增长极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 通区位、资源区位、政策区位等),从而吸引了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资金、物资、信息、 能量、人才等)向增长极聚集,以期获得较高回报。在生产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中,增 长极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再加上资源充足,使得区域增长极得以较快 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增长极吸引了区域内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使得其他地区经 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竞净力下降,对该地区的经济实力综合增长构成了障碍。 可见,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实质上是以牺牲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为代价,在区 位条件相对有优势的地方,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2.扩散作用 扩散作用与极化作用产生的效果完全相反—扩散作用有助于增长极周边地区的 发展。由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之初,增长极成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目的地,增长极周边地 区的生产要素不断向增长极地区汇集,导致增长极的生产规模逐渐达到最优。但是生 产要素的流动却具有权大的惯性,于是产生了生产要素在增长极的过度集中,增长极 的基础设施等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经济的效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 由于对资源、基础设施的过度竞争而产生的高额成本,部分企业外迁。于是就造成劳 动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从增长极向外扩散,流向周边较 不发达地区。 一般说来,在增长极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作用是主要的;而当增长极发展到 定规模后极化作用削弱,扩散作用则相应加强;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扩散作用逐渐占 主导地位。极化和扩散机制相互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地区的 差距 (三增长极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形式 1.点轴开发理论 该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在具体区域开发时的应用,它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 民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所组成的空间理论形式。其中,点即增长极,轴即区域内的交 通干线。 该理论是生长轴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其中心思想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 重要文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及航空线的建立,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方便 的区位条件使得人口的流动十分便捷,运输费用也随之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 8
8 也称回流效应,因其作用类似于磁极对铁的吸引而得名。这种作用会对区域内其 他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阻碍,它的产生机制如下:由于增长极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 通区位、资源区位、政策区位等),从而吸引了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资金、物资、信息、 能量、人才等)向增长极聚集,以期获得较高回报。在生产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中,增 长极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再加上资源充足,使得区域增长极得以较快 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增长极吸引了区域内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使得其他地区经 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竞争力下降,对该地区的经济实力综合增长构成了障碍。 可见,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实质上是以牺牲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为代价,在区 位条件相对有优势的地方,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2.扩散作用 扩散作用与极化作用产生的效果完全相反——扩散作用有助于增长极周边地区的 发展。由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之初,增长极成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目的地,增长极周边地 区的生产要素不断向增长极地区汇集,导致增长极的生产规模逐渐达到最优。但是生 产要素的流动却具有权大的惯性,于是产生了生产要素在增长极的过度集中,增长极 的基础设施等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经济的效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 由于对资源、基础设施的过度竞争而产生的高额成本,部分企业外迁。于是就造成劳 动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从增长极向外扩散,流向周边较 不发达地区。 一般说来,在增长极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作用是主要的;而当增长极发展到一 定规模后极化作用削弱,扩散作用则相应加强;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扩散作用逐渐占 主导地位。极化和扩散机制相互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地区的 差距。 (三)增长极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形式 1.点轴开发理论 该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在具体区域开发时的应用,它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 民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所组成的空间理论形式。其中,点即增长极,轴即区域内的交 通干线。 该理论是生长轴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其中心思想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 重要文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及航空线的建立,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方便 的区位条件使得人口的流动十分便捷,运输费用也随之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
向交通干线周边聚集而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了区域 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通道功能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经济中 心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三角形分布的特征,其吸引范围为六边形,不同等级的经济中 心体现了其吸引力范围的差异。 因而点轴开发理论重点论述了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的作用和发 展轴对区域经济扩展的影响,采取小间距跳跃式的转移来实现的。其基本思路如下: (1)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具有开发潜力的并且有重要交通干线经过 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2)在各发展轴上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并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3)确定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增长极和发 展轴,再逐步转移到级别较低的增长极和发展轴上。 2.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是已有点轴开发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间、各级点轴系统之间, 特别是重点点轴系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 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 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 度组合。因而,网络开发系统应具备下列要素: ()“节点”,即作为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2)”点轴系统”,即沿轴线两侧分布的“节点”的吸引范围 (仔)"“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 通讯网组成。 三、增长极理论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启示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将潜在的经济效益现实 化,以促进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长极理论从理论上给旅游业优先发展提供了依据 和支持,旅游业作为旅游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通过其聚集和扩散作用将旅游业的关联 作用扩展到一个较为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时,旅游规划编制者 要从大局上综合把握:当该地的旅游资源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时,对旅游业的产业定位 应高标准要求,在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政府扶持其发展的战略,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 增长极来加以培植,促进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面临着三大热点问题,即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问题、环
9 向交通干线周边聚集而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了区域 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通道功能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经济中 心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三角形分布的特征,其吸引范围为六边形,不同等级的经济中 心体现了其吸引力范围的差异。 因而点轴开发理论重点论述了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的作用和发 展轴对区域经济扩展的影响,采取小间距跳跃式的转移来实现的。其基本思路如下: (1)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具有开发潜力的并且有重要交通干线经过 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2)在各发展轴上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并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3)确定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增长极和发 展轴,再逐步转移到级别较低的增长极和发展轴上。 2.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是已有点轴开发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间、各级点轴系统之间, 特别是重点点轴系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 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 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 度组合。因而,网络开发系统应具备下列要素: (1)“节点”,即作为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2)“点轴系统”,即沿轴线两侧分布的“节点”的吸引范围; (3)“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 通讯网组成。 三、增长极理论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启示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将潜在的经济效益现实 化,以促进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长极理论从理论上给旅游业优先发展提供了依据 和支持,旅游业作为旅游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通过其聚集和扩散作用将旅游业的关联 作用扩展到一个较为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时,旅游规划编制者 要从大局上综合把握:当该地的旅游资源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时,对旅游业的产业定位 应高标准要求,在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政府扶持其发展的战略,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 增长极来加以培植,促进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世界面临着三大热点问题,即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问题、环
境与发展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 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兰特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经过共同的研究.三 个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和"“我们共同的未 来”三个纲领性的文件。在文件中,委员会均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如下战略结论:为了 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同时提出“可持 续发展”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相互关系 所必须采取的战赂,这一战略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全世界对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究世界经济能否保持继续增长的问题,众多的学者 参与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众多的研究成课当中,有一项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 轩然大波。这就是1971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发展状 况研究的第一个报告。在报告中罗马俱乐部对经济继续增长和人类的前途作出了具体 的、耸人听闻的预测,他们甚至断言:在公元2100年到来以前,人类社会即将崩溃。 该书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五点: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 境污染和资源耗竭,认为这五种因素的增长均为指数增长,即它们的增长是按一定的 百分比进行,计算增长程度的方法同计算复利。 比如,假设某一因素基期数量为P,每一期的增长率为r,第期的数量力A,则 A=P(1+r) 众所周知,指数增长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该书经过分析认为,由于人口增长所 引起粮食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 程度的加深,都属于指数增长。所以,人类社会或迟或早自然会达到危机水平,经济 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人类的前途将是阴暗的。 针对该书悲观预测的五个因素,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首先对于人口增长的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人口增长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长 的性质,它会随着国家状况的改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当今发达国家极低的、甚 至负的人口增长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人口增长率不是该书所说的不断增长, 而是可以被降低的,短期内可以通过节制人们的生育来实现,长期内则主要通过发展 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实现。 其次,世界粮食的供应问题。一些国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已经成为粮食个生产 最有效率的国家,其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要还可出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虽然以农业为主,但是生产率低下,加上人口增长过快,使得粮食供应不足,需从外
10 境与发展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 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兰特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经过共同的研究.三 个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和“我们共同的未 来”三个纲领性的文件。在文件中,委员会均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如下战略结论:为了 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同时提出“可持 续发展”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相互关系 所必须采取的战赂,这一战略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全世界对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学术界开始研究世界经济能否保持继续增长的问题,众多的学者 参与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众多的研究成果当中,有一项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 轩然大波。这就是 1971 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该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发展状 况研究的第一个报告。在报告中罗马俱乐部对经济继续增长和人类的前途作出了具体 的、耸人听闻的预测,他们甚至断言:在公元 2100 年到来以前,人类社会即将崩溃。 该书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五点: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 境污染和资源耗竭,认为这五种因素的增长均为指数增长,即它们的增长是按一定的 百分比进行,计算增长程度的方法同计算复利。 比如,假设某一因素基期数量为 P,每一期的增长率为 r,第 n 期的数量力 A,则 A=P(1+ r)n 众所周知,指数增长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该书经过分析认为,由于人口增长所 引起粮食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 程度的加深,都属于指数增长。所以,人类社会或迟或早自然会达到危机水平,经济 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人类的前途将是阴暗的。 针对该书悲观预测的五个因素,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首先对于人口增长的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人口增长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长 的性质,它会随着国家状况的改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当今发达国家极低的、甚 至负的人口增长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人口增长率不是该书所说的不断增长, 而是可以被降低的,短期内可以通过节制人们的生育来实现,长期内则主要通过发展 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实现。 其次,世界粮食的供应问题。一些国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已经成为粮食个生产 最有效率的国家,其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要还可出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虽然以农业为主,但是生产率低下,加上人口增长过快,使得粮食供应不足,需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