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下期单元题 八年级语文 第四单元 积累与运用 )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8分) l、(1)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 (3)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关于思乡的诗词两句。(4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苋菜(xian)发怔( zheng)撂高(lio)褒贬( boo bian) B.箍桶(gu) 健脾( 荸荠(b1q1) C.忌讳(hu)招徕(lai) 薏仁(y1 D.厨柜(chu)锑头(ti) 凤哕(sui) 橄榄( gan l&n)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 B.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辩论会上,他能抓住要点,随机应变,击败对手 D.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的表明自己的见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各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计划实施,特制定了响当当,硬邦邦的五项措施 遏止学术腐败现象 B.对于南京大学“辛酸父亲”来信事件,有关人士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全 部否定 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有可能 D.我的父亲1965年报考名牌中学,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最终榜上无名,只能成 为名牌中学的门外汉 5.下面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一—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一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一——进大观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D.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三)综合运用(12分) 7.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体育竞赛第一名的消息,“获得第 有许多种说法,如“夺冠”,你能再说出几种来吗?(3分) ① 8.阅读下面文字,探究问题。(4分) 美丽的背后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第1页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1页 2011-2012 学年下期单元题 八年级语文 第四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 (一)按要求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1、(1)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 是: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 句 , 。 (3)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关于思乡的诗词两句。(4 分) (二)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苋.菜(xiàn) 发怔.(zhēng) 撂.高(liào) 褒贬..(bāo biǎn) B.箍.桶(gū) 跋.涉(pā) 健脾.(pí) 荸荠..(bíqí) C.忌讳.(huì) 招徕.(1ái) 薏.仁(yì) 馄饨..(hún dūn) D.厨.柜(chú) 锑.头(tì) 凤哕.(suì) 橄榄..(gǎn lǎn)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些有口皆碑 ....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 B.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 C.辩论会上,他能抓住要点,随机应变 ....,击败对手。 D.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 ....的表明自己的见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各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计划实施,特制定了响当当,硬邦邦 .......的五项措施, 遏止学术腐败现象。 B.对于南京大学“辛酸父亲”来信事件,有关人士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 .....,全 部否定。 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 .......”就有可能。 D.我的父亲 1965 年报考名牌中学,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最终榜上无名,只能成 为名牌中学的门外汉 ...。 5.下面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D.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三)综合运用(12 分) 7.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体育竞赛第一名的消息,“获得第 一”有许多种说法,如“夺冠”,你能再说出几种来吗?(3 分) ① ② ③ 8.阅读下面文字,探究问题。(4 分) 美丽的背后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短,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陨。 然而谁能想象,依米花为了这两天的短暂开放,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在戈壁滩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生长,而依米花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的深处,通常 它要花费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 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 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究,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 9.写出3个传统节日以及具体日期(3分) 10.书写展 相信经过你坚持不懈的书写练习,你已经会写一手好字了,这一手好字将让你终生受益,请用楷书将 下列精美语句工整地抄写在下列表框中。(2分) 王4图 、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各题。(24分) 京味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 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 儿”。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 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 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 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 不拉叽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 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 动词搬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 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 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 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一一您瞧,颜色也能“挂”。“好 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一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 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 可好象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 不了啊。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比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第2页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2页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短,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陨。 然而谁能想象,依米花为了这两天的短暂开放,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在戈壁滩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生长,而依米花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的深处,通常 它要花费 5 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 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 6 年的光阴。 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究,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 9.写出 3 个传统节日以及具体日期(3 分) 10.书写展示。 相信经过你坚持不懈的书写练习,你已经会写一手好字了,这一手好字将让你终生受益,请用楷书将 下列精美语句工整地抄写在下列表框中。(2 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各题。(24 分) “京味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 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 儿”。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 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 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 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 不拉叽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 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 动词搬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 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 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 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也能“挂”。“好嘛, 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 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 可好象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 不了啊。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 国山河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一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一一也不 管你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 是需要“品”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 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lI 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2分) 12.“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6分) 1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试举三个例子) (6分) 1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含 义?(4分) 1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2分) 16.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4分) (二)百衲衣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 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 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 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 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 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第3页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3页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 国山河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也不 管你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 是需要“品”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 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1. 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2 分) 12.“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6 分) 1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 (6 分) 1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 少了”这句话的含 义?(4 分) 1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2 分) 16. 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4 分) (二)百衲衣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 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 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 岁那年,妹妹在灶 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 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 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 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 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 要出远门了,带上它, 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 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 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 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 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被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 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 的事,就像给穿百被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己 17.概括本文的中心。(4分) 18.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4 正面描写有: 侧面渲染有 19.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2 20.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4分) 、作文(50分) (一)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年年依旧的传统节日,和亲人们一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传统节 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亲情。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 二)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 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是幸福,一个理解的 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拟,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第4页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4页 ④在故乡,13 岁就算成人了。我 13 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 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 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 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 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 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 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 13 岁那年, 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 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 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7.概括本文的中心。(4 分) 18.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4 分) 正面描写有: 。 侧面渲染有: 。 19.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2 分) 20.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2 分) 2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4 分) 三、作文(50 分) (一)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年年依旧的传统节日,和亲人们一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传统节 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亲情。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 ” 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 (二)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 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是幸福,一个理解的 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拟,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