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词五首b19690506 广东省佛冈县石角中学蓝兴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l、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 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 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 1、作者介绍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 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 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 方面。 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 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 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1 30、诗词五首 by196907050619 广东省佛冈县石角中学 蓝兴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 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 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 1、作者介绍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 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 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 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 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 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 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 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 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 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 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 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 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 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 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 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壸。田:给田里干 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 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 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 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 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 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 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 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 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 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 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 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 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 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 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 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 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合作探究 (1)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
2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 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 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 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 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 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 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 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 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 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 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 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 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 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 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 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 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 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 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 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 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 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 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 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 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 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 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 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合作探究 (1)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
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 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 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 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 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总结扩展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中,白居易 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 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 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7、堂上练习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三、学习《赤壁》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 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 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 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一-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 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 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 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 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 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 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 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总结扩展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中,白居易 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 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 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7、堂上练习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三、学习《赤壁》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 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 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 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 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 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这首诗 4、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 出:蓝天对:白云 第二课时 、背诵导入 二、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 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 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 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 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 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 豪情壮志。 4、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 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 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己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 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 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 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 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4 3、齐读这首诗。 4、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 出:来 对:去 出:美 对:丑 出:是 对:非 出:蓝天 对:白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 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 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 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 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 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 豪情壮志。 4、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 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 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 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 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 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 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 要求。) 6、朗读这首诗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 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 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 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 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 稀落落。在此指末元间的战事己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 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 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 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 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 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 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 分),故称汗青 三、学习《已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 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2、赏析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 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但辞官不等于 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5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 要求。) 6、朗读这首诗。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 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 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 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 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 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 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 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 1275 年应 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 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 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 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 分),故称汗青。 三、学习《已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 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2、赏析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 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但辞官不等于 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 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 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 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 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诗歌赏析 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 峦起伏。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第三句, 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 许多王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而如今“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作者心中不免产生了无穷的惆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 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的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3、朗读这首诗 4、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 望西都 峰峦聚 黄河怒}←意踌踢{今:都成了土 古:宫阙万间 潼关险 百姓苦 五、知识拓展 1、诗歌的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优民类: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 “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髙、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 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
6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 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 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 8 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 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 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诗歌赏析 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 峦起伏。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第三句, 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 许多王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而如今“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作者心中不免产生了无穷的惆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 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的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3、朗读这首诗 4、板书设计 五、知识拓展 1、诗歌的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 “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 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望西都 意踌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望西都 意踌蹰 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 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古:宫阙万间 今:都成了土
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 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 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 间的友谊。葚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措抒: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抚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 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 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麽: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 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 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六、补充资料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琇人,号定盦,又名巩祚。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 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 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 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 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干嘉 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熏染,所以龚自珍自 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 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于目录学,十七 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干嘉朴 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去,成为著名的考据学者的(清《皇朝经世文编》《经解 续编》均收录龚自珍的《大誓答问》:光绪重修《杭州府志·人物志》列龚自珍于“儒学”, 可见当时一些人的看法)。 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于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 龚自珍于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 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 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 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 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 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 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于卿相之 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 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
7 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 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 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 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 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 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 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 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六、补充资料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 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 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 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 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干嘉 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熏染,所以龚自珍自 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 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于目录学,十七 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干嘉朴 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去,成为著名的考据学者的(清《皇朝经世文编》《经解 续编》均收录龚自珍的《大誓答问》;光绪重修《杭州府志·人物志》列龚自珍于“儒学”, 可见当时一些人的看法)。 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于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 龚自珍于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 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 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 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 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 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 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于卿相之 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 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
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 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 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 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极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 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 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
8 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 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 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 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极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 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 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